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革命家

指数 革命家

革命家是指发起或参与了革命的人。通常用于政治领域,偶尔在科学、艺术领域使用。 社会学家詹姆斯·邱宁·戴维斯(James Chowning Davies)认为,政治革命家的分类有两种方式:.

206 关系: 加查·馬達埃玛·戈尔德曼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埃米利亚诺·萨帕塔埃蒙·德·瓦莱拉卡尔·马克思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史達林史蒂夫·比科史明坂本龙马塞缪尔·亚当斯塔西尼夏爾·戴高樂大久保利通奥利弗·克伦威尔奈特·杜納威廉·李卜克内西威廉一世 (奥兰治)孫中山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安德烈·滂尼发秀安重根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安昌浩宋教仁小貝尼格諾·阿基諾尹奉吉巴格特·辛格个人主义師利·奧羅賓多中岡慎太郎丹尼尔·谢司丹尼爾·奧蒂嘉帕提穆拉乔治·华盛顿乔治·雅克·丹敦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亚西尔·阿拉法特亞歷山大·杜布切克廖仲恺伊娃·裴隆張群張靜江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弗朗茨·法农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德斯蒙德·图图保守主义圣雄甘地圖帕克·阿馬魯國父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列宁切·格瓦拉喻培伦周恩来哈莉特·塔布曼哈菲兹·阿萨德哈比卜·布尔吉巴军国主义凱末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种族主义科学秋瑾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穆阿迈尔·卡扎菲章太炎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納賽爾約翰·諾克斯約翰·里德 (記者)約瑟夫·霞飛约翰·布朗 (废奴主义者)约翰·亚当斯约翰·汉考克约瑟夫·毕苏斯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纳吉·伊姆雷纳尔逊·曼德拉纳粹主义羅福星羅莎·盧森堡翁山蘇姬烏戈·查維茲烈士瓦特·泰勒瓦西尔·列夫斯基瓦茨拉夫·哈维尔盖伊·福克斯韦卢皮莱·普拉巴卡兰聖女貞德菲德尔·卡斯特罗萨姆·努乔马萨尔瓦多·阿连德萨莫拉·马谢尔革命西奥多·赫茨尔西蒙·玻利瓦尔西鄉隆盛馬丁·路德馬科斯·加維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马里·阿尔卡蒂里詹姆斯·康诺利詹西女王让-保尔·马拉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讓·喀爾文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費迪南·福煦贝尼托·墨索里尼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趙明河麥爾坎·X黎剎黄兴龐丘·維拉迈克尔·柯林斯霍尔洛·乔巴山錢德拉·謝卡爾·阿扎德胡志明胡漢民阮太學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阿布·穆斯林阿米尼烏斯阿道夫·希特勒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蘇卡諾蘇庫德夫·塔帕蘇菲·蕭爾资本主义蒂雷纳子爵蒋翊武蔡元培蔣中正蔣渭水自由主义金九金日成艺术艾哈邁德·本·貝拉艾茵·兰德若泽·拉莫斯·奥尔塔英雄集体主义進步主義陳其美陳智雄陶成章陈独秀W·E·B·杜波依斯柯拉蓉·艾奎諾林彪恩維爾·霍查李大钊李奉昌東姑阿都拉曼杜心五杜桑·盧維杜爾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武元甲毛泽东民族主義汪精卫汉斯·朔尔沙纳纳·古斯芒波尔布特法西斯主义湯瑪斯·潘恩潘佩珠木戶孝允本傑明·富蘭克林朱塞佩·加里波底朱塞佩·马志尼朱德朱利叶斯·尼雷尔戴季陶戴维·本-古里安昂山斯坎德培斯蒂芬·森纳那亚克无政府主义政治意識形態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托马斯·杰斐逊托洛斯基拿破仑一世拜伦勋爵拉法耶特侯爵曼努埃爾·奎松 扩展索引 (156 更多) »

加查·馬達

加查·馬達( ) 又譯加查·瑪達、加札·馬達、迦查·馬達、嘎迦·瑪達等。是印尼古代滿者伯夷帝國的政治軍事領袖,在三任國王之下擔任(意近首相) ,因創造該帝國的鼎盛時期而著名。。他曾經立了名為(或作Sumpah Palapa)的誓言,宣布他在為滿者伯夷征服整個約當今印尼的整個群島之前,不吃任何有香料的食物。 在現代的印度尼西亞,他作為重要的民族英雄, 以及國家統一與愛國主義的象徵。 關於他的生平及政治舉措主要來自幾個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那加克塔加瑪》 (14世紀的爪哇語 史詩),以及13世紀晚期到14世紀的碑刻文字。.

新!!: 革命家和加查·馬達 · 查看更多 »

埃玛·戈尔德曼

艾瑪·高德曼(Emma Goldman;),也译作艾玛·古德曼或--,美国無政府主義者,以其政治行动主義、写作與演說著稱。她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北美與歐洲的無政府政治哲學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新!!: 革命家和埃玛·戈尔德曼 · 查看更多 »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

埃米利奧·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 y Famy,),又译为艾米里俄·阿圭那多、阿吉納爾多、阿奎那多、阿基纳尔多、安密里奥·亚昆诺杜、阿吉诺多。菲律宾人,华人、他加禄人和西班牙人混血。菲律宾军事家、政治家、独立运动领导人。早期加入卡蒂普南,後与领导人滂尼发秀产生分歧,取得統治權後将其处决,並解散卡蒂普南。後创建了菲律宾边那巴多共和国,自任總統,但不久就投降,後流亡香港。之後趁著美西戰爭回國參與菲律宾第一共和国,再度成為总统,是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國总统。美菲戰爭中投降,投靠美國。二戰時投降日本,與日軍合作,二戰結束後因此短暫入獄,被特赦出獄。菲律賓獨立後,曾被委任爲國務會議成員。1964年2月因病死亡,終年94歲。.

新!!: 革命家和埃米利奧·阿奎納多 · 查看更多 »

埃米利亚诺·萨帕塔

埃米利亚诺·萨帕塔·萨拉萨尔(Emiliano Zapata Salazar,),墨西哥革命领袖,领导人。1879年8月8日生于安内内库尔科(莫雷洛斯州),1919年4月10日在莫雷洛斯州遭伏击身亡。 萨帕塔是墨西哥的民族英雄、墨西哥革命的领袖,他所领导的墨西哥南方农民武装,是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重要组成力量。 萨帕塔以“土地与自由”为革命的目标。1911年11月25日,萨帕塔公布著名的《阿亚拉计划》(Plan Ayala),提出革命要解决农民问题,以及土地与自由的口号;要求实行土地改革。 萨帕塔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拍了多部电影反映他的生平,在他革命活动主要地区恰帕斯州,有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村庄、街道和建筑。 1994年1月1日,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当天,在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州,爆发了以维护当地印地安人利益为目标的萨帕塔运动,他们的军队称为民族解放组织,运动的领导人副司令馬科斯继承了萨帕塔的革命理念,并在墨西哥城发表了著名演说《土地之色的人民》。.

新!!: 革命家和埃米利亚诺·萨帕塔 · 查看更多 »

埃蒙·德·瓦莱拉

埃蒙·德·瓦莱拉(英文:Edward de Valer,,愛爾蘭文:Éamonn de Valera,原名乔治·德·瓦莱拉(英文:George de Valera;)是愛爾蘭共和國第1任總理和第3任總統。 他的父親是西班牙裔的古巴人,母親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在美國出生。 |width.

新!!: 革命家和埃蒙·德·瓦莱拉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新!!: 革命家和卡尔·马克思 · 查看更多 »

卡米洛·西恩富戈斯

卡米洛·西恩富戈斯·戈尔里亚兰(Camilo Cienfuegos Gorriarán,;),古巴革命家,古巴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哈瓦那。他的父亲是一个裁缝,在哈瓦那的一家小商店工作,推崇左翼信条。1956年,他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切·格瓦拉、胡安·阿尔梅达·博斯克、劳尔·卡斯特罗等人一起参加了格拉玛号远征,拉开了反对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的革命战争的序幕。他是卡斯特罗领导的游击队中级别最高的几个指挥官之一。1958年12月30日,他率领的纵队在亚瓜哈伊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并使他得到了“亚瓜哈伊的英雄”的美称。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不久,他被菲德尔·卡斯特罗任命为古巴军队总参谋长。同年10月28日晚,他乘坐的一架从卡马圭驶往哈瓦那的小型飞机在佛罗里达海峡上空失踪。他被推定已在事故中死亡。死后,他作为革命英雄继续受到古巴人民的推崇,有许多关于他的遗迹、纪念碑和纪念他的成就的年度活动。.

新!!: 革命家和卡米洛·西恩富戈斯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

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Carlos Manuel de Céspedes del Castillo,),古巴的「勇士将军」(mambí warriors),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古巴独立。 他生于巴亚莫,是古巴东部一个富有的地主和律师,1844年从西班牙回国后购买了“德马哈瓜”甘蔗园,1868年10月10日他举行了史称“亚拉呼声”的起义(Grito de Yara),宣布古巴独立,开始了"十年战争" 。塞斯佩德斯宣布自己拥有的奴隶为自由人,邀请他们参加他和他同伴密谋反抗西班牙殖民的起义。因此他被称为Padre de la Patria,西班牙语为祖国之父,即古巴国父。 起义军攻占东方省的巴亚莫,成立临时政府,塞斯佩德斯任主席、起义军总司令。1869年4月他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但在1873年被废黜。1874年2月新的古巴政府不会让他流亡并剥夺了他的护送队,他在山区避难时被西班牙士兵杀死于东方省。1959年之前10古巴比索纸币图案为其肖像,1959年后则为100比索纸币图案为其肖像。 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和María del Carmen de Céspedes y del Castillo,生有María del Carmen、Óscar和Carlos Manuel de Céspedes y Céspedes;第二位妻子Ana María de Quesada y Loinaz,有三个孩子:Gloria,Óscar和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克萨达,他曾在1933年格拉多·马查多被武力废黜后出任古巴总统。 Category:古巴律師 Category:格拉瑪省人 Category:北美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古巴革命家 Category:考迪羅.

新!!: 革命家和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

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印度尼西亚语: Gelar Pahlawan Nasional Indonesia)是由印度尼西亚授予的最高等级头衔。.

新!!: 革命家和印度尼西亚民族英雄 · 查看更多 »

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革命家和史達林 · 查看更多 »

史蒂夫·比科

斯蒂芬·班图·比科(Stephen Bantu Biko,),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运动家,活跃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他在南非创立了黑人觉醒运动,动员了大部分居住在城市的黑人。自从他被警察拘留期间逝世后,他被称为反种族隔离制度运动的烈士。 他在世的时候,以写作、社会运动等方式尝试使黑人觉醒。比科有一句著名的口号:“黑人是美丽的”,他解释为:“朋友,你很不错,开始抬头看看你这个人”。 从1970至1990年代中期,南非执政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对比科和黑人觉醒运动十分敌视,但现在则视他为抗争英雄。.

新!!: 革命家和史蒂夫·比科 · 查看更多 »

史明

施朝暉(Shih Chao-hui,臺語:Si Tiâu-hui,),筆名史明(威氏拼音:Shĭh Míng,臺羅:Sú-bêng),外號歐吉桑,革命家和台灣獨立運動先驅,為獨立台灣會創始人,政治立場偏台獨左派,主張先獨後左。以其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著名。左眼失明。未婚,亦無子嗣。.

新!!: 革命家和史明 · 查看更多 »

坂本龙马

坂本龍馬(坂本 龍馬,)。生於天保6年11月15日,亡於慶應3年11月15日,日本幕末時期的土佐藩鄉士,後來兩度脫藩而成為維新志士,是促成薩摩及長州二藩成立軍事同盟的重要推手之一,而由其向後藤象二郎所提出的船中八策,也成為後來維新政府的重要指導方針。死後,由明治維新後的新政府追贈正四位(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4月8日)。本名直陰(後改為直柔),於志士活動期間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

新!!: 革命家和坂本龙马 · 查看更多 »

塞缪尔·亚当斯

山繆·亞當斯(Samuel Adams,1722年~1803年),美国革命家、政治家、開國元勛,约翰·亚当斯堂兄。生于麻萨诸塞州波士顿,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自由之子(茶黨)的创建者之一和领导人,反对食糖条例、反对印花税条例 、反对《唐森德税法》,策动波士頓茶黨事件,震惊全美。他是两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签署了《美國獨立宣言》,参与起草宪法。1787年,反抗州政府对农民漠视的谢伊斯起义爆发后,他支持詹姆斯·鲍登严厉镇压。立宪会议后,他在联邦党与反联邦党人之间游移不定。他曾在1794年至1797年任麻萨诸塞州州长,1803年他在波士顿逝世。.

新!!: 革命家和塞缪尔·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塔西尼

#重定向 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

新!!: 革命家和塔西尼 · 查看更多 »

夏爾·戴高樂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将军”(Le Général)。 1944年盟軍攻克法国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樂主義。.

新!!: 革命家和夏爾·戴高樂 · 查看更多 »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幼名正助,号甲东,后改名利通,生於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原為武士,明治維新時期成為政治家,與西鄉隆盛及木户孝允並稱維新三傑。 1878年(明治十一年)5月14日,大久保在紀尾井町的紀尾井坂遭到石川縣士族等六名刺客暗殺身亡。.

新!!: 革命家和大久保利通 · 查看更多 »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Cavalier),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伦威尔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苏格兰、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护国公。 克倫威爾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人批评是与种族灭绝无异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選中,克伦威尔名列第十。.

新!!: 革命家和奥利弗·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奈特·杜納

奈特·杜納(Nat Turner)是一名非洲裔奴隸,曾領導維吉尼亞州南安普頓縣奴隸和自由黑人在1831年8月21日起义,導致55至65白人死亡。被激怒的白人民兵為了報復,在平息叛亂的過程中殺死超過200名黑人。 奈特·杜納領導一群反對奴隸制的奴隸,他們收集馬匹和槍隻,並沿路釋放奴隸,招募想加入的黑人。維吉尼亞州的立法者針對自由黑人設置殖民法案,並藉由陪審團剝奪自由黑人權利。白人民兵組織呼籲軍隊鎮壓起義,並襲擊黑人,造成估計200人死亡,很多死者都沒​​有參與叛亂。 之後,州政府迅速逮捕57名黑人,特納成功地躲藏兩個月後被補。奈特·杜納迅速被定罪處死。南部各州州議員通過新的法律來控制奴隸和自由黑人。他們禁止黑奴和自由黑人接受教育,限制權利,撤回他們攜帶武器和投票(北卡羅萊納州)權利。.

