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5號幹線

指数 香港5號幹線

5號幹線是香港九龍西區的一條主要幹線。連接九龍東牛頭角和新界西荃灣。當中包括一條免費隧道:啟德隧道。它是連接九龍東和新界西的主要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的路段有:(荃灣方向顯示)啟福道、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漆咸道北、漆咸道南、加士居道天橋、渡船街天橋、西九龍走廊、荔枝角道、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及荃灣路(快速公路路段)。同時分別與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連接。於西行方向漆咸道北與蕪湖街交界是全條幹線唯一設有交通燈的路段,由於受紅磡海底隧道及加士居道天橋塞車的影響,因此在日間長期擠塞。.

74 关系: 加士居道大埔公路大嶼山大角咀富昌邨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尖沙咀將軍澳屯門公路九龍九龍城九龍灣九龍站九龍東選區京士柏佐敦何文田德士古道土瓜灣啟德隧道啟德郵輪碼頭石崗紅磡紅磡灣紅磡站紅磡站巴士總站美孚牛頭角荃灣荃灣區荃灣路荔枝角荔枝角大橋荔枝角道荔景青衣島青衣站西區 (香港)西九龍走廊西貢市香港香港1號幹線香港2號幹線香港3號幹線香港5號幹線香港7號幹線香港9號幹線香港島香港巴士香港幹線編號系統...香港體育館觀塘觀塘區觀塘商貿區觀塘道葵青貨櫃碼頭葵涌葵涌道蕪湖街長沙灣長沙灣道柴灣角東區 (香港)東九龍走廊欽州街汀九油麻地沙田 (香港)深水埗渡船街 (香港)漆咸道海底隧道 (香港)新界西選區旺角 扩展索引 (24 更多) »

加士居道

加士居道(Gascoigne Road),是香港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九龍京士柏及油麻地以南。以港督卜力爵士任內英軍司令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Gascoigne)而命名。道路地底為港鐵觀塘綫的管道。.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加士居道 · 查看更多 »

大埔公路

大埔公路(英文:Tai Po Road),1902年落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一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22公里,現時共分為9段。大埔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東主要地區(沙田、大埔),現時止於大埔林村。過去大埔公路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東線,終點曾經北至粉嶺,連接西線青山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大埔公路 · 查看更多 »

大嶼山

大嶼山(Lantau Island,亦作Lantao Island),位於香港西南面,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達147.16平方公里;比較香港第二大的島嶼香港島的面積大上近一倍。在香港行政區劃上,大嶼山大部分土地屬於離島區,而大嶼山海域亦成為通往澳門、珠海和中山之主要航道,惟大嶼山東北部青洲仔半島一帶,包括陰澳、竹篙灣及汲水門等,則屬於荃灣區。 大嶼山過去由於交通不便、遠離香港市區(當時對外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和街渡),不少土地均未開發,人煙稀少。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搬遷至此、青馬大橋(包括港鐵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及汲水門大橋等相繼落成,將大嶼山與香港市區連接。北大嶼山新市鎮的開發、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啟用及未來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促進大嶼山的都市化發展。 截至2018年,大嶼山仍有不少舊式鄉村存在。同年3月,大嶼山大浪村當中的居民接受專欄訪問,指出大浪村為客家村落,目前只有大概十五戶人居住,而當中亦有私房菜形式的餐廳。.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大嶼山 · 查看更多 »

大角咀

大角咀(Tai Kok Tsui),亦作大角嘴,位於香港九龍旺角以西,以塘尾道與旺角分隔。在香港區議會分區中大部份隸屬油尖旺區,少部份隸屬深水埗區,兩區大致以界限街和聚魚道為界,與旺角普遍為貫通連接新界東西和港島的樞紐。.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大角咀 · 查看更多 »

富昌邨

富昌邨(英文:Fu Cheong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它位於九龍深水埗西近西九龍填海區,於1999年開始興建,2001年入伙,第1期是由周古梁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而第3期及商場由利安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所管理。.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富昌邨 · 查看更多 »

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

尖山隧道(英文:Eagle's Nest Tunnel)及沙田嶺隧道(英文:Sha Tin Heights Tunnel),是香港的一組行車隧道,均為三線雙程分隔雙管隧道,車速限制分別為每小時80公里和70公里,於2008年3月21日早上7時正通車。此組隧道是連接市區與新界東的主要5條道路之一,同樣也是第二組連接九龍西和新界東之行車隧道,另外4條為獅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城門隧道及大埔公路。這兩條隧道是8號幹線青沙公路的主要部份,屬青沙管制區範圍,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青沙管制區條例》。.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

尖沙咀(Tsim Sha Tsui),古称尖沙头,旧名香埗头,亦作尖沙嘴,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部份,位於九龍半島最南端,隔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對望,是進行商業、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的地方,亦是香港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終日人流熙來攘往。這裏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當中包括太空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和文化中心等。此外,這裏有不少高級酒店,其中包括著名的半島酒店,同時亦有著名景點、古蹟和特色建築如星光大道、尖沙咀鐘樓、1881(前水警總部)和柏麗購物大道。.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尖沙咀 · 查看更多 »

