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指数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08年11月15日開始,並在2009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在2009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目录

  1. 17 关系: 留尼汪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2006-200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2007年-2008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8-20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2008-20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 2009年馬達加斯加
  3. 西南印度洋氣旋季

留尼汪

留尼汪(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島。為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位置為。下辖一个省,即留尼汪省。東邊約190公里是模里西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旺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均属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公尺,是為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公尺)。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乾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有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可能已在留尼汪島定居。1513年,留尼旺島被葡萄牙人發現。1649年,法國开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1810年由英國佔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旺島,1946年法國宣布留尼旺為海外省,目前是法国的海外大区之一。 除了留尼旺島外,留尼旺海外大区還統轄了5個島嶼︰新胡安島、歐羅巴島、印度礁、格洛里厄斯群島和特羅姆蘭島。前四個島之主權與馬達加斯加有爭議,最後一個島與模里西斯有爭議。 島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國白人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黑人,但由於法國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紀錄種族分布,各族的人口並無具體統計。 法語是官方語言,少數人通曉英語。94%人信奉天主教。首府(Préfecture)是位於島北岸的聖丹尼。 留尼汪岛的传统菜餚包括米饭, 豆类, 肉或者鱼, 尖椒。輔以香料,如说莪,柠檬草, 酸豆, 咖喱等。由於人口組成多元,料理呈現相當多樣,如用咖哩是受印度移民影響, 炒面是受中國移民影响, 用木薯或玉米做蛋糕則係非洲移民所致。 由於大多留尼汪岛的食品进口自法国, 现時亦有不少料理與法國本土一般。 經濟以農業、漁業、旅遊業為主,農業上主要種植經濟作物甘蔗、香草和天竺葵等,用以生產蔗糖、天竺葵精油;後者是許多法製精油與香水的產地。工業化程度較低,製糖為主要工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貨幣使用歐元。 留尼旺島有小歐洲之稱,是度假勝地,留尼旺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拉夫艾斯經常爆發,而且噴出岩漿往往持續數月之久,為重要觀光景點。.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留尼汪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马达加斯加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毛里求斯

2006-200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6-200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06年11月15日開始,並在2007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在2007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6-2007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7年-2008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重定向 2007-2008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7年-2008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該季原定從2008年6月1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在大西洋盆地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在該六個月以內產生。由於熱帶風暴亚瑟在5月31日形成,所以此季提早了一天開始。.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氣象廳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W 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氣旋,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08年5月15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08年6月1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8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8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8-20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08-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南太平洋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160度以東的南太平洋水域。在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斐济和新西兰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8-2009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2008-20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8-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08年七月至2009年六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十一月至四月期間形成。首個被命名的風暴Anika在11月18日被澳洲氣象局升為1級熱帶氣旋。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徑90度和西徑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8-2009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大西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大西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本季的第一個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的熱帶氣旋在5月28日形成,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熱帶風暴 Ana 則在8月11日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為熱帶風暴。.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9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9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但本季的第一個被PAGASA升格的熱帶氣旋在1月3日已形成,而第一個被命名的風暴颱風鯨魚則在5月3日被日本氣象廳升為熱帶風暴。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09xx,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W字母作結。另外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

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09年5月15日開始,至2009年11月30日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09年6月1日開始,至2009年11月30日結束。.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

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北印度洋水域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北印度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四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北印度洋水域。在北印度洋產生的氣旋風暴是由隶属于印度地球科学部的印度氣象局新德里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 A/B 字母作結。 在香港天文台的天氣圖上也包括東北印度洋地區,若有熱帶氣旋形成,則採用世界氣象組織級別法,最高強度都稱之為「颱風」,所有風暴都是無命名的。 (以下各氣旋風暴資訊以氣旋風暴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名稱。).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9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09年11月15日開始,並在2010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在2010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09-2010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在2010年11月15日開始,並在2011年4月30日完結(某些地區的熱帶氣旋季在2011年5月15日完結)。 此文內容只包含在西南印度洋形成的熱帶氣旋的介紹。 風暴是由留尼汪氣象部發出報告。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31-55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馬達加斯加就會為它命名。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南緯0-40度,東經55-90度之間增強為中度熱帶風暴的話,模里西斯就會為它命名。.

查看 2008-2009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和2010-2011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另见

2009年馬達加斯加

西南印度洋氣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