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44年臺灣

指数 1944年臺灣

没有描述。

82 关系: 台灣空戰司馬文武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家安藤利吉巡洋舰中華民國副總統德國軍隊國民政府呂秀蓮呂芳上四季紅王拓紀政羅東街瑞芳事件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高雄市議會高雄港鹽水港黨外運動黃煌雄郭琇琮蔡忠恕鄧雨賢重庆市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市議會臺灣總督臺灣軍雨夜花陳健治陳純精陳武雄 (農業專家)林中森林修二林政則李建興杜正勝江義雄朱安雄月夜愁望春風日本投降意大利10月10月12日10月13日10月14日10月16日...10月17日10月25日11月11月15日11月7日12月12月30日1906年臺灣1914年臺灣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月1月11日1月28日2016年臺灣2月2月3日3月3月17日3月26日4月4月17日4月1日5月5月11日6月6月18日7月7月15日8月8月22日9月9月1日 扩展索引 (32 更多) »

台灣空戰

臺灣空戰或台灣近海航空戰(台湾沖航空戦,Formosa Air Battle)發生於1944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地點位於臺灣島及台灣東方海上,是日本軍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之間爭奪制空權的一連串大規模空戰,此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空戰。 由於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逼近台灣海域求戰,日軍在作戰中投入大量戰機、轟炸機,並蒙受沉重損失,致使日軍在後續的菲律賓戰役缺乏足夠戰機掩護部隊,使聯合艦隊後續發動的雷伊泰灣海戰遭受重創。.

新!!: 1944年臺灣和台灣空戰 · 查看更多 »

司馬文武

#重定向 江春男.

新!!: 1944年臺灣和司馬文武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1944年臺灣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客家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1944年臺灣和客家 · 查看更多 »

安藤利吉

安藤利吉()為宮城縣出身之日本陸軍軍人。最終階級陸軍大將。舊制宮城縣第二中學校1回、陸軍士官學校16期。陸軍大學校26期。台灣日治時期第19任(末任)總督。.

新!!: 1944年臺灣和安藤利吉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新!!: 1944年臺灣和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副總統

中華民國副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副國家元首。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49條規定,當總統缺位時,由副總統繼任,至總統任期屆滿為止;或者是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換言之,中華民國副總統只是備位元首,沒有政治實權。相較之下,行政院院長較副總統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力,因此歷史上曾出現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院長的情況。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文就任為臨時大總統的同時,於1月3日選黎元洪擔任臨時副總統,是中華民國第一位臨時副總統。1916年大總統袁世凱逝世後黎繼任總統,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1917年黎元洪辭職,馮國璋代理總統,之後北洋政府再也沒有選出副總統,直到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才恢復。.

新!!: 1944年臺灣和中華民國副總統 · 查看更多 »

德國軍隊

德國軍隊是指德國的軍事部隊,通常簡稱德軍,可以指:.

新!!: 1944年臺灣和德國軍隊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1944年臺灣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呂秀蓮

呂秀蓮(),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出生於日治台灣新竹州桃園郡桃園街,曾任中華民國第10-11屆副總統、民主進步黨第11屆代理黨主席、桃園縣第12-13屆縣長、總統府國策顧問(李登輝任命)、立法委員等職。她是臺灣民主運動和臺灣婦女運動的關鍵倡議者之一,也是臺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她所提倡的九六共識,相當程度影響了台灣的「國際地位」論述。呂秀蓮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也是臺灣目前唯一女性副總統,更是解嚴後目前唯一連任的副總統。.

新!!: 1944年臺灣和呂秀蓮 · 查看更多 »

呂芳上

呂芳上,民國史學者,生於臺灣桃園。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專長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近代婦女史、國民革命史、中國國民黨黨史。前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新!!: 1944年臺灣和呂芳上 · 查看更多 »

四季紅

四季紅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台語流行歌曲及民謠,由李臨秋作詞,由鄧雨賢作曲,是台灣著名歌謠之一,和同為鄧雨賢作曲的《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合稱為『四月望雨』。.