將軍澳

將軍澳(Junk Bay或Tseung Kwan O,Junk Bay又譯為「帆船灣」)是香港海灣,位於新界西貢區西南部;沿岸土地亦稱為「將軍澳」,位於九龍半島以東。南部為調景嶺、西南部為鯉魚門、東部則為向東南伸延的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本來為陆上人煙稀少,以水上人为主的小渔村,但現已發展為香港新市鎮之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將軍澳 · 查看更多 »

屯門公路

屯門公路(英文:Tuen Mun Road)是香港9號幹線(新界環迴公路)組成路段最長部分,既是香港第一條快速公路,亦以全長19.3公里位列香港第三長的道路(以幹線路標計),連接屯門藍地及荃灣柴灣角。大部份為3線雙程分隔公路。屯門公路重建及改善工程已於2015年12月完工。.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屯門公路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九龍城

九龍城(Kowloon City)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九龍城區的中心部份,名稱起源於19世紀清政府駐軍的九龍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即「九龍牆城」之意,早年英國人曾稱當地爲Chinese Town(意爲「中國城」),城牆後於二戰期間被日軍拆毀),當時九龍寨城爲九龍半島上唯一的城鎮,後來「九龍城」演變成城寨所在地一帶的地名。現時九龍城以住宅樓宇為主,由於相當鄰近前啟德機場,故該區樓宇一直設有相常嚴格的高度限制,儼如鄉郊,直至機場在1998年7月6日搬遷後,逐漸有高樓大廈落成。.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九龍城 · 查看更多 »

九龍灣

九龍灣(Kowloon Bay)原指香港九龍半島東面的海灣,泛指紅磡至觀塘之間一帶海域,屬維多利亞港的一部份。在大幅填海來興建啟德機場後,該海灣面積大幅縮小,現時「九龍灣」之名通常是指原海灣東面一帶,位置為牛池灣以南,牛頭角以西。自政府填海造地起,建成的陸地命名為「九龍灣」,現在主要為住宅、工商業用地。.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九龍灣 · 查看更多 »

九龍站

九龍站、九龍車站或九龍火車站也可以指:;香港.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九龍站 · 查看更多 »

九龍東選區

九龍東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為九龍半島東半部地域,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九龍東選區 · 查看更多 »

京士柏

京士柏(King's Park)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個地方,以加士居道、公主道/衛理道及窩打老道為界。 京士柏主要由信旗山、京士柏山兩座小丘、火棚及皇囿組成。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皇囿一帶被駐守槍會山軍營的駐港英軍用作練靶場之用。當射擊進行期間,英軍便會在其北面的一座山丘掛起紅色的警示旗幟,信旗山因而得名。京士柏一名沿自其英文「King's Park」的諧音直譯,因英皇愛德華七世而起得名,早年曾經意譯為皇囿,香港日佔時期改名為九龍競技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舊名太艱深,改為以粵語音譯為京士柏。.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京士柏 · 查看更多 »

佐敦

佐敦(Jordan),位於香港油尖旺區西南部,位置為尖沙咀以北,油麻地以南,佐敦道自西向東穿越此地。因為港鐵佐敦站和佐敦道都位於此地區中心位置,所以香港市民逐漸習慣把這裡稱為「佐敦」,實際上地區西部以前名為官涌,情況就如香港其他地區一樣,都因為鐵路站的命名和選址而影響周邊地區發展,如太子。很多香港人已經將此站周圍稱為佐敦,取代了原先的地名。.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佐敦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新!!: 香港5號幹線和何文田 · 查看更多 »

德士古道

德士古道(Texaco Road)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新界荃灣東南(近荃灣公園),連接荃錦交匯處(象鼻山路、荃錦公路、大河道北、大河道)及荃青交匯處(荃灣路、青荃路)。德士古道馬頭壩道至荃青交匯处段因位於填海前的德士古灣(名稱取自海濱花園的前身德士古油庫)之東南而得名。青山公路葵涌段及荃灣段以北的一段德士古道屬後期興建,被稱為德士古道北(Texaco Road North)。 德士古道有兩線單程行車天橋避開荃灣市中心交通,一端連接荃灣路及青荃橋,另一端是通往荃錦交匯處。該天橋交通流量甚高,更是交通黑點,因德士古道連接象鼻山路、荃灣路與青荃橋,四通八達。由新界西北、機場、青衣出發車輛,取道德士古道往錦田或經城門隧道往沙田是最快捷的路線。然而自象鼻山路(柴灣角至石圍角段)通車後,屯門公路的車輛可經此段直通城門隧道,縮減行車時間,令德士古道的交通流量略為減少。而以上各道路亦是'''新界的士'''可指定的途經路線。 德士古道被認為是荃灣與葵涌大窩口的分界線。在青山公路以南的德士古道為荃灣區及葵青區的行政分界。.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德士古道 · 查看更多 »

