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赫德

指数 赫德

赫德爵士,Bt,GCMG(Sir Robert Hart,),字鹭宾,生於英国北爱尔兰阿马郡,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854年5月,19歲時來到中國。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著有《中国论集》等。.

83 关系: 同治帝同文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天津条约外交及英聯邦事務部外灘奕訢威妥玛宁波市安格聯寶寧尖沙咀巴夏禮上海市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中葡里斯本草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法战争中法新约常德路 (上海)东宫三师九龍广州市义和团运动伯克郡從男爵心臟衰竭北京大学北京市北爱尔兰北洋水師唐郡內湖 (英國)八國聯軍关税光绪帝勞崇光第二次鸦片战争粤海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白金汉郡芬格斯特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静安区裴式楷馬格里香港駐藏大臣詹姆斯·布魯斯,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鸦片辛丑条约都柏林郵件阿礼国阿爾斯特省阿馬郡阿思本艦隊赫德赫德道赫德铜像薛福成葡屬澳門葡萄牙肺炎锡金王国英國在華最高法院英國駐華商務總監英国恭親王李鴻章李泰国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正三品正一品比斯漢清朝新式海軍湯頓溥仪新界愛爾蘭慈禧太后拉丁语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a)(),又稱同治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布伦札萨克汗」(Бүрэн заса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歲(虛歲六歲)登基,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時年僅19週歲,死後廟號穆宗(v),諡號毅皇帝(v)。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於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統治中原以來的第八位皇帝。.

新!!: 赫德和同治帝 · 查看更多 »

同文館

京师同文馆(1862年8月24日-1900年(停辦)-1902年(併入京師大學堂)),清末自強運動期間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語言為主的官办教育機構,也是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機構。 歷史上其他曾使用“同文館”的機構有北宋於汴梁设立的安州巷同文馆作为高丽使馆。.

新!!: 赫德和同文館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1801年1月1日成立,由大不列颠王国(在1707年由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组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2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结束,但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改號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新!!: 赫德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查看更多 »

天津条约

《天津條約》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法天津条约》,是指西元1858年 (清咸豐8年) 清朝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聯軍戰敗後與俄國、美國、英國、法國在天津海光寺所簽訂的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朝委派大學士桂良和各國代表談判並簽約。真確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新!!: 赫德和天津条约 · 查看更多 »

外交及英聯邦事務部

#重定向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新!!: 赫德和外交及英聯邦事務部 · 查看更多 »

外灘

#重定向 外滩.

新!!: 赫德和外灘 · 查看更多 »

奕訢

恭忠親王奕訢(z;),号乐道堂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异母弟弟,生母为静妃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亲王」。统称“六王爷”;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主要发起者,曾任总理衙门首席大臣、领班军机大臣、议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谥“忠”。.

新!!: 赫德和奕訢 · 查看更多 »

威妥玛

威妥瑪(Sir Thomas Francis Wade;威妥玛拼音:Wei1 Tʻo3-ma3);),全名湯瑪斯·法蘭西斯·韋德,是19世紀的英國外交家與汉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1869年至1882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位漢學教授。曾荣获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及巴斯勳章。 威妥瑪与翟理斯創造了一套用於拼寫中文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即威妥瑪拼音。.

新!!: 赫德和威妥玛 · 查看更多 »

宁波市

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宁波建城于738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宁波商帮是全国闻名的商帮。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战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宁波经济由于临港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带动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寧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 目前,宁波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处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新!!: 赫德和宁波市 · 查看更多 »

安格聯

安格聯爵士(Sir Francis Arthur Aglen,),原名法蘭西斯·亞瑟·安格聯,英國人,第3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被稱為「太上財政總長」。 生於英國斯卡布羅(Scarborough)。1888年,加入海關,先後在北京、廈門、廣州、天津等關任職;1897年任稅務司。1910年3月22日,接替裴式楷,任副總稅務司,署理總稅務司。1911年6月17日,任代理總稅務司。1911年10月25日,因赫德病逝,正式接任總稅務司。安格聯在任17年,直至1927年1月31日因抗命被免職。1932年5月26日,在蘇格蘭珀斯郡(Perthshire)逝世。.

新!!: 赫德和安格聯 · 查看更多 »

寶寧

寶寧爵士(Sir John Bowring,),又譯寶靈、包令,曾是英國的國會下議院議員,也是英國政府派駐香港的第4任總督。他同時也是一名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家、旅遊家、多才多藝的作家和語言學家。.