新!!: 革命家和奈特·杜納 · 查看更多 »

威廉·李卜克内西

威廉·李卜克内西 (Wilhelm Liebknecht,),生出于德国吉森,逝于柏林,为德国社会主义者,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也是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父亲。 Category:德國政治人物 Category: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 Category:馬爾堡大學校友 Category:吉森大学校友 Category:黑森人.

新!!: 革命家和威廉·李卜克内西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奥兰治)

威廉一世,奧蘭治親王(Willem I,也称沉默者威廉(Willem de Zwijger)、奥兰治的威廉(Willem van Oranje),)。奥兰治的威廉是尼德兰革命中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主要领导者、八十年战争领导人之一。曾任荷兰共和国第一任執政。 原为奥兰治亲王(Prins van Oranje);1565年组织“贵族同盟”,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统治;后来逃亡德意志,招募佣兵,多次反攻尼德兰,都遭失败;1572年北方大起义后,8月在尼德兰北方各行省會議上被推选为总督;1584年遭西班牙间谍刺杀身亡。 去世後,次子拿騷的毛里茨成為領袖,繼續領導反抗勢力,後來又從長兄奧蘭治親王菲利普·威廉那裡繼承了奧蘭治親王的封號;威廉一世的幼子腓特烈·亨利後來在1625年繼承拿騷的毛里茨死後的奧蘭治親王與執政。 在荷兰,人们通常称其为“国父”。荷兰国歌《威廉颂》所咏唱的就是威廉。 Category:奥兰治亲王 Category:荷兰君主 Category:新教君主 Category:遇刺身亡的欧洲君主 Category:被谋杀的荷兰人 Category:在荷蘭被謀殺身亡者 Category:遇刺身亡的荷兰政治人物 Category:葬于代尔夫特新教堂王室墓地.

新!!: 革命家和威廉一世 (奥兰治)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革命家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

阿亚库乔大元帅安东尼奥·何塞·德·苏克雷·阿尔卡拉(Antonio José de Sucre y Alcalá, el «Gran Mariscal de Ayacucho»,)是19世紀南美洲独立领袖、将军和政治家,也是西蒙·玻利瓦尔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安东尼奥·何塞·德·苏克雷生于委内瑞拉库马纳一土生白人家庭。對於他的出身还有一些争议,据委内瑞拉著名的族谱作者卡洛斯·伊图里萨·基伦在他的"Algunas Familias de Cumana"书中指出,苏克雷是法国佛兰芒地区姓氏"Succre" 或"Sucere"到达美洲后的创易,西班牙国王曾任命当时佛兰芒的统治者为古巴总督。不过,根据德国"Lexikon des Judentums",他是巴伐利亚犹太人"Zucker"家族的后裔。 他于1811年加入了反对西班牙的美洲独立战争。他证明了自己的军事领袖才能,他于1817年晋升为上校军衔。 他于1819年被授予准将军衔。博亚卡战役(Batalla de Boyacá)后,苏克雷是玻利瓦尔的总参谋长。玻利瓦尔1821年提出让他负责基多解放运动。他奉命进军基多地区,1822年5月在皮钦查战役中,率部奇袭凭险据守的西班牙殖民军,解放基多,被誉为“厄瓜多尔的解放者”。 在胜利之后他进一步在秘鲁迎击西班牙军队,尤其是在1824年8月6日在胡宁战役(Batalla de Junín)。12月他指挥哥伦比亚-秘鲁联军取得阿亚库乔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西属美洲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贡献,被玻利瓦尔授予“阿亚库乔大元帅”称号。 1825年2月蘇克雷揮師東進,解放上秘魯。1825年8月6日,蘇克雷在上秘魯的丘基萨卡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宣布該地區獨立,成立玻利維亞共和國。1826年苏克雷当选为新成立的玻利维亚的总统,1828年4月,一批軍官與地方保守派勾結,在丘基薩卡發動叛亂反對蘇克雷。為了避免內戰和國家分裂,他在1828年8月2日辞职,并离开基多,回到大哥倫比亞。他原先打算退出政治。 1828年末,玻利瓦尔敦促蘇克雷接替他,他一直认为苏克雷是自然的继任者。他先前曾告诉他,。 1830年初苏克雷出任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议会主席,當時共和國內部分裂主義活動加劇,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要求脫離大哥倫比亞而獨立,他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在苏克雷得知玻利瓦尔已经辞职,并打算出国,他决定前往基多準備說服分裂主義者,6月4日在途中被埋伏在南哥伦比贝魯埃戈斯山区的帕斯--附近的政敌暗杀,時年35歲。 谋杀案的详情仍不清楚,對於動機也是眾說紛紜。有一個较老及記載較多的理論指何塞·马里亚·奥万多是暗殺的主謀。其中一个被該理論指名的暗殺者因為他在事件中角色明顯而在後來被处决。后来出現的理論指出是其他人(或加上其他人)牽涉其中,例如胡安·何塞·弗洛雷斯、阿古斯丁·加马拉、弗朗西斯科·德保拉·桑坦德尔或卡西米罗·奥拉涅塔(Casimiro Olañeta)等。 苏克雷在作战中富于谋略,战术灵活;善于使用骑兵,以快制胜。哥伦比亚的苏克雷省、玻利维亚的苏克雷城及厄瓜多尔前货币以他命名。他的出生地库马纳现为委内瑞拉的苏克雷州首府。 Category:秘鲁总统 Category:在哥倫比亞被謀殺身亡者 Category:在國外被謀殺身亡玻利維亞人 Category:玻利維亞遇刺身亡者 Category:考迪羅.

新!!: 革命家和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滂尼发秀

安德烈·滂尼发秀(Andrés Bonifacio,),也译作博尼法西奥、波尼法秀、旁尼法秀等,是菲律宾军事家、政治家、菲律賓獨立運動的發起人及主要領導人之一,被誉为「菲律宾革命之父」。.

新!!: 革命家和安德烈·滂尼发秀 · 查看更多 »

安重根

安重根(안중근,),字应七,韩国独立运动义兵参谋中将,天主教徒,因击毙中日甲午战争策划者,日本首任朝鲜统监府统监伊藤博文而被韩朝称为“民族英雄”。 安重根1879年9月2日出生于朝鲜黄海道海州广石洞的一个世代官宦的富裕家庭,早年曾从事教育救国和国债报偿运动。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后,安重根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武装抗日运动,担任义兵参谋中将。1909年10月26日,他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本首任朝鲜统监府统监伊藤博文。虽然安重根以义兵参谋中将的名义刺杀伊藤博文,但当时的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最终按照日本政府内部强硬派的指令以普通谋杀罪的名义将安重根处死。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一事在东亚影响甚大。孙中山、章太炎(孙中山枢密顾问)等中国政要名流都曾挥笔讴歌他的爱国之举。周恩来在回顾中朝历史关系时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朝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是本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重根的事迹曾被编入小学教科书。在日本,安重根被视为恐怖分子。中国在哈尔滨建设安重根义士纪念馆曾引发日本政府的抗议,但遭到中国外交部的拒绝。在日本也许多人承认安重根是值得敬佩的朝鲜爱国义士。东京律师协会副会长鹿野琢見在其所写的《安重根无罪论》一文从法律的层次对安重根的正当性进行了阐释。亚细亚大学教授中野泰雄所著的《安重根》是在日本出版的正面评价安重根的代表作之一。 1947年3月26日,韩国光复后在首尔举行了第一次安重根殉国36周年追悼会。1962年,韩国政府追授安重根建國勳章。韩国首尔南山和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有安重根义士纪念馆。.

新!!: 革命家和安重根 · 查看更多 »

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

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Antoine Louis de Saint-Just,),是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專政時期的軍事和政治領袖之一,1792年當選為最年輕的國民公會代表,他的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府的主要領導。他帶頭推動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運動,後來起草激進人民價值觀的。 他成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的親密朋友,和他一起擔任有權力的公共安全委員會的委員。作為特派員在法蘭西大革命戰爭困難重重的初期派往軍隊,聖茹斯特設定嚴厲的紀律,很多人讚譽他對隨後前線軍隊的復活的功勞。回到巴黎,他經由無情而血腥的程序管理羅伯斯庇爾權力的鞏固。在歷史舞臺上他的時期相對地短暫,他成為公眾認知恐怖統治永久的公共面貌,被後來的作家被稱為“死亡天使”。聖茹斯特多次經手策劃革命時期對最有名望人物的逮捕和起訴。 聖茹斯特在暴力熱月政變事件被逮捕, 第二天與羅伯斯庇爾和他們的盟友一起被處決。在許多,他們在斷頭台的死亡標誌著恐怖統治的結束。.

新!!: 革命家和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 · 查看更多 »

安昌浩

安昌浩(안창호,)死于汉城医学院,享年60岁。雅號島山(도산),字致三(치삼),是朝鮮國內的民族運動人士,亦是朝鮮新民會和興士團的領導人物。大韓民國成立後被尊稱為「韓民族獨立之父」。 日本統治朝鮮期間,新民會是民間對抗日本的秘密組統。1911年,日本逮捕新民會的民族運動指導者六百人,起訴一百零五人,最後五人受刑。及後更強制解散新民會,稱為「105人事件」。 至後來安昌浩流亡美國,組織了興士團(흥사단),並主張通過振興教育和產業復興來提高國民的知識、道德水平,實現經濟富強,從而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

新!!: 革命家和安昌浩 · 查看更多 »

宋教仁

宋教仁,字鈍初,號敦初。漁父是其筆名。出生於中國湖南省桃源县。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责任內閣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也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1913年3月20日,时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老北站)遭黑道分子枪击,3月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歲。.

新!!: 革命家和宋教仁 · 查看更多 »

小貝尼格諾·阿基諾

小贝尼格诺·塞尔维利诺·“尼诺”·阿基诺(Benigno Simeon "Ninoy" Aquino, Jr.,)菲律賓政治人物,為菲律賓民主之父、反對派領袖。華人地區常稱為艾奎諾二世。.

新!!: 革命家和小貝尼格諾·阿基諾 · 查看更多 »

尹奉吉

尹奉吉(윤봉길 )韓國人,本名禹儀,號梅軒,別號奉吉,本贯坡平尹氏。朝鮮獨立運動家,被稱為反日義士。 尹奉吉在1908年6月21日出生於大韓帝國忠清南道禮山郡。兩歲時,韓國被日本吞併,淪為其殖民地。1919年,十一歲的尹奉吉親身經歷韓國人爭取民族獨立的“三一運動”及其之後的血腥鎮壓。1925年,尹奉吉在家鄉辦學,進行農民教育及啟蒙運動。1930年,離開家鄉到中國流亡。尹經過東北、青島,輾轉在1931年到達上海市,並認識當時在上海市組成韓國臨時流亡政府的金九。1932年4月26日,尹奉吉加入“韓國人愛國團”,並且接受金九的委派,進行刺殺日人的任務。 1932年4月29日,居住上海市的日本人慶祝日皇壽辰的“天長節”,在虹口公園(今日之魯迅公園)舉行慶典;同時祝賀日本在一二八事變於上海取得軍事勝利。尹奉吉以日本人裝扮進入會場,身上帶著製作成水壺模樣的炸彈。當典禮儀式中日本人一起唱國歌時,尹奉吉將炸彈擲向主席台。結果在臺上的河端貞次(日本駐滬居民團行政委員長)當場被炸死;白川義則(陸軍大將,一二八事變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身中多枚彈片重傷,送院後死亡;植田謙吉(陸軍中將,第九師團長,後任關東軍總司令)被炸斷一腿;重光葵(日本駐華公使,後任日本外相)被炸斷一腿;野村吉三郎(海軍中將,第三艦隊司令)被炸瞎一眼。尹奉吉被當場逮捕,交日本派遣軍以謀殺罪審判。5月25日被判處死刑。同年十二月押送日本,在石川縣金澤日本陸軍基地內被槍決,屍體被埋葬在金澤墓地內路旁。 戰後尹奉吉的遺骸被移送至韓國,後安放首爾孝昌公園的三一廟內。現在上海市、日本金澤亦有尹奉吉的紀念碑,而在首爾江南區的良才市民公園旁亦設有尹奉吉的紀念館。大韩民国首都圈电铁新盆唐線也将紀念館旁設的良才市民森林站加设“梅轩”副站名,以紀念這位義士。其胞弟與兒子曾於1966年10月,應蔣介石總統之邀來台訪問,並參加當年度之雙十國慶典禮。.

新!!: 革命家和尹奉吉 · 查看更多 »

巴格特·辛格

巴格特·辛格(Bhagat Singh,),或被尊稱為「沙希德·巴格特·辛格」,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對抗英屬印度最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革命者之一。巴格特·辛格年輕時曾學習歐洲革命運動沿革,並受無政府主義思想、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啟發。他曾參與數個革命組織,其中他在印度斯坦共和協會(Hindustan Republican Association),於1928年改名印度斯坦社會主義共和協會)最為活躍。 巴格特·辛格生平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為1927年所執行的英國警官約翰·桑德斯(John Saunders)刺殺案,據傳該刺殺行動是為同為旁遮普出身的政治領導人Lala Lajpat Rai之死報仇。在1929年4月,巴格特·辛格與同黨的獨立運動革命家Batukeshwar Dutt在英屬印度政府的中央立法議會(下議會)投擲傳單與施放炸彈攻擊,兩人皆在其事件後被逮捕。 巴格特·辛格的名聲隨著他在獄中日漸高漲,在此期間,他進行了為期116天的絕食抗議印度政治犯與其他歐洲血統囚犯的不公平待遇。在經過特殊法院與英國樞密院的審判與定罪後,他於1931年為其刺殺約翰·桑德斯的罪名處以絞刑,得年23歲。 巴格特·辛格在印度獨立史中對青年革命家影響深遠,獨立運動成功後,後人為他設立紀念碑,並在今日的印度議會設立其銅像。.

新!!: 革命家和巴格特·辛格 · 查看更多 »

个人主义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威權以及所有試圖束縛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相同。個人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之一。.