土瓜灣

土瓜灣(To Kwa Wan),古稱土家灣,其中香港粤語經常把陰平的「灣」讀作陽平的「環」,土瓜灣位於九龍西九龍城區的南部,主要以住宅區及輕型工業區為主,另外此區沿漆咸道北至馬頭圍道一帶亦聚集了不少傢具商舖。.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土瓜灣 · 查看更多 »

啟德隧道

啟德隧道(Kai Tak Tunnel,簡稱啟隧、機隧,因前稱為機場隧道,故啟德機場停用後亦被稱為舊機場隧道)是香港一條雙程雙線分隔管道行車隧道,位於前啟德機場跑道下方,全長1.26公里,車速限制為70公里,連接馬頭角及九龍灣。啟德隧道的一大特色,就是東行管道內有支路,通往宋皇臺道。隧道交通督導員獲授權在隧道範圍內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啟德隧道 · 查看更多 »

啟德郵輪碼頭

啟德郵輪碼頭(英文:Kai Tak Cruise Terminal)為香港的郵輪碼頭之一,位於九龍九龍城啟德承豐道33號,即前啟德機場跑道末端。因為香港一直缺乏大型郵輪專用的碼頭,在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本身也不足以供大排水量的郵輪靠泊,導致訪港的大型郵輪只能停靠葵涌貨櫃碼頭,影響訪港郵輪旅客對香港的觀感,所以啟德郵輪碼頭屬於《啟德發展計劃》首階段的項目之一。 郵輪碼頭的建築物及首個泊位於2010年5月動工,於2013年3月16日進行業務測試,建築物於6月1日竣工,於同月12日試驗開幕;首個泊位於7月竣工,第二個泊位於2014年9月啟用。香港政府期望發展啟德郵輪碼頭可以幫助香港把握亞太區郵輪旅遊業市場增長所帶來的機遇,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內的郵輪中心。 啟德郵輪碼頭樓高3層,全長約850米,相等於約兩座橫臥的環球貿易廣場的連接長度。大樓內有長達42米的無柱空間,於郵輪旅遊淡季時可以作為展覽用途,支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啟德郵輪碼頭設有兩個泊位,水深均達12米至13米,泊位合共佔海達850米乘35米,分別可以停泊長達455米及400米的郵輪。其中首個泊位可以供予排水量達11萬噸、總噸位達22萬噸的世界級郵輪停泊,次個泊位則可以供予中型郵輪停泊。啟德郵輪碼頭的邊岸檢察設施於每小時可以處理達3千名旅客人次。.

新!!: 香港5號幹線和啟德郵輪碼頭 · 查看更多 »

石崗

#重定向 石崗 (香港).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石崗 · 查看更多 »

紅磡

紅磡(Hung Hom),古有赤磡、赤砍、紅碪之名,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南部,十八區行政上隸屬九龍城區,東對九龍灣至觀塘相望,南隔維多利亞港與銅鑼灣至北角相望,西面接尖沙咀,北連何文田及土瓜灣。.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紅磡 · 查看更多 »

紅磡灣

紅磡灣(Hung Hom Bay)是香港昔日的一個海灣,位於九龍紅磡南部,連接維多利亞港,毗鄰黃埔,行政上分別屬於九龍城區及油尖旺區。在填海工程進行之前,紅磡灣的範圍西至漆咸道南及暢運道,北至加士居道,東至溫思勞街及必嘉街一帶。多次作出填海。1991至1994年政府繼續發展紅磡灣另一端填海計劃,把昔日紅磡灣那剩餘凹入的灣角都填平,紅磡灣至此消失。現時所指的紅磡灣包括香港理工大學、港鐵紅磡站至紅磡南道及船景街之間的土地,包括香港體育館、置富都會、海灣軒、維港·星岸、海濱南岸及半島豪庭等建築,南陲土地正發展中。交通方面,紅磡碼頭於1991年搬到紅磡灣東邊的現址,而於1999年落成的紅磡繞道亦是位於紅磡灣。.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紅磡灣 · 查看更多 »

紅磡站

紅磡站(Hung Hom Station),兩鐵合併前稱紅磡車站,更早前被稱為九龍車站(Kowloon Station),是港鐵東鐵綫及西鐵綫的終點站,同時亦是香港來往中國大陸的城際客運鐵路終點站。此站雖然以紅磡為名,實際上是座落於香港九龍紅磡灣,所以與傳統上的紅磡有所距離,本站在十八區區域劃分上隸屬油尖旺區。 城際客運鐵路稱之為「九龍站」,東鐵綫及西鐵綫稱之為「紅磡站」,沙田至中環綫通車以後,現有用於東鐵綫和西鐵綫的月台將會完全用於直通車服務(即直通車服務由原本兩個月台增至六個月台),而位於原紅磡貨場位置(現有C出入口車站大堂下方)的新車站部分(新「紅磡站」)將供本地客運服務使用,較原有用地向東移。.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紅磡站 · 查看更多 »

