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葉佳修

指数 葉佳修

葉佳修(),是一位生於花蓮的客家籍華語流行音樂創作者及唱片製作人,為臺灣校園民歌代表歌手之一。.

10 关系: 台灣電力公司客家裔臺灣人小学花蓮縣音樂製作人華語流行音樂東吳大學 (臺灣)校園民歌潘安邦海山唱片

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電,是臺灣最大的電力公司,為中華民國經濟部所屬之國營事業機構,負責臺澎金馬的電力供應。截至2017年,為全臺灣實收資本額最大的公司。在1995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電力自由化」之前,台電負責所有的發電和輸電、配電;開放民間興建發電廠之後,民間電廠所發出的電力均由台電購入。至2016年為止,台電共有11座水力發電廠、11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發電裝置總容量為4213.25萬瓩,發電量2257.92億度。 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79.9%,其中燃煤36.9%、燃油4.4%、燃氣36%、汽電共生2.6% (不含垃圾及沼氣),再生能源占比為5.1%(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5%,核能為13.5%。.

新!!: 葉佳修和台灣電力公司 · 查看更多 »

客家裔臺灣人

臺灣客家人,是指具有漢族客家民系認同的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早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皆能通行於台灣的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也仍為台灣大多數客家族群的母語。但在1949年臺灣進入戰後時期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國語運動,台灣的許多客家人都改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母語,还有一些客家人後裔则改用在地占多數的台灣閩南語,於是台灣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幅減少;現今中華民國政府設有客家委員會主管相關的族群事務,並推行母語運動,在學校中設立客語課程,以保存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在提及「台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前空軍司令彭勝竹上將、電影導演侯孝賢、舞台劇導演賴聲川等,又稱為外省客家人。.

新!!: 葉佳修和客家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小学

小學(Elementary School),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為初等教育機構,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5年或6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新!!: 葉佳修和小学 · 查看更多 »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新!!: 葉佳修和花蓮縣 · 查看更多 »

音樂製作人

音樂製作人(亦稱唱片製作人或者專輯製作人)在唱片工業裡是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工作內容涵蓋控制錄音工程的排程、訓練和指導新的音樂家、組織調度製作預算和資源、監督錄音的過程、進行混音以及母帶後製的工作。 就某些方面而言,音樂製作人就像影劇導演,他的任務是製作、設計製作出符合整個專輯風格的歌曲,不同的是專輯製作人很少負責籌措經費,而是被一些擁有資金的人給雇用,通常是唱片出版公司或歌手本身。20世紀下半葉開始,音樂製作人也開始從事一些更廣、更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新!!: 葉佳修和音樂製作人 · 查看更多 »

華語流行音樂

華語流行音樂(Mandarin popular music、簡稱Mandopop),目前泛指使用漢語官話(或特指現代標準漢語)演唱的流行音乐,為中文流行音樂的子類別之一,也是以中文為載體的流行音樂中第一個成形的子類別。其起源於上海,之後香港、臺北、北京也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重要中心。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地區。.

新!!: 葉佳修和華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東吳大學 (臺灣)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簡稱東吳(SCU),為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私立大學。建校於清朝光緒年間,歴史悠久、頗負聲譽。教學單位涵蓋文、理、法、商、外語、社會科學、巨量資料管理等領域,尤以文、法、商等相關學科聞名。 東吳大學是自教育部開辦教學卓越計畫以來經常入選的學校之一,2012年發起優久聯盟(U12)前身「優九聯盟(U9)」,現亦為成員之一。.

新!!: 葉佳修和東吳大學 (臺灣) · 查看更多 »

校園民歌

校園民歌是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出來的流行音樂風格。1970年代之前,西洋流行音樂為台灣青年人喜愛的音樂主流。但1972年,當時美國總統-zh-cn:尼克松; zh-tw:尼克森; zh-hk:尼克遜-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及1978年台美斷交後,激發了國內年青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因而觸發台灣青年學子不再高唱西洋音樂,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並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被稱為「民歌運動」,造就了校園民歌的誕生。校園民歌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在1980至90年代起飛奠定了基礎,其參與者有不少在日後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要角。.

新!!: 葉佳修和校園民歌 · 查看更多 »

潘安邦

潘安邦(),台灣校園民歌歌手與電視節目主持人,生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篤行十村(今金龍頭眷村保留區),馬公高中畢業。 潘安邦的父親潘時驊是中華民國國軍將領,曾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府會計長。潘安邦是家中長子,另有三弟。 1976年,潘安邦出道。常在台灣、東南亞演唱1979年的成名曲《外婆的澎湖灣》。後往中國大陸發展歌曲事業,並於1989年農曆除夕參與《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當晚獻唱《跟著感覺走》、《外婆的澎湖灣》、《太陽與月亮》三首歌曲,在大陸一舉成名到處傳唱,是在央視春晚表演的第一位台灣藝人;代表歌曲尚有「爸爸的草鞋」、「聚散兩依依」、「思念總在分手後」、「陽光與小雨」、「鄉間小路」、「盼」。 1982年,潘安邦首次接受美國校園表演,與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王-志-翔一見鍾情,即訂下婚約。1986年,潘退出歌壇,至美國從事成衣生意;並娶王--翔王志翔後成台灣電視節目主持人,曾主持台視《浪漫的樂章》、台視《我愛紅娘》、中視《環遊世界80天》。為妻,在台北市舉行結婚典禮,兩人育有一子潘惟智。潘安邦與王--翔婚禮當天,接受華視《綜藝一百》專訪,也在華視《雙星報喜》接受祝福。 2000年,潘安邦重返歌壇。2001年10月,潘罹患主動脈剝離 。2007年於新加坡緊急主動脈心血管手術就醫。2013年2月3日上午8時57分,潘因人工血管發炎引發敗血症,病逝於長庚醫院林口院區。潘安邦之子潘惟智,。 2013年4月13日,澎湖縣政府在「潘安邦紀念館」(潘安邦舊居)舉辦潘安邦紀念音樂會。.

新!!: 葉佳修和潘安邦 · 查看更多 »

海山唱片

海山唱片是一家由桂林琤琤(林日高之女)及鄭鎮坤等人成立於1960年代的唱片公司,該公司長年致力於發掘華語流行音樂人才。.

新!!: 葉佳修和海山唱片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