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

指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

义务征兵法授权联邦政府组织征兵,组建一支更大规模的美国国家军队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在1916年12月起草,并且不久在1917年,就因为美德外交破裂而被送上了伍德罗·威尔逊的书桌。法案的最初起草人是休·约翰逊。最后,法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尘归历史。它于1918年12月结束。但是法案却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征兵法案,并且为后来数次战争的征兵法案提供了模板。.

40 关系: 卢西塔尼亚号南北战争協約國参议院山姆大叔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义务兵亚伯拉罕·林肯伍德罗·威尔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众议院休斯敦德国公民兵役科布倫茨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翰·潘兴美国劳工联合会美国历史美国国会美国战争部长牛顿·D·贝克聯邦政府联邦军队非裔美国人西奥多·罗斯福马丁·路德·金齐默尔曼电报赛缪尔·龚伯斯英国集团军Selective Service Act of 1917枪支暴力杜波依斯欧洲殖民主义有色人种战争日本

卢西塔尼亚号

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是英国卡纳德邮轮(Cunard Line)所属的豪华客船。为了抗衡德国竞争对手,卡纳德公司的方针是在奢华,速度和载客量上下功夫。在建造该船与其姐妹舰毛里塔尼亚号(RMS Mauritania)和阿奎塔尼亞號(RMS Aquitania),因装备了当时革命性的新式涡轮动力而得以保持25节的航速。另外,还装备了无线电,电梯和其他的现代设备。和别的船相比,卢西塔尼亚号有超过50%的更多乘客搭载量;同时头等舱拥有令人瞩目的豪华装修。 她最後一次航行的時候,大西洋上正是無限制潛艇戰的高峰期。德国大使馆在美国登报警告乘客不要搭乘这条船,即使如此,卢西塔尼亚号依然在1915年5月1日于纽约出发。5月7日下午,本船在被划为战区的爱尔兰南部海岸线11海里处的外海被德军潜艇鱼雷击沉。第二次内部爆炸18分钟内,本船沉没。.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卢西塔尼亚号 · 查看更多 »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南北战争 · 查看更多 »

協約國

協約國(Allied Powers)主要由法國、俄羅斯、英國、日本、義大利和美國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對敵。.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協約國 · 查看更多 »

参议院

#重定向 上議院.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参议院 · 查看更多 »

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和拟人化形象,一般被描绘成為穿著马甲礼服,头戴星条旗纹样的高礼帽、身材高瘦、留着山羊鬍、帥氣、精神矍铄的老人形象。此漫画形象由著名画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James Montgomery Flagg)依照自己的长相为公共资讯委员会而繪画。 按照《美国军事历史》的说法,“山姆大叔”一名源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倫塞列郡特洛伊城的肉類商人塞缪尔·威尔逊(Samuel Wilson,1766年-1854年),暱稱山姆大叔(Uncle Sam),在战争中向美军供应醃製的牛肉,牛肉桶上的牌子写著‘EA-US’。EA为公司名,而山姆大叔(Uncle Sam)的缩写恰好也是US,当桶被送到部队时,一些来自特洛伊城的士兵,開玩笑地說桶上寫的US字樣,一定就是指「山姆大叔」,這说法很快传开。由於合眾國(United States)的缩写恰好也是US,其后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绰号。美国人將“山姆大叔”视为诚实可靠、吃苦耐劳及爱国主义精神,並認為這是自己公民的骄傲和共有的品性。 1961年9月15日,美國國會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山姆大叔”(Uncle Sam)共同决议,鉴于有些人认为“山姆大叔”符号已经陈旧不应保留,而纽约州特洛伊的Samuel Wilson(1776-1854),仍然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国家」(法規原文如此)的力量与理想,决定将美国传统符号“山姆大叔”正式固定下来,并将来自纽约州特洛伊的“山姆大叔”(Uncle Sam),作为美国国家象征“山姆大叔”的原本。.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山姆大叔 · 查看更多 »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小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 ),美国军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曾在二戰期間提拔多位將領。他毕业于維吉尼亞軍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在美军驻天津第15步兵团任主任参谋,学习了汉语。1939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帮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谋划策,二战期间坚持先進攻納粹德國再攻打大日本帝國的戰略方針,1945年退役。.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 查看更多 »

义务兵

义务兵,是新战士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的第一个服役阶段,为期两年。義務一詞並不表示為徵兵制,目前現行還是自願入伍募兵制,但此一兩年階段還是被稱為义务兵,預留必要時採取徵兵制的可能。 第一年为列兵,第二年为上等兵。在两年义务兵服役期完成后,军队会根据需要及战士个人意愿予以区分,大部分会退伍转入预备役,一部分会继续服役进阶为一级士官。也有少数特殊情况,如参军期间报考军校、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未完成两年服役期而提前退伍等。.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义务兵 · 查看更多 »

