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進教之佑堂

指数 進教之佑堂

進教之佑堂(英語:Mary Help of Christians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屬天主教香港教區,由慈幼會管理。位於九龍天光道16號(鄧鏡波學校),建立於1953年。.

43 关系: 半山壹號十字軍東征君逸山天主之母節天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天光道太子道巴富街常盛街主教九龍亞皆老街康莊道庇護七世庇護五世何文田何文田邨佛光街依諾增爵十二世俊民苑土耳其公主道維也納罗马聖德肋撒堂馬頭圍馬頭圍道香港農圃道胡振中鄧鏡波學校英語樞機樂民新村欣圖軒欧洲漆咸道愛民邨教堂教宗慈幼會拿破仑一世

半山壹號

半山壹號(英文:Celestial Heights),是位於香港九龍常盛街80號一個大型私人豪宅屋苑,前身是天光道警察宿舍,由長江實業及南豐發展合作,分一及二期發展,其中第二期命名為富甲半山。地皮由勾地拍賣所得,於2004年10月12日以港幣94.2億元成交,為當時香港第二高賣地成交價,僅次於藍灣半島的118.2億元。承判商是保華建築營造,預製組件由預力剛混凝土製品(香港)有限公司建造,多項工程由「天和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項目鄰近香港建築扎鐵商會會址,2007年香港紮鐵工人罷工爭取加薪事件中,半山壹號成為是次工潮的的集中地。.

新!!: 進教之佑堂和半山壹號 · 查看更多 »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新!!: 進教之佑堂和十字軍東征 · 查看更多 »

君逸山

君逸山(Carmel On The Hill ),是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個私人屋苑,位於九龍何文田迦密村街9號,毗鄰俊民苑及愛民邨。屋苑合共有188個單位 ,落成日期為2004年。而佔地2,131平方米的商用樓層則於2003年建成 。居住在屋苑東面的住戶可遠眺鯉魚門的海景、南面的可遠眺灣仔海景、西面的可遠眺中環、上環的海景、北面的可遠眺九龍塘及獅子山的風景。.

新!!: 進教之佑堂和君逸山 · 查看更多 »

天主之母節

天主之母節(Solemnity of Mary, Mother of God),原名是主受割禮日「In Circumcisione Domini et Octav Nativitatis」(英文是Feast of the Circumcision)。傳統上稱這天為「天主之母節」,因為小聖嬰行猶太律法的割禮,就彰顯了主耶穌的人性,證明了主耶穌亦神亦人,與我們同在,而因為聖母既是耶穌在世的母親,也可尊稱為「主之母」(Mother of the Lord),或者更常通稱的 Mother of God(這只是稱號,並不真的表示聖母脫離受造物的行列,而是因為聖母受主的恩寵誕下了主耶穌)。 猶太人行割禮,是對上主一份忠誠的表現。行割禮即是將身體多餘的部份除去,同時把我們靈魂裡的罪污剔除。主耶穌本是純潔無瑕的,但為了表示對聖父的尊敬,仍行了割禮,後來也受了若翰洗者(施洗約翰)的洗。 Category:天主教節慶.

新!!: 進教之佑堂和天主之母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進教之佑堂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天主教香港教區(Dioecesis Sciiamchiamensis;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是天主教會在香港設立的教區,現今管轄範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由羅馬教廷直接牧養。現任教區主教為楊鳴章主教,為教區第6位華人主教。 現有298位神父和23位執事,64名修士和481名修女,共有34個修會在教區內服務。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40所教堂,31所小教堂和27所禮堂。教區中樞座落於中環堅道之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於座堂毗鄰設有教區中心處理教務、以及香港明愛總部和明愛轄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服務。.

新!!: 進教之佑堂和天主教香港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光道

天光道(Tin Kwong Road)是位於香港九龍靠背壟的一條道路。街尾北接亞皆老街(近九龍醫院段),中間西會常盛街,東往農圃道,街頭東至馬頭圍道。 天光道四周教會學校林立,例如鄧鏡波學校、閩光書院、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故又稱教會道。其他學校還包括新亞中學、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九龍城區街坊福利會小學(已結束,現改為英才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天光道官立警察小學及天光道官立中學(已關閉並遷往天水圍天耀邨,易名天水圍官立中學;該校址現改為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東莞同鄉會學校(已關閉)。 其中,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及鄧鏡波學校分別為二級歷史建築及三級歷史建築。 天光道駕駛考試中心亦設於天光道,為運輸署指定之六個駕駛中心之一,可進行輕型貨車、電單車兩種路試(乙部及丙部),以考取香港駕駛執照。 國際板球理事會在2015年11月通過認可天光道遊樂場為板球單日國際賽比賽場地。它也是東亞區首個獲得認可的單日國際賽場地。.

