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72年尼克松访华

指数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英文:1972 Nixon visit to China,1972年2月21日~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应时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对北京、杭州和上海进行的访问,这是美国总统历史上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尼克松到访北京期间,还在中南海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会面。此次访问是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当时被认为是其敌对国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时也终结了两个国家长达25年相互隔绝的历史。尼克松称此次的访问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尼克松已经表达了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的态度。当时美只承认中华民国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并没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尼克松第一任期初期,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开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示好,表达了期望与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关系的愿望。在经过中美双方反复的相互示好之后,基辛格秘密访问了北京。在北京,基辛格会见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他将在次年访问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的这次访问在过去的20年内首次向美国民众展现了当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他的最高级幕僚与中国政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包括会见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尼克松的此次访华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改变了正处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形成了美国联合中國对抗苏联的局面。从此以后“尼克森在中國”变成了一句美语俚语,表示政客采取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行动。.

45 关系: 南越外交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尼克松尼克松在中国 (短语)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上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华民国中南海中國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政府东欧帕特·尼克松一个中国乒乓外交亨利·基辛格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北京市周恩来冷战公共电视网六四事件国家安全顾问国共内战理查德·尼克松约翰·库利奇·亚当斯纽约时报美国政府美国总统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战争赫伯特·胡佛蔣中正臺北苏联杭州市毛泽东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南越

南越可以指:.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南越 · 查看更多 »

外交

外交是一個國家、城市或組織等在國際關係上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體系。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國家、國際間的外交為邦交或國交,城市、城際間的外交為友好城市。.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外交 · 查看更多 »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美国上將、政治人物,第18任美国总统。作為美國重建時期的重要总统,八年任期政绩平平,政府更因貪污腐败、收受贿赂、对南方奴隶主的妥协而遭批评。但他作為南北戰爭的戰爭英雄,對維護聯邦統一的貢獻,因為軍事身份和愛國主義而成為50元美金上所繪人物。.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 查看更多 »

尼克松

#重定向 理查德·尼克松.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尼克松在中国 (短语)

“尼克松在中国”或“尼克松到中國”(英文:Nixon in China或Nixon goes to China)是美国的政治譬喻,源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现常用来比喻某政治人物因拥有广泛的支持和雄厚的政治资本,可以采取一般政治人物所不愿或不敢采取的高风险、代价大的政治行动。尼克松由于其一贯的强硬反共立场,在美国右翼拥有强大的支持,所以可以展开对华外交而不受媚共的指责。若换上一个左翼温和人士,则断然没有资本采取同样的行动。所以此短语有时也被说成“只有尼克松才可以去中国”(Only Nixon could go to China),或“去中国的必须是尼克松”(It takes Nixon to go to China)。.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尼克松在中国 (短语) · 查看更多 »

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

《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是一部由约翰·库利奇·亚当斯创作的三幕歌剧,剧本由爱丽丝·古德曼(Alice Goodman)撰写,是亚当斯的第一部歌剧,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这部作品于1987年10月22日在休斯顿大剧院首演,制作,马克·莫里斯编舞。塞拉斯于1985年向亚当斯提出这部歌剧的构思,后者起初不是很有兴趣,但之后觉得这可以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研究机会,于是接受了项目。古德曼在歌剧剧本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有关尼克松访华的研究,不过她没有参考多少1972年以后出版的资源。 为了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亚当斯在标准的管弦乐团基础上增加了萨克斯、更多的打击乐器以及电子合成技术。部分评论家认为歌剧的音乐风格有明显的极简主义色彩,但也表现出了多种曲风,受到了包括菲利普·格拉斯以及像理查德·瓦格纳和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些19世纪作曲家的影响。亚当斯还将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20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爵士乐等音乐风格混和,还利用大乐团来让人联想到尼克松年青时生活的1930年代。这多种元素的组合频繁变化,来反映舞台上的相应变化。 歌剧1987年的首演所获评价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尼克松在中国》此后多次在欧洲和北美演出,并录制了两个版本。2011年,本剧在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该版本主要基于原版制作。同年歌剧又经加拿大歌剧公司在多伦多演出,这是一个抽象化的版本。进入2010年代后,评论家的意见逐渐开始认可这部作品,称其为美国歌剧中的一出经久不衰的杰作。但截至2015年6月,这部作品仍然没有在中国大陆演出過。.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尼克松在中国 (歌剧)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简称国务院总理、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首长,是国家政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国务院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可以签署和公布国务院令,应当根据宪法对国务院赋予的职权行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國家政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負責。国务院总理每届任期为五年,1982年后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体制中,国务院总理属於行政级别最高的第一级,为国家级正职。历任国务院总理全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是除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外的唯一例子。 国务院总理的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是从1949年到1954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的负责人。.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泛指紫禁城西方鄰近北海、中海及南海的區域,佔地100公顷,其中水面约50公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重要机关辦公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歷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住在这里,因此中南海象徵著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最高權力。.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南海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