紅磡站巴士總站

#重定向 紅磡車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紅磡站巴士總站 · 查看更多 »

美孚

美孚可以指:.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美孚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

牛頭角(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的西北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秀茂坪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主要為住宅區和工業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牛頭角 · 查看更多 »

荃灣

荃灣(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荃灣 · 查看更多 »

荃灣區

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西,與九龍半島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16年中的統計,荃灣區人口約318,916人。 途經青嶼幹線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必須經過此區及葵青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荃灣區 · 查看更多 »

荃灣路

荃灣路(英文:Tsuen Wan Road),舊稱荃灣支路(英文:Tsuen Wan Bypass),是香港一條快速公路,位於新界葵涌醉酒灣及荃灣海濱的填海地上,為香港5號幹線的末段,把葵涌道及屯門公路連接起來。道路設計方面,由南向北漸漸收窄,近葵涌道一段有八條雙向分隔行車線,而近屯門公路一段則只有四條雙向分隔行車線,即使如此,整條荃灣路均屬於快速公路,時速限速每小時70公里。 荃灣路近荃灣公園一段過往是像東區走廊般的海旁高架道路(橋墩於海上),後來1990年代荃灣沿岸進行填海工程,該段道路才變成內陸高架道路。.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荃灣路 · 查看更多 »

荔枝角

荔枝角(Lai Chi Kok)位處界限街以北,新九龍的一部分,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荔枝角 · 查看更多 »

荔枝角大橋

荔枝角大橋(英文:Lai Chi Kok Bridge),簡稱荔橋,是香港历史上最早建成的一條跨海大橋,位於香港九龍荔枝角上的一條行車天橋,連接葵涌道的新界段和荔枝角道,屬於葵涌道及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大橋為一條13米寬的三線雙程分隔行車道。.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荔枝角大橋 · 查看更多 »

荔枝角道

荔枝角道(英文:Lai Chi Kok Road)是香港九龍的一條主要道路。其定線與長沙灣道平行,都是連接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一帶。道路南端連接旺角彌敦道,北端連接葵涌道,全長約3.6公里,由西九龍走廊至荔枝角大橋的一小段屬於5號幹線的一部份。.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荔枝角道 · 查看更多 »

荔景

荔景(Lai King),又稱荔景山(Lai King Hill)或荔枝嶺(Lai Chi Ling),位於香港新界下葵涌醉酒灣與荔灣交界的山坡上,名稱取自荔景邨,地區行政上屬於葵青區。「荔景」其實並不是正式地名,但由於港鐵荔景站位處此地,故香港市民逐漸習慣把這裏稱為「荔景」。按照政府官方分區,荔景範圍實為「下葵涌」的一部分。.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荔景 · 查看更多 »

青衣島

青衣(Tsing Yi)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及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但香港規劃署定義為都會區,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三個海島填海連結而成。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自1970年代起,經過多年來的新市鎮發展,青衣已經成為一個文娛設施、康體設施、大型購物商場、中小學校、大專院校等俱備的大型住宅區。青衣島建有香港多個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油庫、船廠和船塢;1990年代初期,機場核心計劃展開後,島上還建有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汀九橋、昂船洲大橋、青衣西北交匯處等香港重要交通基建;而青衣島東南面更建有葵青九號貨櫃碼頭;使青衣成為了全港的石油儲存中心、重工業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樞紐,甚至成為了全球的航運交通樞紐。 新市鎮發展在島的東北方,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但由於荃灣和青衣兩地被藍巴勒海峽分隔開一段距離,而且港鐵東涌綫於青衣設站,青衣居民可以毋須途經荃灣及葵涌市區便能直接往返港九市區,青衣又擁有獨立的「市中心」,市中心內的社區設施齊備,例如青衣公園、青衣市政大廈(內有青衣街市、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運動場和青衣游泳池和大型商場青衣城等,可以使青衣居民不用依賴荃灣也能在島上自給自足。 青衣島內長3.5公里的青衣自然徑,可俯瞰整個青衣、青馬大橋等景色,成為拍攝愛好者的必到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青衣島 · 查看更多 »

青衣站

青衣站(Tsing Yi Station)港鐵在兩鐵合併前,港鐵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前稱分別為地鐵(地下鐵路)及地鐵公司。東涌綫及機場快綫共用的鐵路車站。青衣站是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及兩綫轉車站,更是整個青衣島以及整個葵青區唯一可供新界的士駛入的地方,於1998年6月22日啟用,服務島上近20萬名居民。.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青衣站 · 查看更多 »

西區 (香港)

西區是香港昔日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包括現時香港島的中西區中的西部及南區中的西部。.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西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西九龍走廊

