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60年智利大地震

指数 1960年智利大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是觀測史上記錄到規模最大的地震,其矩震级為9.4~9.6級。這次地震也引起海嘯侵襲智利、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洲東南部與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 震中靠近智利,位于圣地亚哥以南700公里附近,而瓦爾迪維亞是受到影响最严重的城市。地震引起的海啸严重冲击智利海岸,掀起高达25米的海浪。主海啸穿越太平洋摧毁了希洛。距震中一万公里的地方记录到10.7米高的海浪,并且波及到遥远的日本和菲律宾。如此大范围的灾难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无法精确得知。对于这次地震和海啸導致的死亡人数有著不同估计,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引述,死亡人数为2231、3000或5700人, 另一来源估计死亡人数达到6000。不同来源估计经济损失在4亿到8亿美元。(或加上通貨膨脹,約為今日的32到64亿美元。).

22 关系: 塔爾卡夏威夷州太平洋希洛 (夏威夷州)康塞普西翁 (智利)伊基克战役地震公里矩震級科拉爾 (智利)美國地質調查局菲律宾面波震级震中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州澳洲海啸日本智利1575年瓦爾迪維亞大地震2010年智利大地震

塔爾卡

塔爾卡是智利馬烏萊大區的首府,位於聖地亞哥以南250公里,經濟活動以農業、製造業和釀酒業為主,2002年人口193,755。塔爾卡受地中海氣候影響,有乾燥的夏天和潮濕的冬天,每年平均降雨量749毫米,平均溫度攝氏13度。 Image:Talca Municipalidad.jpg Image:Talca plaza.JPG Image:Talca Museo.JPG| Image:Talca 1 sur.jpg|.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塔爾卡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太平洋 · 查看更多 »

希洛 (夏威夷州)

希洛 (Hilo)是美國夏威夷州的一個無建制城市,位於夏威夷島東北岸。是夏威夷縣縣治,並受縣的管轄。2000年人口40,759人。這個數字於2010年上升至43,263人。.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希洛 (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康塞普西翁 (智利)

康賽普西翁(西班牙语:Concepción)是智利比奧比奧大區的首府,大康賽普西翁地區的中心,也是智利的工農業中心之一,人口為292,589人。.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康塞普西翁 (智利) · 查看更多 »

伊基克战役

伊基克战役(Batalla de Iquique)也称伊基克海战(Combate Naval de Iquique)是1879年5月21日硝石战争期间发生在当时秘鲁的伊基克(今属智利)附近的一次海战。.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伊基克战役 · 查看更多 »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公里 · 查看更多 »

矩震級

矩震級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1977年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計算公式為: 其中M_0為地震矩。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10^倍的能量,也就是約31.6倍的能量。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里氏地震规模)的數值相似。史上最強烈的地震為1960年智利大地震,規模為9.5。 矩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矩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對規模小於3.5級的地震不使用矩震級。.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矩震級 · 查看更多 »

科拉爾 (智利)

科拉爾是智利的城鎮,位於該國中南部,由河大區的瓦爾迪維亞省負責管轄,面積766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5,46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1人。.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科拉爾 (智利)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面波震级

表面波規模(M_s)是一種地震度量,用於地震学中描述地震的大小。表面波規模是根據測量主要傳播於地球表層的雷利波(Rayleigh wave)而制定,目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類地震的國家標準(GB 17740-1999)。XU Shaokui, LU Yuanzhong, GUO Lucan, CHEN Shanpei, XU Zhonghuai, XIAO Chengye, FENG Yijun (许绍燮、陆远忠、郭履灿、陈培善、许忠淮、肖承邺、冯义钧) (1999-04-26).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面波震级 · 查看更多 »

震中

#重定向 震央.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震中 · 查看更多 »

阿留申群島

阿留申群島(英語:Aleutian Islands,可能來自楚科奇語:aliat,為島嶼的意思)於白令海與北太平洋之間,自阿拉斯加半島向西伸延至堪察加半島。屬於阿拉斯加半島上阿留申山脈的延伸。由超過三百個細小的火山島(當中有57座火山)組成,長1,900公里,總面積17,666平方公里。由於橫跨東經/西經180°,為美國技術上的最西及最東點。絕大部分屬於美國阿拉斯加州,通常被視為阿拉斯加荒野的範圍,惟極西部屬俄羅斯。阿留申群島位於太平洋火環北部,是東亞島弧的起點。島上居民為阿留申人。各島嶼之間有提供人車輪渡服務。.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阿留申群島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阿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称之为海啸。.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海啸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智利

智利共和国(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个国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智利總共約有1,800萬人,種族以歐洲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另一國家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整體公民組成素質極高,因而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與南歐國家相媲美。社會相當於經濟已開發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而近來還有許多亞裔移民跨越太平洋移居。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智利 · 查看更多 »

1575年瓦爾迪維亞大地震

1575年瓦爾迪維亞大地震是1575年12月16日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大型逆衝區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地震強度約8.5,估計震央座標,地震發生後海嘯向瓦爾迪維亞河推進25公里抵達瓦爾迪維亞,而餘震持續40日。.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1575年瓦爾迪維亞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0年智利大地震

2010年智利大地震发生在智利中南部马乌莱大区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3时34分(UTC 6時34分),震级最初报道为矩震级(Mw)8.3至8.5,后修正为8.8,是當地自1960年智利9.5大地震后震级最大的地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震央位于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赛普西翁东北偏北方向115公里、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方向325公里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和阿根廷部分城市有震感。地震持续了約10至90秒。.

新!!: 1960年智利大地震和2010年智利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960年瓦尔迪维亚大地震1960年瓦爾迪維亞大地震1960年瓦迪維亞大地震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