亚伯拉罕·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ən,),第十六任美国总统,1861年3月就任,直至1865年4月遇刺身亡。林肯领导美国经历其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和最为严重的道德、宪政和政治危机——南北战争。經由此役,他维护联邦的完整,废除奴隶制,解放所有奴隸,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推动经济的现代化。也因此美国学.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亚伯拉罕·林肯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是2007年4月16日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發生的兩次槍擊事件,連同兇手在內,共有33人死亡,並至少造成23人受傷。它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案,也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第三多的槍擊事件(僅次於2017年拉斯維加斯音樂會槍擊案、2016年奧蘭多夜店槍擊案),死亡人數超過了1991年死亡24人的露比餐廳槍擊案。 槍擊案的兇嫌為韓裔學生趙承熙,他在維吉尼亞州長大,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四年級主修英文的學生。他最後在諾理斯教學大樓()中自殺身亡。.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 · 查看更多 »

众议院

#重定向 下議院.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众议院 · 查看更多 »

休斯敦

休斯敦(Houston,中国大陆通译休斯--敦/休斯--顿,港澳通译侯--斯頓,台湾通译休--士頓)是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第一大城,全美國第四大城,墨西哥灣沿岸最大的經濟中心。面積達1,440平方公里,市名是以當年德克薩斯共和國總統山姆·休士頓(Sam Houston)命名的。 休士頓是哈里斯縣(全國第三大縣)的縣城。休士頓在密蘇里市的東面,西南部分伸入本德堡县,東北一小部分伸入蒙哥馬利縣。 休士頓創建於1836年,合併於1837年,是美國成長最迅速的大城市之一,也是全美最大的一個沒有規劃法的大城市。 1900年,休士頓有45,000人口,排名美國第85位。2000年美國人口統計指出,城市人口總數達到190萬人(2004年已超過2百萬人)。大休士頓都會區是美國第七大都會區(10個縣,5,180,443人)。 休士頓以其能源(特別是石油)、航空工業和運河聞名世界。休士頓港是世界第六大港口,美國最繁忙的港口,外輪噸位第一,不分國籍則居第二位。財富500強總部僅次於紐約市。休斯敦是德克薩斯醫療中心的所在地,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研究和治療機構的集中地。休士頓還是美國27個超過170萬人口的重要大都會地區中生活消費和房價最低的。休士頓被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組和網絡(GaWC)稱為「全球城市」。 休士頓的官方綽號為「太空城(Space City)」,因為它是林顿·约翰逊太空中心的所在地,任務監控中心也設在這裡(因此,「休斯敦」是在月球上說的第一個詞)。許多當地人喜愛稱作「牛沼城」。其他綽號還有「H鎮」、「腳爪城」或「蒙古城」。 休士頓是一個擁有多重文化的城市,許多外來移民的社區在此發展。其美術館區是許多文化機構和展覽的天堂,每年吸引將進七百萬的遊客,在休士頓常能看見活躍的視覺表演藝術。.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休斯敦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公民

公民(英文:Citizen)是在一个政治实体如国家或城市中,拥有公民身份并根据该地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身份或公民權(英文:Citizenship)是一種認同或身份的形式,使個人在政治社群中取得相關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和国籍概念不同,擁有國籍如未成年的國民可能沒有行使公民權的權利及義務,在宪法学及政治學則指由法律规范及政治社群中的個人和群體的权利及义务關係。 近代公民權或公民資格的擴張或縮減與封建、專制、民主等制度的關係有不少的政治及學術討論 。 對民主國家及專制國家的公民權教育和保障的跨國比較仍是政策制定及學術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各國培養公民素養的學校教育方面,全球規模最大的公民素養及公民教育的研究計劃國際公民及素養調查研究調查各國如何解決下一代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挑戰,評估各國青少年對未來公民身分之準備教育,對學生的公民素養的概念知識與能力進行測驗評量,其測驗及調查的範圍包括:公民認知、政治組織、公民概念(如人權)、以及負責任公民的作為及態度等等 。.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公民 · 查看更多 »

兵役

#重定向 各國兵役制度.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兵役 · 查看更多 »

科布倫茨

科布倫茨,依粵語又譯高本斯(Koblenz,源於拉丁語Confluentes,匯流的意思)。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於二十世紀初造訪此地時,曾在所著《環球遊記》一書中,將此城名譯為科不林士,是德國重要的觀光都市。位於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摩泽尔河與萊茵河交匯處。兩河匯流之處,稱德意志角,為當地名勝。人口 113.000 (2017),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第四大城市,排在美茵茲、路德維希港,以及特里爾之後。科布倫茨所在的萊茵河谷於2002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科布倫茨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约翰·潘兴