中國人具有多重含意:以「地理」概念界定是指出生或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以「國籍」概念界定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孙中山:三民主義。 「中國」一詞,在過去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有職掌中心等多重複合含義,因此過去中國王朝都會稱自己國家為「中國」,治下子民亦有稱自己為「中國人」《隋書/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自清朝中葉起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大幅提升,至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的概念而命名的。如孫文于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把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漢民族主義的一部份,希望由漢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稱中國。 因而現今在國際認定上,「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族」並不相等於「中國人」,因其是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也包含散居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國人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是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七大到1982年十二大召開前,最高负责人职务的正式职称,简称中共中央主席。党主席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194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第七届一中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兼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在会上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此后毛泽东终身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中共中央主席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对国家大小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成为事实上的独裁者。在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被废除后,党主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法律上的最高统帅。 1982年9月1日,中共召開十二大,为完善集体领导制度,决定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不再设立中央委员会主席,只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规定,中共中央总书记职能为负责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中共八大党章中曾经表示,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职(設而未任);不过,当时任职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泽东最终没有出任中央委員會名誉主席,反而在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中连任四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也成为毛泽东终身任职的职务。.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 查看更多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共同签署的三个外交公报,包括了《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这三个公报是中美在冷战时期开启对话和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基础,其中有关台湾问题的部分在今天的重要性则更为显现。美国政府主張其两岸政策是基于“一个中国政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制订的。.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 查看更多 »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被称为是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 1784年,刚获得独立不到半年的美国就派中國皇后號到中国进行贸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于1844年与美国签署了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此后又签了《中美天津條約》、《辛丑各國和約》等条约。1908年,美国根据《辛丑条约》退还了部分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该款项被用于留美预备学校的建立。1913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美国促使日本归还山东主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助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和内战。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臺湾后,因冷战继续受到美国的军事支持。而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与美国长期处于对立与隔绝状态,甚至在朝鲜半岛及越南爆发战争。后出于共同对抗苏联的需要,中国大陆与美国关系逐渐“解冻”。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1979年美国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宣布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终止与其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82年八一七公报发表,与此前发表的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合称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成为中美关系的基础。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充满摩擦与坎坷的时期。但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交流与地方合作以及国际事务等领域展开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称其目的是使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中国;而美国的目的是作为全球领袖,同时保持国家安全与全球军事、经济霸权地位。因此,即使中国大陆实现改革开放,美国从中得利,但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存在。中国强大意味着中国模式的扩散,将会威胁美国的地位。美国希望通过利用朝鲜问题、钓鱼臺争议、臺湾问题、南海争议、藏南问题以至局部经济制裁(反倾销调查)、间谍黑客攻击等多方面遏制中国崛起。 当前,两国关系十分复杂,既非完全的敌人又非正式的伙伴,敌对与合作并存。多数人认为中美两国在历史上没有领土争议的包袱,美国在科技上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但政治上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和表述。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現時中國將兩國關係稱為“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而中美两国则被部分西方学者称為两国集团(G2)或中美國。.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东欧 · 查看更多 »

