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被提

指数 被提

被提(英語:Rapture),是基督教末世论中的一種概念,認為當耶穌再臨之前(或同時),已死的信徒將會被復活高升,活著的信徒也将會一起被送到天上与基督相會,并且身體将升华为不朽的身体。雖然幾乎所有基督徒团体都相信自己得到救赎和永远的生命,「被提」这个术语特别用于这个特别事件。这个概念在1830年代,以及较近的1970年代,由千禧年前论者,特别是时代论者对圣经的解释而开始普及。根据这些理论,世界上的事件表明,末日预言即将應驗,被提可能在任何时刻发生。許多较保守的新教基督徒(包括基要派、福音派、五旬节派、浸信会和许多独立团体)支持此解釋。 「被提」的確切意義、時間以及影響,在基督徒社群中仍然有爭議,這個術語至少會被以兩種意義使用。災前被提論的觀點,一群人將會像字面上一樣離開“與主在空中相會”,另一群人則會被留在地上。這是現在最常用的意義,特別在美國基要派之中。過去傳統的觀點,則只是將「被提」當作「最後復活」的同義詞,不相信有一群人會另外被從地上帶走。這個區別很重要,因為某些類型的基督教從來沒有在宗教教育中提及“the Rapture”,但在描述最後的復活發生時,可能會使用較古老但更一般性的詞彙“rapture”。 關於耶穌再臨的時間有很多種說法(包括究竟會是一次事件或兩次),被提的時間也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被提將发生在大灾难(耶稣再临之前为期7年的时期)前夕,另一种解释认为被提将会发生在大灾难中途,此后基督到地上建立他的王国,统治世界1000年(见千禧年)。對於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所描寫「在空中相遇」的目的為何,也有不同的觀點。許多教派如羅馬天主教 ,東正教,路德宗和改革宗,相信被提的意義只是表示當耶穌再臨時,一般性的最後復活。他們不相信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7節的事件發生後,還會那個大災難的時期,讓一群被留在地上的人經歷。 學者普遍認為,災前被提論起源於十八世紀的清教徒傳道英克里斯·馬瑟和科頓·馬瑟, 隨後由約翰·納爾遜·達秘在1830年代普及, 再透過司可福串注聖經的廣泛流傳普及於20世紀初美國。。其他人包括格蘭特·傑佛瑞則認為,七世紀敘利亞教會文獻《托名的以法蓮的啟示錄》支持災前被提。.

42 关系: 基督基督徒基督教基要主义基督教末世論千禧年千禧年前论启示录大灾难天主教會希腊语东正教帖撒罗尼迦前书五旬节派得圣得救信義宗圣经预言哥林多前書冷战福音派約翰·納爾遜·達秘罗马天主教美國聖經黎曦庭达拉斯神学院重生长生不老腓立比書耶稣再临欧洲联盟正教會歸正宗清教徒浸信会新約聖經新耶路撒冷新教时代论敌基督拉丁语普利茅斯弟兄会

基督

200px 基督来自于希腊语Χριστός或Christos,是亚伯拉罕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中東地區膚髮易乾裂,古代的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的頭上,滋潤膚髮,象徵這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也等同于希伯来语中的彌賽亞,意思为「受膏者」。在基督教、聖經當中基督是拿撒勒的耶稣专有名稱,或者是稱號,即“耶穌基督”。 基督一词常被误认为是耶稣的姓,因为圣经中曾多次提到「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相信耶稣基督的人被称作基督徒,因为他们相信並清楚知道耶稣是他们的救世主,或在旧约书中所预言的弥赛亚。大部分犹太教徒反对这一观点,并仍然等待着弥赛亚的到来。而所有基督徒现在正在等待基督耶穌的再临,从而验证弥赛亚预言余下的内容。 基督教神學集中研究耶稣的身位、生活、教授、和工作。又被称为基督学。.

新!!: 被提和基督 · 查看更多 »

基督徒

基督徒(Christian)是對基督宗教信徒(教徒)的稱呼,泛指相信耶穌是基督和神的儿子及跟從其教導的人,現泛指基督宗教教會的成員,包括天主教信徒、正教會信徒、新教信徒、獨立教會信徒在內的基督教各宗派人士,部分信奉基督教但不加入任何基督教教派的信徒,亦可被稱或自稱為基督徒。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語境所稱的「基督徒」有時指新教信徒。此名稱出自《新約聖經》,當時其著作所用的通用希臘語將基督徒稱為「」(),意思是“基督的人”。 「基督徒」一詞多次出現在《新約聖經》的書信部分,例如在與:從安提阿的教會聚集起首,他們被稱為基督徒;及後,希律·亞基帕曾對保羅表示,「保羅少許的說話,便叫亞基帕作基督徒嗎!」。《彼得前書》裡,彼得把「基督徒」與「受苦」連在一起,也指出「基督徒受苦,不是羞恥,而是榮耀上帝的事」。在保羅傳教時代,基督徒較常以「聖徒」自稱。聖經提到耶穌給基督徒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新!!: 被提和基督徒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基要主义