新!!: 革命家和个人主义 · 查看更多 »

師利·奧羅賓多

斯瑞·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 Ghose,শ্রীঅরবিন্দ;),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北印度地區的政治人物、哲學家、瑜伽士、上師、教育家、民族主義者、詩人。奧羅賓多之名也有音譯為阿羅頻多、奧羅頻多的,直譯是「曉蓮大師」或「旭蓮大師」之意,Aurobindo意指一種晨間開放的蓮花,為「紅蓮」。室利、師利、斯瑞、斯里或斯裡(均為Sri的音譯)原為梵文,意指「神聖的」。他被印度人稱爲「聖哲」,與聖雄甘地,聖詩泰戈爾通稱「三聖」。其生辰8月15日被定為印度獨立日。 奧羅賓多七歲時移居英國,並學於倫敦,於1893年後回到北印度,並於1905年-1912年帶領北印度地區從事爭取殖民自治的運動,任《敬禮祖國》等報刊編輯。以後在印度東南沿海的本地治裡與他的靈性協作人密那·阿爾法薩合創奧羅賓多修道院(1926年),從事著述。之後,轉而研究哲學,神秘主義及瑜伽,他所創建改進的新瑜伽,也成為今瑜伽研習主流之一。1950/12/5,奧羅賓多卒於本地治理。 奧羅賓多力圖把印度的政治運動建立在印度宗教基礎上,宣傳印度教的理想也就是印度民族運動的理想,寫有一百多篇著作,主要有《神聖人生論》、《人類迴圈》、《印度文化的基礎》、《最後的詩篇》等,有徐梵澄中文譯本。.

新!!: 革命家和師利·奧羅賓多 · 查看更多 »

中岡慎太郎

中岡慎太郎(中岡慎太郎,)日本幕末的維新志士,陸援隊隊長。初名光次,後更名道正,號遠山、迂山,假名為石川清之助(誠之助)。明治24年追贈正四位。.

新!!: 革命家和中岡慎太郎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谢司

丹尼尔·谢司(Daniel Shays,),或译丹尼尔·谢伊斯,美国起义者、军事家。马萨诸塞州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的军官,战功卓著。战后曾任一些政府职务,但马萨诸塞州的经济危机开始后,他和一些其他农民被迫背负债务,又被政府错误的政策压迫。1786年,他领导农民策动了谢司起义,1787年攻占军火库,起义被镇压,他逃到佛蒙特州,后被逮捕判处死刑。他请求州长约翰·汉考克特赦他,汉考克同意。谢司去纽约,1825年在纽约逝世。他一生不容許他人描繪他的肖像,因此他的真實相貌仍然不明。 Category:農業政治 Category:美國革命家 Category:美國獨立戰爭人物 Category:美國農民 Category:愛爾蘭裔美國人 Category:麻薩諸塞州人.

新!!: 革命家和丹尼尔·谢司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奧蒂嘉

#重定向丹尼尔·奥尔特加.

新!!: 革命家和丹尼爾·奧蒂嘉 · 查看更多 »

帕提穆拉

湯馬士·馬特勒西(Thomas Matulessy,),又被人稱作帕提穆拉隊長(Kapitan Pattimura)、或更簡短的帕提穆拉(Pattimura),印尼安汶人,職業軍人,也被印尼列为民族英雄之一。 薩帕魯阿島出生的帕提穆拉,在英國軍隊奪得了荷屬東印度對摩鹿加群島的掌控權之後加入了英軍。當摩鹿加群島在1816年重回荷蘭的掌控時,他被遣散。因為擔心荷蘭人會實施限制或危害族人的政策,帕提穆拉帶領了一群武裝反抗軍於1817年5月16日攻擊都爾斯特德堡壘(Fort Duurstede)。反抗軍殺害了堡壘中的居民並成功抵擋了荷蘭軍隊的增援後,在5月29日他受命成為摩鹿加人民的領袖。但後來他被波伊國王巴提·阿古恩(King of Booi Pati Akoon)背叛,在11月11日遭荷蘭軍隊逮捕,並於次月被絞死。 帕提穆拉已經變成了摩鹿加人以及印尼獨立的精神象徵之一。他被印尼獨立後首任總統蘇卡諾大為讚賞,並繼之被第二任印尼總統蘇哈托封為民族英雄。在諸如马鲁古省、安汶以及許多其他印尼群島等地的都市都可以看到以他紀念而命名的建築或機構。.

新!!: 革命家和帕提穆拉 · 查看更多 »

乔治·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美国国父,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的殖民地軍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一些同僚希望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在1783年回到他在維農山的莊園恢復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憲會議。会议制定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自願放棄權力不再谋求續任。 由於他扮演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作为大奴隶主,华盛顿同样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蓄黑奴316人)。故有人对其评价为“一个不完美的神”。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華盛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4位。.

新!!: 革命家和乔治·华盛顿 · 查看更多 »

乔治·雅克·丹敦

喬治·雅克·丹敦(Georges Jacques Danton, ,又譯作丹東)是法國大革命初期的領導人物和第一任公共安全委員會主席。 在革命爆發時丹敦的角色一直有爭議; 很多歷史學家形容他在“推翻君主制和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過程中是主導的力量。” 他對雅各賓派有調節的作用,因为主張恐怖統治的擁護者指控他受賄并且憐憫革命的敵人,被送上斷頭台。.

新!!: 革命家和乔治·雅克·丹敦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美国军人及開國元勳其中一員,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美国宪法起草人之一与第一任美国财政部长。.

新!!: 革命家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 查看更多 »

亚西尔·阿拉法特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通称亚西尔·阿拉法特(ياسر عرفات)或他的昵称(كنية;Kunya) 阿布·阿马尔(أبو عمار,),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领袖,巴勒斯坦领导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及巴解组织最大派别法塔赫的领导人,1994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后任主席。他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

新!!: 革命家和亚西尔·阿拉法特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家,曾經於1968年1月到1969年4月擔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

新!!: 革命家和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 查看更多 »

廖仲恺

廖仲愷(),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以字行,籍贯广东省惠州府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國民黨改革派人物。當孫文於1923年1月和蘇聯發表聯合聲明後,廖仲愷被孫文派往莫斯科進行更進一步協商,同時蔣介石也被送去學習蘇聯政治和軍事制度。1925年被刺殺身亡。.

新!!: 革命家和廖仲恺 · 查看更多 »

伊娃·裴隆

玛丽亚·伊娃·杜阿尔特·德·贝隆(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常被称为贝隆夫人,出生於阿根廷,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的第二任妻子,曾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

新!!: 革命家和伊娃·裴隆 · 查看更多 »

張群

張群(),字岳軍,是一位出生於四川省華陽縣的政治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的元老成員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政學系的元老之一。.

新!!: 革命家和張群 · 查看更多 »

張靜江

张静江(),谱名增澄,字静江、人杰,别号饮光、卧禅,是中国国民党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新!!: 革命家和張靜江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國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新!!: 革命家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全名Frederick Augustus Washington Bailey,),一位革命家、政治家、演說家、作家。在馬里蘭州從奴隸生活中逃脫後,他成為廢除奴隸制度與社會改革的領袖,影響力涵蓋全美,畢生爭取黑人權益,是廢奴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時代,人們以他作為「奴隸缺乏智能,無法成為美國公民」此說法的反例,當時的北方人(反奴隸陣營)幾乎不敢相信,這樣一位偉大的演說家曾經是一位奴隸。此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亦是第一位在美國政府擔任美國外交使節的黑人。.

新!!: 革命家和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莫拉桑

何塞·弗朗西斯科·莫拉桑·奎萨达(José Francisco Morazán Quezada,),洪都拉斯國父、将军暨政治家,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总统(1830-1839),并曾担任过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的国家元首。 莫拉桑出生于特古西加尔巴的一户科西嘉贵族移民家庭,他自学成材,掌握了法语。因此其思想深受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影响,军事上主要追随其科西嘉同乡拿破仑·波拿巴。 1821年,中美洲宣布自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的时候,莫拉桑正在担任特古西加尔巴市长的助理。当时,特古西加尔巴倾向于建立独立的中美洲共和国,但附近的科马亚瓜市长却主张与墨西哥合并。两个城市因此交兵,莫拉桑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特古西加尔巴的自卫军队,很快成为一名领导者。虽然特古西加尔巴等城市奋勇抵抗,但是中美洲还是于1822年被墨西哥统治者阿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征服。 莫拉桑此后转入地下活动,参与了中美洲1823年摆脱墨西哥统治的运动。1824年,其叔父狄奥尼西奥·德·埃雷拉建立独立的洪都拉斯共和国,莫拉桑被任命为共和国政府秘书长。成功摆脱墨西哥人之后,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代表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召开会议,议定国体。在会议中,主张联邦制的自由党人压倒了主张单一制的保守党人,决定成立中美洲联邦共和国。 1825年,马努埃尔·何塞·阿尔塞在自由党的支持下当选中美洲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但是不久阿尔塞即倒向保守派,于1826年强行解除了支持自由党的危地马拉邦总督职务。被自由党控制的萨尔瓦多因此宣布脱离联邦,招致阿尔塞的武装入侵,中美洲内战开始。 1827年,阿尔塞派遣华斯托·米拉率领200名军人前往洪都拉斯,在科马亚瓜的支持下攻打狄奥尼西奥·德·埃雷拉控制的特古西加尔巴。莫拉桑作战不利,被俘,米拉顺利击败并俘虏埃雷拉,自任为洪都拉斯邦总督。莫拉桑乘隙越狱成功,正当他准备流亡墨西哥的时候,自由党命令其指挥一支成立于尼加拉瓜莱昂的部队。莫拉桑接受了挑战,并在11月11日率领这支小部队一举击溃了米拉,11月27日,莫拉桑占领科马亚瓜,宣布成为洪都拉斯的统治者。他传奇般的胜利,使得他成为了自由党实际上的军事领袖,不久,他又率军驱逐了萨尔瓦多境内的阿尔塞势力,成为了萨尔瓦多的统治者。 1829年,莫拉桑率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联军占领危地马拉城,阿尔塞被推翻,次年,莫拉桑当选为新一任的中美洲总统。当政后,莫拉桑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政教分离、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等,并放逐了所有不与新政权合作的神职人员。1834年,莫拉桑将中美洲的首都从保守势力浓厚的危地马拉城迁往自由派堡垒圣萨尔瓦多。次年,由于当选总统何塞·德·巴列在就任前病逝,莫拉桑连任总统。 不久,拉斐尔·卡雷拉在保守派的支持下率领印第安人发动叛乱,控制了大部分的危地马拉,并以游击战术对抗前来讨伐的联邦军队。在卡雷拉的影响下,中美洲多处爆发了叛乱。1838年4月,卡雷拉宣布危地马拉永久退出中美洲联邦。不久,中美洲国会被迫宣布各邦可以自行决定是否退出联邦,于是各邦纷纷退出。1839年莫拉桑任满后,全国大选未能如期举行,仅有萨尔瓦多承认他的统治权利。虽然莫拉桑多次以少胜多,但是卡雷拉的保守势力不断增长。1840年,卡雷拉占领圣萨尔瓦多,莫拉桑被迫流亡哥伦比亚。 1842年,莫拉桑登陆哥斯达黎加,成功推翻了刚刚自称“终身统治者”的布劳略·卡里略,试图以此为基地重建中美洲联邦,但是不久即被推翻,在9月15日,即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纪念日的当天被处决。 莫拉桑死后被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奉为民族英雄,两国各有一个省以其名字命名,即洪都拉斯的弗朗西斯科·莫拉桑省和萨尔瓦多的莫拉桑省。.

新!!: 革命家和弗朗西斯科·莫拉桑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科·馬德羅

弗朗西斯科·馬德羅(Francisco Ignacio Madero González,)是領導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革命家,墨西哥總統(1911年至1913年)。 他推翻了墨西哥獨裁者波費里奧·迪亞斯的統治,然而,他當權后卻無法有效地鞏固新政府,在1913年被迪亞斯殘黨刺殺,革命陷入混亂,派別林立,內戰爆發。 Category:墨西哥總統 Category:遇刺身亡者 Category:在墨西哥被謀殺身亡者 Categor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

新!!: 革命家和弗朗西斯科·馬德羅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法农

弗朗茨·奥马·法农(法语:Frantz Omar Fanon,),法国馬提尼克法蘭西堡作家,散文家,心理分析学家,革命家。他是20世纪研究非殖民化和殖民主义的精神病理学較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超过40年来,他的作品启发了不少反帝国主义解放运动。.

新!!: 革命家和弗朗茨·法农 · 查看更多 »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亲王(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俄国革命家和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创始人。 因为他父亲是俄国世袭亲王,他被人称为是“无政府亲王”,但他抛弃了贵族继承权。克鲁泡特金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他也曾为1911年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过条目。 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创办的《湘江评论》中曾经表示中国应当学克鲁泡特金的办法,即“不主张起大扰乱,行那没有效果的炸弹革命 、有血革命”。.

新!!: 革命家和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 · 查看更多 »

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侯赛因·伊本·阿里(حسين بن علي بن أﺑﻲ طالب,Ḥusayn ibn 'Alī ibn Abī Ṭālib,约626年-680年10月10日),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阿里·本·阿比·塔利卜次子。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 阿里死后,其长子哈桑·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被迫放弃哈里发继承权,由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伍麦叶王朝,自己率阿里宗族退居麦地那。哈桑死后,侯赛因继位为阿里家族领袖。 680年,叶齐德一世继位为哈里发,侯赛因不承认他的地位,拒不向其效忠,迁往麦加。不久,库法发生针对叶齐德的反抗,邀请侯赛因前往主政。途中,侯赛因和其200余名拥护者被叶齐德派赛耳德·伊本·瓦嘎斯之子欧麦尔率军6000人包围于卡尔巴拉。侯赛因和其随从拒绝投降,全体于10月10日卡尔巴拉战役中战死。当天是伊斯兰历穆哈兰姆月10日,被什叶派定为阿舒拉节纪念。 侯赛因之死标志着伊斯蘭教中什叶派同逊尼派的彻底决裂,他也被什叶派穆斯林一致追认为第三位伊玛目。.

新!!: 革命家和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 查看更多 »

德斯蒙德·图图

#重定向 戴斯蒙·屠圖.

新!!: 革命家和德斯蒙德·图图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革命家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圣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台語舊譯顏智,),尊稱聖雄甘地(महात्मा गांधी,Mahatma Gandhi),印度國父,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अहिंसा,ahimsa)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亦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此鼓舞了其他民主運動人士,例如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真理(सत्य,satya)及非暴力。.

新!!: 革命家和圣雄甘地 · 查看更多 »

圖帕克·阿馬魯

圖帕克·阿馬魯(奇楚瓦語:Thupaq Amaru;西班牙語:Túpac Amaru;),新印加王国最後一位薩帕·印卡。在哥哥蒂圖·庫西於1571年去世之後,他率領殘餘的印加人民與西班牙人對抗,最後兵敗遭逮並被處決。.

新!!: 革命家和圖帕克·阿馬魯 · 查看更多 »

國父

#重定向 国父.