西九龍走廊(West Kowloon Corridor)及西九龍走廊西(West Kowloon Corridor West),簡稱西橋,是連接油麻地至荔枝角的主幹道,亦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西九龍走廊長約3750米,連接旺角渡船街及長沙灣荔枝角道。西九龍走廊西則長約1280米,連接渡船街北行線及西九龍走廊北行線。「西九龍走廊」一名一直為香港人所用,但直至2007年4月27日及9月21日,香港政府才把這道路的名稱刊憲。 多條來往新界西(元朗、屯門、荃灣、葵涌)至九龍南(旺角、佐敦)或港島的紅色公共小巴線,均途經西九龍走廊,不經長沙灣和深水埗,以節省行經荔枝角道和長沙灣道所造成的擠塞時間,使車程大大少於大部份專利巴士線。此外,為減輕西九龍走廊往海底隧道及土瓜灣噪音,政府已在油麻地部分架設隔音板,而大角咀道上方架空天橋的最左線因靠近民居亦劃為路肩。.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西九龍走廊 · 查看更多 »

西貢市

西貢市又稱西貢墟、西貢市中心,是位於香港新界東部西貢區的小型市鎮,靠近西貢半島,面向西貢海。西貢市位處鄰近地區各鄉村的中心,所以附近的地區亦稱為「西貢」。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此外西貢市也是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不少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亦位於此。.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西貢市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1號幹線

香港1號幹線是香港中部的一條主要幹線及公路,連接香港島香港仔和新界東沙田區。當中包括三條收費行車隧道:香港仔隧道、海底隧道及獅子山隧道。它是連接港島、九龍市區和新界東的幹道,是全港第4長幹線,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幹線。 這條幹線途經路段有:(沙田馬場方向顯示)香港仔海旁道、黃竹坑道、香港仔隧道、黃泥涌峽天橋、堅拿道天橋、海底隧道、康莊道、公主道、窩打老道、獅子山隧道公路(包括獅子山隧道)及沙田路。南端的香港仔海旁道接上石排灣道,北端的沙田路接上9號幹線的大埔公路沙田段。同時分別與2號幹線、4號幹線(中環灣仔繞道建成後不再與之連接)、5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連接。 1號幹線是香港最多交通燈位的主要幹線,窩打老道九龍塘路段、黃竹坑道與香葉道交界近香港仔警署(南行)、康莊道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近香港理工大學(北行)及紅磡站(南行)、黃泥涌峽天橋與堅拿道天橋交界近摩理臣山道支線路口(北行)尚未有提升为交匯處規格,仍有使用交通燈处理道路平交。窩打老道只有兩個路段建有天橋避開地面燈位(歌和老街天橋,以及由公主道至界限街的天橋),窩打老道近禧福道交界更設有行人交通燈號設施,是全港僅有兩個設有行人交通燈號設施供行人直接橫過馬路的幹線路段之一。因此,車輛不能快速往返紅磡海底隧道與獅子山隧道。.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1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2號幹線

2號幹線是香港東部的一條主要幹線。由香港島東區太古城東區走廊開始至新界沙田區馬料水吐露港公路。當中兩條收費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及大老山隧道,分別名列香港最長汽車用海底隧道及陸上隧道。它是連接香港島、九龍東和新界東的主要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的主要道路有:(鰂魚涌方向顯示)大老山公路、大老山隧道、觀塘繞道、鯉魚門道、東區海底隧道。同時分別與1號幹線、4號幹線、5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5条干线連接。.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2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3號幹線

3號幹線是香港西部的一條主要幹線,亦是香港其中一條高速幹線,幹線長度為香港第3(過海幹線則是最長)。它連接香港島的西營盤干諾道西和新界的元朗。當中包括兩條收費及一條免費隧道:西區海底隧道(收費)、長青隧道(免費)及大欖隧道(收費)。它是連接香港島、西九龍和新界西的主要幹道。 這條幹線的主要組成部分都是因為興建新機場而興建的連接道路(參見機場核心計劃),另外則是為解決新界西的道路及大老山隧道之1994年至1996年擠塞情況。這些包括:(元朗方向顯示).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3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5號幹線

5號幹線是香港九龍西區的一條主要幹線。連接九龍東牛頭角和新界西荃灣。當中包括一條免費隧道:啟德隧道。它是連接九龍東和新界西的主要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的路段有:(荃灣方向顯示)啟福道、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漆咸道北、漆咸道南、加士居道天橋、渡船街天橋、西九龍走廊、荔枝角道、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及荃灣路(快速公路路段)。同時分別與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連接。於西行方向漆咸道北與蕪湖街交界是全條幹線唯一設有交通燈的路段,由於受紅磡海底隧道及加士居道天橋塞車的影響,因此在日間長期擠塞。.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5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7號幹線