基要主义(基要派)也稱基本主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基督教新教内兴起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宗派。在美国等地有较大影响。英语“基要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由美国的长老宗教徒提出,但基要主义运动后来是由浸信会继承,並由福音派发扬光大。基要派主張“聖經絕對無誤”,反对一切自由主义神學(或稱現代派神學),反对他们对《聖經》的批判。.

新!!: 被提和基督教基要主义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末世論

基督教末世論(Christian eschatology)指基督教關於末世的觀點。ta eschata (the last things),末後之事的教義乃建基直線之歷史觀,歷史如直線般(linear)前進邁向終局。末世是《聖經》中提到的當今時代终结的時候,與耶稣再臨時(有時俗稱世界末日)的審判有關,對真正信靠基督的基督徒來說這是最終的公理與正義的來臨,是值得期盼的。 對於末世,不同的基督宗教的理解是不同的。一般的主張認為,這與當今時代終結時候人類死亡現象終結,即靈魂所依附的生命載體不再如同現今肉體的認知,人類仍擁有實際載體依照其靈魂狀況被分別安排進入永生與永死時期的情況,其中也涉及基督再來時人類歷史的結束過程和人類永遠的命運。.

新!!: 被提和基督教末世論 · 查看更多 »

千禧年

#重定向 千纪.

新!!: 被提和千禧年 · 查看更多 »

千禧年前论

千禧年前论(英語: Premillennialism)是終末論的理論之一,相信耶穌的肉身将要再临地上,开始祂千年国的统治(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解释为在天堂统治)。被称为"千禧年前论",是因为它认为耶穌再临将会发生在千年国开始之前。与千禧年后论(postmillennialism)或无千禧年论(amillennialism)等其他終末論不同,前者认为耶穌再临将会发生在千年国开始之后,而后者认为千禧年只是象征性的。 千禧年前论主要基于对新约启示录 20:1-6 的字面解释,該段描述耶穌再临地上,在大灾难末期开始千年国的统治。千禧年前論者认为這是從舊約以來,将要应验给予神子民的应许。其他解釋如東正教則聲稱,啟示錄這段是描述基督統治天堂的現在,這樣的解釋認為啟示錄的象徵是指一個屬靈的爭戰,而不是在地上的物理戰鬥。无千禧年论者解釋千禧年為一段象徵性的時期,例如認為千禧年代表神對祂的創造或教會的統治,這與啟示錄本身啟示體裁的高象徵性一致。 神学术语“千禧年前论”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这时千禧年前论得到复兴,“几乎整个英国和美国新教徒事业都受到这一信念的促进: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特别是法国革命)应验了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中的预言”。千禧年前論常被用來專指那些堅信將有基督在俗世千年統治的人們,包括認為千禧年前信徒會先被提(時代論),或認為千禧年前的大災難後信徒才被提。例如千禧年後論,同意千禧年前論將有基督在地上的統治,但不同意千禧年前信徒被提和開始大災難的概念。千禧年後論者認為耶穌再臨將在千禧年後發生。.

新!!: 被提和千禧年前论 · 查看更多 »

启示录

《啟示錄》(ΑΠΟΚΑΛΥΨΙΣ ΙΩΑΝΝΟΥ;天主教《思高聖經》汉译作《若望默示錄》;唐朝景教譯作《啟真經》),是《新約聖經》收錄的最後一個作品。作者拔摩島的約翰,基督教會傳統上相信即是耶穌的門徒約翰。主要是對未來的預警,包括對世界末日的預言:接二連三的大災難,世界朝向毀滅發展的末日光景,並描述最後審判,重點放在耶穌的再來。 “啟示”一词在希臘文為“阿波卡利普西斯”(Α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意思是揭示、揭開之意。 《啟示錄》主題:照神永遠的經綸作神行政中心的基督。.

新!!: 被提和启示录 · 查看更多 »

大灾难

大灾难是《新约圣经》中的(“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等一些段落中提到的一个事件。根据基督教末世论的未来派(Futurism)观点,大灾难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那时跟随上帝的人将要经历世界性的迫害、净化和加强。而根据基督教末世预言实现论(preterism)的观点,大灾难已经在公元70年罗马军团摧毁耶路撒冷和圣殿时发生过了,受其影响的只是犹太人,而不是全人类。.