新!!: 革命家和國父 · 查看更多 »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Лев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менев,Lev Borisovich Kamenev,)苏联著名政治家、革命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加米涅夫在布尔什维克建党时期非常活跃,是列宁的助手之一。十月革命之后,被选举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苏共重要领导人,但同年因为是否联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加入新政府的问题与列宁发生矛盾,遭到列宁批判。但他后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问题上支持列宁的观点。1923年起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列宁研究所所长职务,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列宁去世后,他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后因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与季诺维也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最终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 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加米涅夫遭到逮捕,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被指控为基洛夫暗杀案中凶手的“道德同谋”。后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重要成员,“阴谋刺杀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领导人”,1936年8月,与季诺维也夫等人一起被送上莫斯科审判的审判席。同年8月25日遭到枪决。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加米涅夫于1988年得到平反。.

新!!: 革命家和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革命家和列宁 · 查看更多 »

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年6月14日紀錄在格瓦拉出生證明上的日期是1928年6月14日,但另一份第三方資料(胡利亞·康斯坦拉,引用自喬恩·李·安德森),卻主張格瓦拉其實出生於當年5月14日。康斯坦拉聲稱曾有一名身分不明的占星家告訴她,--的母親西莉亞·德·拉·瑟娜(Celia de la Serna)在與父親埃內斯托·格瓦拉·林奇(Ernesto Guevara Lynch)結婚時已懷孕,於是在出生證明上將出生日期偽造為下個月後的同一日以掩饰。(Anderson 1997,pp.

新!!: 革命家和切·格瓦拉 · 查看更多 »

喻培伦

喻培倫(),字雲紀,四川内江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新!!: 革命家和喻培伦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革命家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哈莉特·塔布曼

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 )是美国废奴主义者。.

新!!: 革命家和哈莉特·塔布曼 · 查看更多 »

哈菲兹·阿萨德

哈菲兹·阿萨德(حافظ الأسد,)敘利亞政治家,前敘利亞总统、獨裁者、空軍司令及國防部長,阿塞德1970年發動軍事政變掌權,統治敘利亞長達三十年。相對其子,人稱老阿薩德。.

新!!: 革命家和哈菲兹·阿萨德 · 查看更多 »

哈比卜·布尔吉巴

哈比卜·布尔吉巴(الحبيب بورقيبة,Habib Bourguiba;)是突尼斯政治家,獨裁者。.

新!!: 革命家和哈比卜·布尔吉巴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革命家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凱末爾

#重定向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新!!: 革命家和凱末爾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革命家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革命家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Schaefer.

新!!: 革命家和种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科学

科學(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革命家和科学 · 查看更多 »

秋瑾

秋瑾(),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今绍兴市)人,生于福建省厦门。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留學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權運動家、革命志士,被清兵捕殺,而她的死亡間接促成辛亥革命。.

新!!: 革命家和秋瑾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

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Maxamed Cabdille Xasan,محمّد عبد اللّه حسن;)是一名索馬里政治家,德爾維希國國父,伊斯蘭教徒。.

新!!: 革命家和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 · 查看更多 »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新!!: 革命家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革命家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俄国思想家、革命家,著名无政府主义者,有「近代無政府主义教父」之稱。巴枯宁出生于一个俄国的贵族家庭。.

新!!: 革命家和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 · 查看更多 »

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

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共濟會,墨西哥民族英雄,墨西哥独立之父。今日墨西哥中部的伊达尔戈州便是以其名命名的。 伊達爾戈於1753年5月8日出生於彭哈莫,1770年,伊达尔戈进入墨西哥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期间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影响。1808年,在多洛雷斯任神父的伊达尔戈参加追求墨西哥独立的秘密团体文学与社交会。1810年初,该组织计划于当年10月1日起义,推翻西班牙统治。但是9月起义计划即由于叛徒告密泄露。伊达尔戈遂与阿连德和阿尔达马等人决定提前起义。 9月16日凌晨,起义开始,伊达尔戈敲响了当地教堂的大钟,号召印第安人起义,史称多洛雷斯呼声,宣布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开始。此后,伊达尔戈被拥戴为起义军最高统帅,率领起义军向墨西哥城进发。10月底受挫,11月底,伊达尔戈率起义军转而进驻瓜达拉哈拉,整顿军队,建立政权,取消印第安人赋税,废除奴隶制,宣布将殖民者非法夺取的土地归还给印第安人公社,以争取印第安人的支持。 1811年1月,伊达尔戈率军与西班牙军在瓜达拉哈拉城外交战,兵败被俘,7月31日於奇瓦瓦市牺牲,遺體最後葬於獨立紀念柱下。.

新!!: 革命家和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 · 查看更多 »

納賽爾

#重定向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新!!: 革命家和納賽爾 · 查看更多 »

約翰·諾克斯

約翰·諾克斯(John Knox,),蘇格蘭基督教喀爾文派牧師,蘇格蘭宗教改革领导人。.

新!!: 革命家和約翰·諾克斯 · 查看更多 »

約翰·里德 (記者)

約翰·賽拉斯·里德(John Silas Reed,),生於奧勒岡波特蘭,哈佛大學畢業,迎娶女权主义者妻子露易丝·布莱恩特,卒於莫斯科。美國記者、詩人及共產主義激進主義者,親身經歷布爾什維克革命,著成《震撼世界的十天》。 1981年沃伦·比蒂执导并主演的美国劇情片《赤色分子》(Reds)就是以他的经历和著作改编而成的。.

新!!: 革命家和約翰·里德 (記者)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霞飛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法国元帅、军事家。 霞飞生于鲁西永的里沃萨尔特一个皮匠家庭。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870年由巴黎理工大学投笔从戎,作为一名工兵少尉参加普法战争。1876年任营长,相继参加侵略印度支那、中國和非洲塞内加尔的战争,1901年返回巴黎,晋升为旅长,1905年升任师长,1908年又被提为军长。1911年新上任的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举荐他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法军总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德军执行“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从法军设防薄弱的方向攻入,霞飞在边境交战中接连失利;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霞飞领导法军在马恩河戰役中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使西线战争从机动作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保卫了巴黎,取得了巨大胜利。自此之后他被法国人尊称为“老爹”。之后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霞飞则因此名声大震。 1916年12月,他被免去实职,改任法国政府军事顾问,同月晋升法国元帅。1917年~1918年任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又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年12月被选为法兰西学会院士。1922年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3日在巴黎病逝。 霞飞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其早睡晚起,即使战事危如累卵,副官和侍从也从来不敢叫醒他,加上其傲慢和保守的行事风格,令当时法军不少年轻指挥官对其大有牢骚,然而其战略眼光和独到的战略判断力丝毫没有受到其懒散生活习惯的影响。他遗有《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著作。 上海的霞飞路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J J J J.

新!!: 革命家和約瑟夫·霞飛 · 查看更多 »

约翰·布朗 (废奴主义者)

约翰·布朗(John Brown;),美国起义领袖、废奴主义者,1856年曾参加堪萨斯内战,赢得胜利。1859年他率众在哈伯斯费里举行武装起义,要求废除奴隶制,并逮捕一些种植园主,解放了许多奴隶。起义被弗吉尼亚的军事家、将军罗伯特·李派军队镇压,布朗被捕并被处决。 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称他是一个“被误导的狂热者”,布朗亦被称作“19世纪美国最具争议性的人”。 1859年,他在弗吉尼亚州哈珀斯费里试图开展一场针对解放黑人奴隶的运动。他被指控叛变,谋杀5名支持奴隶制度的南方人,后来被绞死。南方人声称他的行为体现了美国共和党的意志。历史学家认为,1859年的哈珀斯费里事件使美国南北矛盾升级,导致一年以后爆发美国南北战争。 约翰·布朗最开始在流血的堪萨斯危机中引起了注意力。不像大多数北方人认为应该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奴隶制废存问题,约翰·布朗认为应该采取暴力行动。他说:“这些人只是说话。我们需要的是行动!”("These men are all talk.

新!!: 革命家和约翰·布朗 (废奴主义者) · 查看更多 »

约翰·亚当斯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麻薩諸塞州人,律師出身,美國政治家。曾經參與獨立宣言的共同簽署,被美國人視為其中一位开国元勋。並在1789年-1797年間,出任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其後,在1797年-1801年間,接替華盛頓成為美國第2任總統。 他的長子約翰·昆西·亞當斯,之後成功當選為美國第六任總統,成為美國第一對父子皆任總統的父子。.

新!!: 革命家和约翰·亚当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汉考克

约翰·汉考克(John Hancock,),美国革命家、政治家,富商出身。他曾于1775年-1777年任大陆会议主席, 是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署人。由于他在宣言上華麗的签名,英文中「John Hancock」遂为亲笔签名的代名词。汉考克于1780年-1785年任麻萨诸塞州州长。1787年他在选举中战胜詹姆斯·鲍登再次任州长直至1793年,谢伊斯起义被镇压后他赦免了丹尼尔·谢伊斯等起义领袖。立宪会议以后他主持麻州对宪法的批准会议。 Category: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 Category:马萨诸塞州州长 Category:麻薩諸塞州眾議員 Category:美國企業家 Category:美國慈善家 Category:美國獨立戰爭人物 Category:大陸會議代表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麻薩諸塞州人 Category:18世纪美国政治家.

新!!: 革命家和约翰·汉考克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新!!: 革命家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 查看更多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拉丁字母:Josip Broz Tito;),本名约瑟普·布罗兹,南斯拉夫革命家、政治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主席团主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执政35年的总统、总理,南斯拉夫元帅。尽管执政时期被人批评为威权统治,但他的个人形象通常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他还是不結盟運動發起人之一,与印度總理尼赫鲁、埃及總統纳赛尔共事。.

新!!: 革命家和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查看更多 »

纳吉·伊姆雷

纳吉·伊姆雷(Nagy Imre;),匈牙利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政府总理。 纳吉出身于农民家庭,曾为锁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5年被应征到奥匈帝国军队中去服役,于东线作战。1917年被沙俄军队俘虏。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在苏俄加入共产党。1921年返回匈牙利,他曾于贝拉·昆的政府中短暂任职。1927年被捕,1928年流亡奥地利,1930年移居苏联,主力农业研究,在布哈林手下的一个国际农业研究院工作。同时为第三国际工作。在斯大林进行大清洗期间,包括贝拉·昆在內的不少匈牙利共产党员都「无故失踪」,但纳吉侥幸逃过一劫。1944年11月,纳吉随苏联红军返回匈牙利。担任匈牙利临时政府农业部长,后又担任过内务部长、议长,并当上了政治局委员。 1948年,匈牙利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纳吉反对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全国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定。1949年9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批判纳吉犯有“布哈林倾向”的错误,撤销了其政治局委员的职务。纳吉作了检讨,在中央全会上承认自己在农业合作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犯有错误,表示愿意悔改。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接受了纳吉的检讨,决定保留他的中央委员职务。 1953年7月,纳吉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宣称“党的政策已全面失败”,“五年计划所提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我们无力实现的”,提出了一条新路线:“农业合作化速度必须放慢,办得不好的合作社将予以解散,农民可以退出合作社,富农可以收回上交给国家的土地。”“我们甚至愿意在多数农民要求个体生产的情况下,可以取消合作社。”“在我们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也表明有必要进行改革”等等。对司法机关、警察机关以及地方委员会,应“对受委屈、提出申诉的人进行彻底平反”,“政府将本着宽恕精神释放所有罪行轻、不危及国家与民众安全的罪犯”。“知识分子受到攻击和凌辱,不信任和毫无根据的清洗,使知识分子和我们疏远起来。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纳吉新路线贯彻落实后,到1955年初,全国729个农业合作社解散,其余合作社中的农民纷纷退社,农村集体经济遭到瓦解;私营商店纷纷恢复营业。小手工业与个体生产数目激增;大批犯人从监狱、集中营里释放出来,逃往国外的匈牙利人陆续回国;布达佩斯的夜总会重新开放。纳吉在1953年下半年和1954年宣布提高工资,但由于生产萎缩,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物价飞涨,群众生活水平反而下降。1955年3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通过决议,指出“纳吉是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右倾机会主义者”;1955年7月,撤销了纳吉党内外的一切职务;1955年11月,把纳吉清除出党。 1955年秋天,纳吉秘密组织、团结了一批被批判和处理过的高级干部作为未来的班底:.

新!!: 革命家和纳吉·伊姆雷 · 查看更多 »

纳尔逊·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科薩語發音:;.

新!!: 革命家和纳尔逊·曼德拉 · 查看更多 »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纳粹”这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並不具有極為明確的意涵,然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也称为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之民族觀乃主张國家权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义,但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執政者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阿道夫·希特勒乃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的领袖。納粹黨執政时期的德国通称为「纳粹德国」、「第三帝國」,而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纳粹主义的追隨者称为纳粹主义者。目前仍有纳粹主义者即新纳粹在各国活动,否认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杀及其对其他纳粹行径进行宣传(例如称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有犹太人的参与等),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并以极端之民族主义、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为主要宣传内容。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正式成立,創立者是安東·德萊克斯勒"Nazi Par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vervi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Britannica.com webpage:.

新!!: 革命家和纳粹主义 · 查看更多 »

羅福星

羅福星,別名東亞、中血、國權,生於荷属东印度爪哇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原籍廣東嘉應州。羅福星為同盟會會員,曾經參與黃花崗之役。日治時期,在臺灣發起抗日組織,為苗栗事件當事者。.

新!!: 革命家和羅福星 · 查看更多 »

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Róża Luksemburg;)是德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社會主义哲學家及革命家,德國共產黨的创始人之一。 1871年3月5日,出生於俄國佔領下的波蘭扎莫希奇的一个猶太人家庭,她原是波蘭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理論家。1898年移居德國柏林,並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是黨內的重要社会主义理論家。 1915年,当德国社会民主党宣布支持德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戰时,她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合作成立馬克思主義革命團體“斯巴達克同盟”,與社民黨內以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為代表的右傾勢力鬥爭。該組織于1918年12月30日重组為德國共產黨。1918年11月,在德国革命期间,她创办了《》(Die Rote Fahne),作为左翼的中央机构。1915年-1918年被多次關押。 羅莎·盧森堡起草了德國共產黨黨綱。她认为1919年1月柏林的斯巴達克起義是一个错误,但起义开始后她还是加以支持。当起义被自由军团(魏玛政权的右翼敢死队,由第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组成)镇压时,盧森堡、李卜克內西與其他數百位支持者被逮捕,遭到嚴刑拷打並被殺害。目前德国左翼党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 由於羅莎·盧森堡同時批判列宁主义者及較溫和的社會主義者,因此在左翼政治界及學術界中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羅莎·盧森堡。不過大部分马列主义者仍將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視為他們的烈士。根據德国联邦宪法维护厅的資料,對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紀念仍然是德國左翼每年要做的重要一件事。 她独到的政治思想被后人称之为卢森堡主义。.