帕特·尼克松

塞尔玛·凯瑟琳·“帕特”·瑞安·尼克松(Thelma Catherine "Pat" Ryan Nixon,)是第37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妻子,于1969至1974年间担任第一夫人。 帕特·尼克松生于内华达州的伊利,与两个兄弟一起在今天加利福尼亚州的喜瑞都长大,1929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富勒顿专科学校学习,之后再进入南加州大学深造。她通过从事多份工作来支付自己的学费,包括药店经理、打字员、X射线技师和售货员。1940年,她嫁给了当时还是名律师的理查德·尼克松,之后有了两个女儿。1946和1948年,她为丈夫竞选联邦众议员进行宣传,后者也顺利当选。1953年起,理查德当选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政府中的副总统,夫妇两人一起到多个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媒体对之予以了正面报道。她还对丈夫参加1960年和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提供了协助,后者在后一次选举中成功胜出。 成为第一夫人后,帕特·尼克松推动了包括志愿服务在内的多项慈善活动,白宫在她入住期间收藏了超过600件历史性的艺术品和陈设,这个纪录仍然未被打破。她还创下了美国第一夫人旅行距离的新纪录,该纪录一直保持了25个年头才被超过。她陪同丈夫一起出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而独立出访非洲和南美洲更带来了“夫人大使”的声誉,她还是第一位进入过战斗区域的第一夫人。媒体和受访国都对她的这些访问给予了好评。她担任第一夫人直到丈夫因水门事件而于1974年辞职时为止。 在之后的生活中,帕特·尼克松越来越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她与丈夫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之后搬到新泽西州。1976年和1983年,她出现了两次中风。1992年,她被诊断出患有肺癌,于1993年逝世,享年81岁。.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帕特·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一个中国

一個中國,是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政治論述和國際外交政策,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宣稱擁有全中國主權,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際社會中,依照其建交的對象,分別對這個論述有不同理解。 当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177个國家均承認或者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宣示,形成現今國際上的主流見解,聯合國大会第2758號決議也反映這個論點。 中華民國的18个邦交國則尊重中華民國政府的見解,外交上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雙方往來文書中不使用“中國”字樣而以“华”或“台”作为简称。 此政治共識的存在使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與其中一方建交必伴隨著與另一方終止外交關係。多數政府間國際組織亦因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中華民國的入會申請。.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一个中国 · 查看更多 »

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Ping Pong Diplomacy)指1971年期间中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乒乓外交实际推动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两国的外交恢复。.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乒乓外交 · 查看更多 »

亨利·基辛格

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本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尔(Heinz Alfred Kissinger),) ,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猶太裔外交官,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同为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並在水门事件之后继续在福特政府中担任此职。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在1969年到1977年之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在这段时期内,他倡导缓和政策,使美苏之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解,並在1972年和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促成了中国的开放和新的战略性的反苏中美联盟的形成。 基辛格被公认为是国际政治学均势理论大师,其理论重点关注在美苏两级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即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基辛格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典型的表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和里根的外交政策之中。.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亨利·基辛格 · 查看更多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公共电视网

公共电视网可以指:.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公共电视网 · 查看更多 »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六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国家安全顾问

#重定向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国家安全顾问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约翰·库利奇·亚当斯

约翰·库利奇·亚当斯(John Coolidge Adams,),一般简称为约翰·亚当斯或亚当斯,美国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亚当斯的音乐结合了简约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的部分风格,其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是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歌剧作品之一。.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约翰·库利奇·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美国政府

#重定向 美國聯邦政府.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美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國()俗稱北越,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國家。北越建立於1945年,但直到1954年才開始獲得廣泛承認。1975年,北越擊敗南越贏得內戰。1976年7月2日,北越與其主導的越南南方共和國合併,改国名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完成了越南的統一。 1945年八月革命後,在同年9月2日,越南獨立同盟會領袖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佈越南從法國獨立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但法國仍然想維持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最終與越盟爆發武裝衝突,發展成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1年,在印度支那共產黨分裂後,越盟中的共產主義者改組成立了越南勞動黨(),並開始在政府中將非共產主義者邊緣化。從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後期開始,越南勞動黨當局還開展了一系列諸如等政治運動,造成大量民眾被迫害致死或被處決。 1954年,在越盟於奠邊府戰役中取勝後,法國與越盟達成日內瓦協定,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以法國撤出越南告終,按照協議,越盟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北的越南地區,因而此後也稱爲「北越」,而反共的越南國(後來的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則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南的越南。日內瓦協議規定的300天自由遷徙期中,法國和美國發起了自由之路行動,幫助大量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基督徒和地主、商人等居民逃往南方。這些居民因擔心居住在北方會受到越南勞動黨主導的北越的迫害而逃離。 日內瓦協定後,南越和北越雙方武力衝突不斷擴大。1959年,北越當局開始放棄和平統一方針,開始謀求武力統一越南。1960年,越南勞動黨三大確立加強武力統一越南的方針。北越控制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從1960年開始大幅活躍,在南方進行破壞等遊擊活動。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力介入越南內戰,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但最後卻深陷戰爭泥潭,國內反戰聲浪高漲,最後在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定,並於同年撤出越南。隨後,北越加強對南越攻勢,最終在1975年佔領西貢,並在1976年完成越南的統一,國名亦改爲延續至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戰,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其本质为受美国等民主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對抗受苏联等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为深远的戰爭,最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越南战争 · 查看更多 »