新!!: 被提和大灾难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被提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被提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新!!: 被提和东正教 · 查看更多 »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撒罗尼迦前书》(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Α΄)是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會的一封書信,為新約聖經的書卷之一,位于新約全书第13本的位置上。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52年年尾Raymond E. Brow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chor Bible, 1997.

新!!: 被提和帖撒罗尼迦前书 · 查看更多 »

五旬节派

#重定向 五旬節運動.

新!!: 被提和五旬节派 · 查看更多 »

得圣

得圣(1047年十一月-1048年闰正月,或作得胜、德胜、得天)是北宋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王则的年号,共计2年。以十二月为正月。 《宋史纪事本末》作“德胜”;《玉海》作“得圣”亦作“德胜”。梁玉绳《元号略》:“丘文学《历朝纪元录》又作得天,误”。.

新!!: 被提和得圣 · 查看更多 »

得救

得救或得救贖就是離開苦難。在宗教,得救就是靈魂得以脫離罪。 研究有關如何「得救」的學問稱為救贖論。.

新!!: 被提和得救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被提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圣经预言

圣经预言(Bible prophecy 或 biblical prophecy)指根据《圣经》中先知的行为、教导等对于未来时间的预示。有关预言的记载在整部《圣经》中都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以西结书》、《但以理书》、橄榄山讲论(《马太福音》第24、25章)、分羊的比喻(《马太福音》第25章)以及《启示录》等。圣经预言的信仰者对经文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这些经文包含了对于自然灾害、以色列国未来命运、弥赛亚的到来、上帝的国度以及末世的信息。.

新!!: 被提和圣经预言 · 查看更多 »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ΠΡΟΣ ΚΟΡΙΝΘΙΟΥΣ Α΄),又譯《格林多前書》,全名是《保羅達哥林多人前書》,是新約圣经全书第7本书,也是使徒保羅為哥林多人所寫的第二封書信,收录在新约圣经的保罗书信集当中,第一封先前的信已散佚。 教會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新的不分種族(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羅馬帝國公民),以饒恕代替仇恨,崇尚聖潔的道德規範,與講究階級,放縱肉體的舊行為模式有了衝突,而犹太人泥守律法的傳統和基督徒所享的新自由,其間也多爭執。希臘尚智的文化和一種尚靈的“說方言”的熱情,同時在教會中激蕩。保羅離開哥林多不久,便聽到教會出問題的消息,這些問題不少至今仍在教會中出現。保羅對這個富有恩賜但尚在“吃奶”階段的年輕教會,寫了他所有書信中最長的一篇。 《哥林多前書》主題:基督與十字架,是教會一切難處的解答。.

新!!: 被提和哥林多前書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被提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無教派之意。福音派強調基督徒個人跟耶穌基督之關係,並把社区和信仰连结。有別於其他基督教主流教派,其直接通過福音及信息把基督教传播。 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新兴派別,其通過直接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基督教價值觀融入主流社會,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體來說,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但不愿被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对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会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新!!: 被提和福音派 · 查看更多 »

約翰·納爾遜·達秘

约翰·纳尔逊·达秘(John Nelson Darby,),19世纪英国和爱尔兰弟兄运动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时代论神学的代表人物。.

新!!: 被提和約翰·納爾遜·達秘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被提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被提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被提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黎曦庭

黎曦庭(Timothy F."Tim" LaHaye,),美國福音派基督教牧師、作家、演說家。著作出版的各類書籍達50餘冊,最為著名的作品1995年開始為與曾健時(Jerry B. Jenkins)合著的末日迷蹤系列小說。.

新!!: 被提和黎曦庭 · 查看更多 »

达拉斯神学院

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DTS)是一所位于美国达拉斯的保守派基督教神学院。该校还在亚特兰大、奥斯丁、休斯敦、圣安东尼奥和坦帕设有分校,以及多种语言的在线教育课程。.

新!!: 被提和达拉斯神学院 · 查看更多 »

重生

重生可以指:.

新!!: 被提和重生 · 查看更多 »

长生不老

長生不老,指壽命長而不會衰老。相近的辭彙還有長生不死(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擁有無限的壽命,但依舊會老化)、不老不死(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不會衰老與死亡)、不朽(Immortality)與永生(在安全無外力狀況下永遠生存而不會死亡)。水螅、燈塔水母是目前已知不會衰老的生物。.

新!!: 被提和长生不老 · 查看更多 »

腓立比書

腓立比书(ΠΡΟΣ ΦΙΛΙΠΠΗΣΙΟΥΣ)是《新約圣经》全书中第11本书,是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的基督徒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保罗书信的其中一封。 腓立比书的主題:經歷基督─以基督為生活、為榜樣、為目標、為能力及祕訣。.

