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艾奧瓦號戰艦 (BB-61)

指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

愛荷華號戰艦(舷號BB-6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愛荷華級戰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愛荷華州為名的軍艦。.

35 关系: AGM-84魚叉反艦飛彈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奧利岡20毫米防空機砲威斯康辛號戰艦 (BB-64)小羅斯福两伊战争东京布魯克林造船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韓科威特第二次世界大战罗纳德·里根美國海軍美國海軍戰艦列表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美国总统衣阿华级战列舰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越戰艾奥瓦州艾奧瓦號戰艦 (BB-4)雷伊泰灣海戰Mk 7 16英寸艦砲東京灣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洛杉矶朝鲜战争戰鬥之星戰艦戰斧巡弋飛彈海湾战争新澤西號戰艦 (BB-62)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日本投降

AGM-84魚叉反艦飛彈

AGM-84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是由美国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开发的反舰导弹,在1979年装备部队使用,也是美國海空軍現役最主要的反艦武器,可以自飛機,各類水面軍艦以及潛艇上發射。此外,美國海軍利用魚叉飛彈開發出遠程陸上攻擊型(SLAM: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在美國三軍通用編號當中,AGM-84為空射型,RGM-84為艦射型,UGM-84則是水下潛艇發射型,但是他們的基本結構都是相同的。.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AGM-84魚叉反艦飛彈 · 查看更多 »

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從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的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戰事,是中太平洋戰區的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關鍵的戰略性行動。該戰役是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於1942年8月實施突襲馬金島展開序幕。 日軍在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的基地是大日本帝國東部防線的外圍防衛圈,在馬里亞納戰事則在次年夏季展開。.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 · 查看更多 »

奧利岡20毫米防空機砲

#重定向 厄利孔20毫米机炮.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奧利岡20毫米防空機砲 · 查看更多 »

威斯康辛號戰艦 (BB-64)

威斯康辛號戰艦(舷號BB-6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艾奧瓦級戰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威斯康辛州為名的軍艦。 威斯康辛號在1941年按照11%擴充法案,於費城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43年下水,於1944年服役。其時太平洋戰爭已走向尾聲,威斯康辛號僅趕及參與仁牙因灣戰役、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日本投降後,威斯康辛號協助美軍佔領日本,然後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接載美軍返國。 戰後海軍因經費不足,而在1948年將威斯康辛號退役。1950年韓戰爆發,威斯康辛號在1951年再次服役,並為聯合國軍提供炮火支援,同時轟擊北韓運輸路線以及工業設施。韓戰停火後,威斯康辛號調回大西洋,並參與包括主轉桁索行動(Operation Mainbrace)在內的北約海軍演習。1956年,威斯康辛號曾與驅逐艦相撞,造成艦艏嚴重損毀。海軍最後將未完成的肯塔基號艦艏拆除,並安裝到威斯康辛號之上。1958年威斯康辛號再次退役。 1981年,列根當選新任美國總統,並提出「六百艦隊」(600-ship Navy)擴軍計劃,大規模擴充海軍,以壓抑蘇聯。威斯康辛號因而重新復修,並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建,包括裝設戰斧巡航導彈及魚叉飛彈發射器,以及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988年威斯康辛號重返現役,並在大西洋執勤。1990年波斯灣戰爭爆發,威斯康辛號亦被派到波斯灣,為登陸的陸戰隊提供炮火支援,並轟擊伊拉克的軍事設施。 威斯康辛號在1991年退役,並在1995年除籍。當時國會憂慮海軍將在四艘艾奧瓦級退役後喪失艦炮火力支援能力,故通過法案,限令海軍至少保留兩艘艾奧瓦級於船籍之內。威斯康辛號因此在1996年重新列入船籍。自2001年起,威斯康辛號開始在諾福克以博物館身份開放參觀,但海軍仍擁有艦體控制權。2006年,當時美國海軍部長以行政權力將威斯康辛號除籍,使其可用作捐贈。然而國會仍欲保留戰艦,限令海軍必須繼續保養威斯康辛號,並在必要時將其迅速復修,重返現役。2009年,海軍將威斯康辛號捐贈予諾福克市政府,並在翌年進行移交。 2012年8月11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米特·羅姆尼在威斯康辛號甲板上,宣佈將夥拍保羅·萊恩競選。 威斯康辛號在二戰及韓戰分別獲得五枚及一枚戰鬥之星。.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威斯康辛號戰艦 (BB-64) · 查看更多 »