7號幹線是香港九龍北部的一條主要幹線。連接新界區的葵涌和將軍澳。當中包括一條收費隧道:將軍澳隧道。它是連接九龍西和九龍東的主要幹道,且7號幹線中的呈祥道和部份龍翔道一段更沿九龍半島北部山坡而行。7號幹線是香港惟一沒有任何快速公路路段的幹線,同時也是香港設置路標最少的幹線(西行途經畢架山花園巴士分站後至荔枝角變電站前,路標13.8-16.2,及橫跨葵涌道的一段呈祥道,路標17.3-17.6);另外7號幹線在將軍澳道、鯉魚門道交界處被拗斷,亦是香港各條幹線中絕無僅有的定線。觀塘道與康寧道交界;觀塘道與翠屏道交界;觀塘道與茶果嶺道交界(西行)及觀塘道與鯉魚門道、偉發道、將軍澳道交界路段是香港少數未有提升交匯處規格的幹線路段,設有交通燈。當中鯉魚門道東行及將軍澳道交界更設有行人交通燈號設施,是全港僅有兩個設有行人交通燈號設施供行人直接橫過馬路的幹線路段之一。 這條幹線途經路段有:(將軍澳環保大道方向顯示)呈祥道、龍翔道、觀塘道、鯉魚門道、將軍澳道、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隧道公路、環保大道。同時分別與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5號幹線和8號幹線交匯。.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7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9號幹線

9號幹線(Route 9)是香港新界的一條主要幹線,在香港早期規劃中稱為新界環迴公路(New Territories Circular Road)。9號幹線亦是全港最長的道路幹線,路標計為70.7公里(位於城門隧道轉車站);同時亦擁有全港最長的快速公路系統,由大埔公路-沙田段(火炭路口)至元朗公路於屯門之終點,約42公里路段是無間斷高速公路。它是以連接荃灣至沙田的城門隧道收費廣場作循環點,逆時針方向環迴新界的主要幹道,看似一個凸字大環;而城門隧道亦是此幹線惟一一條收費隧道。它是連接新界各個新市鎮(除西貢區外)的主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路段有:(逆時針方向顯示)城門隧道、城門隧道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吐露港公路、粉嶺公路、新田公路、青朗公路(錦田河以北一段)、元朗公路、屯門公路、青山公路-荃灣段(近柴灣角)、象鼻山路,後返回城門隧道。同時部份出口為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5號幹線、8號幹線及10號幹線的起訖點。.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9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巴士

巴士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  .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巴士 · 查看更多 »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為香港各條公路幹線編配編號,方便市民認別有關幹線。.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幹線編號系統 · 查看更多 »

香港體育館

香港體育館(Hong Kong Coliseum,俗稱紅磡體育館、紅磡香港體育館,簡稱紅館)是香港的綜合室內多用途表演場館,位於九龍油尖旺區紅磡灣暢運道9號、港鐵紅磡站平台上,於1983年4月27日開幕,外形上闊下窄像一顆鑽石或倒轉的金字塔,全館設有空氣調節系統,內裡設有12,500個座位,現時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賽場之一。 香港體育館雖以「體育館」命名,但實際上除了舉行體育活動外,其最著名作用反而是在很多日子租予歌星舉行演唱會。因為館內座位數量乃香港室內場館第二(第一為2005年啟用,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旁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地處市區以及少數可以開設四面台的場地,香港很多歌手普遍都以能在紅磡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為榮。許冠傑是首位在此開演唱會的歌手。紅磡香港體育館也是香港以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娛樂表演場地。 香港體育館為43座參與幻彩詠香江的代表建築物之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香港體育館 · 查看更多 »

觀塘

觀塘(Kwun Tong),舊作官塘,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屬於香港十八區的觀塘區,是觀塘區的主要部份,位於牛頭角東南,藍田西北,東至將軍澳道,西至勵業街與雅麗道。 觀塘是東九龍最大的工業區,也有住宅大廈。著名建築物有apm及創紀之城等;裕民坊是區內舊式市集,近年開展重建計劃,配合政府將觀塘轉型成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觀塘也是香港首座衛星城市。.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觀塘 · 查看更多 »

觀塘區

觀塘區(Kwun Tong District)是香港九龍東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東面以魔鬼山及安達臣道與西貢區為界,西北以飛鵝山、象山與黃大仙區為界,西面以啟福道與九龍城區為界。面積達1,13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觀塘區的人口為648,541人,為香港人口第二多的行政區。觀塘區亦為九龍半島面積最大之行政區。但與此同時,觀塘的貧窮率及貧窮人口均為全香港最高,共有16.1萬貧窮人口,高達10.4萬人活於貧窮線下。.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觀塘區 · 查看更多 »

觀塘商貿區

觀塘商貿區(Kwun Tong Business Area)前身為觀塘工業區(Kwun Tong Industrial Area),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觀塘南部,曾經是香港最大型的工業區,於2011年起根據港府《起動九龍東》計劃發展及經濟轉型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觀塘商貿區 · 查看更多 »