新!!: 革命家和羅莎·盧森堡 · 查看更多 »

翁山蘇姬

翁山蘇姬(,拉丁转写:Aung San Suu Kyi,,;),缅甸的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現任國務資政和緬甸外交部部長。昂山是全國民主聯盟的創辦人之一、現任主席和前總書記,生于缅甸仰光,父親為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的翁山將軍。 1990年其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受各界人士與國際特赦組織持續援助,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终於獲釋。2013年3月10日在仰光舉行的全國民主聯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主席一職 。 1990年獲得萨哈罗夫奖,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4月她成功当选緬甸國會下议院议员,并于5月2日正式上任。2012年9月獲美國國會頒發最高榮譽的國會金質獎章。 2016年3月接任缅甸外交部、总统府事務部两個部的部长。4月同時出任新設置的國務資政一職,被外界視為相當於緬甸總理的職務,成為實際的领导人。.

新!!: 革命家和翁山蘇姬 · 查看更多 »

烏戈·查維茲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前任委內瑞拉總統,左翼政治人物,任內以強烈的反美主義及推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聞名於世;但因為他四次皆是以民主選舉當選,其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壓制反對派、通過修憲公投擴大總統權力等,使他成為近当代全世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2013年3月5日下午,委内瑞拉副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在军医院宣佈,查韦斯于当地时间16時25分去世,终年58岁。.

新!!: 革命家和烏戈·查維茲 · 查看更多 »

烈士

士,是一种对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或捨身取義者的荣誉称号。 在中華民國方面,一開始乃指稱參與推翻清朝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家,如陸皓東、史堅如、秋瑾、林覺民、鄒容等。後來擴及北伐、抗日戰爭、國共戰爭等役的犧牲人士,如張自忠、高志航、薩師俊、戴安瀾、張靈甫、黃百韜、梁敦厚、熊其佬、邱清泉、吉星文、喻英奇等將領。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1980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革命烈士”称号由人民政府授予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获得革命烈士称号的,由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2011年7月20日,國務院第164次常務會議通過,《烈士褒揚條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2011年8月1日,《烈士褒扬条例》施行,《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同時廢止,革命烈士称号改為“烈士”。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 比照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革命烈士的敬奉除了互相敵對立場的差異之外(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认的朱瑞、葉挺,中華民國政府認其為亂黨),在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犧牲人員中,敬奉的對象是一樣的,如張自忠、戴安瀾、趙登禹等軍事將領。 不僅中國,世界各國(尤其以軍事鬥爭勝利而執政的政權)都有對建國先烈的尊稱,例如:法國會針對法國大革命時期推翻王政的人物而敬奉;大韓民國會紀念在抗日與韓戰中戰死的人士;美國則是尊奉獨立戰爭為對抗英軍而戰死的軍人、與南北戰爭中聯邦軍方面的犧牲軍事人物。.

新!!: 革命家和烈士 · 查看更多 »

瓦特·泰勒

沃爾特·“瓦特”·泰勒(Walter "Wat" Tyler,?-1381年6月15日)是1381年英格蘭农民起义領袖,爲了反抗國王理查二世徵收人頭稅,他領導著叛軍從坎特伯雷一直打到倫敦,但最終與國王在史密斯菲爾德談判時被殺。.

新!!: 革命家和瓦特·泰勒 · 查看更多 »

瓦西尔·列夫斯基

西尔·列夫斯基(Васил Левски,发音),原名瓦西尔·伊凡诺夫·库恩切夫(Васил Иванов Кунчев)(1837年—1873年),保加利亚革命家,19世纪末参加领导反土耳其统治的武装斗争,被视为保加利亚民族英雄。.

新!!: 革命家和瓦西尔·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哈维尔

茨拉夫·哈维尔(Václav Havel,),捷克作家及劇作家,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天鹅绒革命的思想家之一。於1993年到2003年間擔任捷克共和國總統。.

新!!: 革命家和瓦茨拉夫·哈维尔 · 查看更多 »

盖伊·福克斯

伊·福克斯(Guy Fawkes,,),有时称为圭多·福克斯(Guido Fawkes,於西班牙军队中使用),是地方成员,策划了1605年的火药阴谋,但以失败告终。 盖伊·福克斯在约克出生并接受教育。他八岁丧父,后来他的母亲改嫁给一位的罗马天主教徒。福克斯改信天主教,离开英格兰前往欧洲大陆,参加了八十年戰爭,为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战斗,反对低地国家信仰清教的荷兰改革者。福克斯曾为英格兰的一场天主教叛乱去往西班牙寻求支持但没有成功。后来他遇见了,两人返英后温图尔把福克斯介绍给,卡特斯比计划协助国王詹姆斯一世复辟,恢复天主教君主在英格兰的统治。计划者们将租契放到上议院一处地下室中,福克斯也在这个中负责管理洞內储放的火药。但官方收到一封匿名信,并于11月5日清晨搜查了威斯敏斯特宫,发现了在地下室守卫火药的福克斯。接下来的几天中他遭到审讯及折磨,最终崩溃。就在1月31日行刑之前,福克斯从绞刑台上跳下摔断脖子死亡,因此免受后续掛拉分之刑所带来的痛苦。 福克斯后成为火药阴谋的同义语,自1605年11月5日以来,每年不列颠都会纪念政府瓦解了這項「陰謀」,这一天被称为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按照传统,伴随着烟火,人们会在篝火上焚烧人偶。.

新!!: 革命家和盖伊·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韦卢皮莱·普拉巴卡兰

韦卢皮莱·普拉巴卡兰是斯里兰卡反政府武装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的创立者和最高领导人。1954年11月26日,普拉巴卡兰出生在斯里兰卡北部贾夫纳半岛的一个村庄。1972年,普拉巴卡兰创立泰米尔新猛虎组织,1976年5月,泰米尔新猛虎组织与其他几个组织合并后,成立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1975年,普拉巴卡兰组织了暗杀贾夫纳的市长,这是他参与的首次政治暗杀行动。1983年7月,普拉巴卡兰领导的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在贾夫纳半岛发动军事行动,打死13名政府军士兵,随后首都科伦坡等地发生针对泰米尔人的骚乱,从而引发了斯里兰卡内战。2009年,斯里兰卡政府军对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发动大规模的围剿行动,5月18日,普拉巴卡兰在穆莱蒂武区被政府军击毙,斯里兰卡政府军随即宣布内战结束。.

新!!: 革命家和韦卢皮莱·普拉巴卡兰 · 查看更多 »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是法國的军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国的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兰西王国軍隊對抗英格兰王国軍隊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以火刑。 貞德生前不識字,是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少女。传说在她16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天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兰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為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后帶兵多次打敗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兰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鲁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兰军队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将贞德封为圣女。 貞德成為后世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從拿破崙時代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常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眾多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馬克吐溫、柴可夫斯基、蕭伯納與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新!!: 革命家和聖女貞德 · 查看更多 »

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德爾·亞歷杭德羅·卡斯特羅·魯斯(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古巴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古巴革命领袖,古巴共產黨、社会主义古巴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曾任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古巴部长会议主席。2005年6月卡斯楚因病住院,由其弟、长期以来的副手、時任第一副主席的劳尔·卡斯特罗暫代國務委員會主席職務。劳尔·卡斯特罗于2008年正式出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卡斯特罗于2008年2月19日公开表示不会再寻求担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但事實上他早於兩年前已把權力移交予勞爾。 卡斯特罗在2011年公开文章称五年前已经辞去所有职务,即2006年已交出權力。 2011年4月16至19日在哈瓦那国际会议宫举行的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古共新的领导机构,劳尔·卡斯特罗正式当选为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何塞·马查多为第二书记。 由此卡斯特罗正式引退。古巴时间2016年11月25日22:29(东八区11月26日11:29),卡斯特羅逝世,终年90歲。他的政治思想被称为卡斯特罗主义。.

新!!: 革命家和菲德尔·卡斯特罗 · 查看更多 »

萨姆·努乔马

萨缪尔·丹尼尔·沙非舒纳·努乔马(Samuel Daniel Shafiishuna Nujoma,),1990年至2005年任纳米比亚独立後首任总统。努乔马于1960年创建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并担任其领导直到2007年。 於納米比亞理工學院獲得公共管理的博士榮譽學位。 N Category:納米比亞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非洲紙幣上的人物.

新!!: 革命家和萨姆·努乔马 · 查看更多 »

萨尔瓦多·阿连德

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是智利政治人物、医师,作为拉美第一位通过公开民选上任总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而闻名。阿连德于1970年就任,于1973年军事政变中自杀。.

新!!: 革命家和萨尔瓦多·阿连德 · 查看更多 »

萨莫拉·马谢尔

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葡萄牙语:Samora Moisés Machel,),莫桑比克开国总统。.

新!!: 革命家和萨莫拉·马谢尔 · 查看更多 »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Kroeber, Theory and Histor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21-40 而在許多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方面,社會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受同等程度的研究。.

新!!: 革命家和革命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赫茨尔

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Herzl Tivadar,בנימין זאב הרצל、,)是奥匈帝国的一名犹太裔记者和现代政治的锡安主义创建人,也是現代以色列的國父。.

新!!: 革命家和西奥多·赫茨尔 · 查看更多 »

西蒙·玻利瓦尔

西蒙·何塞·安东尼奥·德·拉·桑蒂西马·特立尼达·玻利瓦尔·伊·帕拉西奥斯(Simón José Antoni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Bolívar y Palacios,),通称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与圣马丁遥相呼应,为南美洲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爭取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从与西班牙君主的斗争中取胜后,玻利瓦尔参与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联盟,即大哥伦比亚,并于1819年至1830年任该国总统。 西蒙·玻利瓦尔在西班牙语美洲被公认为英雄、革命者与解放者。在他有生之年,他领导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秘鲁和委内瑞拉取得独立,并促进民主意识形态在这些国家的发展。 玻利维亚的名稱就是為了紀念西蒙·玻利瓦尔而得名。.

新!!: 革命家和西蒙·玻利瓦尔 · 查看更多 »

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并称「维新三杰」。曾任明治政府的陸軍大將,後與明治政府決裂,並與政府之間發生了西南戰爭,失敗而自決(儀式性切腹)。死後,因輿論的同情、聲援,明治天皇因而特赦之,並追贈從三位品秩。弟西鄉從道。.

新!!: 革命家和西鄉隆盛 · 查看更多 »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新!!: 革命家和馬丁·路德 · 查看更多 »

馬科斯·加維

科斯·加維(Marcus Garvey,) 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牙買加政治家、出版者、記者、創業家及演說家,為創辦者。他是黑人民族主義者與泛非主義者,被認定為黑人民族主義開創者。 加维原籍牙买加,在牙买加创建了世界黑人进步协会,该协会分支机构最多时达到30多个,分布在美国和加勒比国家。还创办了黑人报纸、各种类型的商店、黑星轮船公司。他鼓吹黑人重返非洲,激发黑人种族自豪感。凭借杰出的演讲能力,赢得了中下层黑人的拥护。由于经营黑星轮船公司时欺骗股东,他被判处五年监禁,后获得减刑,在1927年被逐出美国。.

新!!: 革命家和馬科斯·加維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新!!: 革命家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 查看更多 »

马里·阿尔卡蒂里

里·本·阿穆德·阿尔卡蒂里(Mari Bim Amude Alkatiri,)是东帝汶被国际社会承认后的第一位总理,在2006年當地发生了几个星期的骚乱后被迫辞职。2017年,阿尔卡蒂里领导的左翼政党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胜出議會選舉,他作为执政党总书记再次出任东帝汶总理。 阿卡提里出生于帝力,有10个兄弟姐妹。是具有也门血缘的阿拉伯人、穆斯林。他于1970年离开东帝汶到安哥拉学习,在地理学院学习地图测量,在东帝汶被印度尼西亚占领期间,他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流亡,在莫桑比克学习法律,1992年到1998年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一个律师事务所担任高级法律咨询,从1995年开始为莫桑比克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国际法和宪法的咨询。 阿卡提里是一个著名的谈判专家,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得东帝汶在和澳大利亚的谈判中保有了帝汶海中的油气资源。 2006年5月份,由于他主张裁减一部分军队,被裁减的士兵认为他对待来自东西方的士兵不平等,从而引发长达几个星期的骚乱。叛乱士兵要求他辞职,即使总统收回他的主张也不能达到士兵们的满意。他最终被迫辞职。.

新!!: 革命家和马里·阿尔卡蒂里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康诺利

詹姆斯·康诺利(James Connolly,Séamas Ó Conghaile,),爱尔兰社会主义运动领导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牛门地区的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11岁时辍学工作,但之后仍然成为当时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虽然对自己的爱尔兰背景十分自豪,但他也投身于苏格兰政治活动中。另外他也学习中立性的国际语言——世界语。由于参与1916年复活节起义被行刑队枪决。.

新!!: 革命家和詹姆斯·康诺利 · 查看更多 »

詹西女王

詹西女王,原名拉克西米·芭伊(马拉地语:,),又译章西女王、--西女王,是马拉他统治下詹西土邦的女王,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物,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她被认为是印度的圣女贞德。.

新!!: 革命家和詹西女王 · 查看更多 »

让-保尔·马拉

让-保尔·马拉(Jean-Paul Marat,),法国大革命时期著名的活动家和政论家。 马拉原本是一名医生,1774年发表《奴隶制枷锁》一书,抨击英国的君主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積極投身革命,创办《人民之友》报,批评《人权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穷人的诱惑物。 1790年参加科尔得利俱乐部並成为领袖之一。1792年9月,马拉当选国民議会代表。1793年5月参与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 马拉經常攻擊在巴黎國民制憲議會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權派,为躲避追捕,长期躲在巴黎的下水道,加劇了他的慢性皮膚疾病(可能是皰疹樣皮炎)。为了减轻病痛而不影响工作,他每天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中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吉伦特派的女刺客夏绿蒂·科黛刺杀身亡,终年50岁。馬拉死後被國民公會授以烈士葬禮,遺體被送進先賢祠。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結束了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1795年年初民粹熱情消退,馬拉在人們的漸被淡忘,1795年2月由先賢祠遷出。.

新!!: 革命家和让-保尔·马拉 · 查看更多 »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海地政治家,曾四度任总统(1991年、1993年—1994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4年)。.

新!!: 革命家和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 · 查看更多 »

讓·喀爾文

-zh-cn:約翰·加尔文; zh-tw:約翰·喀爾文; zh-hk: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又譯-zh-cn:約翰·喀尔文; zh-tw:約翰·加爾文; zh-hk:約翰·喀爾文;-、約翰·克爾文,是法国著名的牧師、宗教改革神學家,新教的重要派别──改革宗(或称歸正宗、加尔文派)的创始人。.