新!!: 進教之佑堂和天光道 · 查看更多 »

太子道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是香港九龍半島西部的一條主要道路,貫穿油尖旺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三個行政區域。道路由大角咀東部開始,經旺角、九龍塘、九龍仔、九龍城、馬頭圍及新蒲崗,到達牛池灣經彩虹交匯處接駁觀塘道、清水灣道或龍翔道。.

新!!: 進教之佑堂和太子道 · 查看更多 »

巴富街

巴富街(Perth Street)是香港九龍西九龍城區何文田的一條街道,連接嘉齡道、陶域道、石鼓街及公主道。該處設有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巴富街運動場。在1949年,喇沙書院曾被英軍徵用作第三十三總醫院。當時的政府在巴富街蓋搭木屋以供該校上課。.

新!!: 進教之佑堂和巴富街 · 查看更多 »

常盛街

常盛街(英語:Sheung Shing Street),是香港九龍城區何文田的一條街道,街道起點於佛光街,即香港公開大學附近,常盛街沿路有陳瑞祺(喇沙)小學、德蘭中學、常樂邨、及數幢公務員建屋合作社等建築,街道尾段連接馬頭圍天光道,即半山壹號樓盤一帶。全段街道只有九龍巴士17線途經。 Sheung Shing Street West End.jpg|西端 Sheung Shing Street near Everwell Garden.jpg|近常康園 Sheung Shing Street East End.jpg|東端.

新!!: 進教之佑堂和常盛街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進教之佑堂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進教之佑堂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亞皆老街

亞皆老街(Argyle Street)是一條貫穿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和九龍城區的主要道路。除新填地街至西洋菜南街一段外,道路四線雙程行車,大致為東西走向,西面由大角咀渡船街開始,穿過彌敦道、窩打老道及公主道等多條道路,最後於九龍城南部啟德機場一帶的世運公園結束,西起櫻桃街,東接太子道西。這條道路的名稱取自19世紀末的一艘英國商船亞皆老號,而亞皆老 Argyle 是 Argyll 的舊有拼寫。.

新!!: 進教之佑堂和亞皆老街 · 查看更多 »

康莊道

康莊道是香港九龍紅磡灣的一條主幹道,大部份路段屬1號幹線的一部份,全長約1公里。幹線部份即紅磡交匯處至紅磡海底隧道九龍入口一段,主要作為紅磡海底隧道的引道,連接隧道入口與公主道、漆咸道北及漆咸道南,為4線雙程分隔道路,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而非幹線部份則為2線單程北行(南行屬於梳士巴利道),與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平行,連接梳士巴利道與科學館道交界,車速限制為每小時50公里。.

新!!: 進教之佑堂和康莊道 · 查看更多 »

庇護七世

教宗神僕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原名Giorgio Barnaba Luigi Chiaramonti,1800年-1823年在位,在位23年。.

新!!: 進教之佑堂和庇護七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五世

#重定向 教宗庇護五世.

新!!: 進教之佑堂和庇護五世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新!!: 進教之佑堂和何文田 · 查看更多 »

何文田邨

何文田邨(Ho Man Ti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及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位於九龍城區何文田採石山常富街旁,佛光街與常樂街交界,面對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1及2座,並與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第3及4座和居屋冠暉苑及冠熹苑座落同一地段。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設計,並由中國海外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冠暉苑(Kwun Fai Court)和冠熹苑(Kwun Hei Court)是何文田邨旁的兩個居者有其屋屋苑。.

新!!: 進教之佑堂和何文田邨 · 查看更多 »

佛光街

佛光街(Fat Kwong Street)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何文田的一條主要街道,西北起何文田常盛街,接連培正道。東南至紅磡馬頭圍道,與民裕街接連。另外近和衷街有行車天橋跨越馬頭圍道,以紅磡道/大環道東為終點。 Fat Kwong Street at night.jpg|佛光街近冠暉苑 Fat Kwong Street near Ultima at night.jpg|佛光街近天鑄 HK Hung Hum Ma Tau Wai Road view Loong King Mansion facade Yue Man Street Bridge Jan-2013.JPG|佛光街天橋.