新!!: 赫德和寶寧 · 查看更多 »

尖沙咀

尖沙咀(Tsim Sha Tsui),古称尖沙头,旧名香埗头,亦作尖沙嘴,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部份,位於九龍半島最南端,隔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對望,是進行商業、娛樂、文藝、旅遊及購物活動的地方,亦是香港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終日人流熙來攘往。這裏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展覽館,當中包括太空館、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和文化中心等。此外,這裏有不少高級酒店,其中包括著名的半島酒店,同時亦有著名景點、古蹟和特色建築如星光大道、尖沙咀鐘樓、1881(前水警總部)和柏麗購物大道。.

新!!: 赫德和尖沙咀 · 查看更多 »

巴夏禮

巴夏礼爵士,KCB,GCMG(Sir Harry Smith Parkes;),19世纪英国外交家,主要在中国与日本工作。香港九龙-白加士街-以他为名。.

新!!: 赫德和巴夏禮 · 查看更多 »

上海市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直辖市,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其港口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主要产业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信息、制造等。上海位於中国东部弧形海岸线的正中间,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临东海,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岛处于长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人口2419.7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占59%,达1439.50万;近年来,上海市也与周围的江苏、浙江两省高速发展的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几大城市群之一。2017年生产总值為30,133.86億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4463.09億美元或8587.59億國際元,為世界一大經濟區域;人均生产总值則為124,571元人民幣,按同年國際匯率可兑換成18,450美元或35,500國際元,接近先進经济体20,000美元的标准。2017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88元人民幣,位居全国首位。2017年上海居民的税后月收入為1,336美元,比較其他國內一線城市為高,但較香港的2,715美元、倫敦的2,776美元、東京的2,897美元、排名第九新加坡的3,077美元、排名第二旧金山的4,817美元,以及排名第一瑞士苏黎世的5,876美元為低。 晋代,上海初步发展为一个渔港、盐产地和商贸集镇。唐代到元代,上海地区归华亭县、松江府管辖。明清两朝,上海已较为繁荣,棉纺织业发达。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由此开始上海租界的历史。上海凭借独特的政治环境,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苏、浙、粤、皖、鲁等周边省份及外国的移民,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江南地区传统的吴越文化与各地移民带入的多样文化(包括開埠後的西方近现代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被蒋中正评价为“中外观瞻之所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主要发展内陆的重工业等,西方国家也对中華人民共和國经济封锁,上海大量支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经济成长速度加快;2005年设立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批准的上海自贸区,也令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世界级大都市,更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和中国财政收入的支柱城市,但目前上海正面临外地来沪人员所導致的犯罪率上升,同時人才外流、上海话及海派文化消失等问题也為上海的前景帶來隱憂。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典范,因此也拥有不少著名地标景观,包括豫园-城隍庙、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摩天大楼天际线等。.

新!!: 赫德和上海市 · 查看更多 »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912年前称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是1859年至1950年间中国海关的实际最高领导。.

新!!: 赫德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 查看更多 »

中葡里斯本草約

《中葡里斯本草約》或稱《中葡會議草約》、《中葡草約》,是清政府與葡萄牙於1887年草簽的外交文件,內容“定准在中國北京即議互換修好通商條約”及“中國堅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結果草約內容,成為日後的不平等條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之基礎,但亦做出了不少修改。.

新!!: 赫德和中葡里斯本草約 · 查看更多 »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重定向 中英藏印條約.

新!!: 赫德和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 查看更多 »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清光绪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清朝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枢,又稱為「甲申朝局之變」),但後期勉強在臺灣形成僵局,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新!!: 赫德和中法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Traité de Tianjin),全称为《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Traité de Paix, d'amitié et de commerce entre la Chine et la France),是清朝政府和法国为结束中法战争而于1885年6月9日(光绪十一年四月廿七)在天津签订的和约,签字者为李鸿章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新!!: 赫德和中法新约 · 查看更多 »

常德路 (上海)

常德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在20世纪初-1943年之间名为赫德路(Hart Road)。该路分为两段:南段南起延安中路(原“福煦路”),北至安远路(原名“槟榔路”);北段南起新会路(原名“马白路”),北至苏州河。全长2811米。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的静安寺站、昌平路站和长寿路站均在常德路周边。.