新!!: 1944年臺灣和四季紅 · 查看更多 »

王拓

王紘久(),筆名王拓,是一位出生於臺灣基隆八斗子的臺灣鄉土文學作家及政治人物。 他在黨外運動時期開始參與台灣民主運動,並於美麗島事件中入獄,後參與工黨與民主進步黨,曾任民進黨秘書長。他在民進黨內原屬美麗島系,曾加入正義連線與新潮流系的運作。他曾擔任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第三、四、五屆立法委員,第10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 1944年臺灣和王拓 · 查看更多 »

紀政

紀政出生在日治台灣新竹州新竹市牛埔(今新竹市香山區牛埔--)農村,父親紀清池有臺灣原住民道卡斯族血統,母親紀王尾女士是新埔客家人。她是一位田徑運動員,爆發力強,專長於短跑、跨欄、跳高、跳遠等田徑運動。現任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總統府國策顧問、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在1968年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墨西哥城墨西哥奧運代表中華民國奪得田徑女子80公尺跨欄銅牌,這是亞洲女子第一位在國際田徑賽事短跑中獲獎的運動選手。更是代表中華民國女性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獎牌。 女子田徑一百公尺決賽更曾經以10.98秒刷新亞洲女選手紀錄,至今無人能及。其爆發力堪稱亞洲第一。她也是繼楊傳廣在1960年羅馬奧運獲得男子十項全能銀牌後,第二位獲得奧運獎牌及晉級決賽的台灣運動員。下一位進入田徑決賽的是遠在44年後的鉛球張銘煌(扣掉無預賽、複賽制度的的馬拉松)。 國際媒體稱她為「飛躍的羚羊」、「黃色的閃電」。1977年,紀政返台接全國田徑協會總幹事一職,她此職一直作到1989年。1989年她成為田協的理事長,於1993年卸任。1981年到1990年間,紀政以清新良好的形象被中國國民黨徵召,在台北市參選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第三次增額選舉,當選立法委員,並兩度連任。2010、2011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新!!: 1944年臺灣和紀政 · 查看更多 »

羅東街

羅東街,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羅東郡。今宜蘭縣羅東鎮。.

新!!: 1944年臺灣和羅東街 · 查看更多 »

瑞芳事件

芳事件(又稱為五二七事件、五二七瑞芳思想案),發生于昭和十五年1940年5月27日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基隆郡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區),日本方面下令逮捕瑞芳仕紳李建興等人而造成嚴重的流血事件。 有人誣告礦業鉅子李建興與重慶國民政府方面有所聯繫,意圖在瑞芳招兵買馬,實行反日叛變,進攻臺灣總督府。日本憲兵隊於是搜捕瑞芳礦山,共得李建興一族及員工百餘人,皆收獄,建興三弟李建炎與其他廿餘人死於獄中。李建興1971年《紹唐詩存》有〈入獄〉詩:「州廳電話忽通知,別母吻爹自痛時。此去難明風險事,弟兄坐獄五年悲。」(作者註:「民國廿九年日吏以通謀祖國罪嫌,將余及諸弟與員工百餘人拘捕繫獄。」,頁31) 李建興在《紹唐詩存》〈治鑛五十年自序〉則寫到:「民國二十九年『五二七』事件發生,余兄弟,皆被日吏誣以通謀祖國罪嫌,繫身囹圄,而侯硐、瑞芳二坑、金瓜石等地遭受柣連,因而死難者達七十二人。」(頁138) 蘇新的《憤怒的台灣》稱:「金錢與女人的關係與日籍刑事產生糾紛,因此被誣告。」(頁94) 李建興《紹唐詩存》〈呈村上豫審判官〉八絕句,隱約可見其端倪: 「案堂滿桌盡調書,徹底精查兩載餘。皂白難逃明鏡照,盼從事實判真虛。」 「去年今日恨千端,偶寫心聲意未寬。忽見明公來瀏覽,將詩呈上訴深冤。」 「有恩不念反為仇,疑是前因纏未休。今古奇觀堪借鑑,且看善惡報臨頭。」 「明知禍自莫須來,災害臨身訴不開。對證干戈非敢認,明公在上仰高裁。」 「盡是勤勞產業班,蕭牆驀地起波瀾。此心許國應無恨,只恐身殘事未安。」 「吾儕罹難在監中,端賴秋官秉大公。此案從知難辯解,縱然對審不相同。」 「天道無私不必愁,鬼神難放賊干休。而今信有光明路,豈怕人間無日頭。」 「振奮精神理最真,渠為驕子我偏氓。回觀歷歷公堂案,界限明分兩等人。」(頁52) 1942年7月,李建和先獲釋歸家代管家業。(《治鑛五十年》,頁2)李建興《紹唐詩集》有〈獄中寄六弟建和〉詩:「手復音書第一翰,萱堂賴汝慰心歡。荊妻子女來相會,述汝經營更樂觀。」(頁51) 1943年3月11日,臺北地方法院合議部提出〈「五二七」思想案豫審約決定書〉,共26人列為被告,其中11人已死亡。(《治鑛五十年》,頁21) 。.

