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路 (上海)

指数 香港路 (上海)

香港路是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外滩街道东北部的一条东西走向街道。东起圆明园路,西到江西中路。中间与虎丘路、四川中路交汇。北侧的平行道路为南苏州路,而南侧的平行道路为北京东路。全长310米,宽度最窄处为9.1米,最宽处为10米。.

15 关系: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外滩街道上海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上海街圆明园路四川路 (上海)香港黄浦区虎丘路江西中路油尖旺區澳門澳门路 (上海)普陀区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中国上海市立法保护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

新!!: 香港路 (上海)和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 查看更多 »

外滩街道

外滩街道,是中国上海黄浦区下属的一个街道,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3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44万人(2008年)。街道办事处办公场所设在山西南路350号12-13楼。 在2006年底,外滩街道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梅园新村街道(陆家嘴地区)相望;北以苏州河为界与虹口区乍浦路街道及闸北区北站街道相邻;西至河南南路、河南中路、汉口路、福建中路一线,毗邻同属黄浦区的南京东路街道和金陵东路街道;南至新开河路、人民路,毗邻同属黄浦区的豫园街道和小东门街道。街道所辖地区有8所幼儿园、8所小学、7所中学、3所中专、职校、3所成人高校。 外滩地区位于外滩街道内,使得本街道成为上海市中心主要标志性地区之一。 2006年底,外滩街道辖11个居民委员会:汉口路、北京、宁波路、无锡路、东风、山东北路、虎丘路、永安路、四川南路、永胜路、中山东一路。 2007年,原金陵东路街道撤销,所属的山西、昭通、新建、瑞福、盛泽、宝兴、云南、福南、金陵等9个居委会并入外滩街道。其行政管辖范围:东至黄浦江;南至新开河北路、人民路、淮海东路;西至西藏南路、延安东路、福建中路、福州路、湖北路、汉口路、福建中路;北至苏州河。.

新!!: 香港路 (上海)和外滩街道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香港路 (上海)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缩写:SMC)是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当局。1854年7月11日,依据新修订后的《上海土地章程》,由上海租地人会选举产生首届工部局。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后停止存在。.

新!!: 香港路 (上海)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 查看更多 »

上海街

上海街(Shanghai Street)是香港油尖旺區的一條街道,貫穿佐敦、油麻地及旺角。街道從北至南走向,南起柯士甸道,北至荔枝角道,即是與彌敦道、廟街、砵蘭街及新填地街、廣東道大致平行。 上海街於1887年建成時,因為位於眾坊街和當時的差館街交界有第一代的油麻地警署,因此定名為差館街(Station Street),並於1898年11月12日以差館為中心分成南北兩段。直至1909年3月19日,因香港島有差館上街,為免引起混亂,把全段易名為上海街。 1970年代以前,當彌敦道還沒發展時,上海街是當時主要的營商地點,但現在只剩下一些售賣與中國傳統有關的商店,如裙褂店及風水相關的店舖。 上海街原本為3線南行,1970年代由於興建地鐵關係,上海街由荔枝角道至眾坊街一段的右邊行車線改為北行,並只供4條過海隧道巴士線使用(分別為102、104、105以及112),直到1994年該路段恢復為南行。 File:Shanghaistreet1930s.jpg|1930年代上海街上居下舖的唐樓 File:Shang Hai Street in 1960s.jpg|1960年代上海街 File:Shanghai Street night clubs and sexual agencies.jpg|1990年代上海街佈滿廣告招.

新!!: 香港路 (上海)和上海街 · 查看更多 »

圆明园路

圆明园路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滇池路(租界时代名为仁记路),北至苏州路,全长462米。1860年代,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现在圆明园路已被开辟成了步行街,属于外滩源区域中洛克·外滩源项目的一部分。.

新!!: 香港路 (上海)和圆明园路 · 查看更多 »

四川路 (上海)

#重定向 四川中路 (上海).

新!!: 香港路 (上海)和四川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路 (上海)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黄浦区

浦区,上海市市辖区之首,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上海市建成区中心,西部陆地与静安区及徐汇区接壤,北依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隔,东部、南部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目前,黄浦区总面积为20.54平方公里,辖下10个街道。至2010年,境内总人口约为90余万人。 上海开埠前,黄浦区所在的地区属松江府上海县高昌乡,上海县治所亦在此地。自北宋熙宁年间以后逐渐形成聚落,至南宋咸淳年间始建上海镇,隶华亭县。1291年起,上海镇更为上海县后,县治仍设于境内。至1843年以前,此地已成为内外贸易的重镇,尤以十六铺一带为甚。1845年后,境内北部分别设立上海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英租界后又发展成为公共租界。境内的北部与西部逐渐成为上海近代发展的重心。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境内基本形成今日的城市风貌。.

新!!: 香港路 (上海)和黄浦区 · 查看更多 »

虎丘路

虎丘路,原名博物院路(Museum Road),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苏州路,全长334米,宽度为11.5米-15.4米。1860年代初,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1865年命名为上圆明园路。1873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设在本路,于是在1886年改名博物馆路。1943年改名虎丘路。沿路为仓库、住宅,有文汇报社。现在虎丘路是上海外滩源地块的一部分。.

新!!: 香港路 (上海)和虎丘路 · 查看更多 »

江西中路

江西中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南北向双车道马路。马路北起南苏州路,南到延安东路。1920年代起,因沿街遍布当时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因此被誉为“东方华尔街”。1945年起,更名为江西中路并沿用至今。.

新!!: 香港路 (上海)和江西中路 · 查看更多 »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半島西南部。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油尖旺區的人口有342,970人。油尖旺區是香港十八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

新!!: 香港路 (上海)和油尖旺區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香港路 (上海)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澳门路 (上海)

澳门路是中国上海市普陀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西苏州路,西至常德路。全长1233米。.

新!!: 香港路 (上海)和澳门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普陀区

普陀区可以指:.

新!!: 香港路 (上海)和普陀区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