新!!: 革命家和讓·喀爾文 · 查看更多 »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শেখ মুজিবুর রহমান,Sheikh Mujibur Rahman,,生於汤基帕拉乌帕齐拉),东巴基斯坦政治领袖、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创建者之一,孟加拉國父,孟加拉國人民聯盟(Bangladesh Awami League,簡稱BAL)領袖,1971-1975年間曾任孟加拉总统和孟加拉总理。.

新!!: 革命家和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 查看更多 »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赛义德鲁霍拉·穆斯塔法维·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 ,Revolutions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第286頁Islamic Imperialism: A History,第220頁),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該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經過革命及全民公投後,霍梅尼成為了國家最高領袖,最高領袖是憲法所創造的一個職位,是國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職位。 霍梅尼是一名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瑪爾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為聞名。他在著作和講道內容裡擴展了十二伊瑪目派烏蘇里派主張的「法基赫的監護」(教法學家的監護),即是伊斯蘭教法學家的神權統治。 在國外的穆斯林世界裡,他被描述為「西方大眾文化對伊斯蘭教的虛擬形象」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第138頁。他在伊朗人質危機時支持挾持者,又頒佈追殺英國人薩爾曼·魯西迪的命令,因而聞名。霍梅尼被稱為「廣受支持、別具魅力的領袖」,什葉派學者視他為「伊斯蘭復興的戰士」。 在伊朗國內及他的國際支持者之間,他被稱為伊瑪目霍梅尼,其他人則以(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指稱。.

新!!: 革命家和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 查看更多 »

費迪南·福煦

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法国陆军统帅。其父拿破仑·福煦。普法戰爭時被徵召擔任海軍陸戰隊,戰後決定留在軍隊發展。1881年晋升少校,在参谋部三局任职。1887年,福煦毕业于法国高等军事学院。1895年在高等军事学院读研究生。1896年——1900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授。1900年晋升中校。1908年——1911年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1911年晋升中将,调任第13师师长。次年升任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率部隊協助霞飛將軍贏得馬恩河會戰勝利。之後歷任法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战争后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对协约国最终战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有重大貢獻。1918年7至8月間指揮協約國軍分別發動攻勢,對德國魯登道夫將軍予以沈重打擊。8月6日获法国元帅军衔。同年11月11日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火車上裏簽訂停戰協定(史稱「福煦車廂」)。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战后,获英国陆军元帅和波兰元帅称号。著有《作战原则》等军事著作。 可是福煦不滿意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過份寬容,因此認為條約的簽訂並不是和平,而將僅僅是二十年的休戰。 法國曾有以其名命名的航空母艦。巴黎有福煦路(福煦大道)。1945年以前同名的福煦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的界路之一,是上海市区的主干道之一,现名为“延安中路”。天津法租界有一条道路被称为福煦将军路,中国接管天津后将其改称滨江道,现为步行商业街。.

新!!: 革命家和費迪南·福煦 · 查看更多 »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新!!: 革命家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 查看更多 »

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

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或贾奈尔·辛格(旁遮普语:ਜਰਨੈਲ ਸਿੰਘ ਭਿੰਡਰਾਂਵਾਲੇ,)是印度锡克教组织激进派别Damdami Taksal的领袖,领导并影响着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徒,他招募那些信仰锡克教的年轻人,试图建立一个“卡利斯坦独立国运动”组织,理想中的卡里斯坦国是由锡克教人统治的。1981年,宾德兰瓦勒因涉嫌参与刺杀Hind Samachar Group领导人Jagat Narain而被捕,后由于证据不足出狱,但仍然受到印度警方的严密监视。1984年,他率领激进派武装组织以阿姆利则圣地金庙为军事总部对抗政府,而印度军方受当时的总理英迪拉·甘地之命执行“蓝星军事行动”,围剿庙内的分裂主义者,锡克教派武装分子。在与军方的对抗中,宾德兰瓦勒被打死。 宾德兰瓦勒在印度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观点认为他是一位一直为争取锡克教最大利益而斗争的烈士,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他是一个好战分子和极端主义者。 B.

新!!: 革命家和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 · 查看更多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長的總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選獲勝,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主張印度要從大英帝國獨立,同時更為人所知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他活躍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常被人稱呼为博學尼赫魯(पंडित,班智達在梵語和印地语及英語中有大博學者的意思),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稱呼為偉大的學者(पंडित जी Panditji,加上जी ji一词表示尊敬之意)。 尼赫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為他的繼任者。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費邊主義的倡导者。印度獨立後,為了解決貧窮问题,尼赫鲁一直重視公共部門的表現,使得他的經濟政策充滿社會主義色彩。.

新!!: 革命家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 查看更多 »

趙明河

趙明河(조명하,),日本名明河豊雄,生於大韓帝國黄海道(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黄海南道)松禾郡下里--面,朝鮮獨立運動家。.

新!!: 革命家和趙明河 · 查看更多 »

麥爾坎·X

麥爾坎·X(Malcolm X,或翻译为马尔科姆·X,原名麥爾坎·利托(Malcolm Little),又名哈吉馬立克·夏巴茲(الحاجّ مالك الشباز),),美國黑人伊斯蘭教教士與人權運動者;擁護者多認同他以嚴厲用詞指責美國白人對待黑人的方式,反對者則認為他鼓吹種族主義與暴力。他被視為美國最偉大與最有影響力的非裔美國人之一。 麥爾坎·X曾是黑人穆斯林組織伊斯蘭國度中最知名的領導者之一,他能言善道鼓吹黑人優越主義與種族分離;但後來他漸不認同該團體的創辦人以利亞·穆罕默德而退出;而後他出國遊歷非洲與中東,包括前往麥加朝覲,改宗遜尼派,並公開反對他以前鼓吹的種族主義,開始與他以前批評太過溫和的黑人領袖包括馬丁·路德·金合作,但是他依然認同泛非主義與黑人認同與自我防衛。1965年,他在一場演講中遭到伊斯蘭國度三名成員槍殺身亡。.

新!!: 革命家和麥爾坎·X · 查看更多 »

黎剎

扶西·黎刹(José Rizal,全名:José Protasio Rizal Mercado y Alonso Realonda,漢文譯为厘沙路,又譯黎薩、黎刹爾、黎薩爾;)是菲律賓的一位民族英雄,華人,柯姓閩南人後裔,常被華僑稱為柯黎薩。他的尊稱有“馬來人之驕”、“馬來偉人”、“第一個菲律賓人”、「菲律賓國父」、“革命彌賽亞”、“萬世英雄”和“救贖彌賽亞”等。 黎剎是一名眼科醫生,精通包括英、法、德、拉丁、閩南語以及官話等22種語言,並在文理各方多才多藝,除医学外,还懂得绘画、雕刻、哲学和历史等。從年輕時就開始從事西班牙統治下的改革工作,曾在1882年至1892年旅居歐洲,出版曝露西班牙統治弊端叢生的小說,成為宣傳運動的領袖,發表了針對改革的文章、雜誌和詩歌。他同时也是菲律宾共济会成员。 黎剎於1896年12月30日被西班牙殖民當局處決,今菲律賓政府將此日定為國定假日黎剎日。.

新!!: 革命家和黎剎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新!!: 革命家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龐丘·維拉

#重定向 潘乔·比利亚.

新!!: 革命家和龐丘·維拉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柯林斯

迈克尔·约翰·“米克”·柯林斯(英语:Michael John "Mick" Collins,爱尔兰语名:Mícheál Seán Ó Coileáin;1890年10月16日—1922年8月22日)是爱尔兰革命领导人,爱尔兰共和国财政部长,爱尔兰共和军情报首長,英爱条约谈判爱尔兰代表团成员,爱尔兰临时政府主席和爱尔兰国民军总司令。他在1922年8月于爱尔兰内战中被枪击身亡。大多数爱尔兰政治党派都承认他对现代爱尔兰国家的建立做出的贡献,政治党派“爱尔兰统一党”(Fine Gael)的成员和支持者们特别将其作为运动的创始人来纪念;该党原名“盖尔联盟”(Cumann na nGaedhael))。.

新!!: 革命家和迈克尔·柯林斯 · 查看更多 »

霍尔洛·乔巴山

霍尔洛·喬巴山(,),喀爾喀蒙古族、外蒙古車臣汗部人,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蒙古人民革命党創始人之一。1928年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实际最高领导人。1936年被授予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1937年起任起任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即内阁总理)、人民军总司令和国防部长,担任所有职务直至1952年逝世。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揽所有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他常被西方称为“蒙古的斯大林”。他对1930年代末苏联暴力的大清洗运动的观察和学习,导致了治下三万至三万五千名蒙古人的死亡。死难者大部分为佛教僧侣、知识阶层、持不同政见者、少数民族(布里亚特人、哈萨克人、华人等)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他的强烈迫害使得蒙古境内佛教几乎被全面消灭。 乔巴山对于斯大林的忠心使得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初期得以站稳脚跟,也使得蒙古成为苏联的第一个卫星国,蒙古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全部受到苏联方面强烈影响。在任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识字率有所提高,经济则完全依附苏联援助。在二战后,国际方面开始广泛认可独立的蒙古国。.

新!!: 革命家和霍尔洛·乔巴山 · 查看更多 »

錢德拉·謝卡爾·阿扎德

錢德拉·謝卡爾·阿扎德(Chandra Shekhar Azad,),是印度革命家,也是印度斯坦共和協會、印度斯坦社會主義共和協會( HSRA)成員,羅山·辛格,拉金德拉·納特拉希裡和Ashfaqulla Khan也是印度斯坦社會主義共和協會的成員。他被認為是巴格特·辛格導師和HSRA的首席策略。.

新!!: 革命家和錢德拉·謝卡爾·阿扎德 · 查看更多 »

胡志明

胡志明(Hồ Chí Minh,),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秋翁,幼名生恭。胡志明是他在二次大戰時用以抗日的化名,因而沿用。他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曾擔任越南劳动党主席和第一书记(后改稱總書記),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

新!!: 革命家和胡志明 · 查看更多 »

胡漢民

胡漢民(),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清末民初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區)人。自稱汉民,意为不做滿清臣民,做大汉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新!!: 革命家和胡漢民 · 查看更多 »

阮太學

阮太學(越南语:Nguyễn Thái Học;)越南革命家。他是越南國民黨的創始人。 1902年出生在永安省(今永福省永安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阮文赫,母親為阮氏瓊。 1927年,阮太學成立越南國民黨,主張用暴力手段爭取越南的獨立。1930年,阮太學率越南國民黨發動,但被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鎮壓,阮太學被捕處決。 不論越共還是越南共和國都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不少越南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其中最著名的一條街是河內的阮太学路。 N N Category:越南民族主義者 Category:永福省人 T.

新!!: 革命家和阮太學 · 查看更多 »

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

阿古斯丁·科斯梅·达米安·德·伊图尔维德-阿蘭布鲁(Agustín Cosme Damián de Iturbide y Arámburu,),1822年宣布墨西哥第一帝国的成立,成为墨西哥皇帝,称阿古斯丁一世(Agustín I)。.

新!!: 革命家和阿古斯汀一世 (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阿布·穆斯林

阿布·穆斯林·呼罗珊尼(ابو مسلم خراسانى,أبو مسلم عبد الرحمن بن مسلم الخراساني,约公元718年-755年),伊斯蘭阿拔斯王朝的開國元勳、军人。《新唐書》中称其为并波悉林。.

新!!: 革命家和阿布·穆斯林 · 查看更多 »

阿米尼烏斯

阿米尼烏斯(或稱阿爾米尼烏斯)(前18/17年-21年),羅馬時代著名的日耳曼政治家、軍事家及民族英雄,以在日耳曼戰爭中大敗羅馬帝國聞名。生為日耳曼部落切魯西人 (Cherusci)酋長之子,自小就已被取向親羅馬的父親送到羅馬作人質。長大後,他被授予騎士頭銜,並成為羅馬帝國輔助軍團日耳曼騎兵隊的隊長。公元9年,他在羅馬將領瓦盧斯麾下服役時,暗中潛伏策劃日耳曼起義,最後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將瓦盧斯麾下三個羅馬軍團全殲。但起義其後戰局一直僵持,阿米尼烏斯其後更於羅馬將領日耳曼尼庫斯手下小敗數場,未能取得更大戰果。公元21年,阿米尼烏斯遭被羅馬收買、來自另一日耳曼部落的刺客刺殺身亡。.

新!!: 革命家和阿米尼烏斯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革命家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

阿方索一世·恩里克斯(Dom Afonso Henriques,),外号征服者(O Conquistador),澳門譯作亞豐素·殷理基或殷豐素,葡萄牙独立后的第一个國王(1139年-1185年在位)。 阿方索·恩里克斯是法国封建主勃艮第的亨利之子。亨利因为与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卡斯蒂利亚的特里萨结婚,获得葡萄牙伯爵的称号,并得到蒙德戈河与杜罗河河间地带作为封地。当亨利于1112年(或1114年)去世后,极为年幼的阿方索·恩里克斯继承了伯爵的封号,并被宣布为这块领地的领主。卡斯蒂利亚的特里萨为儿子摄政,然而她狂热地爱上了加利西亚的贵族费尔南多·佩雷斯,为了这个情夫她似乎想要剥夺阿方索的继承权。但是1128年,已经成年的阿方索·恩里克斯打敗了自己的母亲,迫使她和佩雷斯离开葡萄牙。这样,他就获得了对这块领地的无可争议的统治权。 在领地内的城市和教会、骑士的支持下,阿方索一世开始为摆脱对萊昂的臣属地位而斗争。他与其表兄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阿方索七世作战(他是阿方索一世母亲的盟友),在1129年宣布自己为葡萄牙亲王。经过长期的战争和阴谋,阿方索一世最终在1139年达到了使葡萄牙成为獨立王国的目的,并自称为國王。1143年,阿方索七世与阿方索一世和解,并承认他的国王地位。为了确保这种地位,阿方索一世并且主动向教皇英诺森二世提出把葡萄牙作为教皇的臣属。但是,实际上直到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才承认阿方索为国王。 1139年7月26日,阿方索一世击败了一支摩尔人的军队。此后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与摩尔人进行斗争,以扩大统治地域上。他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147年夺取圣塔伦;在开往圣地的第二次十字军的帮助下,于当年10月攻占了里斯本。他并且征服了今天葡萄牙南部的一些地区。为了有助于葡萄牙未来的扩展,阿方索一世设法使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在葡萄牙设立分团。 阿方索一世在晚年與兒子桑乔一世分享權力,直到于1185年去世。如果从继承葡萄牙伯爵时来看,他是欧洲在位时间最长的统治者之一。 現今葡人把阿方索認可為葡萄牙的「國父(Pai da Nação)」,在2007年票選中,他排名第四。 Category:葡萄牙君主 Category:勃艮第-葡萄牙王朝.

