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

指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美军代号为 “黄金峡谷”行动(Operation El Dorado Canyon)是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于1986年4月15日联合执行的一次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此次空袭行动是对1986年柏林迪斯科舞厅爆炸案的回应。 在行动过程中,美军以电子战飞机为先导,首先压制干扰了利比亚的防空系统,然后再出动大批战机实施精确打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摧毁了重点预定目标,迅速完成作战目的。这次作战被认为开创了现代“外科手术”式的作战模式。.

43 关系: A-6入侵者式攻擊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德赛黎明行动中东伊德里斯王朝伊留申76地中海利比亚冷战的黎波里的黎波里国际机场珊瑚海號航空母艦班加西穆阿迈尔·卡扎菲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第六艦隊 (美國海軍)米格-23战斗机罗纳德·里根美國海軍美利坚号航空母舰美国空军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总统白宮EA-6徘徊者式電子作戰機非洲西德西柏林黑海迪斯科錫德拉灣錫德拉灣事件阿齐齐亚兵营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锡德拉湾事件 (1981年)自由軍官苏联英国F-111戰鬥轟炸機HarperCollinsKC-10加油机欧洲泰晤士报

A-6入侵者式攻擊機

A-6入侵者式攻擊機(A-6 Intruder)是一架由格魯曼公司生產的雙引擎、亚音速攻擊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1963年至1997年使用的全天候中型艦載攻擊機,用以取代活塞引擎的A-1天襲者攻擊機。在A-6E退出作戰序列後,其精確攻擊任務由攜帶LANTIRN筴艙的F-14所暫代;爾後,艦載對地攻擊任務正式交給F-18E/F戰鬥攻擊機。A-6攻擊機能夠在任何惡劣的天氣中,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以超低空飛行,穿過敵軍的搜索雷達網,正確地摧毀敵軍陣地、目標。其在越南戰爭、波斯灣戰爭、中都能夠見到它的蹤影。雖然A-6已退出美軍現役的作戰序列,但由A-6所改裝的電子作戰機,EA-6B在2012年時仍舊活躍於美軍航艦之上。.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A-6入侵者式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 查看更多 »

奥德赛黎明行动

奥德赛黎明是2011年多国联军对利比亚进行的军事行动中,美軍行动的代号。此前,联合国已在3月19日设立了禁飞区,以防止忠于卡扎菲的政府军继续空袭反政府武装。一些国家在3月19日在巴黎举行的会议中同意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奥德赛黎明行动 · 查看更多 »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中东 · 查看更多 »

伊德里斯王朝

伊德里斯王朝公元788年,伊德里斯一世以非斯为中心,在摩洛哥建立的第一个阿拉伯王朝。后被西班牙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所征服。 category:摩洛哥 category:朝代 category:非洲歷史.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伊德里斯王朝 · 查看更多 »

伊留申76

#重定向 伊留申-76.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伊留申76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共和國、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帝國,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的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利比亚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的黎波里

黎波里(阿拉伯语:),位於北緯32°54'8"、東經13°11'9",2011年人口180萬人,位處利比亚西北部沙漠的邊緣及地中海沿岸,是该国首都,也是该国最大城市、主要港口、最大商业和制造中心。的黎波里於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人建立。由於城市歷史悠久,那裡有很多重要的考古發現。當地氣候屬於典型地中海型氣候,夏天乾燥酷熱,冬天時有冷雨。.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的黎波里 · 查看更多 »