新!!: 進教之佑堂和佛光街 · 查看更多 »

依諾增爵十二世

教宗諾森十二世(Innocentius PP.,,原名Antonio Pignatelli,在位期間:1691年7月12日—1700年9月27日),意大利人。.

新!!: 進教之佑堂和依諾增爵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俊民苑

俊民苑()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居者有其屋屋苑,由甘洺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何文田。它共有12座樓宇,在1980年落成,屬於居者有其屋計劃第1期,是香港最早的居屋屋苑之一。屋苑所有單位均毋需補地價,而且一律均可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

新!!: 進教之佑堂和俊民苑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進教之佑堂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公主道

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oad),舊稱楠道(Nairn Road),是香港1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九龍西部,南接香港海底隧道紅磡出口的康莊道,通往紅磡繞道的公主道連接路及漆咸道南,中段經過京士柏,並在何文田或紅磡灣的十二號山與採石山之間穿過。穿越何文田後,北接位於何文田窩打老道。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部份路段為行車天橋。.

新!!: 進教之佑堂和公主道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進教之佑堂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進教之佑堂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聖德肋撒堂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新!!: 進教之佑堂和聖德肋撒堂 · 查看更多 »

馬頭圍

頭圍(Ma Tau Wai)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中部,九龍城以南,靠背壟北面,以太子道西及馬頭涌道為界,主要為住宅區。.

新!!: 進教之佑堂和馬頭圍 · 查看更多 »

馬頭圍道

頭圍道(Ma Tau Wai Road),昔日命名為碼頭圍道,是香港九龍的一條道路,橫跨馬頭圍、土瓜灣及紅磡3地,北至馬頭涌道,南至蕪湖街。在1965年10月17日前馬頭圍道及土瓜灣道的交匯處為八字型的大型迴旋處,為改善該處的交通情況把馬頭圍道在東九龍走廊分拆,馬頭圍道北部的車輛須要轉入漆咸道北,土瓜灣道的車輛須要轉入馬頭圍道南部。現馬頭圍道中間可以看到有行人路將兩段分隔,在該段行人路中有巴士站。 馬頭圍道是紅磡區的交通樞紐,車輛多由九龍城前往尖沙咀及紅磡。昔日啟德機場還在使用時是車輛前往機場的主要道路,使馬頭圍道十分擠迫。.

新!!: 進教之佑堂和馬頭圍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進教之佑堂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農圃道

農圃道(Farm Road)於1933年12月22日命名,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的一條道路,位於土瓜灣的馬頭圍,是一條由東向西的單程路,東接馬頭圍道,西接天光道。 農圃道周邊的土地用途曾為學校、軍營、難民營、青年拘留所等。農圃道18號位置於戰後曾是一個小型英軍基地,在越南船民湧港的時候改建成難民營。而對面的農圃道11號亦曾用作青年拘留所。由於難民營、青年拘留所等設施可能對人口漸增的土瓜灣社區造成治安壓力,故此農圃道11號及農圃道18號分別於1998年和2000年改為住居樓宇,同時抒緩治安及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

新!!: 進教之佑堂和農圃道 · 查看更多 »

胡振中

胡振中樞機(Cardinal John Wu Cheng-chung;)生於中國廣東省五華縣河口鄉,生前為羅馬天主教会樞機,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2002年因骨髓癌於香港瑪麗醫院病逝,享年77歲。香港教區主教隨後由陳日君接任。.

新!!: 進教之佑堂和胡振中 · 查看更多 »

鄧鏡波學校

鄧鏡波學校(Tang King Po School)於1953年創校,並以香港著名工業家及慈善家聖思物德騎尉爵士鄧鏡波命名。鄧創校的目的,主要是為青少年提供紮實的基本教育,尤注重天主教德育培養,並為此慷慨捐出款項作建築校舍之用。其佔地17,000平方米。1951年,香港政府以象徵式年租批出土地,指定用作興建一所非牟利學校。2011年,校園被政府列入為三級歷史建築。位於九龍的鄧鏡波學校 簡稱「九鄧」或「波記」,鄧鏡波學校學生 簡稱「波記仔.