新!!: 1944年臺灣和瑞芳事件 · 查看更多 »

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

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簡稱疏開)是臺灣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在昭和19年(1944年)6月18日發表,為避免美軍對臺灣空襲造成平民傷害,將臺北、基隆、 臺南、高雄四市指定為應疏散地。.

新!!: 1944年臺灣和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議會

市議會是高雄市的最高立法機關,位於鳳山區國泰路上。現行高雄市議會係於2010年12月25日由原 高雄市議會 與 高雄縣議會 合併改制而成。目前為合併改制後第二屆議會,現任議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康裕成,副議長為民主進步黨籍的蔡昌達。.

新!!: 1944年臺灣和高雄市議會 · 查看更多 »

高雄港

港是位於臺灣高雄市的海港,為中華民國四座國際商港之一,同時是臺灣第一大港、世界第13大港口,貨櫃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櫃吞吐量四分之三,貨物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物吞吐量二分之一。其毗鄰高雄市中心,港區範圍橫跨高雄市6個行政區。管理及營運由國營的臺灣港務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負責。 2014年10月14日高雄港取得EcoPorts生態港認證,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生態港,有助提升高雄港國際形象及知名度。.

新!!: 1944年臺灣和高雄港 · 查看更多 »

鹽水港

鹽水港,可以指:.

新!!: 1944年臺灣和鹽水港 · 查看更多 »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新!!: 1944年臺灣和黨外運動 · 查看更多 »

黃煌雄

黃煌雄,臺灣宜蘭縣人,前任民進黨籍立委、國代,台灣作家(臺灣史、蔣渭水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臺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第三、四屆監察委員,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 1944年臺灣和黃煌雄 · 查看更多 »

郭琇琮

郭琇琮(),日治台北州七星郡士林街人,台灣的醫師與社會運動參與者,中國共產黨黨員。1944年4月因為預備武裝抗日遭總督府逮捕並判刑5年,1945年9月台北帝大醫學部畢,進入衛生局防疫科工作在公衛防疫方面有重大貢獻,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左傾,由蔡孝乾引介加入共產黨,成立省工委台北市工委會發展組織,引薦許強、胡寶珍等醫師加入共產黨,光明報事件後基隆市工委與台大法學院支部遭破獲,台北市工委也遭瓦解,1950年5月2日郭琇琮與妻子林雪嬌在嘉義遭到逮捕,1950年11月28日被枪决於馬場町刑場。 許多人或許會認為郭琇琮加入「共產黨」為社會的反動犯,單從這一個事實面向而忽略了當時的社會氣氛,屬於狹隘的詮釋。.

新!!: 1944年臺灣和郭琇琮 · 查看更多 »

蔡忠恕

蔡忠恕(),是一位臺灣日治時期出身臺北的反日運動者。.

新!!: 1944年臺灣和蔡忠恕 · 查看更多 »

鄧雨賢

鄧雨賢(Then Yí-hièn;Tēng Ú-hiân;),是一位出身臺灣桃園平鎮與龍潭地區的客家裔作曲家,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關鍵作品為《大稻埕行進曲》,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合稱『四月望雨』,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與「台灣民謠之父」。.

新!!: 1944年臺灣和鄧雨賢 · 查看更多 »

重庆市

重庆市,简称巴、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中国著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属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的青藏高原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渝东接湖北、东南接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接四川,渝北接陕西,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其中主城区建成面积为877.78平方公里。 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以北的两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拥有渝新欧铁路、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部地区第二座实行72小时免签的城市。.