的黎波里国际机场

黎波里国际机场(阿拉伯文:)()是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国际机场,是该国最大的机场,也是利比亚航空、泛非航空和布拉克航空的枢纽机场。 利比亞內戰結束後,來自津坦、支持哈利法·哈福特的民兵控制了的黎波里國際機場。2014年7月,以米蘇拉塔的伊斯蘭主義分子為主的敵對民兵聯盟向機場發動攻擊,8月23日米蘇拉塔民兵宣稱已奪得機場的控制權。戰鬥造成機場設施嚴重損毀,機場停止運作,多架停泊在機場的飛機也中彈受損。此後來往的黎波里的航班--能使用鄰近的米提加國際機場。 2017年6月1日,民族團結政府部隊重新控制的黎波里国际机场。.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的黎波里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舷號CVB/CVA/CV-4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二艘以珊瑚海為名的軍艦,以紀念太平洋戰爭中的珊瑚海海戰。 珊瑚海號在1944年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1946年下水,最後於1947年服役。在接著十三年,珊瑚海號一直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曾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協助撤走美國僑民。1960年,珊瑚海號調往太平洋艦隊,並在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開始參與越戰。此後十一年間,珊瑚海號一共八次部署到越南作戰,參與了美軍多場重要戰事。1975年越戰結束前夕,珊瑚海號參與了常風行動,支援美軍直升機救走西貢多名南越人員及美國僑民。西貢淪陷後,珊瑚海號又在馬亞圭斯號貨船事件中轟炸了紅色高棉的軍事設施。 越戰結束後,珊瑚海號主要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兩大海域執勤。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期間,美軍曾安排珊瑚海號為營救人質的特種部隊提供空中支援,但因營救行動失敗而未有成事。1983年珊瑚海號由太平洋艦隊調返大西洋,在1986年的黃金峽谷行動中空襲利比亞,又於1989年黎巴嫩內戰人質綁架風潮期間,協助貝魯特的美國大使館人員撤走。1990年珊瑚海號從海軍退役,並於翌年除籍,最後於1993年出售拆解。.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班加西

班加西(阿拉伯语:)是位于利比亚北部锡德拉湾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该国第二大城市,人口670,797(2006年)。它是2011年革命临时政权利比亚全国委员会的大本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2日宣布把班加西确定为国家经济中心,也就是“经济首都”。.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班加西 · 查看更多 »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

三次錫德拉灣事件發生在1989年1月4日,可說是自1981年第一次及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的延續。.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 · 查看更多 »

第六艦隊 (美國海軍)

美國第六艦隊(United States Sixth Fleet),是美國海軍六大艦隊之一。轄區範圍是環繞歐洲和非洲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一帶。基於戰略考量,艦隊司令部於2005年從英國倫敦南移至義大利的拿坡里海軍支援設施。現任艦隊司令官是弗蘭克·克雷格·潘多夫。.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第六艦隊 (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米格-23战斗机

米格-23战斗机(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3)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种可變後掠翼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是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北约代号鞭挞者(Flogger)。.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米格-23战斗机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

美利坚号航空母舰(USS America CVA/CV-66),是1960年代美国海军所建造小鹰级航空母舰之3號艦,于1965年启用,它服役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中,还在太平洋部署并曾服务于越南战争。她还曾参加过海湾战争的沙漠盾牌行动和沙漠风暴行动等战役。 美国海军将其定为美国最后一艘不以人名来命名的航空母舰。该航母也是在1946年“十字路口”试验之后第一次有大型航母被用作武器试验。2005年,尽管有大量曾在该舰服役的老兵举行抗议活动要求该航母作为一座纪念博物馆被保留下来,但是该航母还是在经历4周的试验之后,在西南被击沉。该航母是有史以来被击沉的最大战舰。.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美利坚号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美国空军

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缩写:USAF)是美国军队中的空军軍種。其任务是“通过空中、外太空和網絡空间中的武力保护美国及其利益”,它于1947年9月8日正式成立。 美国空军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技术力量最为发达的空军。美国空军於2013會計年度開始之際,有510,900名人員,其中空軍現役部隊有332,800人,後備部隊有71,400人,空中國民兵有177,221人,以及185,500名民間雇員。 截至2016年11月13日,美国空军共装备无人驾驶飞机约793架,驾驶飞机5,468架(其中轰炸机178架,战斗机2,907架,直升机656架,侦察机1,593架、预警机486架,特种作战飞机1,073架,空中加油机299架,教练机1,382架,运输机543架),另有空军国民警卫队的1,858架,以及空军预备役的2,326架;5,281枚空基巡航导弹,以及3,194枚洲际弹道导弹。各式戰機之多,即使不需海軍航空兵的航母艦載機,與國民警衛隊的反潛偵測機來支援,光單單只計算美國空軍旗下飛機,依然也是世界最大規模的空中作戰力量。.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美国空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國海軍陸戰隊(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縮寫为 USMC),又稱美國陸戰隊,是美利堅合眾國軍中的海軍陸戰隊及兩棲作戰部隊,其主要職責是運用美國海軍的艦隊(含航空兵),快速抵達全球各危機發生地執行戰鬥任務。美國海軍陸戰隊属于美国军队中的一个独立兵种,與美國海軍地位平行,同屬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美國海軍部,其軍階名稱與陸軍、空軍相同。負責美國駐外使館保安的警卫部队亦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美国海军陆战队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白宮

