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變相

指数 變相

變相在佛教裡,是指将佛經或佛教故事中的典故、事件以画为载体展示传播。習慣上,具情節的故事畫叫經變或經變畫,非情節性的人物畫叫變相、變像或變像图。有時一併通稱為變相。 古代的平民,识字的人不多,民众文化程度低下,为了传播推广宗教教义,方便大众阅读理解,政府或宗教组织以至个别画家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复杂的经文转化为图画,陈列给民众参观学习,此風盛行於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地區。 中国甘肃、青海、西藏自治区等地,有着众多佛教的經變畫,其中敦煌的莫高窟的壁画更是杰出代表作。.

13 关系: 展子虔平民佛经佛教甘肃省莫高窟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變文藏傳佛教汉传佛教涅磐變相碑敦煌壁画

展子虔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朝画家,生卒年代不详,渤海人(今山东省阳信县)。 他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历经東魏、北齐、北周、隋朝,据史料记载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 人物描法非常细致,以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为唐代人物画法开辟途径;画马立者有走势,卧者则腹有起跃势。 其山水画《游春图》流传下一个临摹本,但基本符合原作精神,其笔致凝炼,色彩艳丽,尤其是空间透视安排合理,证明在隋朝中国的山水画已经解决了空间处理问题,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幅风景画。《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技法:a.青绿勾填,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 b.俯瞰式构图,"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客观物体之远近,高低,大小关系及透视关系 c.设色浓艳,创青绿山水端绪 他曾在洛阳、长安、江都等地寺院作菩萨和八国王分舍利等壁画。 美史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

新!!: 變相和展子虔 · 查看更多 »

平民

平民是指普通市民、公民,指不是奴隸但沒有任何特權或官職的自由人,因此除了貴族、高級官員、奴隸外,都稱平民。 在軍事上,指的是,或者是非參與戰鬥的人員。.

新!!: 變相和平民 · 查看更多 »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新!!: 變相和佛经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變相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變相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余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12月,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重庆大足石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

新!!: 變相和莫高窟 · 查看更多 »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

新!!: 變相和青海省 · 查看更多 »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區(),简称藏,通稱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边疆的一个藏族自治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上,首府拉萨市。.

新!!: 變相和西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變文

變文,是中国唐朝受佛教影響而興起的一種文學体裁,是一種佛教通俗化、佛經再翻譯的運動。由於佛經經文過於晦澀,僧侶為了傳講佛經,將佛經中的道理和佛經中的故事用講唱的方式表現,這些故事內容通俗易懂,寫成稿本後即是變文。 變文多取材於佛經或中國民間故事,加以舖述改寫。變文的取材,大體有三種:一是帶有佛教故事的變文,如《降魔變文》、《破魔變文》、《維摩詰經變文》、《金剛經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二是史料性質的變文,如《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韓擒虎話本》、《唐太宗入冥記》等;第三是民間傳說題材的變文,如《舜子至孝變文》、《劉家太子變文》、《董永變文》等。變文中多使用佛教語,如“多生”、“羅剎”、“涅槃”、“轉世”、“知識”、“天女”、“天堂”、“帝釋”、“佛國”、“淨土”、“發善願”、“阿耨池”、“五濁惡世”等。.

新!!: 變相和變文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變相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新!!: 變相和汉传佛教 · 查看更多 »

涅磐變相碑

#重定向 涅槃變相碑.

新!!: 變相和涅磐變相碑 · 查看更多 »

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是指位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左近的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是該石窟群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按照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可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等。.

新!!: 變相和敦煌壁画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經變經變畫變像變像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