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J. Pershing,),第一次世界大战時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1917-1918)、軍事家、陆军特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潘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美國遠征軍取得勝利,也是众多美國陸軍將軍的導師,這些將軍包括喬治·馬歇爾、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奧馬爾·布拉德利、喬治·巴頓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他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860年出生於密蘇里州,祖上是18世纪德国移民,1886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894年在美国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任职期间创立Pershing Rifles的组织,致力于各种体能、精神等的选拔和训练来培养未来陆军、海军和空军中的优秀军官。后来,包括肯塔基大学 (Company-C-1)在内的部分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中的ROTC Program都设立了Pershing Rifles用于选拔训练和培养未来的军中精英。在政界,部队和商界中,曾经的PR Actives们都有不俗的表现,包括第65任美國國務卿科林·鲍威尔、 William E. Ward在内的众多杰出人士都曾是Pershing Rifles入选成员。 1905年擔任美國駐日大使館武官、並作為日俄戰爭的,同年與弗朗西斯·沃倫參議員的女兒海倫·沃倫成婚。 在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伍德羅·威爾遜總統考慮動員軍隊加入戰鬥。潘興在墨西哥的上司弗雷德里克·福斯頓是美國遠征軍指揮官的首選,但是他於1917年2月19日突然心臟病發作而死。在美國參戰後,威爾遜總統與潘興簡短的面談後任命他為美國遠征軍指揮官,他擔任此職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潘興從少將升為上將,他負責組織,培訓和補給一個結合專業軍人、徵兵和國民警衛隊的部隊,最終從27,000經驗不足的新兵擴展到兩個軍(第三個軍正在形成時一戰結束)總共超過200萬士兵。 為了表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傑出服務,美國國會於1919年授權總統升潘興為,這是特別為他而設立的美軍最高軍銜,他是美軍史上第一個獲得此軍銜的人。 1921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約翰·潘興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约翰·潘兴 · 查看更多 »

美国劳工联合会

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简称AF of L)是美国最早的工会组织之一。该联合会于1886年12月成立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由不满当时最大全国性工会劳动骑士团(Knights of Labor)的几个小分会联合而成。国际雪茄制造商联盟(Cigar Makers' International Union)的龚帕斯在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主席,之后除一年外连选连任,直至他1924年去世。.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美国劳工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由多個時代组成,美国原為英國殖民地,在独立之后後逐漸興起,成為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美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美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美国战争部长

美国战争部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War)是美国战争部的首长,1789年至1947年间为美国总统内阁成员。1947年,战争部长由美国陆军部长和美国空军部长取代,与美国海军部长一同成为美国国防部长下的非内阁閣員级职位。.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美国战争部长 · 查看更多 »

牛顿·D·贝克

小牛顿·迪尔·贝克(Newton Deihl Baker, Jr.,1871年12月3日西弗吉尼亚州马丁斯堡-1937年12月25日俄亥俄州凯霍加县),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任美国战争部长(1916年-1921年)。.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牛顿·D·贝克 · 查看更多 »

聯邦政府

聯邦政府指联邦制国家的「中央政府」,在此一政府體制中,由數邦組成聯邦,但在處理內部事務上各邦則維持獨立。聯邦政府通常出現於中央政府對地方掌控力較低的國家,或出現在地方意識強的國家。和中央集權制相對,聯邦制為一種地方分權制,邦讓渡部分权力予以聯邦,彼此無上下隸屬關係,邦政府自己就是自己的中央政府,邦內部也設行省(例如. 1918年以前的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王國、黑森大公國等),其憲法將絕大多數的政府權力分配給邦,而聯邦政府只能負責有限的事務,但是聯邦中央通常都保留有對於軍事、外交和財政的權力。聯邦政府的通常是聯邦制國家成員權力自下而上授權的結果。.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聯邦政府 · 查看更多 »

联邦军队

#重定向 美国陆军.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联邦军队 · 查看更多 »

非裔美国人

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指美國人口中的黑人,又稱為美国黑人。以前人种学家称呼黄、白、黑三个人种为“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尼格罗(negro)是拉丁语,詞義为“黑色的”,在美国种族歧视猖獗時,逐渐演变成对黑人的誣衊语言,等同於“黑鬼”。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崛起後,这个单词被摒棄,黑人采用“黑色的”(black)自称。不過1960年代後,因为以肤色称呼人种被认为是不够政治正确,这个单词也被摒棄,而改为“非洲的”,因为黑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非裔美国人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西奥多·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马丁·路德·金

