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黃斑部退化

指数 黃斑部退化

黃斑部退化(Macular degeneration),也被稱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簡寫為AMD或ARMD),會出現或視力障礙的症狀。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出現 -->。部分病患會隨時間有階段性的惡化,這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 -->。雖然此病未造成完全的失明,但是中央視力的喪失,可能會使患者在臉部辨識、駕駛、閱讀或其他日常活動產生困難 -->。患者有可能出現視幻覺,但是並不會太嚴重,也不表示有精神病。 黃斑部病變通常發生於年長者 -->。基因及抽菸也會有所影響 -->。這是由於視網膜黃斑的損傷所造成 -->。可以完整的視力測試診斷得知 -->。病情依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重度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被另外分成乾性與濕性,而90%為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預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方法包含戒菸、運動及健康的飲食。補充維生素沒有明顯的預防效果。一旦視力已經喪失,就無法痊癒或治療恢復 -->。在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有眼內注射,較少見的或光動力療法都可能減緩病情惡化。已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的患者,補充有益的營養成分可以減緩病情惡化。 在2010年全球有兩千三百萬的人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在2013年,中度到重度的病患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且這是在繼白內障、早產及青光眼後造成失明的第四常見的主要因素。超過五十歲的人較容易出現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在美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為造成此年齡族群失去視力的主要因素。年齡50到60歲的人,約有0.4%有此疾病;而60到70歲的人約有0.7%有;年齡70到80歲的人約2.3%有,在超過80歲的人中則有將近12%的人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15 关系: 失明幻觉光動力療法精神病眼科学白内障青光眼飲食視力障礙視力測試视网膜视网膜黄斑體能訓練黃斑部早產

失明

失明,俗称盲或者瞎,是指由生理或心理原因引发的人体视知觉缺陷。目前对于视觉丧失的程度有多种度量标准,而失明也有许多种定义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

新!!: 黃斑部退化和失明 · 查看更多 »

幻觉

幻覺(英語:Hallucination)是指在沒有客觀刺激作用於相應感官的條件下,而感覺到的一種真實的、生動的知覺。相對的,錯覺則是具有真正的外在刺激,但反應錯誤的認知。幻覺是知覺障礙的一種,主要分為幻聽、幻視、幻觸等,最常見的是幻聽、幻視等。幻覺多出現在精神病狀態下,正常人有時在緊張、疲勞、高燒時等,也可出現。.

新!!: 黃斑部退化和幻觉 · 查看更多 »

光動力療法

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簡稱PDT)是光照治療的一種,是利用無毒性的光敏物質暴露在特定波長的光下,讓該物質對特定癌細胞或疾病細胞產生毒性光毒性而達到治療效果。光動力療法已證可以殺死微生物細胞(包括細菌、真菌及病毒)。光動力療法在臨床上已用來治療許多的疾病,像「濕」的老年黃斑變性及癌症 ,視為是侵入性及毒性取小的治療方式。.

新!!: 黃斑部退化和光動力療法 · 查看更多 »

精神病

#重定向 心理疾患.

新!!: 黃斑部退化和精神病 · 查看更多 »

眼科学

科学是醫學上研究眼部疾患一個分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可侵犯眼部的病理及眼內科和外科處理,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皆含括在內。 1851年,德国的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发明了检眼镜,眼科学才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

新!!: 黃斑部退化和眼科学 · 查看更多 »

白内障

白内障(cataract)是因為眼睛水晶體混濁而造成視力缺損的疾病,可能進犯單眼或雙眼。症狀包含彩度降低、視線模糊、光源產生光暈、無法適應亮光,以及黑暗環境下視覺障礙。白內障可能導致駕駛困難、閱讀障礙,以及識人能力減低。視覺減退也會導致和憂鬱的風險。該病為全球半數眼盲及33%視力受損病例的原因。 白內障最常見的原因為老化,其他原因則包含創傷、輻射線暴露、、眼睛手術後的併發症,或是其他原因。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吸菸、陽光暴露過久,以及酒精。造成白內障的原因為,沉積在水晶體的蛋白質團塊或黃棕色色素導致水晶體的透明度減低,進而使视网膜能感測到的光線下降。診斷方式為視力測試。 預防方法包含配戴太陽眼鏡及禁菸。症狀初期可能可以藉由配戴眼鏡改善。若效果不佳,唯一有效的療法為白内障手术,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換上人工水晶體,不過只有白内障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才需要進行手術,一般而言,手術會提升生活品質。白內障手術在許多國家仍無法實施,尤其是女性、鄉村居民,以及文盲等患者,特別少進行手術。 約全球約2000萬人因白內障而眼盲,該病占美國盲眼人口病因的5%,在非洲及南美則接近六成。在發展中國家,兒童因白內障導致眼盲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中10-40人,已開發國家則為每十萬人1-4人。白內障的比例會隨年齡提高,在美國80歲以上的老人有半數以上罹患此病。.

