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金闕帝君

指数 金闕帝君

金闕帝君,即上清太極金闕後聖太平帝君,是道教尊神,尤其太平教奉為主神。南北朝道教大師陶弘景編列的《真靈位業圖》中,金闕帝君是第三層次的主神。 《淸微仙譜》記帝君名喚李弘元;一名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淵,為地皇之後代。出生於於北國天剛山下,李氏之家。母親夢見「玄雲日月」纏其身形,感而生孕金闕後聖帝君。成道之後度人無數,傳有《三元真一經》,是為守一長生之術。 《猶龍傳》認為金闕帝君是太上老君的名號之一,《金玄羽章經》則認為金闕帝君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後聖九玄金闕帝君下為周師,改號為老子。」 金闕帝君又稱「金闕太平真君」,象徵天下太平,寇謙之建請北魏太武帝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正有祈求金闕帝君護佑之意。.

15 关系: 南北朝太上老君太平太平真君太平教守一寇谦之三元真一經年号地皇氏化身北魏太武帝真灵位业图道教陶弘景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金闕帝君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全稱「一氣化三清太清居火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又称「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 道德天尊乃道教主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及最高尊神,為「三清」之第三位(取自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之意),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傳他化身為周朝的思想家老子。.

新!!: 金闕帝君和太上老君 · 查看更多 »

太平

太平可以指:.

新!!: 金闕帝君和太平 · 查看更多 »

太平真君

太平真君(440年六月-451年六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年號,歷時11年。因寇謙之建請而改元,正有祈求金闕太平真君護佑之意。.

新!!: 金闕帝君和太平真君 · 查看更多 »

太平教

#重定向 太平道 (宗教).

新!!: 金闕帝君和太平教 · 查看更多 »

守一

守一,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中國道教漢代六朝時最重要的一種冥想法,修道者閉關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顯形,與軀體合而為一。守一法以《道德經》為理論上的依據,相信「一」既是道,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袪除百病,消災解難,通神接真,甚至長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強調,守一並非最高道術。魏晉以後,守一變得複雜化,守一變成守三一,「一」分處於上、中、下三丹田,甚至統領一身24位身神;也有道士教人存思「一」分身多人,或同時存思天上星斗及其他仙真。漢代六朝時,守一法廣受推崇,唐宋時道教的內丹術亦沿用此詞,描述煉內丹的體驗。 東漢至魏晉初期譯出的佛經中,也曾使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佛教禪定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一境性。許多學者相信這是一種格義的手法,採取道家典籍的術語來轉譯佛經。學者湯用彤則認為這個名詞由佛經譯者所創,連同修習方法,一同影響了道教發展。.

新!!: 金闕帝君和守一 · 查看更多 »

寇谦之

寇谦之(,字辅真),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家族因避难迁居冯翊郡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寇谦之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对道教历史影响深远,是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並力主排斥佛教,導致了北魏太武帝滅佛。.

新!!: 金闕帝君和寇谦之 · 查看更多 »

三元真一經

#重定向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

新!!: 金闕帝君和三元真一經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金闕帝君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地皇氏

地皇氏,是中国上古神話時期的君主,三皇之二,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在龙门和熊耳山一带即位,共在位三万六千年。一说地皇氏即神农氏。.

新!!: 金闕帝君和地皇氏 · 查看更多 »

化身

化身(Incarnation),在各宗教中,通常指神或精靈等超自然力量,通過某種方式,以人類或動物的形態,實體化出現在人類世界之中。在宗教文獻中,神佛由其國土來到人間,通常以化身方式出現,他的本體仍然在淨土、天堂或靈界,出現在人間的形象並非本體,而是本體的投射或變化。而且本體也可以有無限化身,比如藏傳佛教,同一時代的兩名上師可能是同一名菩薩的化身。.

新!!: 金闕帝君和化身 · 查看更多 »

北魏太武帝

#重定向 魏太武帝.

新!!: 金闕帝君和北魏太武帝 · 查看更多 »

真灵位业图

《真靈位業圖》是南北朝时道士陶弘景编写的对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个谱系。 他将当时各种道经中所记载的近700名神灵用7个等级进行了排列。每一等级(神阶)都有一位居中的主神,其他分别列于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新!!: 金闕帝君和真灵位业图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金闕帝君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陶弘景

陶弘景(;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 (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新!!: 金闕帝君和陶弘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