新!!: 赫德和常德路 (上海) · 查看更多 »

东宫三师

东宫三师,或稱太子三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为了培养皇太子尊师重道的品格,在礼仪上对东宫三师十分推崇。《百官志四上》:“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东宫三师的辅官为「东宫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东宫三师与三少后世渐为榮譽職,單純成為高級虛銜,並不負責教導太子。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亦設有東宮三師,負責教導王世子。.

新!!: 赫德和东宫三师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赫德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

广州市(Canton,),简称穗或广,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開創中國市政建制,現在是副省級市。廣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行。 广州擁有2200年以上歷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由于经济水平发达、发展程度优秀,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并称为中国内地四大一线城市。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新!!: 赫德和广州市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新!!: 赫德和义和团运动 · 查看更多 »

伯克郡

伯克郡(Berkshire,英文簡稱:Berks),英國英格蘭東南部區域的郡。伯克郡沒有行政總部,雷丁是第1大鎮。英國著名建築溫莎城堡座落在溫莎。 伯克郡與英國皇室淵源甚深(尤其是溫莎城堡座落在伯克郡),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在1958年賜予頭銜「皇家郡」,故伯克郡全名「伯克郡皇家郡」(Royal County of Berkshire)。.

新!!: 赫德和伯克郡 · 查看更多 »

從男爵

從男爵(baronet,又譯準男爵,傳統簡寫是Bart,現代簡寫是Bt),以及相當於男性的女從男爵(baronetess,簡寫是Btss.)。是對從英國君主取得世襲「從男爵爵位」的人士的稱呼。從男爵爵位最先由英皇詹姆士一世於1611年設立,用以籌集資金。從男爵是英國特有的,在歐洲大陸並沒有同等於從男爵的爵位,唯有歐陸的「世襲騎士」性質較近。「世襲騎士」的例子有德國和奧地利的Ritter,以及荷蘭的erfridder。愛爾蘭原本也有三個世襲騎士爵位,但其中一個已經斷絕,另外兩個則仍然存在。 「從男爵」一詞源於「男爵」(baron)。而從男爵的地位則在男爵之下,騎士之上。 從男爵爵位有兩點是獨一無二的:.

新!!: 赫德和從男爵 · 查看更多 »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Insuffisance cardiaque,HF, heart failure),一般意指慢性心臟衰竭(CHF, chronic heart failure)。但是有時則指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當心臟無法推送足量維持身體所需,心臟衰竭於焉而生。在醫學術語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又稱CCF, congestive cardiac failure)或慢性心臟衰竭(CHF, chronic heart failure)同義且可互換使用。心臟衰竭症狀通常包含呼吸困難、過度疲憊與下肢水腫。呼吸喘特別在運動、與時容易症狀加劇。心臟衰竭通常會限制病患行動與運動的可負荷量,即便控制得宜,運動量依然受限。 造成心臟衰竭的常見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包含曾有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房顫動、、和心肌病變。這些原因會造成心臟結構或功能的改變,進而造成心臟衰竭。根據左心室(LVE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異常與否,心臟衰竭分為兩類:低收縮分率心衰竭(HFrEF,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和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HFpE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兩者的病理機轉不同,對藥物治療反應與預後亦不相同。疾病嚴重程度通常以運動耐受力下降多寡來分級。心臟衰竭並不等同於心肌梗塞(部份心肌壞死)或心跳停止(所有血流皆停止)。其他可能和心臟衰竭有類似症狀的疾病包括:肥胖、腎臟問題、肝臟問題、貧血、等。 心臟衰竭的診斷是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並透過心臟超音波確認診斷。抽血檢查、心電圖、則適用決定心臟衰竭的潛在成因。心臟衰竭的治療端視嚴重度與成因。對控制穩定的慢性心臟衰竭病患而言,治療通常包含藥物、生活型態的調整,譬如戒菸、運動、飲食控制等。對低收縮分率心衰竭病患而言,建議使用藥物包含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與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對於較嚴重者,可使用醛固酮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抑制劑或肼苯太素併用。對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患者,則需要治療相關健康問題。利尿劑因為有助於避免體液滯留,所以建議服用。必要時視情況,則可使用心律調節器或。然而嚴重患者對上述治療反應不佳,可考慮或心臟移植。 尤其是在状况“轻”的情况下心衰竭往往由于没有共同承认的定义以及难以诊断而不被诊断出来。心臟衰竭是常見、高醫療支出且可能致命的疾病。在已開發國家,約2%的成人有心臟衰竭,而年齡高於65歲者則增加至6-10%。甫診斷心臟衰竭第一年的死亡風險為35%,往後每年則降低至10%。此風險與某些癌症類似。在英國心臟衰竭佔緊急入院的5%。即使使用最好的治疗,心衰竭的年死亡率为10%。心衰竭是导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入院的主要原因。有關心臟衰竭的文獻,最早由紀錄於西元前1550年。.