新!!: 黃斑部退化和白内障 · 查看更多 »

青光眼

青光眼(拉丁語:Glaucoma)是一系列會導致視神經受損,進而造成視力喪失的眼疾。當中最常見的是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相反地,另一類型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則相當少見。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的眼壓是正常的,稱爲 -->。 隅角開放性的疾病進程相當緩慢而且不會有疼痛感 -->。在開始產生模糊感後,中心視力也會因為沒有接受妥善治療而慢慢受損,最後則有可能會失明。隅角閉鎖性的疾病發展有可能為漸進或突發。若為突發性的,則有伴隨急性眼痛、視力模糊、瞳孔放大、眼睛紅痛與暈眩的可能。由青光眼所引起的視力喪失,若一旦發生了,則這樣的傷害將會是永久性的。 青光眼的危險因子包括眼壓持續升高、有青光眼的家族病史、偏頭痛、高血壓以及肥胖。若眼壓高於就是被認為是有導致青光眼的危險因子。 只是,也會有病人雖有高眼壓達數年之久,卻沒有任何不良影響的。相對的,視神經損傷卻可能在眼壓維持在正常值時發生,這就是所謂的「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我們認為,導致開放性青光眼的原因是因為藉由眼睛小樑組織流出的房水無法以正常速度排掉,而隅角閉鎖性則是因為虹膜阻擋了眼睛小樑組織的作用。。青光眼可以用散瞳後的眼底與其他檢查來診斷。通常,視神經會因為受到壓迫而產生所謂的。 若以藥物、雷射或手術的方式早期治療,是有機會減緩或停止疾病惡化的。上述這些醫療方法都是為了降低眼壓 -->,現在有多種不同藥效等級的可給予病人。 -->。雷射治療對隅角開放性青光眼和隅角閉鎖性都同樣有效,倘若所有的方式都無法有效治療,則當考慮對病人施予手術 -->,有數種可以選擇。在治療上,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是相對緊急的。 估計全球患有青光眼的人數約有1100-6700萬人。在美國,此疾病大約對200萬人的生活造成影響。以年齡層來看,青光眼病患較多為老年人口。隅角閉鎖性的患者則以女性為多。青光眼又被人稱為「視力竊賊」是因為它的疾病進程極為緩慢,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後慢慢使得病人失去視力。全世界統計,青光眼為僅次於白內障的視力殺手。青光眼這個名詞的拉丁文「glaucoma」是由古希臘文「glaukos」變化而來,原意是藍、綠或是灰。該詞在英文上首先出現於1587年,卻一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因為是在被發明後,人們才可以直接看到視神經的損傷。.

新!!: 黃斑部退化和青光眼 · 查看更多 »

飲食

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做為。可以指:.

新!!: 黃斑部退化和飲食 · 查看更多 »

視力障礙

#重定向 視力受損.

新!!: 黃斑部退化和視力障礙 · 查看更多 »

視力測試

視力測試是由眼科醫生、眼科視光師及所進行的測試,以評估接受視力測試者的視力能力及水平、對焦點的追蹤及對物件的辨識能力。.

新!!: 黃斑部退化和視力測試 · 查看更多 »

视网膜

視網膜又称视衣,是脊椎动物和一些头足纲动物眼球后部的一层非常薄的细胞层。它是眼睛裏面将光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部分。 視網膜含有可以感受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细胞将它们感受到的光转化为神经信号。这些信号被视网膜上的其它神经细胞处理后演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动作电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视网膜不但有感光的作用,它在视觉中也有重要作用。在形态形成的过程中,视网膜和视神经是从脑中延伸出来的。 視網膜上的血管的结构每个人都不一样,因此可以用来做生物特征识别。.

新!!: 黃斑部退化和视网膜 · 查看更多 »

视网膜黄斑

斑(Macula lutea,源自拉丁语macula,“斑”+lutea,“黄”),是人眼视网膜中央附近一卵圆形染色区域,直径约5.5mm。黄斑还可再细分为黄斑凸、黄斑凹、黄斑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中央凹、侧凹、周围凹等区域。死亡或眼球摘除后,黄斑呈黄色。而活体中此现象不可见,除非使用滤除红光的光源观察。解剖学黄斑直径5.5mm,比临床黄斑的1.5mm要大得多,而后者与解剖学中央凹相近。临床黄斑可经瞳孔由检眼镜或视网膜照相观察到。解剖学黄斑则定义为组织学上含有两层或以上神经节细胞的区域。.

新!!: 黃斑部退化和视网膜黄斑 · 查看更多 »

體能訓練

#重定向 體能鍛煉.

新!!: 黃斑部退化和體能訓練 · 查看更多 »

黃斑部

#重定向 视网膜黄斑.

新!!: 黃斑部退化和黃斑部 · 查看更多 »

早產

早產(preterm birth、premature birth),主要是指胎兒在早於37週之前分娩的過程,其嬰兒被稱為早產兒(preemies, premmies)。早產的症狀包含每次間隔少於10分鐘,或液體從陰道流出。早產兒會有腦麻痺、、聽力與視力障礙等巨大風險,越早出生則風險越大。 早產的原因尚不明朗,其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懷有多於1個胎兒、肥胖症或體重不足、一系列陰道炎、吸菸與等等。除非有其他醫療狀況如妊娠毒血症,孕期直到39週以前不建議採取引產等提前分娩措施,對於剖腹產而言也適用這樣的建議。 對於高風險孕婦而言,在懷孕期間採用孕酮可預防早產,而臥床休息並無法避免早產。估計至少75%早產兒可藉由適當治療而存活。於24-34週之間分娩的婦女可藉由皮質類固醇提高預後成效。一系列藥物如硝苯地平可以讓母親延遲分娩,期能後送至提供更多醫療照護的場域,且能使皮質類固醇發揮更大功效。一旦嬰兒出生,必須進行一系列護理措施,包含藉由肌膚間接觸使嬰兒保暖、母乳餵養協助、感染治療與呼吸協助。 早產是全球各地嬰兒最常見死因,每年有將近1,500萬的早產兒出生,約占所有生產的5-18%。1990到2010年代,許多國家的嬰兒早產率都有上升趨勢。早產相關併發症,相較於1990年造成157萬名嬰兒死亡,2013年降低到了74萬名。23周以前出生的嬰兒,存活率幾乎為零;懷孕23周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為15%,24周為55%,25周存活率則接近八成。週數較大的早產兒,之後的相關併發症也較少。.

新!!: 黃斑部退化和早產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