赫伯特·胡佛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曾為自己取漢名胡華,中國大陸後來改譯為胡佛,第31任美国总统。共和党籍。除从事政治外,还是采矿工程师和作家。曾任沃伦·G·哈定和卡尔文·柯立芝两届总统的商务部长,其间打出“经济现代化”的旗号推动政府干预经济。1928年大选,此前从未经选举而担当政府职位的胡佛轻松赢得党内提名,并在国内一片欣欣向荣的乐观气氛中完胜民主党候选人阿尔·史密斯当选总统。他是美国迄今为止由内阁部长直接升为总统的唯一一人,也是迄今唯一能够流畅使用汉语的美国总统。 胡佛作为专业工程师,奉进步主义思潮所提倡的效率运动(Efficiency Movement)为圭臬,深信政府和经济充斥着低效与浪费,其改善则需籍由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识别并解决。当选八个月后,1929年10月,华尔街金融恐慌爆发。胡佛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由運作来战胜随后而来的大萧条,但他的政策在其任期内并未带来任何起色。 1932年美國經濟很差,但胡佛依然有大多數報紙的支持,因報社老闆多為共和黨人,但总统选举最終仍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击败,結束共和黨自1860年來的長期執政。历史学家大多相信胡佛输掉连任主要是因为他未能抑制经济下滑和人们对禁酒法的普遍反对。胡佛的其他缺点还包括缺乏吸引对选民的魅力,以及不善于与其他政治家合作等。因此,在今天对美国总统的历史排名中,胡佛的排位通常都很低。.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赫伯特·胡佛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杭州市

杭州市,简称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之一,浙江省交通枢纽、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杭州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下辖10区、1个县级市和2个县,总面积16,853.5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92.3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其中市区824.1万。 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都市圈,面积达到34,585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已经达到2,152.1万人。根据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杭州圈在中国大陆是仅次于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北京)的第四大都市圈。2015年杭州经济总量位居中國大陸第十,并被《福布斯》多次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杭州正在以“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为总体发展目标,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前进。 相传当年大禹在这里停靠过船泊,故其地称“禹航”,谐音为“余杭”;一说“禹航”只是后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勾吴”之“勾”一样,实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江浙地名中常见。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改该县所在的钱唐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杭州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著名的良渚古城便坐落于此;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中央管辖史。古时曾称“临安”(南宋)、“钱塘”、“武林”等。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景區,其中西湖周邊還有文瀾閣等眾多名勝古蹟。因為風景秀麗,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誉。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主办了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道游泳錦標賽、2022年亚洲运动会也将在杭州举办。.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杭州市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美國总统國家安全事務助理(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又称國家安全顧問(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是美國總統在國家安全相關事項的主要參謀。國家安全顧問隸屬總統辦公室,屬國家安全會議。 這個職位自1953年設立。總統無須經由參議院同意即可任命國家安全顧問。因此他們與官僚體系的國防部無關,可以向總統直接提供超然獨立之意見,為總統出謀獻策,享有超然地位,但各任國家安全顧問的權利與角色卻不盡相同。在緊急時刻,國家安全顧問操控白宮戰情室,提供總統危機事件的最新發展。 現任总统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為約翰·波頓(John Robert Bolton)。.

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972年尼克松访中1972年尼克森訪中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2年尼克遜訪華1972年尼克鬆訪華尼克松访华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