新!!: 赫德和心臟衰竭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新!!: 赫德和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赫德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赫德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又称北洋海軍、北洋艦隊,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军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巨者,规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争時除噸位外已經全面落後。战后,清政府重新组建北洋水师。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并,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

新!!: 赫德和北洋水師 · 查看更多 »

唐郡

唐郡(County Down;愛爾蘭語:Contae an Dúin,意即「堡壘」),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東南部、愛爾蘭島最東端。面積2,448 km²,郡治唐帕特里克。1973年以後被解散,由區所取代。 Category:北愛爾蘭的郡 Category:197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赫德和唐郡 · 查看更多 »

內湖 (英國)

內湖(Lough Neagh),又譯內伊湖,是英国最大的湖泊,位于北爱尔兰地区中部,面积388平方公里。在整个西欧,内湖的面积也可排到第三位,仅次于日内瓦湖和博登湖。.

新!!: 赫德和內湖 (英國) · 查看更多 »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為了對抗大清帝國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军事行动攻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的八国联合军队。 八國聯軍軍隊的人數最早是三萬人,後來增至約五萬人。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新!!: 赫德和八國聯軍 · 查看更多 »

关税

稅,是指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新!!: 赫德和关税 · 查看更多 »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新!!: 赫德和光绪帝 · 查看更多 »

勞崇光

勞崇光(),清朝政治人物,字辛阶,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

新!!: 赫德和勞崇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戰爭;又被英国人称为「亞羅號戰爭」(Arrow War)、「英法對華遠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此次戰爭時值不列顛群島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法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以及中國的清朝咸豐時期。.

新!!: 赫德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粤海关

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原正中拱券门上“粵海關”三字,1949年后曾改为“廣州海關”,经修复后现改回“粵海關”,英文名稱上依照拉丁文传统以V代U變成「CVSTOM HOVSE」字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赫德和粤海关 · 查看更多 »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a),簡稱總理衙門,是清朝後期自強運動中所設立的外交事務衙門機構。在晚清的外交事務以及推動現代化事務上發揮了作用。.

新!!: 赫德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 查看更多 »

白金汉郡

白金漢郡(Buckinghamshire,簡稱:Bucks),英國東南英格蘭的郡。米爾頓凱恩斯是第一大鎮(Town),海威科姆排第二,艾爾斯伯里排第三(亦是郡治)。.

新!!: 赫德和白金汉郡 · 查看更多 »

芬格斯特

芬格斯特(Fingest)是英國白金漢郡威科姆區西南面一個村莊,與牛津郡之間隔著奇爾特恩丘陵,離高威科姆約六英里遠。.

新!!: 赫德和芬格斯特 · 查看更多 »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最卓越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The 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eorge),簡稱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於1818年4月28日由威爾斯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四世)設立,當時他正代替其父王乔治三世,攝理君職。本勳章分為三等,依等第如下:.

新!!: 赫德和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 查看更多 »

静安区

静安区()是中國上海市的一个市辖区,全区面积37.37平方公里,与6个区接壤。区境东与黄浦区、虹口区交界,西与长宁区、普陀区为邻,南与徐汇区衔接,北与宝山区毗连。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户籍人口305,766人,常住人口246,788人。原闸北区并入后,户籍人口999,178人,常住人口1,077,284人。如今,静安区依然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并是全市公认的“高品位的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区”。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政府举办“撤销闸北区静安区建制 设立新的静安区大会”,宣布静安区与原闸北区合并。.

