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邓青云

指数 邓青云

鄧青云(Ching W. Tang,),美國物理學家,美国国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國際信息顯示學會院士、香港港科院创院院士、羅切斯特大學化學工程系,化學系及物理與天文學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東亞銀行教授。鄧青雲是首位榮膺沃爾夫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28 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广东省德国化學工程學系化學系元朗元朗公立中學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祖籍纽约州美國美國物理學會美国美国化学学会羅徹斯特物理学芝加哥大学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英皇書院IEEE西澤潤一獎OLED港科院海外華人斯图尔特·A·赖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英语: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SCUT、华工、华工大或华南理工),原名:华南工学院,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双一流”A类学校和“111计划”的重要成员,亦为原“985工程”、原“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同时是中国建筑学界的“建筑老八校”之一,亦为中国大陆20世纪50年代闻名的“四大工学院”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是在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5所院校的部分工科系及专业,于1952年11月在广州石牌原中山大学校址组建成立,1988年改为现名。 华南理工大学以工科见长,理工结合,涵盖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2016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整体进入300强,工科领域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2名。学校现拥有五山、大学城和广州国际(在建)三个校区,设有28个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广州学院,原广州汽车学院),附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出版社等附属机构。.

新!!: 邓青云和华南理工大学 · 查看更多 »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缩写SHU,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中国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211工程”高校之一,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千人计划”、“111计划”。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指钱伟长学院),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拥有宝山、嘉定、延长三个校区,截至2017年10月,上海大学设有25个学院、1个学部(筹)和2个校管系。 上海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学,首任校长于右任,教务长瞿秋白。五年后年被南京国民政府关闭。关闭56年后,1983年上海大学复校。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1994-2010年,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任校长,上海大学中国第一所引进"三学期制"高校。 上海大学本科教学采用“博雅教育”模式,开设了类似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社区学院。本科新生第一年按理学工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进行大类培养,使学生同时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上海大学一直是上海市政府的重点发展高校。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15亚洲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列全亚洲第75名,中国大陆前15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6亚洲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33位。上海大学在QS全球顶尖年轻高校排名(校龄小于50年)中名列中国大陆第一位,世界第51-60位。.

新!!: 邓青云和上海大学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niversité de la Colombie-Britannique,簡稱UBC)--簡稱卑--詩大學或卑大,是一所位於加拿大卑斯省的公立大學,也是U15大學聯盟、大英國協大學協會、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Universitas 21成員之一。UBC为全世界培養了眾多的顶尖人才,學術聲譽極高,至目前為止共有7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zh-tw:勞勃·孟岱爾;zh-cn:罗伯特·蒙代尔;zh-hant:羅伯特·蒙代爾;zh-hk:羅拔·蒙道;-。UBC於1908年創校,現在總共有兩個主要校區。學校主校區位於緊鄰溫哥華市西端的大學保留地,為卑斯省最古老的大學,起初為研究性合作機構,後來逐漸發展為聞名國際的綜合大學;另外该校位於基隆拿市的新校區成立于2005年,稱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奧卡納干分校,取代原奧卡納干大學學院。.

新!!: 邓青云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邓青云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邓青云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化學工程學系

化學工程學系是大學的分系之一,一般隸屬於工學院,教授並研究化學工程學領域之知識。化學工程學系,英文名為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簡稱化工系。 化學工程的基本學理是各種應用科學的基礎,所以化學工程學系的畢業生除了可以往傳統的製造業發展以外,也可以往半導體、電子科技等高科技產業發展,或是往生物、醫學等與生命有關的領域發展。.

新!!: 邓青云和化學工程學系 · 查看更多 »

化學系

化學系通常是隸屬於理學院下的一個科系,以培養化學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人才為目標。化學系的相關科系包括應用化學系、化學工程學系。化學系的必修科目依各系師資有所不同,通常會有基礎化學(普通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及物理化學等科目。 category:學院科系.

新!!: 邓青云和化學系 · 查看更多 »

元朗

元朗(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作“Un Long”)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遠自宋朝,骨灰即已遷入岑田(今日錦田)居住,現時人口約53萬。區內也有些漁塘和田地,但因人口愈來愈多,城市化更趨嚴重,以致漁塘和田地面積陸續減少。元朗市中心以唐樓居多,近年政府致力發展元朗,現在市中心外圍已有較多新住宅大廈落成。.

新!!: 邓青云和元朗 · 查看更多 »

元朗公立中學

元朗公立中學(Yuen Long Public Secondary School;簡稱YLPSS、元中)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一所官立男女英文中學,也是新界歷史最悠久的中學。.

新!!: 邓青云和元朗公立中學 · 查看更多 »

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Krzysztof Matyjaszewski,),波兰裔美国化学家,世界上论文引用率最高的前10名化学家之一。 马蒂亚谢夫斯基是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發現者之一,2011年榮獲沃尔夫化学奖、2017年與澤本光男同獲富蘭克林獎章。.