白宮(White House)是美國總統官邸與主要辦公場所,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區,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自1800年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入住以來,白宮就是美國歷任總統在位時的居所。 白宮由愛爾蘭裔建築師設計,工程期為1792年至1800年,建材使用白色的,風格則是新古典主義式樣。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於1801年搬入白宮後,他和建築師為了隱蔽白宮馬廄與儲藏室,而在白宮每側增添少許列柱。到了1814年,英軍在1812年戰爭中縱火摧毀華盛頓特區,白宮內部遭受火焚,外觀也被燒黑。待美軍收復華盛頓後,美國政府便立刻重建白宮,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於1817年10月搬進部分重建完成的白宮行政官邸。其後白宮建築工事仍持續進行,美國政府分別於1824年和1829年完成增建白宮南、北面的門廊。 隨著美國政府逐漸擴大,白宮作為辦公場所顯得越來越擁擠。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於1901年要求白宮內所有辦公室遷往新建成的白宮西廂辦公室,八年後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擴建西廂辦公室,並增建橢圓形辦公室作為總統辦公室之用。主建築部分,三樓原本用作閣樓,也在1927年轉為總統家庭的起居空間。至於與傑佛遜柱廊相連的,落成後便一直用作處理白宮的社交事務,接待訪客、民眾與外賓,並於1946年改建擴大辦公空間。1948年,美國政府發現白宮的外部承重牆與內部木樑並無效用。第三十三任總統哈瑞·S·杜魯門任內便拆除白宮所有房間,以鋼樑作為白宮新建築結構的承重建材;此工程完工後,白宮所有房間才再度重建。 今日的白宮建築群包括行政官邸、西廂、東廂、與布萊爾宮等建物。行政官邸共有五層,包括、大廳層、國家層、第二層與第三層。而一般語境下所稱的「白宮」,通常是對「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或總統行政與顧問團隊的轉喻,如「白宮宣布……」。此外,由於白宮是,其產權屬於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2007年,白宮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評選為美國最受喜愛的建築第二名。.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白宮 · 查看更多 »

EA-6徘徊者式電子作戰機

EA-6徘徊者(Prowler)式是一種雙引擎、中單翼的艦載機,專門擔任電子作戰任務,機體沿用A-6闖入者式攻擊機的基本設計,由格魯門公司(現為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製造。目前服役的是EA-6B型,自1971年起,EA-6一直是美國海軍航空隊主要的專用電子作戰機,美國海軍的徘徊者由EA-18G咆哮者電子作戰機繼承,機隊在2015年退役,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徘徊者機隊目前計畫在2019年仍將現役,後繼型號尚無定案。.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EA-6徘徊者式電子作戰機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西柏林

西柏林(West-Berlin;West Berlin;Berlin-Ouest)是对1949到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相對於西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被稱為东柏林,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將東柏林定為首都;但西方國家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因此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柏林墙被拆毁为止。随着1990年兩德統一,西柏林作为一个特别地区的地位也就此消失,柏林重新成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西柏林 · 查看更多 »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黑海 · 查看更多 »

迪斯科

没有描述。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迪斯科 · 查看更多 »

錫德拉灣

苏尔特湾(خليج سرت),又译作锡德拉湾或雪特拉灣,是利比亚以北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东起利比亚的第二大城市班加西,西至米苏腊塔,长443公里,深入陆地达100海里。苏尔特位于该海湾沿海。捕捉鲔鱼是该区主要的商业活动。.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錫德拉灣 · 查看更多 »

錫德拉灣事件

錫德拉灣事件可以指兩起發生於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錫德拉灣上空的軍事衝突事件,分別指:.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錫德拉灣事件 · 查看更多 »

阿齐齐亚兵营

阿齐齐亚兵营 (,)是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南郊的一处兵营,同时也是利比亚前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官邸。.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阿齐齐亚兵营 · 查看更多 »