新!!: 赫德和静安区 · 查看更多 »

裴式楷

裴式楷,原名羅伯特·愛德華·裴登(Robert Edward Bredon,),漢名裴式楷,英国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妻弟,曾任代理总税务司。 裴式楷出生于爱尔兰,最初担任军医,1873年退役。此后来到中国,历任芝罘、宁波、广州、汉口、上海等海口税务司。1898年升任副总税务司。1902年在他的撮合下,盛宣怀、吕海寰与英国专使马凯在上海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1908年赫德休假离职回国后,他出任代理总税务司。1910年安格联接替其位,1911年裴式楷退休。1918年在北京逝世。 裴式楷是女作家裴丽珠的父亲,裴丽珠也曾长期在中国居住。.

新!!: 赫德和裴式楷 · 查看更多 »

馬格里

格里爵士(Sir Halliday Macartney,),又譯馬凱尼,字清臣。生於蘇格蘭,出身馬戛爾尼家族。原為英軍軍醫。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隨軍來華。其後加入常勝軍。馬格里遂漸得到李鴻章賞識,督辦鑄造火炮。1875年,因金陵機器局鑄造的火炮爆炸被撤職。但不久獲李鴻章推薦到中國駐英使館。馬格里於1877年到達倫敦,此後近30多年間一直在倫敦為清政府效力。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蒙難時,馬格里經常被指為事件的主謀。另一說為龔照瑗扣拿孫中山後,事後強迫馬格里負責處理。 1902年5月 - 馬格里獲得大清帝國頭等雙龍寶星。.

新!!: 赫德和馬格里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赫德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新!!: 赫德和駐藏大臣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布魯斯,第八代額爾金伯爵

詹姆斯·布魯斯,第八代額爾金伯爵與第十二代金卡丁伯爵,,,(英語: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中文文獻中或稱為伊利近(「額爾金伯爵」的另譯)或卜魯斯(「布魯斯」的另譯),十九世紀英國殖民地官員。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作為英國談判代表,全權公使隨軍至北京,談判北京條約,並下令焚燬圓明園,作為英國外交人員受虐至死的報復。香港中環有伊利近街紀念其訂立之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

新!!: 赫德和詹姆斯·布魯斯,第八代額爾金伯爵 · 查看更多 »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语: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简称Queen’s或QUB)是一所位于英國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女王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0年创立的皇家贝尔法斯特学会,大学于1845年获得皇家特许状,1849年以“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为名开始办学。现有学生24560人,其中本科19165人,研究生5395人。 女王大学位于贝尔法斯特四大文化区之一的女王区的中心地带,大学提供跨学科的、不同层次的学位项目。目前可供选择的项目超过300个。女王大学的代理校长和副校监由詹姆士·麦克伊尔内(James McElnay)担任,校监由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担任。 女王大学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英联邦大学协会、欧洲大学协会、爱尔兰大学联盟和英国大学联盟的成员之一。曾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位图灵奖得主曾在女王大学学习或工作过。.

新!!: 赫德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 查看更多 »

鸦片

鸦片(阿片,opium),俗称大烟、阿芙蓉(阿拉伯语:Afyūm)或福寿膏,属天然麻醉抑制剂,医学上作麻醉性镇痛药;非科学研究或非医用,则归类于毒品。 作为毒品,传统用于鸦片的吸毒工具有烟签、烟灯、烟枪等,一般将生鸦片加工成熟鸦片,然后搓成小丸或小条,在火上烤软后,塞进烟枪的烟锅裏,翻转烟锅对准火苗,吸食燃烧产生的烟;吸毒人员中烟瘾不大者每天吸食10~20次,重者每天百餘次;现在吸毒者常直接吞服鸦片小丸,或把鸦片溶于水中直接用针进行静脉注射。.

新!!: 赫德和鸦片 · 查看更多 »

辛丑条约

《辛丑條約》,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議定書》,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十一國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条约,亦有“九七皇耻”一说。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皇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新!!: 赫德和辛丑条约 · 查看更多 »

都柏林

都柏林(Dublin;Baile Átha Cliath)是愛爾蘭共和國的首都以及最大的城市,靠近愛爾蘭島東岸的中心點,位處都柏林郡的利菲河(River Liffey)河口、都柏林地區的中心。都柏林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愛爾蘭首都城市,也是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由於很多高技術企業聚集,所以有歐洲的硅谷之稱。 Dublin這個字起源於愛爾蘭語的Dubh Linn(意為「黑色池塘」)。都柏林的現代愛爾蘭名Baile Átha Cliath(意為「蘆葦障礙做成的淺灘之城」)則是指在黑色池塘旁邊的定居地。 最早關於都柏林的文獻是托勒密的手稿,大約寫於140年,他稱之為埃布拉納(Eblana)。 都柏林在官方城市邊界內的人口是大約495,000人(愛爾蘭中央統計處2002年人口調查),然而這種統計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因為都柏林的市郊地區和衛星城鎮已經大幅地發展與擴張。都柏林市和都柏林郡的人口加起來已經超過了1,100,000人(愛爾蘭中央統計處2002年人口調查)。雖然對於「大都柏林都會區」的定義沒有一個確切的共識,但是普遍而言大家可以接受這個地區包括了都柏林市和郡,以及部份的威克婁郡、基爾代爾郡和米斯郡,因為通勤帶可以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新!!: 赫德和都柏林 · 查看更多 »