新!!: 1944年臺灣和重庆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簡稱臺大、帝大、臺北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7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舊制(大日本帝國)國立綜合大學。為1945年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前身,以及今日國立中興大學(興大)前身的一部分(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校本部所在地為富田町47番地。 帝大籌備階段以「臺灣大學」、「臺灣帝國大學」的校名最常用,但為避免「臺灣帝國的大學」的誤解,遂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事實上,9所帝國大學當中,就有6所是以「城市」定名的。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臺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創校作為慶祝的對象,於1988年11月臺大出版了《榮耀與分享: 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90年《歡聚與期勉: 台大創校六十大慶活動紀實》兩書,雖然1995年又出版了《臺大五十年》讓人有些錯亂,也許政治敏感性的確影響計算校齡的方式。 在2007年,帝大校史獲得臺大校方追認,臺大的起點從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舉辦80週年校慶。.

新!!: 1944年臺灣和臺北帝國大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議會

臺北市議會是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的最高立法機關,也是全市首要的民意機關。.

新!!: 1944年臺灣和臺北市議會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

臺灣總督是指台灣受大日本帝國統治時,由日本天皇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台統治,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之間的半個世紀當中,日本政府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依其對台統治原則來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實際上,無論是前期以軍人為主的武官總督,或是大正及昭和年代初期來台的文官總督,還是後期軍人當政的日本內閣所派任的總督,一般來說,當時在台灣,台灣總督就是擁有行政權、軍事力量和立法權的絕對權力者。透過台灣總督府官署系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幾乎掌控所有行政資源。此外,總督尚可隨意任命和左右法官、檢察官並鎮壓島內反對力量。雖說是以殖民心態經營台灣,但歷任總督或總督府官署系統中,仍出現不少稱職的技術官僚;因此,大日本帝國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對於台灣整體環境,有著十分重大的改善。 19位總督中,第2至5任的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與第11任的上山滿之進皆出身原為長州藩的山口縣(出身該縣的日本首相數亦位居各都道府縣之冠),共統治臺灣將近21年。 雖然在台日軍(第十方面軍)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向盟軍投降,但臺灣總督府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才正式廢止。.

新!!: 1944年臺灣和臺灣總督 · 查看更多 »

臺灣軍

臺灣軍,是指臺灣日治時期臺灣軍司令官轄下常駐臺灣的各部隊,成立於1919年,是由1907年成立的臺灣守備隊擴充而成,而更早之前則為1896年-1897年編成的臺灣守備混成旅團。.

新!!: 1944年臺灣和臺灣軍 · 查看更多 »

雨夜花

《雨夜花》是臺灣日治時期的臺語流行歌曲兼民謠,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日本人柏野正次郎所經營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將其灌錄成78轉的唱片,由旗下歌星純純主唱,於1934年推出。.

新!!: 1944年臺灣和雨夜花 · 查看更多 »

陳健治

陳健治(),中華民國(臺灣)政治人物,台北市內湖區人,中國國民黨籍,前任立法委員、臺北市議會議長。胞弟陳義洲為現任臺北市議員。.

新!!: 1944年臺灣和陳健治 · 查看更多 »

陳純精

陳純精(Tân Sûn-cheng;),名舜,字純精,號學山,以字行。日治時期曾改和名光谷純精。原名游慶順,出生後過繼給陳姓人家,遂改姓陳。宜蘭北門口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羅東郡羅東街首任街長(街相當於今日之鎮),促使羅東成為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集散地,奠定往後羅東鎮商業發展的基礎。.

新!!: 1944年臺灣和陳純精 · 查看更多 »

陳武雄 (農業專家)

陳武雄(),筆名陳填,是一位出身臺北的詩人、學者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他曾為笠詩社成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及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並曾出版新詩作品集《入關》、《誰來點上燈》。.

新!!: 1944年臺灣和陳武雄 (農業專家) · 查看更多 »

林中森

林中森(Lin Join-sane,),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林中森出生於宜蘭縣羅東鎮,祖籍中國福建漳州,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行政院秘書長及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新!!: 1944年臺灣和林中森 · 查看更多 »

林修二

林修二(),漢名林永修,另一筆名南山修。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臺南廳蔴荳支廳(今臺南市麻豆區)。東京慶應義塾大學英文科畢業。風車詩社同人。大學時期受到西脇順三郎的影響,屬於超現實主義派。其作品散見於《臺灣新聞》、《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以及應慶大學校刊《三田新聞》中。1940年,大學畢業,因罹患結核病而從日本返回台灣靜養,隨後便與熊本縣士族女子原妙子結婚,育有二子。1944年,於故鄉英年早逝。.