新!!: 邓青云和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祖籍

籍是指一個家族族群以父系共同認定的一位祖先的生長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生長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遙遠祖先的出生地或家鄉,來作為自己祖籍。 祖籍与籍貫、戶籍的意義不太相同。 祖籍通常是追認極遙遠的祖先生長地,籍貫則是父親與祖父的長居之地,戶籍則是其本人現在登記於政府的居住地地址。 如逝於中南海的毛澤東,由於遠祖毛太華避戰亂,從江西吉水遷徙到湖南韶山,故祖籍乃江西吉水,籍貫是湖南韶山,戶籍為北京西城。 另外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因先祖俞敏跟從明太祖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便從家鄉南直隸霍丘落戶當地,故祖籍是南直隸霍丘,籍貫為福建泉州。由此可知,祖籍、籍貫、戶籍三名詞為不同的概念,不可同語。.

新!!: 邓青云和祖籍 · 查看更多 »

纽约州

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奧爾巴尼,由上州、紐約市及郊縣(下州)所組成。 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連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通常人们说起纽约州时不能像称呼美国绝大多数州那样省略最后的“州”(State)字,因为简单地说纽约多指纽约市。.

新!!: 邓青云和纽约州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邓青云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物理學會

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最大的物理學組織,發表十餘種科學期刊,每年舉辦20多項科學會議,約有四萬多會員。该学会亦是美国物理协会成员组织。.

新!!: 邓青云和美國物理學會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邓青云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化学学会

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为ACS)是一个化学领域的专业组织,成立于1876年。现有163,000位来自化学界各个分支的会员。美国化学会每年举行两次涵盖化学各方向的年会,并有许多规模稍小的专业研讨会。 美国化学会拥有许多期刊,其中《美国化学会志》已有125年历史。.

新!!: 邓青云和美国化学学会 · 查看更多 »

羅徹斯特

羅徹斯特是一個地名,可以指:;澳大利亞.

新!!: 邓青云和羅徹斯特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邓青云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列各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芝加哥大学包括本科学院以及由4个系、6所职业学院和1所继续教育学院组成的各种研究生项目和跨学科委员会,并拥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大学还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批科学家汇集于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并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截止至2017年,芝加哥大学有9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四。另有9位菲尔兹奖得主 、4位图灵奖得主、22位普利策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还有15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44位)、美国国家工程院(9位)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4位)。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1992-2004年)。 芝加哥大学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三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实现华人诺奖零的突破),著名华裔政治家、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连战,著名法学家梅汝璈,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林毅夫等等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或曾在芝大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数学家陈省身等也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新!!: 邓青云和芝加哥大学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邓青云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HKUST),簡稱科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清水灣半島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於1991年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也是香港同時期最年輕的專上院校,由於該校於籌辦期間同步進行學術評審及通過立法程序,因此成立時已為一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目前由商學院、工學院、理學院及人文社會科學院组成,另設一個負責處理跨學科課程的跨學系部門。除此之外,科大在廣東省南沙的霍英東研究院則旨在擴大校方於學術研究方面的影響力。該校連續多年獲評為香港三所最佳高等學府之一。.

新!!: 邓青云和香港科技大學 · 查看更多 »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新!!: 邓青云和英皇書院 · 查看更多 »

IEEE西澤潤一獎

IEEE西澤潤一獎章(IEEE Jun-ichi Nishizawa Medal),是一個2002年開始由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的榮譽獎項,表彰「對材料與設備科技的突出貢獻,包括實際應用面」的人物。此一獎項為紀念日本微電子之父、日本東北大學第17屆校長西澤潤一教授而設,他是光通信與半導體器件的先驅,對雷射、PIN二極管和電力用的靜電感應晶閘管都有重要創新。 獎項每年頒發一次,可由1人或1人以上獲得,獎勵領域以材料科學、設備技術為限。 日本電力會社協會是獎項的贊助者。.

新!!: 邓青云和IEEE西澤潤一獎 · 查看更多 »

OLED

#重定向 有機發光二極體.

新!!: 邓青云和OLED · 查看更多 »

港科院

港科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Hong Kong)為香港非牟利學術組織,是香港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2015年12月5日在香港禮賓府正式成立,以香港中文大學校友、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為首任院長,港大化學系講座教授支志明為副院長。徐立之與其研究團隊因發現與囊狀纖維化(Cystic fibrosis, CF)相關的第七對染色體變異而聞名。.

新!!: 邓青云和港科院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邓青云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斯图尔特·A·赖斯

斯图尔特·阿兰·赖斯(Stuart A. Rice,),美国理论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 他现在是芝加哥大学弗兰克·P·希克森杰出服务名誉教授。1999年获国家科技奖章。.

新!!: 邓青云和斯图尔特·A·赖斯 · 查看更多 »

教授

教授,是一種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職稱。在中國漢、唐的大學中即設有此官職;在現代漢語、日語、及韓語的語境中,多作為英語「Professor」一詞的同義語使用,指在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例如大學或社區學院)中執教的教師。.

新!!: 邓青云和教授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