觀塘道

觀塘道(Kwun Tong Road)位於香港九龍東,連接觀塘與牛池灣兩地,是香港主要幹道之一。道路南連鯉魚門道、翠屏道,北接彩虹交匯處的龍翔道、太子道東和清水灣道,經過佐敦谷、九龍灣、牛頭角一帶,是東九龍主幹道路。.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觀塘道 · 查看更多 »

葵青貨櫃碼頭

葵青貨櫃碼頭(Kwai Tsing Container Terminals),早期稱為葵涌貨櫃港(Kwai Chung Container Port)、葵涌貨櫃碼頭(Kwai Chung Container Terminals),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藍巴勒海峽兩岸(葵涌-青衣港池),是香港及珠三角的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對華南極為重要,目前是全球第六大貨櫃港。於1992年至2004年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香港社會曾就是否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引起討論,而綜合包括人力、交通和土地成本等多方因素,部份貨櫃碼頭公司也將業務搬往人工、交通和地租都相對便宜的中國大陆。葵青貨櫃碼頭先後於2005年和2007年由全球最繁忙的貨櫃碼頭中心跌至第二、三位。2013年,貨櫃碼頭工人曾發生工潮,以抗議李嘉誠旗下公司的待遇刻薄。.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葵青貨櫃碼頭 · 查看更多 »

葵涌

葵涌(Kwai Chung)在香港新界西南,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葵涌可以再細分為--、--及--,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及下葵--,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業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一帶。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葵涌 · 查看更多 »

葵涌道

葵涌道(英文:Kwai Chung Road),是香港葵青區及深水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荔景站以南路段為5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新界葵涌,連接荔枝角大橋及青山公路荃灣段。由荔枝角大橋至荃灣路一段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葵芳至青山公路葵涌段及昌榮路為三線雙程,部份路段為高架道路。.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葵涌道 · 查看更多 »

蕪湖街

蕪湖街(Wuhu Street)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紅磡的一條主要道路,舊名街市街,1909年3月改為現名香港華字日報, 1909-03-23 第3頁,西起紅磡漆咸道北,東至紅磡德民街,與船澳街接連。道路命名來自中國安徽省的蕪湖市。 蕪湖街西面连接漆咸道北,是出入紅磡的主要道路,因此交通非常繁忙。道路地底為港鐵觀塘綫的管道。 Wuhu Street at night.jpg|蕪湖街夜景 Wuhu Street.JPG|蕪湖街東段 Hung Hom Wu Hu Street 201212.jpg|蕪湖街西段一帶的舊式住宅.

新!!: 香港5號幹線和蕪湖街 · 查看更多 »

長沙灣

長沙灣(Cheung Sha Wan)是香港一個海灣,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行政上屬深水埗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長沙灣 · 查看更多 »

長沙灣道

長沙灣道(Cheung Sha Wan Road)是香港九龍西的一條主要道路,連接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一帶。道路南端連接彌敦道、界限街、南昌街及大埔道交界和成為美孚和長沙灣通往西區海底隧道之要塞,北端連接葵涌道,而行車天橋的分叉部份更進一步連接青沙公路直達新界東的沙田、大埔和粉嶺區,全長約 3.4 公里。道路地底為港鐵荃灣綫的管道。 長沙灣道沿路開設了不少批發及零售成衣及布疋的店鋪,以欽州街至黃竹街一段最密集,為香港同類店鋪的集中地,有時裝街及成衣街等別稱。.

新!!: 香港5號幹線和長沙灣道 · 查看更多 »

柴灣角

柴灣角(Chai Wan Kok)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新界荃灣西部,荃灣市中心與荃灣西約之間的地區。在1960年代荃灣填海之前,柴灣角為荃灣海灣北部的海角,填海後則成為荃灣工業區(又稱柴灣角工業區)的一部份,即大涌道與青山公路之間的地區,而該處鄰近屯門公路,而柴灣角這個地名很多時亦包括又被稱為「西柴灣角」的荃景圍一帶。 Chai wan kok street.JPG|柴灣角街 Chai wan kok rest garden.JPG|柴灣角休憩花園.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柴灣角 · 查看更多 »

東區 (香港)

東區(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區,範圍包括炮台山到小西灣,2016中人口有555,034人,其中七成祖籍閩南,西起炮台山屈臣道、怡景道,東至小西灣。.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東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東九龍走廊

東九龍走廊(英文:East Kowloon Corridor)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九龍馬頭圍及何文田。全線均為四線雙程分隔的高架公路。 東九龍走廊全長1.5公里,由啟德隧道西端出口位於馬頭圍的新山交匯處開始,車輛亦可由新山道駛入,沿著九龍城道以及漆咸道北至近何文田的佛光街天橋為止,近何文田的出口則匯入漆咸道北。東九龍走廊位於啟德隧道隧道管制區內,區內所有的管理和執行道路法例的工作由啟德隧道負責。 東九龍走廊南北行原本均屬紅色公共小巴禁區,但自2016年2月起,運輸署決定撤銷該路北行的禁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東九龍走廊 · 查看更多 »