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

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سيف العرب القذافي;)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出生,為該國前領導人穆阿邁爾·格達費的第6個兒子。利比亞當局在2011年4月30日表示,賽義夫與格達費的三名孫子在北約联军於2011年利比亞內戰中对首都的黎波里的空袭裡因住處受到攻擊而身亡,得年29岁。賽義夫也曾在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時受傷,當時他才4歲。.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赛义夫·阿拉伯·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锡德拉湾事件 (1981年)

錫德拉灣事件是一場於1981年8月19日在北非地區利比亞以北的錫德拉灣(屬地中海的一部分)上空發生,介於美國和利比亞之間的軍事衝突。.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锡德拉湾事件 (1981年) · 查看更多 »

自由軍官

自由軍官(الظباط الاحرار)是一個曾在利比亞軍隊裡的一個內部組織,由利比亞革命精神領袖格達費與多位中下級軍官所創立,是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一環,推翻利比亞的君主制及建立共和制,利比亞也從親西方轉向對抗西方。.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自由軍官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F-111戰鬥轟炸機

F-111「土豚」(F-111 Aardvark)是一款由美國通用動力於1960年代時開發製造、美國空軍與海軍聯合參與設計案的成品多用途中距離戰鬥/攻擊機。當時空軍的設計需求是一架能夠全天候、以低空高速進行遠程攻擊的戰術轟炸機,而海軍的需求則是一架能夠長時間滯空的艦隊防空用攔截機。但是開發中的許多問題導致艦載攔截機版本的設計(F-111B)沒有實現,F-111最後僅為美國空軍採用。 F-111在美國空軍中除做為戰術/戰略轟炸(FB-111)之外,另亦衍生出電子干擾機型(EF-111A)。本機於1960年開始研發,1967年首飛。在越南戰場上的前幾個月,F-111 因為自身的問題而墜毀數架,因此飛行員給予「土豚」的渾號,但在幾次大規模的整理與改善之後,超音速低空進襲的引擎怒吼聲、強大而精準的攻擊能力,讓北越軍隊給予它「死亡之嘯」的稱呼。 在美國空軍於1998年將其所有的F-111退出現役之後,其戰術轟炸任務就由F-15E「打擊鷹」(F-15E "Strike Eagle")所取代;而超音速戰略轟炸任務則是由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取代。在美國將F-111退役之後,全球僅剩下皇家澳大利亞空軍(RAAF)仍持續操作此型戰機,引進美國退役的F-111G以維持其作戰部隊之打擊能力。直到2010年12月3日,澳洲空軍正式舉行F-111退役儀式,並以新購的24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機取代F-111。至此,F-111正式結束其現役生涯。 F-111擁有諸多當時的創新技術,包含幾何可變翼、後燃器、渦輪扇發動機和低空地形追蹤雷達。它有許多設計影響了蘇聯工程師和許多他國軍工業的思維,其諸多前瞻設計後來也成為戰鬥機架構上的基本常態。.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F-111戰鬥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HarperCollins

#重定向 哈珀柯林斯.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HarperCollins · 查看更多 »

KC-10加油机

KC-10加油机(KC-10 Extender)是三发动机麦道DC-10飞机的军事版本,是为美国空军改装而来。 KC-10其主要角色是专门结合军事用途,拥有运输和空中加油的设备。它在开发时补充了KC-135同温层加油机的经验,用来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服役。KC-10是美国空军即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的C-9后选择的第二款麦道公司的运输飞机。其共为美国空军生产了60架。有两架相似的加油机被卖给了荷兰皇家空军,且被官方命名为KDC-10。 KC-10在美国军事的资产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着远离美国本土的海外业务。这些飞机参与了86年对利比亚的轰炸和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近来的有持久自由行动、自由伊拉克还有高贵之鹰。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参与了海湾战争,为战争大量提供空运和空中加油任务。飞机预计将服役到本世纪的2043年。.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KC-10加油机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The Times),英国的一份於全国发行的綜合型日报,是一张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巨大影響力的报纸。昔译《太晤士报》,又稱《倫敦時報》。 《泰晤士报》隶属於-zh-hans:鲁珀特·默多克; zh-hant:魯珀特·梅鐸;-的新闻集团。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視为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泰晤士报》在英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问题上扮演了針砭時勢的角色。在被默多克收购後,《泰晤士报》风格渐趋保守。該報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支持英國保守黨。.

新!!: 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和泰晤士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黄金峡谷行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