新!!: 革命家和阿方索一世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蘇卡諾

蘇加諾(,,出生名:Koesno Sosrodihardjo,),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尼建國領袖及首任印尼總統,1959年至1966年間兼任印尼總理,不料卻因為親共立場被推翻,1967年起被軟禁直到死去。其大女儿梅加瓦蒂為第五任总统。.

新!!: 革命家和蘇卡諾 · 查看更多 »

蘇庫德夫·塔帕

蘇庫德夫‧塔帕()是一位印度獨立革命人物,他是印度斯坦社會主義共和協會(Hindustan Socialist Republican Association)的高層會員,並在1931年被處以絞刑,得年23歲。.

新!!: 革命家和蘇庫德夫·塔帕 · 查看更多 »

蘇菲·蕭爾

苏菲·马格德林·朔尔(Sophie Scholl,) 是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白玫瑰的成员。她和她哥哥汉斯·朔尔在慕尼黑大学发反战传单时被发现,后以叛国罪处死。自从1970年代以后,她因战争期间反抗纳粹德国而被当作英雄纪念。.

新!!: 革命家和蘇菲·蕭爾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革命家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蒂雷纳子爵

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蒂雷纳子爵(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scount de Turenne,又译为杜伦尼)(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六大法国大元帅(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之一。.

新!!: 革命家和蒂雷纳子爵 · 查看更多 »

蒋翊武

蒋翊武(),字伯夔,湖南省澧县城关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革命家和蒋翊武 · 查看更多 »

蔡元培

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新!!: 革命家和蔡元培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革命家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新!!: 革命家和蔣渭水 · 查看更多 »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新!!: 革命家和自由主义 · 查看更多 »

金九

金九(김구,),名昌洙(창수),別號白凡(백범),幼名昌巖(창암),又綽號斗來(두래),宗族排行第九,通稱金九。本貫安東金氏,黃海南道海州郡基洞生。是韓國的一個傳奇人物、著名的獨立運動家。早年參與反對朝鮮王朝的东学党起义,之後因不同原因--數度入獄。後來由於出色的政治領導力,金九加入了韓國的獨立運動,且成為領導人。在中國抗日時期,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時,金九所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亦隨之遷於重慶;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良好。 然而,亦由於他在民間的聲望遠比其他政敵高出許多,而受到敵視,最後在戰後被暗殺(不少歷史書都暗指這幕後主使者就是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而死。他在韓國本土被譽為抗日英雄,被現代韓國人尊稱為「韓國的國父」。.

新!!: 革命家和金九 · 查看更多 »

金日成

金日成(朝鮮語:김일성,),原名金成柱(김성주),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國父」、先后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总书记。由1948年开始,直至其去世一直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掌權長達46年之久,也是金日成主義的核心。其子金正日和孙金正恩亦先后接掌政权。 執政期間在其與蘇聯、中國兩邊交好下,朝鮮透過外交往來、經貿手段獲得大量援助,生活水準一直高過韓國,直到1970年代末情況才被扭轉。1992年被朝鲜授予“共和国大元帅”军衔,1998年修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他为“共和国永遠的主席”。.

新!!: 革命家和金日成 · 查看更多 »

艺术

艺术(Ars;法語、Art;西班牙語、Arte;Kunst)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新!!: 革命家和艺术 · 查看更多 »

艾哈邁德·本·貝拉

艾哈迈德·本·贝拉(أحمد بن بلّة‎;阿爾及利亞軍人、革命家及政治家,民族解放陣線(FLN)領袖,1962年至1965年任阿尔及利亚总统,被喻为阿尔及利亚的国父。.

新!!: 革命家和艾哈邁德·本·貝拉 · 查看更多 »

艾茵·兰德

艾茵·兰德(Ayn Rand,),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俄裔美國哲學家、小說家。她的哲學理論和小說開創了客觀主義哲學運動,她同時也寫下了《源頭》(The Fountainhead)、《阿特拉斯耸耸肩》(Atlas Shrugged)等數本暢銷的小說。 她的哲學和小說裡強調個人主義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義(「理性的私利」)、以及徹底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她相信人們必須透過理性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動;個人有絕對權利只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強迫他人替自己犧牲;沒有任何人有權利透過暴力或詐騙奪取他人的財產、或是透過暴力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她的政治理念可以被形容為小政府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雖然她從來沒有使用第一個稱呼自稱過、而且相當厭惡第二個稱呼。 蘭德的小說所要表達的目標是要展示她理想中的英雄 Lewis, John.

新!!: 革命家和艾茵·兰德 · 查看更多 »

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若泽·曼努埃尔·拉莫斯·奥尔塔(José Manuel Ramos-Horta,),东帝汶政治家,先后担任过東帝汶外交部長、东帝汶总理、東帝汶總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奥尔塔在2008年2月11日的一次东帝汶叛军袭击中严重受伤,在澳大利亚接受治疗。2008年3月19日恢復良好已出院。.

新!!: 革命家和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 查看更多 »

英雄

英雄指品格優秀、做出超越常人事績的人。在傳说中,英雄往往具有超人的能力或勇武;在歷史上,英雄往往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親自做出或领導人們做出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受到民眾擁戴,但也往往因民眾擁戴而迷失,變成了極度自我中心和自戀的獨裁者著名例子如古羅馬的凱撒。.

新!!: 革命家和英雄 · 查看更多 »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权利受到集体权利的限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在極權主義的國家集团里面,這種意識會被用于對精神領袖或政黨的絕對忠誠,集体中的非核心个体也因此而丧失了与集体相等的权利。集体自卫权是集体主义在军事事务运作上面的典型体现,是军事獨裁政權的性質。.

新!!: 革命家和集体主义 · 查看更多 »

進步主義

進步主義是一種在19世紀末至今從北美開始的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進步主義者們支持勞動人權和社會正義的持續進步,他們也是福利國家和反托拉斯法最早的擁護者之一。.

新!!: 革命家和進步主義 · 查看更多 »

陳其美

陳其美,字英士,浙江吳興人。中华民国早期政治人物,青幫代表人物,暗殺了陶骏保、陶成章、夏瑞芳、郑汝成等异己,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黃興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後遭暗殺身亡。弟陈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陳其美有兩侄,陳果夫及陳立夫,二人由陳其美引介於蔣中正,與蔣中正關係密切,後來兄弟俱成為國民黨內大員,主管黨務,被廣稱為CC系。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于孫文。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新!!: 革命家和陳其美 · 查看更多 »

陳智雄

陳智雄(Tân Tì-hiông,),臺灣日治時期生於阿緱廳(今屏東縣中北部)。曾隨日軍被派至印尼擔任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居住在印尼,冒死參與印尼獨立革命,獨立後首任總統蘇卡諾授以榮譽國民的最高榮譽。因參與台灣獨立運動成為無國籍者。為了進入日本,取得瑞士國籍。曾經擔任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東南亞巡迴大使李筱峰,, 2000/11/23陳五郎撰、吳宗德譯,, 2000/11/23,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06-26,之後遭中華民國政府於日本誘捕,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予以處死。柯維斯,, 極光電子報(台灣教授協會), July 9,2013.

新!!: 革命家和陳智雄 · 查看更多 »

陶成章

陶成章,字煥卿,浙江紹興人。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的創始人、領導人之一,1912年被蔣介石奉陳其美命令所暗殺。陶成章著有《浙案纪略》、《中华民族力务消长史》等,湯志鈞輯有《陶成章集》。.

新!!: 革命家和陶成章 · 查看更多 »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新!!: 革命家和陈独秀 · 查看更多 »

W·E·B·杜波依斯

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W. )是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权运动者、泛非主义者、作家和编辑。杜波依斯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在一个相对包容、多元的环境中长大。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非裔美国人,毕业之后任职于亚特兰大大学,教授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杜波依斯是1909年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最初创建者之一。 杜波依斯因为领导尼亚加拉运动——非裔美国人为黑人寻求平等权利的运动——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他和他的支持者们反对布克·华盛顿倡导的“亚特兰大妥协案”,该协议要求南方的黑人服从于白人的政治规则并为之工作,以换取基本受教育权和致富机会。杜波依斯则坚持争取完整的公民权利和逐步增加的政治参与,他认为这些将由非裔美国人中的知识精英实现,他称这些人为“天才的十分之一”,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非裔美国人需要先进的教育来发展其领导力。 种族主义是杜波依斯斗争的主要对象:他强烈反对私刑、吉姆·克劳法案以及在教育与就业中的种族歧视。杜波依斯的事业囊括了各地的有色人种,尤其是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做斗争的亚非同胞。他是泛非主义的强烈支持者,并且帮助组织了几次泛非主义大会,以推动非洲殖民地脱离欧洲强权统治。杜波依斯多次访问过欧洲、非洲和亚洲。一战后,他调查了美国黑人士兵在法国的经历,记录了在美国军队中普遍存在的种族偏见。 杜波依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文集《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是非裔美国文学中开创性的一部作品。他于1935年发表的巨著《美国的黑人重建》(Black Reconstruction in America)挑战了“黑人应该对重建时代的失败负责”的传统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他写就了第一本系统性研究著作。他出版过3本自传,都体现了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深刻见解。在担任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刊物《危机》编辑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 杜波依斯相信,资本主义是种族主义的主要原因,他一生都怀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情。他是一个积极的和平运动者,支持核裁军。杜波依斯去世后一年,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体现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大部分目标。.

新!!: 革命家和W·E·B·杜波依斯 · 查看更多 »

柯拉蓉·艾奎諾

莉亞·柯拉蓉·「柯莉」·許寰哥·艾奎諾(Maria Corazon "Cory" Cojuangco Aquino,),華文媒體通常簡稱亞基諾夫人,菲律賓第11任總統,亦是菲律賓及亞洲首位女總統,1986年至1992年在任。科拉松出身於富裕的「許寰哥家族」,祖先為華人,是來自中國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鴻漸村(現屬漳州龍海市)的閩南人;婚前姓名为Maria Corazon Sumulong Cojuanco;中文名字是许娜桑,曾自稱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

新!!: 革命家和柯拉蓉·艾奎諾 · 查看更多 »

林彪

林彪(),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雨融、毓蓉、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早年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義,随后转战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参加平型关战役,随后赴苏联养伤。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作战,平定东北、中南战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等职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後,他成为中共二号人物,曾作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及1970年宪法草案,但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上,陷入与江青等人的权力斗争,加上因主张设立国家主席而与毛泽东的关系破裂,旋即失势。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和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被绑架和迫害,,所乘256号专机坠毁于蒙古境内,机上全员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三十多摄氏度的海南岛,歼敌数量多于西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新!!: 革命家和林彪 · 查看更多 »

恩維爾·霍查

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阿爾巴尼亞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獨裁者,曾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和部长会议主席,掌權长達40年之久。 霍查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阿尔巴尼亚抵抗者先后打败了法西斯意大利占领军和纳粹德国占领军,后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阿尔巴尼亚这一落后贫穷的巴尔干小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 霍查以在国内残酷清洗政治异己(打倒多个“反党集团”,清洗大批党政军干部)、在国际上和盟友(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决裂并攻击各国各党领导人著称。 霍查的一系列政治观点和主张被称为霍查主义,该理论继承斯大林主义的衣钵,猛烈抨击“帝国主义”以及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被其称之为“披着反修外衣的新修正主义”的毛主义),其影响持续至今。在国际共运中奉行霍查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组织和个人被称为“霍查派”,他们成立了国际组织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 霍查于执政后期,主持制定了阿尔巴尼亚1976年宪法,宣布消灭国内一切宗教、税收和内外债,还宣称阿尔巴尼亚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和“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 革命家和恩維爾·霍查 · 查看更多 »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军北伐時期推翻北洋政府的主要角色之一,同時為共产国际的成员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1927年由西方國家授權下遭到逮捕,被捕後因裡通苏联颠覆中国政府遭張作霖控制的北洋政府處決。.

新!!: 革命家和李大钊 · 查看更多 »

李奉昌

李奉昌(李奉昌,이봉창,),生於漢城府,大韓民國獨立運動支持者,1932年1月8日,爭取大韓民國獨立的組織韓人愛國團派李奉昌到首都東京恐襲正在閱兵的昭和天皇(是為櫻田門事件),最終手榴彈只傷及一名近衛兵,同年因大逆罪被判死刑。.

新!!: 革命家和李奉昌 · 查看更多 »

東姑阿都拉曼

#重定向 东姑阿都拉曼.

新!!: 革命家和東姑阿都拉曼 · 查看更多 »

杜心五

杜心五,名慎魁,号儒侠,道号斗米观居士,是中國著名的武术家,被萬籟聲稱為自然门的第二代宗师,也是清末時的革命黨員,曾擔任宋教仁、孫中山先生等人的保鏢。.

新!!: 革命家和杜心五 · 查看更多 »

杜桑·盧維杜爾

弗朗索瓦-多米尼克·杜桑·盧維杜爾(François-Dominique Toussaint L'Ouverture,),簡稱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 L'Ouverture)),海地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海地革命领导者之一。.

新!!: 革命家和杜桑·盧維杜爾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

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Гео́рг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Львов,Prince Georgy Yevgenyevich Lvov,)俄罗斯宪政民主党政治家、俄罗斯首位后帝国时代的总理(从1917年3月15日至7月21日),后由社会革命党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接任。 1917年3月,俄罗斯由于在一战中频频失利终于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成立,李沃夫成为俄罗斯后帝国时代的首位总理。 Category:俄罗斯总理 Category:德累斯顿人 Category:莫斯科国立大学校友 Category:俄罗斯宪政民主党人.

新!!: 革命家和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新!!: 革命家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

#重定向 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

新!!: 革命家和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 · 查看更多 »

武元甲

武元甲(Võ Nguyên Giáp,)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越南人民军大将,曾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越南政府副總理、越南國防部部長等職。參與指揮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和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及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功臣,曾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紅色拿破崙」。.

新!!: 革命家和武元甲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革命家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革命家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新!!: 革命家和汪精卫 · 查看更多 »

汉斯·朔尔

汉斯·朔尔(Hans Scholl,)是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成员。他出于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反对纳粹主义,因组织和参加白玫瑰的活动而被处死。.

新!!: 革命家和汉斯·朔尔 · 查看更多 »

沙纳纳·古斯芒

若泽·亚历山大·沙纳纳·古斯芒(Kay Rala Xanana Gusmão,),东帝汶在2002年5月20日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统。沙納納(Xanana)是古斯芒自取的名字,源自美国流行乐队「ShaNaNa」。古斯芒曾任东帝汶第四任總理。他被尊稱為東帝汶國父、「亞洲曼德拉」。.