欽州街

欽州街是香港九龍深水埗的一條街道,由通州街及欽州街西交界為起點,向東北方至青山道及九龍道交界為終點。街道名稱取自廣西的欽州市(命名時屬廣東下四府)。此街道最寬闊的一段分隔行車道提供六線雙向行車。 1990年代前,欽州街道盡頭曾設的深水埗碼頭,渡輪航線發展蓬勃,配合陸路交通工具接駁,成為昔日區內的交通要塞。.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欽州街 · 查看更多 »

汀九

汀九 (Ting Kau),是香港新界西部的一個地方,位於油柑頭與深井之間,地區行政屬於荃灣區,亦是汀九村之所在。青山公路汀九段沿線有不少海灘,因此汀九曾經是游泳勝地,曾於九十年代這些海灘受到污水及機場核心發展計劃的污染封閉,但隨著水質改善計劃,已於2011-2014年陸續重開。值得一提,於都會區下荃灣海岸線以汀九橋以東為界線的維港範圍內不准游泳條款中,〔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游泳〕。雖然汀九對上的山頭有具規模的屯門公路及汀九橋,但並沒有支路連接汀九。早於四十五十年代曾與深井發展成豪宅區,當中包括紅樓。雖然發展不及都會區,但其位於香港範圍的中心點,及相對其他地區比較鄰近機場及青馬大橋,所以近年與深井及油柑頭一帶成為再度受注視的豪宅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汀九 · 查看更多 »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油麻地 · 查看更多 »

沙田 (香港)

沙田(Sha Tin,非正式亦作Shatin)是香港沙田區的主要部分,位於新界的東部,涵蓋火炭以南、大圍以北的城門河兩岸土地,原稱瀝源(Lek Yuen)。沙田在1970年代曾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原來的沙田海南部如今僅剩一條人工排洪河道城門河,而沙田新市鎮的主體部分則在填海地上發展。現時,城門河以西前沙田墟一帶已建成「沙田市中心」。 2011年,時任香港特區政府地政總署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然而在沙田新市鎮數十年發展過程中,已經有大量以「沙田」爲名的建築物、屋苑和組織,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廣場、沙田體育會等都選擇使用“Shatin”作爲對應中文名稱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詞。不過絕大多數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說出「沙田」之名時都不會區分“Sha Tin”和“Shatin”之發音差異。.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沙田 (香港)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深水埗 · 查看更多 »

渡船街 (香港)

渡船街(Ferry Street)位於香港九龍西近油麻地渡船角一帶,是連接旺角、尖沙咀及紅磡的主幹道。北接旺角奶路臣街、塘尾道及櫻桃街的街口,南接佐敦道及廣東道的街口。昔日的渡船街位於舊油麻地避風塘海邊。西九龍未填海前,這裡是九龍的海旁。.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渡船街 (香港) · 查看更多 »

漆咸道

漆咸道(Chatham Road)是香港九龍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分為漆咸道南(Chatham Road South)及漆咸道北(Chatham Road North)兩段。漆咸道以前由訊號山一帶連接到紅磡及老龍坑一帶,現時已延長至土瓜灣。延長段由於其地理位置,所以命名為漆咸道北,而原來的一段則更名為漆咸道南。 漆咸道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至梳士巴利道,北至加士居道、公主道及康莊道交界。漆咸道北則由康莊道橋底向北伸延,連接馬頭圍道及東九龍走廊往九龍灣與觀塘。介乎加士居道至康莊道之間的漆咸道南,和介乎康莊道至東九龍走廊之間的漆咸道北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由於可經康莊道連接紅磡海底隧道前往香港島,該段道路交通經常嚴重擠塞。.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漆咸道 · 查看更多 »

海底隧道 (香港)

海底隧道(Cross-Harbour Tunnel),簡稱紅隧、海隧,因隧道在九龍的出入口位于紅磡灣,故多稱為紅磡海底隧道,是香港首條連貫香港島銅鑼灣和九龍紅磡灣的過海行車隧道,是香港以至世界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海底隧道 (香港) · 查看更多 »

新界西選區

新界西選區(英文 New Territories West Constituency)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五個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西半部地域,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 新界西選區總面積480.43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2,023,206人,人口密度4,211人每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多的選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新界西選區 · 查看更多 »

旺角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而西面則以傳統民生活動為主。區內交通十分發達,有巴士及港鐵(東鐵綫、荃灣綫和觀塘綫)直達,更有專線小巴通宵行駛。假日時彌敦道及西洋菜南街一帶經常水洩不通。 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新型摩天大廈、舊式唐樓、繁華街道與排檔縱橫交錯分佈,是世界一大都市景觀。.

新!!: 香港5號幹線和旺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5號幹線五號幹線啟福道香港5号干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