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𢀛方

指数 𢀛方

𢀛方是殷墟出土卜辞中见到的一个商代的方国部落,根据卜辞记载,它们在商王武丁时期活动于商朝的西北部边缘地区,位于土方之西,大致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太行山西北地区。𢀛方是商朝长期的敌对方国,可能与土方联合与商朝作战。卜辞中有𢀛方与土方同贞的现象。“𢀛”字是甲骨文的隶定字,其最初被解读为“呂”,而后又被解读作“吉”或“工”,关于此字的解读目前尚无定论。武丁时期,𢀛方经常侵犯商朝西部边境,掠夺田地、谷物,武丁曾派人到𢀛方进行监视、侦察,并多次征讨。关于𢀛方的卜辞多达七百余条,延续至祖庚时期,长于附近的方国,土方。.

13 关系: 卜辞太行山土方北京师范大学商朝祖庚隸變部落陕西省武丁殷墟方国晁福林

卜辞

牛胛骨上的卜辞残片 卜辞或《卜辞》指中国晚商巫师进行占卜活动而刻在牛胛骨、龟甲等兽骨甲壳上的文字记载,亦指近现代学者整理晚商的甲骨文字而汇编的纂集。 卜辞中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相差甚远,不易阅读理解。古汉字学、考古学者等为此作了解读工作,将出土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文物整理成书。 一条完整的卜辞有前辞(叙辞、述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刻契时间不一。前辞记录占卜时间与求问天神的占卜人名,起到叙述作用,所以又称作叙辞和述辞。命辞记录具体占卜事项,求问天神的问题,又称作贞辞。占辞纪录占卜结果,这是巫师根据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给予的答案。验辞记录事后占卜事项的结果,评价占卜内容是否被验证。 占卜过程由选材开始,根据求问人的地位与占卜事项的重要性选择兽骨龟甲的大小和品质。再将选好的材料锯磨加工,直至表面洁白平滑。下一步在骨甲背面凿钻一道凹槽和一个枣大的圆穴。巫师在这槽穴用火烧灼,使薄细的骨甲正面形成裂痕。巫师根据裂痕趋向辨解天神意愿,在骨甲上用刀具刻写卜辞。裂痕夾角接近90度為「是」遠小於90度為「否」在中間則為「不確定」。验辞待事后最后刻契,而后当作档案资料储藏于地下坑穴中。 三千二百年后,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无意发现。当地农民将其磨碎成粉,敷在伤口上,惊讶发现可以起到止血愈合作用,便转售中医药铺。1899年秋,國子監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派仆人去购买药品。买回的药品中有几片刻有符号的“龙骨”,他发现这实际是古代的文字,遂派仆人到全城药铺搜买。1908年,国学学者罗振玉去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调查,搜到约二万片甲骨。1936年6月12日,小屯村北宫殿区发现一个甲骨坑,储藏带字甲骨17096片。1973年又在小屯村之南发掘出带字甲骨5041片。1991年秋又搜得579片带字甲骨。 截至2010年,甲骨物品仍以小屯村殷墟出土物品为多,记录了晚商盘庚迁都于殷(约前1300年)至帝辛纣王约273年的占卜事项。为中国黄河中下游文明最早的文字记录。.

新!!: 𢀛方和卜辞 · 查看更多 »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新!!: 𢀛方和太行山 · 查看更多 »

土方

土方是殷墟出土卜辞中见到的一个商代的方国部落,根据卜辞记载,它们在商王武丁前活动于商部落的西北部边缘地区,大致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後的夏。土方是一个强大的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之後,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後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武丁时期的一期卜辞中有多片与土方有关。此时的土方还颇为强盛,所以常与商部族争战。卜辞中有「土方与𢀛方同贞」的现象,可能同为殷墟西部的方国。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商汤革夏后,夏部落的剩余势力主要留居中原。.

新!!: 𢀛方和土方 · 查看更多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英文: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北京大学属同源学校,于1923年升格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立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是以基础文理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为主要特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曾培养出莫言、刘晓波等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数目位居中国大陆第一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其学科综合实力位居中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7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北师大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居中国第六位,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7/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北师大排名第256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8位。。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进入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中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位居中国第8位。.

新!!: 𢀛方和北京师范大学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𢀛方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祖庚

庚又稱且庚,姓子名躍(一作曜),中國商朝第24任國王,武丁与妣辛之子,孝己之弟,定都於殷,尊武丁為高宗。夏商周断代工程認為前1191年是他在位首年,《今本竹書紀年》稱他在位十一年。死後由弟祖甲繼位。.

新!!: 𢀛方和祖庚 · 查看更多 »

隸變

變,是漢字由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大約發生在秦漢之間,是漢字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小篆筆劃繁複,書寫不方便,一些下級官員(隸)於是將筆劃簡化(如將「艸」頭簡化為「艹」,「靁」字下的三個田減為一個,變成「雷」),將弧筆改為直筆,方便書寫;又將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時改為不同形狀(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對後世的漢字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的楷書和行書寫法絕大部份和隸變之後相差不遠。.

新!!: 𢀛方和隸變 · 查看更多 »

部落

部落是一種社群,由两个或以上的氏族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之上还有中间环节胞族。大體來說,一般認為其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他們通常佔據於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語言以及價值觀上的同質性,而且在政治上由一頭目或首領統一領導。.

新!!: 𢀛方和部落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𢀛方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武丁

武丁(约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子姓,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名昭,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王,共在位59年,“武丁”是他死后获得的諡号,殷末又追谥庙号为“高宗”(但在殷墟卜辞中没有该庙号)。他是商王敛(小乙)之子,商王旬(盘庚)、商王颂(小辛)的侄子。.

新!!: 𢀛方和武丁 · 查看更多 »

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𢀛方和殷墟 · 查看更多 »

方国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方国”一词最初由孙诒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有称为“某方”的国,又有不称“某方”的国。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某方”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的与商王朝对称的国。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商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使用的名称是商部落给这些方国附上的他称,其中与商部落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部落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8种标准:.

新!!: 𢀛方和方国 · 查看更多 »

晁福林

晁福林()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也是中国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专门研究中国上古历史(三代、先秦历史),以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著有《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先秦民俗史》、《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先秦社会思想研究》等书籍。他提出中国原始氏族公社制过渡到氏族封建制、宗法封建制、地主封建制的观点得到考古学和史学界的广泛认同,是最早提出中国上古没有进入奴隶社会观点的一位学者,属于中国上古历史学界“无奴派”的五大专家之一,(其余四位分别是:黄现璠、张广志、胡钟达、沈长云)。1965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取得本科学位,1982年在赵光贤先生的指导下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其后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新!!: 𢀛方和晁福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口工方工口方𢀛𢀛国𢀛方人𢀛方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