新!!: 1944年臺灣和林修二 · 查看更多 »

林政則

林政則(),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教育學者,中國國民黨籍,曾任新竹縣議員、世界高中校長、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新竹市市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中國國民黨代理主席。 任新竹市市長期間,施政滿意度曾連續三年蟬聯縣市長滿意度第一名。.

新!!: 1944年臺灣和林政則 · 查看更多 »

李建興

李建興(),字紹唐,台灣台北瑞芳(今新北市瑞芳區)人。祖籍閩南泉州安溪縣,「瑞三礦業」創辦人,台灣礦業鉅子,從事礦業七十五年,謙虛溫和,單純簡樸,能詩文,曾任瀛社副社長、社長,文風淺白,不喜雕琢。 李建興有弟李建炎、李建添、李建成、李建川(李四川)、李建和,皆是礦業名人,是為瑞芳李家,與基隆顏家並稱,礦業界稱為「愛生理,找顏李」(要生意,找顏李)。.

新!!: 1944年臺灣和李建興 · 查看更多 »

杜正勝

杜正勝(),臺灣高雄永安人,歷史學者,專長在中國上古史、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1992年7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小學教師,臺灣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水扁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等職。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2000年5月20日-)、《大陸雜誌》主編(1988年7月-)、《新史學》主編(1990年-)、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

新!!: 1944年臺灣和杜正勝 · 查看更多 »

江義雄

江義雄()中國國民黨籍嘉義市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法律學者。.

新!!: 1944年臺灣和江義雄 · 查看更多 »

朱安雄

朱安雄(),中華民國(台灣)企業家、政治人物,高雄市人。曾擔任高雄市議員、第一屆監察院監察委員 ,前立法委員吳德美之夫。.

新!!: 1944年臺灣和朱安雄 · 查看更多 »

月夜愁

月夜愁,是一首曲調來自平埔族歌謠的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該曲在日治臺灣由鄧雨賢重新編曲,並由周添旺填詞後,交由林氏好(林是好)進行首次公開演唱並由古倫美亞唱片進行唱片錄音。.

新!!: 1944年臺灣和月夜愁 · 查看更多 »

望春風

望春風(bp;通用:Bhâng Cūn-hong)是一首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臺灣民謠,首度傳唱於1933年的日治時期臺灣,原唱者為1930年代的古倫美亞唱片當紅歌星純純(本名劉清香)。 從1930年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台灣的臺語流行歌曲、民謠之一。2000年,一項由台灣官方與舉辦,超過220,000人參與的《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該曲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該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亦為普遍認為是極具特色的「臺灣調」。.

新!!: 1944年臺灣和望春風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新!!: 1944年臺灣和日本投降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1944年臺灣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10月

10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0月是秋季的第三个月,本月节气:寒露、霜降。.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 · 查看更多 »

10月12日

10月1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5天(闰年第2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0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12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3日

10月1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6天(闰年第28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9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13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4日

10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7天(闰年第28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8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14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6日

10月16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9天(闰年第29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6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16日 · 查看更多 »

10月17日

10月1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0天(闰年第29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75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17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5日

10月2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8天(闰年第2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7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0月25日 · 查看更多 »

11月

11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一个月,是一年當中最後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11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立冬、小雪。 在英文中,11月(November)源自拉丁语November(第9个月)。.

新!!: 1944年臺灣和11月 · 查看更多 »

11月15日

11月1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9天(闰年第320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6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1月15日 · 查看更多 »

11月7日

11月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1天(闰年第31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4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1月7日 · 查看更多 »

12月

12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十二个及每年最後的一個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2月是冬季的第二个月;在南半球,則為夏季第二個月。 本月节气有:大雪、冬至.

新!!: 1944年臺灣和12月 · 查看更多 »

12月30日

12月3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4天(闰年第3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2月30日 · 查看更多 »

1906年臺灣

1906年臺灣.