新!!: 革命家和沙纳纳·古斯芒 · 查看更多 »

波尔布特

波爾布特(,取自Politique Potentielle,意为“强大政治”;),原名沙洛特萨(),柬埔寨华人后代, 红色高棉最高领导人、柬埔寨共产党总书记,1976年至1979年間出任民主柬埔寨總理與橡膠種植工人工會代表。因為其主張的反苏政策,他的政权曾受到中国、美國、泰國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但由于之后奉行极左政策和大屠杀,后又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波爾布特曾组织抵抗法国殖民與反西哈努克的运动,1975年带领发动红色高棉运动,推翻原来亲美国的朗诺政權,建立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试图仿效毛泽东的政策,实行全面人民公社。他在执政期间实行农业集体化,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到农村的集体农场劳动。在全国进行种族灭绝式大清洗,并下令屠杀持不同政见者。在他的统治下,货币被取消,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未实现,反而造成国家经济全面崩溃。在他統治期間,被处死或者饿死的人(包括共产党内的许多被怀疑对他不忠的领导人)約一百万到三百萬人,占當時約八百萬人口的四分之一。Heuveline, Patrick (2001).

新!!: 革命家和波尔布特 · 查看更多 »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Fascism;Faschismus;民國初年又譯作棒喝主義),字源為束棒(法西斯,一種古羅馬的象徵物),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強人主導國家政治、國家專權集中於一黨專政(或一黨獨大配合弱勢並無法取代政府的反對派),對外漸進式侵略,對內剷除或打壓反對聲音,破壞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缺乏權力制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法西斯意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战期間蔓延整個欧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

新!!: 革命家和法西斯主义 · 查看更多 »

湯瑪斯·潘恩

#重定向 托马斯·潘恩.

新!!: 革命家和湯瑪斯·潘恩 · 查看更多 »

潘佩珠

潘佩珠(,),原名潘文珊(),因避維新帝諱,改名潘佩珠,別名是漢(),號巢南(),是20世紀初期越南的民族主義革命家,也是越南的愛國志士。.

新!!: 革命家和潘佩珠 · 查看更多 »

木戶孝允

木戶孝允 ()為幕末到明治時代初期活躍的武士、政治家。位階勳等為贈從一位勳一等。 幕末時期以長州的「桂小五郎」之名聞名,為尊王攘夷派中心人物。維新後分別擔任總裁局顧問、參與、外國官副知事、待詔院出仕、參議(明治3年6月至7年5月)、特命全權副使、文部卿(明治7年1月至同年5月)、兼内務卿、再度擔任參議(明治8年3月至9年3月)、宮内省出仕、內閣顧問等職務,為長州閥之統帥代表者。與薩摩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並稱為維新三傑,同時也是之一。其妹妹之孫子是政治家木戶幸一。.

新!!: 革命家和木戶孝允 · 查看更多 »

本傑明·富蘭克林

班傑明·富蘭克林 FRS FRSE(Benjamin Franklin,),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美國博學家、開國元勛之一。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同時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記者、作家、慈善家、共濟會的成員。作為科學家,他因電學發現和理論成為美國啟蒙時代和物理學史上重要人物。作為發明家,他因避雷針、雙目眼鏡、富蘭克林壁爐等聞名。他創立了許多民間組織,包括費城消防站和賓夕法尼亞大學。 富蘭克林很早就不懈倡導殖民地團結,最初以作者和發言人身份在倫敦呼籲,被譽為“美國第一人”。作為美國駐法國第一任大使,他成為新生國家榜樣。富蘭克林在美國民族精神上起奠基作用,倡導實用節儉、艱苦奮鬥、教育明哲、團體精神、自治政府,反對政治和宗教威權主義,富有啟蒙運動的科學和包容精神。歷史學家亨利·斯蒂爾·康馬格稱:“富蘭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啟蒙運動光芒而不妖。”沃爾特·艾薩克森認為這讓富蘭克林:“成為當時美國成就之最,在創立美國社會形式上影響最深。” 費城是殖民地大都,富蘭克林是該城成功的報紙編輯和出版人,在23歲時出版《賓夕法尼亞報》。富蘭克林用筆名“理查德·桑德斯”出版《窮理查年鑒》,由此致富。在1767年後,他參與《賓夕法尼亞紀事》報,該報主張革命,批評英國政策。 1751年,富蘭克林協助創辦費城學院,擔任首位校長,學院後為賓州大學。他組織創辦美國哲學會,任首位秘書,在1769年擔任主席。富蘭克林代表眾殖民地前往倫敦,力勸議會撤銷不得人心的印花稅法案,成為美國民族英雄。作為傑出外交家,他在法國巴黎大受歡迎,在建立積極的美法同盟上貢獻巨大,這些努力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起關鍵作用,確保革命能從法國獲得補給。 在費城做郵政多年後,富蘭克林於1753年成為殖民地郵政代理總長,建立首個全國通訊系統。在革命期間,他成為美國首任郵政總長。富蘭克林積極參與社區、殖民地、州際、全國、國際各項事務。1785至1788年,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州長。最初,富蘭克林擁有並販售奴隸,但到1750年他釋放仆人,從經濟角度表示反對,成為廢奴主義者中傑出代表。 富蘭克林人生傳奇多彩,科學與政治上遺產豐富,在眾開國元勛中雄踞鰲頭,之後兩個世紀紀念不斷,多次在硬幣百元鈔票、艦船、城郡、學院、公司及各類文化活動再現。.

新!!: 革命家和本傑明·富蘭克林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加里波底

朱塞佩·加里波第(,,又译加里巴尔迪;,,又譯--;)是一位意大利将领、爱国者与政治家。他在意大利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號稱意大利统一的宝剑。梁啟超將他与加富尔、朱塞佩·马志尼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此外,他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加富尔、马志尼同为公認的意大利国父。 加里波第在意大利复兴运动(统一运动)中是一位中心人物,因为他亲自指挥与参与了许多场战役,而这些战役最终导致了统一的意大利的形成。他通常是某一合法势力的代表。例如:他在1848年由米兰临时政府指派为将军,在1849年經罗马共和国战争部长指派为将军,以及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赞同下,代表他领导了。 加里波第也有“两个世界的英雄”之稱,这是因为他在南美洲的巴西、乌拉圭等国和在欧洲都有军事活动。在当时的国际性传媒报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活动令他在意大利及海外赢得了重要的名声。在他那个时代,许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比如维克多·雨果、大仲马、乔治·桑,都对他刮目相看。英国与美国对他帮助巨大,在他困难时,这两个国家都为他提供过财政与军事上的支持。 在加里波第的广为流传的故事里,他与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志愿兵们将红衫作为他们的制服。.

新!!: 革命家和朱塞佩·加里波底 · 查看更多 »

朱塞佩·马志尼

朱塞佩·馬志尼(又译吉塞佩·马志尼/朱塞佩 馬治尼,Giuseppe Mazzini,,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義大利作家、政治家,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重要人物。 1830年,马志尼加入祕密革命組織燒炭黨。1831年,他前往馬賽,在那裡創立青年義大利黨。此黨的座右銘是「天主與人民」,並提出「恢復古羅馬光榮」的口號,基本信念是將意大利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統一成為單一的共和國,為真正自由的義大利奠基。他從未接受君主制,因此在義大利統一之後繼續為建立民主及共和制而努力。他所帶領的政治運動後來成為義大利共和黨,一直到今天還存在。.

新!!: 革命家和朱塞佩·马志尼 · 查看更多 »

朱德

朱德(),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祖籍廣東韶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早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官至云南省警察厅长。1922年,他赴德国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8月1日,他参加南昌起义,此后率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同毛泽东指挥中共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受到冲击。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 北洋政府時期,朱德曾被授予勳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陸軍中將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战后获抗战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新!!: 革命家和朱德 · 查看更多 »

朱利叶斯·尼雷尔

朱利葉斯·尼雷爾(斯瓦希里语:Julius Kambarage Nyerere,),坦尚尼亞政治家,也是坦尚尼亞國父暨建國後的第一任坦尚尼亞总统,執政超過20年。.

新!!: 革命家和朱利叶斯·尼雷尔 · 查看更多 »

戴季陶

戴季陶(),原名良弼,字選堂,號天仇,后改名傳賢、字季陶,通稱戴季陶,中华民國政治家、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旗歌的作詞者,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訓政時期任第一任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五院院長(就任時年僅37歲)。.

新!!: 革命家和戴季陶 · 查看更多 »

戴维·本-古里安

戴维·本-古里安(דוד בן-גוריון,)是以色列政治人物,暨該國第一位以色列总理,執政長達十五年。.

新!!: 革命家和戴维·本-古里安 · 查看更多 »

昂山

翁山(緬甸語:,罗马化:Aung San;)是帶領緬甸脫離英國獨立的軍事領袖。 1942年,昂山接受日本的援助,協助日本攻打緬甸的英國殖民政府,以推行民主政治來結束英國的殖民統治。不久後,翁山懷疑日本會否給予緬甸獨立,於是改為與盟軍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日本帝國軍無條件投降後,翁山作為英屬緬甸的最後一任總理,與英國展開有關緬甸獨立的談判。但在緬甸正式獨立前,翁山被暗殺身亡,此後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 翁山的女兒是緬甸民主運動領導人、政黨全國民主聯盟主席翁山蘇姬。.

新!!: 革命家和昂山 · 查看更多 »

斯坎德培

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i Skënderbeu;Γεώργιος Καστριώτης "Σκερντέμπεης";)是一位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

新!!: 革命家和斯坎德培 · 查看更多 »

斯蒂芬·森纳那亚克

唐·斯蒂芬·森纳那亚克(Don Stephen Senanayake,),錫蘭自治領首任總理(1947年-1952年),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 1946年9月6日森纳那亚克和所罗门·班达拉奈克联合成立了统一国民党并分别担任正副主席,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后森纳那亚克就任第一届政府总理。1951年统一国民党内部出现分歧,班达拉奈克率领自己原先所属的僧伽罗大会党人马退出了统一国民党,另建斯里兰卡自由党。1952年森纳那亚克去世后,他的儿子杜德利·谢尔顿·森纳那亚克继任總理。 森纳那亚克一生虔信佛教。 Category:僧伽罗人 Category:斯里蘭卡政治人物 Category:斯里兰卡总理 Category:斯里兰卡佛教徒.

新!!: 革命家和斯蒂芬·森纳那亚克 · 查看更多 »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無政府主義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無政府狀態、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有人认为莊子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Murray Rothbard.

新!!: 革命家和无政府主义 · 查看更多 »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新!!: 革命家和政治 · 查看更多 »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ἰδεολογία),意為「理念(Idee)或想像(Vorstellung)的學說」ἰδεο(形象)與λογία(學說)。中文也譯意識型態;周德偉譯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經譯作意德沃羅基,屬音譯;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譯為意締牢結,以避免對意識形態望文生義的附會)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

新!!: 革命家和意識形態 · 查看更多 »

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

愛奧尼斯·安東尼歐斯·卡波季斯第亞斯伯爵(Κόμης Ιωάννης Αντώνιος Καποδίστριας,拉丁化:Komis Ioannis Antonios Kapodistrias,граф Иоанн Каподистрия,),出生於愛奧尼亞群島上的克基拉島,是俄羅斯帝國的希臘籍外交家,之後領導希臘獨立戰爭、並成為希臘第一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直到1831年被刺殺身亡。.

新!!: 革命家和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 · 查看更多 »

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其任期中之重大事件包括路易西安那購地案(1803年)、1807年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以及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1804–1806)。 身為政治學家,傑佛遜秉持古典自由主义與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制定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1779, 1786)。該法日後成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創設條文之基礎,傑佛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因他而得名。1792年他創立並領導民主共和黨(今日民主黨之前身),傑佛遜曾為第二任維吉尼亞州州長(1779年-1781年)、第一任美国國務卿(1789年─1793年)、與第二任美国副总统(1797年-1801年)。1800年傑弗遜擊敗競逐連任的亞當斯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此後他領導的政黨統治美国達四分之一世紀,直至他的政黨1824年分裂為止。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佛遜同時也是農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創辦人。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個宴請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约翰·-zh-cn:肯尼迪;zh-tw:甘迺迪-對滿堂社會菁英致詞說:“我覺得今晚的白宮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類知識——或許撇開當年傑佛遜獨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 在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托马斯·杰斐逊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12位。.

新!!: 革命家和托马斯·杰斐逊 · 查看更多 »

托洛斯基

#重定向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新!!: 革命家和托洛斯基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革命家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拜伦勋爵

乔治·戈登·拜伦,第六代拜伦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中文又譯「擺倫」,出生于英格兰伦敦,逝世于希腊,英国诗人、革命家,独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世袭男爵,人称“拜伦勋爵”(Lord Byron)。拜伦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及《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以及短篇作品《她举步娉婷》。 愛達·勒芙蕾絲是拜伦的女兒,其有關查尔斯·巴贝奇分析機的研究是在電腦科學上的重要文獻。幼年夭折的奥格拉·拜伦也是拜伦的小孩,甚至可能也是拜伦婚外所生的女兒。.

新!!: 革命家和拜伦勋爵 · 查看更多 »

拉法耶特侯爵

吉爾伯特·杜·莫提耶,拉法耶特侯爵(Gilbert du Motier, Marquis de La Fayette,),又譯拉法葉,法国将军、政治家,同時參與過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被譽為「兩個世界的英雄」。他一生致力於各國的自由與民族奮鬥事業,晚年還成為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要角,親手把大革命的三色旗披在新國王路易腓力身上。.

新!!: 革命家和拉法耶特侯爵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奎松

曼努埃爾·路易·奎松(Manuel Luis Quezón,),是美治時期菲律賓出名的領袖,深受人民支持。被譽為「菲律賓國父」(被普遍接受的菲律宾国父是黎刹)。 早年参加过独立战争和美菲战争。曾任塔亚巴斯省(Tayabas)省长、菲律宾派往美国国会的常驻专员和参议院议长。1934年美国承认菲律宾“自治”,次年当选总统,1941年连任。次年(1942年)日本侵占菲律宾时,流亡澳大利亚,后至美国组织流亡政府。在菲律賓光復前2個月(1945年)已去世,葬於奎松紀念園,其總統之位由副總統塞尔吉奥·奥斯梅尼亚接任。 Category:菲律宾总统 Category:菲律賓國防部長 Category:菲律賓天主教徒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聖道頓馬士大學校友.

新!!: 革命家和曼努埃爾·奎松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革命家列表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