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而成為的象徵。 馬丁·路德·金出生時名為麥可·金(Michael King),他的父親為了紀念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而將他改名為小馬丁·路德·金。身為一位浸信會牧師,金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就已開始投入民權運動,曾領導1955年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並在1957年協助建立(SCLC)。擔任SCLC首任主席期間,金曾在1962年於喬治亞州奧爾巴尼發起反種族隔離抗爭,但失敗。不過,他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罕組織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則成為全美新聞焦點,與粗暴的警方恰成對比。1963年,金發起「向華盛頓進軍」行動,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負名望的演說家。金的左派激進思想使他成為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監控對象之一,後者懷疑金可能與共產主義有關。聯邦調查局曾查出金恩的婚外情記錄,並向美國政府汇報,然後再向金寄出匿名信,意圖以此逼他自殺。 1964年10月14日,諾貝爾委員會因小馬丁·路德·金長期以非暴力方法追求種族平等理想而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1965年,他與SCLC共同組織「」行動;隔年又將民權運動往北擴散至芝加哥。在他生命最後幾年,除了民權運動,金也關注和越南戰爭,發表《》演講說明他對越戰的立場轉變。金以曾規劃全美性質的佔領華盛頓特區行動,是為「」。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遭人暗殺,地點是田納西州孟斐斯一家汽車旅館。金遇刺後,。之後,詹姆斯·厄爾·雷遭到逮捕,被指為殺害金的兇手;根據他的辯詞,他是與政府特工一同策劃或犯案的,直到暗殺案後20年仍如此堅稱。1999年7月召開的民事審判庭上,餐廳老闆被指為金遇刺案的共犯。 金過世後,1977年,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向他追贈總統自由勳章;2004年,美國國會決議向金追贈國會-金-質獎章,兩者都是美國平民最高榮譽。1986年,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是之一。另有。2011年,位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上的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马丁·路德·金 · 查看更多 »

齐默尔曼电报

齊默爾曼電報(又譯齊默爾曼字條、森馬門電報、齊默曼電報,Zimmermann-Depesche)是一份由德意志帝國外相於1917年1月16日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發出的加密電報。 電報內容建議墨西哥可以與德國結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但被英國截獲。該電報內容於1917年3月1日被公開後,引起美國各界的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國向德國的宣戰。.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齐默尔曼电报 · 查看更多 »

赛缪尔·龚伯斯

#重定向 龔帕斯.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赛缪尔·龚伯斯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集团军

集团军(Field Army,或譯野戰軍)是由若干个军或是师组成的军事单位,隶属于集团军群(Army Group)或方面军(Front, 苏軍)或大军区,指挥官为集团军司令,并且设立集团军指挥机关(如参谋部),集团军参谋长领导集团军司令部。陆军集团军为基本战役兵团,美國、苏联(俄罗斯)、中国在平时都有此编制,例如美軍駐韓部隊中的美國第八-zh-cn:集团军; zh-tw:軍團; zh-hk:集團軍;-。1949年前的国民革命军,长期有集团军的建制。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將此級單位稱為「軍團」,「集團軍」則為Army之譯名。舊日本軍中的集團軍級單位稱「方面軍」,戰後日本自衛隊改稱「」。韓國陸軍的集團軍級部隊稱「野戰軍」(韓語中常簡稱「軍」)。.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集团军 · 查看更多 »

Selective Service Act of 1917

#重定向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Selective Service Act of 1917 · 查看更多 »

枪支暴力

#重定向 槍械暴力.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枪支暴力 · 查看更多 »

杜波依斯

#重定向 W·E·B·杜波依斯.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杜波依斯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殖民主义

殖民主義是指一個國家寻求或取得另外一地或其人民的行政权力的一种政策。殖民主义通常包含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往往这些各种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由于被殖民者对现代社会组织和架构的无知造成的。殖民主义这个词通常是指殖民者与未开发文明的土著人民之间的关系。.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殖民主义 · 查看更多 »

有色人种

有色人种 (Colored)是美国或加拿大的曾用词汇,始于北美的殖民时代,指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非裔美国人和美洲原住民。现在这个词汇被视为带有种族歧视色彩,不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词汇。但这一词汇在英国的使用,在指带有亚洲、中东或非洲血统的人时,虽然并不常用,但通常并不认为含有贬损意义。这一词汇在南非、纳米比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这些地区的使用,特指一族黑白混血的人群。 另外,美国有Person of color这一短语指代所有非白人。.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有色人种 · 查看更多 »

战争

戰爭是动物界普遍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战争则与政治紧密关联,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兵法是在战争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战争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学者不认同战争一定和政治有关,有些战争出现时间比政治、国家还要早。所以约翰·基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文明社会,他给出的定义是:「战争一向是文化的表现,往往是文化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某些社会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查德·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1917年美国义务征兵法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