郵件

郵件是指經傳遞方式處理的文件。郵件傳遞的過程稱為「郵遞」,而從事郵遞服務的機構或系統,則稱為郵政。.

新!!: 赫德和郵件 · 查看更多 »

阿礼国

阿礼国,KCB(Sir Rutherford Alcock,),是19世纪英国驻中国、日本领事。 阿礼国1809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医生。阿礼国1844年为福州领事,1846年接替巴富尔晋升为上海领事。1848年发生青浦教案,胁迫上海道麟桂同意将英租界由830亩扩展到2820亩。1854年与美、法三国领事、上海道吴健彰议定上海海关协定九款,控制海关管理权。 1858至1864年派驻为英国首任驻日本公使,他於1860年9月11日(万延元年七月27日)登上富士山,成為歷史記載第一位攻頂成功的外國人。在长州藩袭击下关海峡的西方船只后,他主张英国、法国、荷兰和美国联合攻击长州海岸。 1865至1869年回到中国,驻北京,从事外交工作。1897年卒于伦敦。.

新!!: 赫德和阿礼国 · 查看更多 »

阿爾斯特省

阿尔斯特 (Ulster;愛爾蘭語:Cúige Uladh / Ulaidh;阿爾斯特蘇格蘭語:Ulstèr),是愛爾蘭四個歷史省份之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當中六郡目前組成了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部份,其餘三郡屬愛爾蘭共和國。.

新!!: 赫德和阿爾斯特省 · 查看更多 »

阿馬郡

阿馬郡(County Armagh;愛爾蘭語:Contae Ard Mhacha),是愛爾蘭阿爾斯特省的一個郡,位於北愛爾蘭南部。因土地適宜種植蘋果,故有the Orchard County之稱。面積1,254 km²,郡治阿馬。1973年以後曾被解散,由區所取代。 Category:北愛爾蘭的郡 Category:197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赫德和阿馬郡 · 查看更多 »

阿思本艦隊

阿思本艦隊,是清朝同治年間,是一支由清政府委任英國官員赴英國購置新型戰艦的海軍。但艦隊構成方式和清政府對指揮權、用人及花費等各方面皆出現嚴重分歧,最終雙方解除合約,艦隊解散,各軍艦由艦隊司令英國海軍上校帶回倫敦拍賣。.

新!!: 赫德和阿思本艦隊 · 查看更多 »

赫德

赫德爵士,Bt,GCMG(Sir Robert Hart,),字鹭宾,生於英国北爱尔兰阿马郡,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854年5月,19歲時來到中國。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著有《中国论集》等。.

新!!: 赫德和赫德 · 查看更多 »

赫德道

赫德道(Hart Avenue)是香港的一條道路,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與漆咸道南之間。特色是道路走線呈Y形,東北起漆咸道南,南接麼地道,西北至加拿分道。.

新!!: 赫德和赫德道 · 查看更多 »

赫德铜像

赫德铜像,城市纪念性铜像雕塑,1914年起树立于上海外滩,主要为了纪念英籍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1941年,该铜像为日军拆除融化,现只留存铜像基座,保存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新!!: 赫德和赫德铜像 · 查看更多 »

薛福成

薛福成(),字叔耘,號庸庵,江苏无锡县人,清朝官员、外交官。.