新!!: 1944年臺灣和1906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14年臺灣

1914年台灣有日人野馬銀藏在3月21日於臺北進行飛行表演,開啟了臺灣航空史的開端,該日並被臺灣總督府訂為臺灣航空紀念日。.

新!!: 1944年臺灣和1914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九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於1968年10月12日至27日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舉行,为期15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月

1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一个月,是全年第一個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1月是冬季的第三个月。該月的节气:小寒、大寒; 在南半球,1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 英文中的1月(Jan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双面神雅努斯(Janus)。 1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44年臺灣和1月 · 查看更多 »

1月11日

1月11日是公历年的第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4天(闰年是355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月11日 · 查看更多 »

1月28日

1月28日是阳历年的第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7天(闰年是338天)。.

新!!: 1944年臺灣和1月28日 · 查看更多 »

2016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1944年臺灣和2016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2月

2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在历史上,曾经有3次,2月出现30天。(请参见:2月30日) 在北半球,2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有:立春、雨水 英文中的2月(February)来源于古罗马的Februus(斋戒月),也可能是源自于萨拜恩。 2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44年臺灣和2月 · 查看更多 »

2月3日

2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3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31天(闰年是332天)。.

新!!: 1944年臺灣和2月3日 · 查看更多 »

3月

3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三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3月是春季的第二个月,本月节气有:惊蛰、春分。 英文中的3月(March)来源于古罗马战神玛尔斯。 3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44年臺灣和3月 · 查看更多 »

3月17日

3月1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6天(闰年第7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9天。.

新!!: 1944年臺灣和3月17日 · 查看更多 »

3月26日

3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5天(闰年第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0天。.

新!!: 1944年臺灣和3月26日 · 查看更多 »

4月

4月是公曆年中的第四個月,是全年第一個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4月是春季的第三個月,本月的節氣:清明、谷雨 英文中的4月(April)來源於單詞aperire,表示「開」,可能意味著植物在春天開始生長。.

新!!: 1944年臺灣和4月 · 查看更多 »

4月17日

4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107天(闰年是10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8天。.

新!!: 1944年臺灣和4月17日 · 查看更多 »

4月1日

4月1日是公历年中的第91天(闰年的第92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4天。.

新!!: 1944年臺灣和4月1日 · 查看更多 »

5月

5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五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5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这个月有两个节气:立夏、小满。 英文5月名稱(May)可能源自罗马神话豐收繁殖女神迈亞,或来源于在5月庆祝节日的Bona Dea女神,或来自拉丁语詞maiores(意为"较年长者")。.

新!!: 1944年臺灣和5月 · 查看更多 »

5月11日

5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131天(闰年是13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4天。.

新!!: 1944年臺灣和5月11日 · 查看更多 »

6月

6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六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在北半球,6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本月的节气:芒种、夏至。 英文中的6月(June)来源于古罗马女神朱诺,朱庇特的妻子,或来自拉丁语詞iuniores(意为"较年轻者")。 6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44年臺灣和6月 · 查看更多 »

6月18日

6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9天(闰年第17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6天。.

新!!: 1944年臺灣和6月18日 · 查看更多 »

7月

7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七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7月是夏季的第三个月,本月有两个节气:小暑、大暑。 英文中的7月(July)来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凱撒大將(凱撒並未稱帝),他死后人们将他的名字Julius命名为7月。.

新!!: 1944年臺灣和7月 · 查看更多 »

7月15日

7月15日是阳历年的第196天(闰年是19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9天。.

新!!: 1944年臺灣和7月15日 · 查看更多 »

8月

8月是公历年中的第八个月,是大月,共有31天。 在北半球,8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本月节气:立秋、处暑。 英文中的8月(August)来源于古罗马的奥古斯都。 8月的節日/紀念日.

新!!: 1944年臺灣和8月 · 查看更多 »

8月22日

8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34天(闰年是2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1天。.

新!!: 1944年臺灣和8月22日 · 查看更多 »

9月

9月是公历年中的第九个月,是小月,共有30天。.

新!!: 1944年臺灣和9月 · 查看更多 »

9月1日

9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44天(闰年是24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1天。.

新!!: 1944年臺灣和9月1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