新!!: 被提和腓立比書 · 查看更多 »

耶稣再临

耶稣再临(有时称为第二次降临或基督再临,英文Second Advent或Parousia)是一个基督教概念。二千年前,耶稣“第一次来到”,然后升到天堂。耶稣再临是指他在未来将回到人间。这个信仰是基于正典福音书中的弥赛亚预言,它是大多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不同的教派和基督徒对耶稣再临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尼西亚信经》包含以下声明:“他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边;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

新!!: 被提和耶稣再临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被提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被提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歸正宗

歸正宗(Reformed church)也称加尔文宗、改革宗,是基督新教的宗派之一。 狭义的归正宗(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即欧洲大陆的加爾文主義教会,廣義的歸正宗(Reformed church)还包含長老會及公理会等所有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教會。歐洲大陸的歸正宗早期興盛於瑞士與荷蘭,長老會和公理會則早期興盛於蘇格蘭、英格蘭與美國。长老会与狭义的归正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但公理会采用会众制。 若用來指一整套信仰生活與價值觀,稱為归正宗信仰(Reformed Faith)。如果是指神學,是指加尔文主义(或稱歸正神学、改革宗神學)。上述含義源頭都來自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 其著名國際組織有普世改革宗教會協會(The 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新!!: 被提和歸正宗 · 查看更多 »

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此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公理宗新教(喀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会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欧洲大陸的英国新教團體中,之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新!!: 被提和清教徒 · 查看更多 »

浸信会

#重定向 浸礼宗.

新!!: 被提和浸信会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被提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耶路撒冷

新耶路撒冷是指當耶穌再臨的時候,新天新地的首都所在。不同的基督教宗派對新耶路撒冷的準確定義有不同的解釋:可能在今日的聖殿山、整個耶路撒冷,甚至任何一個完全和今日的耶路撒冷毫無關係的地方;也可能並不是真的指某個城市。.

新!!: 被提和新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被提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时代论

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是一种終末論、未來主義、釋經學理論,相信神在聖經聖約中透過一系列的"時代(dispensations)",或歷史上的時期,以不同方式而完成給與人類的啟示,屬於千禧年前论的一种形式,活跃于许多保守派基督新教信徒和其他保守派基督徒团体中。“Dispensation”一词相信來自英王钦定版《圣经》英文译本的《以弗所书》第3章第2-4节,不過亦有反對者認為此用法與其希腊文原文"οỉκονομία"在聖經中的意義不同。 作為一個系統,時代論於約翰·納爾遜·達秘(1800年至1882年)的著作和弟兄運動中完整闡述,再透過《司可福串注聖經》等作品傳播。時代論的神學由一個獨特的末世觀組成,所有的時代論者堅持千禧年前論,大部分堅持信徒災前被提。時代論者認為以色列國家不同於教會,神還沒有實現祂對以色列民族的應許。這些應許包括應許的土地,世界的未來將有千年王國、第三聖殿,在那裡基督再臨,由耶路撒冷統治全世界一千年。在神學其他領域,時代論者堅持福音派和基要派光譜內的立場。 隨著時代論的興起,一些新教徒的時代論觀點特別突出,認為啟示錄的內容並不是指過去事件(歷史主義,如末世預言實現論對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毀滅的觀點),而是對未來的預測(未來主義)。依據不同的估計,時代論者在美國的人數就有500萬〜4000萬左右。.

新!!: 被提和时代论 · 查看更多 »

敌基督

敌基督(antichrist,或译作偽基督、假基督;至於「反基督」一詞,通常沒有「假基督」偽冒之義),意思是以假冒基督的身份來暗地裡敌对或意圖取締真基督的一个或一些人物。基督是闪米特诸教中的术语,原意是“受膏者”;古代以色列在国王即位时有将油倒在国王头上的习俗,涂过油的国王称为“受膏者”。在犹太教中,基督是“被神选定”的集祭司、先知和君王为一身的救世主。在基督教中,基督成为拿撒勒人耶稣的专称。.

新!!: 被提和敌基督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被提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弟兄会

弟兄運動(Brethren movement)開始於1820年代後期,於愛爾蘭和英國的基督教改革運動,以達秘、慕勒、葛若弗斯等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特別強調遵守聖經的話,棄掉形式上的組織,沒有總會、分會,沒有牧師、平信徒,所有信徒稱對方「弟兄」和「姐妹」。外人根據他們的特點來稱呼他們為「普利茅斯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

新!!: 被提和普利茅斯弟兄会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