新!!: 赫德和薛福成 · 查看更多 »

葡屬澳門

葡屬澳門(1557年—1999年12月19日),又稱為澳葡時期或者澳葡時代,澳門在葡萄牙帝國時期的政府機構,不是官方用語。殖民地時期稱為澳門政府,因與澳門回歸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澳葡政府」,以區別兩者。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的殖民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澳葡政府時期,澳門曾被分為澳門市(Concelho de Macau,又稱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範圍為澳門半島)和海島市(Concelho das Ilhas,包括氹仔(Taipa)和路環(Coloane))。澳門當時亦是葡萄牙的海外省。 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 赫德和葡屬澳門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赫德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肺部出現發炎的症狀,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肺炎常見的症狀包括有痰的咳嗽、胸痛、發熱及呼吸困難。症狀可能由輕微到嚴重不一。特別高齡的長者或新生兒可能會出現不典型的症狀。通常在治療開始後三天會逐漸好轉;然而,患者在未來一個月以上可能會感到疲倦。 肺炎通常是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偶爾會由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另外藥品影響或者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會造成肺炎。危險因子包括諸如囊腫性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部疾病,以及氣喘、糖尿病、心臟衰竭、具吸菸史,還有使咳嗽能力貧弱的中風、免疫抑制。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理學檢查來判斷 -->。、血液測試,痰液都能幫助確認診斷。這個疾病可以依照感染的地點分類為社區、醫院、或醫護相關的肺炎。 疫苗可用於防止特定種類的肺炎 -->,其他預防包含多洗手和禁菸。治療方式則取決於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抗生素可用於治療細菌造成的肺炎 ,如果病人病情嚴重,通常會住院治療。當病人氧氣含量低時,會用。 全球每年約有4.5億人(全球人口的7%)罹患肺炎,每年約400萬人因此死亡。肺炎被十九世紀時的醫生視為「死亡統帥」。在二十世紀,抗體和疫苗的發明使存活率得以改善。然而,開發中國家居民、年老、年幼與慢性疾病患者,肺炎依然高居主要死因之一。由於肺炎經常縮短垂死之人的煎熬,因此被稱為「老人之友」。.

新!!: 赫德和肺炎 · 查看更多 »

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是在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成为英国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佩登东杜南嘉在美國紐約逝世,旺秋丹增郎加繼位。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王室的王位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其与西藏和不丹联系甚密,从其首位国王由西藏迁移而来,和其与不丹有共同边界可以看出。.

新!!: 赫德和锡金王国 · 查看更多 »

英國在華最高法院

英國在華最高法院(British Supreme Court for China),又稱大英按察使司衙門,是英國在1865年至1943年間設於中國上海公共租界的法院,歷史上對中國、日本和朝鲜行使治外法權。 英國在1842年與清廷簽訂《南京條約》、在1858年與德川幕府簽訂《日英修好通商條約》、以及在1883年與李氏朝鮮簽訂《朝英修好通商條約》,因而先後取得對華、對日和對朝的治外法權,有全權對這些地區的英籍人士行使司法權。法院在1865年設立時對中日兩國擁有治外法權,因此名為英國在華及在日最高法院(British Supreme Court for China and Japan),英國在1899年停止對日本行使治外法權,法院遂於1900年更名為英國在華及在朝最高法院(British Supreme Court for China and Corea),至1910年復因日韓合併,英國不再對朝鮮行使治外法權,故法院再改名英國在華最高法院。及至1943年,英國與國民政府達成協議同意放棄對華治外法權,法院才告裁撤。.

新!!: 赫德和英國在華最高法院 · 查看更多 »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英語:Chief Superintendent of the Trade of British Subjects in China)一職由英國政府在1834年設立,總監最初在澳門辦公,專責為英商與清廷商討通商和開放港口等貿易事宜。其後因協助英商販運鴉片,促使中英貿易糾紛升級,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

新!!: 赫德和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赫德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恭親王

和碩恭親王(a),是清朝亲王,前后共有两个互无关系的系统。 一是清朝降等承袭親王。康熙十年(1671年),清世祖第五子常寧被封親王,封號恭。降等承袭,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十代十位。 二是清朝世袭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訢被封親王,封號恭,死後諡號忠,允許世袭罔替,每次襲封不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四代三位。.