新!!: 進教之佑堂和鄧鏡波學校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進教之佑堂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樞機

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主要的助手和顧問之職務,由教宗親自任命,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僅次於教宗的職位,因而常被外界視為「教會親王」。該職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他們通常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 樞機的拉丁文原名為「cardo」(英文對應詞為「cardinal」),有鉸鏈、樞紐、重要的意思。另一字源為「incardinare」。樞機們組成樞機團,當教宗職務出缺時,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傳統上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領樞機職的人本身很多是主教,因穿紅衣、戴紅帽,故在中文環境裡,經常被天主教外人士稱為紅衣主教。.

新!!: 進教之佑堂和樞機 · 查看更多 »

樂民新村

樂民新村(Lok Man Sun Chuen),舊稱樂民邨,是香港房屋協會第一個自資興建的甲類出租屋邨,位於九龍土瓜灣靠背壟道,建於1970年代初,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分三期興建,於1970年到1974年分期完成入伙,樓宇設計屬於舊長形屋邨,共有9幢樓宇,佔地面積 411,615.36 平方呎。現由香港房屋協會負責屋邨管理。.

新!!: 進教之佑堂和樂民新村 · 查看更多 »

欣圖軒

香港房屋協會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的其中一個屋苑,位於香港九龍何文田忠孝街,毗鄰房委會總部和香港公開大學,由林陳簡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建築師以意大利小鎭情懷作為欣圖軒的創作主題,鋪地和大廈外形設計與配色參考了意大利城市建築風格轉化而成,在屋苑中央有一個歐陸風格噴泉,散發著濃厚藝術氣息,在1999年入伙,建有4幢樓高18至19層的住宅大廈,共712個單位,單位建築面積由539-962平方呎。.

新!!: 進教之佑堂和欣圖軒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進教之佑堂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漆咸道

漆咸道(Chatham Road)是香港九龍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分為漆咸道南(Chatham Road South)及漆咸道北(Chatham Road North)兩段。漆咸道以前由訊號山一帶連接到紅磡及老龍坑一帶,現時已延長至土瓜灣。延長段由於其地理位置,所以命名為漆咸道北,而原來的一段則更名為漆咸道南。 漆咸道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至梳士巴利道,北至加士居道、公主道及康莊道交界。漆咸道北則由康莊道橋底向北伸延,連接馬頭圍道及東九龍走廊往九龍灣與觀塘。介乎加士居道至康莊道之間的漆咸道南,和介乎康莊道至東九龍走廊之間的漆咸道北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由於可經康莊道連接紅磡海底隧道前往香港島,該段道路交通經常嚴重擠塞。.

新!!: 進教之佑堂和漆咸道 · 查看更多 »

愛民邨

愛民邨(英語:Oi Man Estate)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其中的一個公共屋邨及前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由房屋署建築師廖本懷先生設計及由房屋署建築師彭玉陵先生擔任項目建築師。此屋邨位於九龍何文田忠孝街和孝民街。它是全九龍城區佔地面積最廣的屋邨。由於屋邨範圍甚大,加上愛民邨的地勢關係,故邨內有部份單位露台的景觀可以眺望維多利亞港,再加上各個單位皆設有露台及設計上參考了華富邨並稍作改良,故在坊間中,愛民邨有九龍「華富邨」之稱。.

新!!: 進教之佑堂和愛民邨 · 查看更多 »

教堂

教堂是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特指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天主教的教堂又可稱為「天主堂」;伊斯蘭教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一般称为清真寺,猶太教从事宗教仪式和其它活动的场所中文亦称犹太教堂或猶太會堂。.

新!!: 進教之佑堂和教堂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進教之佑堂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慈幼會

慈幼會,全稱鮑思高慈幼會,英文簡稱SDB(Salesians of Don Bosco;Societas Sancti Francisci Salesii),是天主教組織之一,成立於1857年。 根據2001年全會代表大會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現有一萬六千多位鮑思高慈幼會會士。他們分佈在五大洲的一百二十八個國家。分為八個地區,九十七個會省,合共有二千多項事業。 慈幼大家庭約有四十多萬成員。它包含二十一個組織,他們都按照鮑思高神父的風格和神恩而發展。鮑思高神父在生時首先建立的四個慈幼大家庭成員:慈幼會、母佑會、慈幼協進會及鮑思高舊同學會。 慈幼會的工作,以兒童、青年福利、教育、社會傳播、傳教為主。近年亦涉足於高等教育。 慈幼會會士通常會於姓名後加上SDB。.

新!!: 進教之佑堂和慈幼會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進教之佑堂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