新!!: 赫德和恭親王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赫德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李泰国

李泰国(英語:Horatio Nelson Lay,),英国肯特郡人,李太郭之子,1855年至1863年间任清朝政府首任海关总税务司。 李泰国的父亲曾担任英国驻厦门领事,他鼓励少年李泰国学习中文,但是在1845年即去世,未能亲眼目睹其子在中国的成就。 1847年,李泰国被派往中国学习中文,其卓越的语言能力使其在1854年成为了英国驻上海的副领事。李泰国在此期间参与了清朝海关的创建,因此于1855年被任命为首任海关总税务司。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泰国作为额尔金勋爵的译员参加了中英天津条约的谈判过程,在谈判中,李泰国出示了截获的文件,证实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对英方一味欺瞒,耆英受窘退出谈判,不久被勒令自杀。 1862年,李泰国受恭亲王奕訢委托,前往英国购买军舰,以帮助清军攻打太平天国控制的天京。当舰队于1863年到达中国时,舰队司令阿思本拒绝接受任何中方官员的命令,声称只有同治帝通过李泰国才能指挥其舰队。清政府并不承认阿思本的特权,阿思本遂宣布辞职,并带领舰队的主要船只返回英国。李泰国也被勒令解职,其总税务司职位被交给赫德。 1863年,李泰國去職。 1864年,李泰国退出外交界,1869年後則獲日本政府聘為外籍顧問。回到英国后,他陷入财产纠纷中,于1898年去世。.

新!!: 赫德和李泰国 · 查看更多 »

樞密院司法委員會

樞密院司法委員會(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是英國的一個司法機構,是英國的終審法庭之一,亦是英國海外領地、皇家屬地和部份獨立英聯邦國家的終審法庭。雖然人們常常說要上訴到樞密院,但實則是上訴至「女皇陛下會同樞密院」(Her Majesty in Council),再由女皇向司法委員會徵詢「意見」。至於對英聯邦國家而言,上訴案件則直接由司法委員會處理。就汶萊而言,上訴案件則會送到蘇丹,再由司法委員會向蘇丹提供「意見」。在以前,司法委員會只會提交一份意見,但自1960年代開始,委員會內若有其他異議也可以提出。 由於英國的司法制度沒有一個單一的全國性終審法院,所以其法制是異於一些其他國家的。大抵而言,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對某些上訴案件享有終審權,但英國最高法院卻對其餘大部份的上訴案件享有終審權。至於在蘇格蘭,其高等法院對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但民事案件方面,英國最高法院對絕大多數的案件有終審權,包括(自2009年以來)蘇格蘭自治的案件終審權。現在由英國最高法院行使的終審權在2009年10月1日之前最高法院依據《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第三章成立之前分別由上議院司法委員會和樞密院行使(後者轉交最高法院的僅限於因權力下放而衍生的案件)。 香港在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亦以它為最高的上訴法院,在主權移交後則改為於本地成立的香港終審法院。.

新!!: 赫德和樞密院司法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正三品

正三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属于次于從二品、高于從三品的官员,在多数朝代为政府部院的责任人,皇帝的亲族也有相应的正三品。.

新!!: 赫德和正三品 · 查看更多 »

正一品

正一品是中国、朝鮮、越南、琉球等古代官位的一个品秩,属于最高级官员。一般是三公三师级高官,在多数朝代为宰相甚至宰相以上,皇帝的亲族,亲王妃嫔也有相应的正一品。.

新!!: 赫德和正一品 · 查看更多 »

比斯漢

比斯漢(Bisham)是位於英國英格蘭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一個民政教區,並鄰近泰晤士河,離高威科姆約四英里遠,離馬洛約五英里遠,離梅登黑德約三十三英里遠,根據2001年的人囗調查,該鎮有1149人。.

新!!: 赫德和比斯漢 · 查看更多 »

清朝新式海軍

清朝新式海軍是清朝政府在1875年建立的近代化海軍,英语通稱爲Imperial Chinese Navy(中华帝国海军)。雖然中國至遲自宋朝即建有國家水師,但直到1875年才真正開始建設近代化海軍。新式海軍由四個水師構成: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及福建水師,在1894年前曾一度成爲公認的東亞最强海軍,但在1894-5年的甲午戰爭中被重創。1909年四水師合并,並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改組為中華民國海軍。.

新!!: 赫德和清朝新式海軍 · 查看更多 »

湯頓

湯頓(Taunton)是英國的一座城市,位於薩默塞特郡。包含郊區在內,2001年湯頓人口估計有61,400人,是薩默塞特郡最大的都市。湯頓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目前正進行重建項目。湯頓的交通發達,這也支持了其經濟和商業中心的地位。在鐵器時代這裡就有人生活。.

新!!: 赫德和湯頓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赫德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赫德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新!!: 赫德和愛爾蘭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赫德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赫德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