小羅斯福

#重定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小羅斯福 · 查看更多 »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الحرب العراقية الإيرانية),在伊朗被称为被迫之战(جنگ تحمیلی)、神圣抗战(دفاع مقدس)、伊拉克入侵战争或伊朗革命战争,伊拉克方面称为萨达姆的卡迪西亚(قادسيّة صدّام),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反舰导弹等当时最先进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壕沟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没有武装的平民(包括儿童老人)在狂热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设备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在战争中也出现用直升機打直升機、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之重要。.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两伊战争 · 查看更多 »

东京

東京()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目前(2017年8月)東京都區部人口數達946萬,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千6百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亦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是传统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在2016年GDP達9472.7億美元,超越紐約(9006.8億)成為全球第一,同時全球城市指數排名中排名第三。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东京 · 查看更多 »

布魯克林造船廠

布魯克林造船廠(Brooklyn Navy Yard),全稱為美國海軍紐約造船廠(United States Navy Yard, New York),或簡稱為紐約海軍造船廠(New York Naval Shipyard,NYNSY),是昔日美國海軍的一座造船廠,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東河東岸、曼哈頓東南方。這座軍方控制的船廠名稱,很容易與附近新澤西州肯頓的私人紐約造船廠(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混淆。兩座造船廠均曾為美國海軍建造軍艦。 布魯克林造船廠的前身為一商用造船廠,其歷史可上溯至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美國獨立後,船廠亦曾為海軍建造巡防艦。到1801年,美國政府收購了布魯克林造船廠,並加以擴建。1830年代 ,蒸汽船年代來臨。在海軍將領馬修·培理的指揮下,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始為海軍建造蒸汽船。培理先是在1833年至1837年間擔任船廠的次官,後來又在1841年至1843年出任船廠指揮官,及後才調到北非。美國內戰期間,造船廠仍由北方聯邦控制。部分早期的美軍戰艦,如緬因號及康涅狄格號,均在布魯克林建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魯克林造船廠建造了數艘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與及兩艘艾奧瓦級戰艦:艾奧瓦號及密蘇里號。戰後造船廠又建造了星座號超級航空母艦。 由於財政緊絀,海軍在1966年關閉了布魯克林造船廠,並在1967年出售給紐約市政府。到1971年,紐約市將船廠逐步改建為工業園,但部分船塢設施及歷史建築仍舊保留。.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布魯克林造船廠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北韓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北韓 · 查看更多 »

科威特

科威特国(دولة الكويت),通称科威特(الكويت),是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的君主制国家,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北部与伊拉克相邻,同伊朗隔海相望,其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61年6月19日独立。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四位,因此油气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科威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戰艦列表

本列表所列為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包含所有船身編號為「BB」的艦隻,與少數幾艘1907年船艦分類代號系統啟用前就已存在,並沒有實際被指派到編號的戰艦。 美國的戰艦大致上可以粗分為前無畏艦、無畏艦、第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過渡時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四個不同時期的艦種。唯一的例外是緬因號與德克薩斯號,這兩艘戰艦並無法歸類至前述四種類型中。.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美國海軍戰艦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

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US Hull Classification Symbols)是用来识别不同类别的舰船的代号。英國皇家海军和其他的欧洲国家的海军也用极为相似的代号来表明不同类别的战舰和海军战船舷号系统。 分类代号和舷号是一艘现代战舰必有的标志。当战船得到重大改进或者另作他用时将会得到一个新的代号,有时候会更舷号有时候则不会。当然,这个代号系统自1907年诞生以来也经过很多次的改变,所以很多战船的代号会随着代号系统的修改而修改,但其实战舰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 很多美国战船的代号并没有被真正的使用,但这些代号也在海军舰艇数据库中记录。 1975年,美国海军将巡洋舰,护卫舰,远洋护卫舰重新分类以达到与其他国家分类方法的统一。 如果一艘船的舰船分类代号以"W"开头,那代表该船隶属美国海岸警卫队。如果一艘船以"T-"开头,则代表该船是美国海洋军事补给司令部的民用船只。.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美国海军通用舰船分类符号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衣阿华级战列舰

愛荷華级戰艦,是美國海軍建成的排水量最大也是最新銳的一级戰艦。這一級戰艦因日本帝國投降簽字儀式於其3號艦密蘇里號上進行而名揚萬里,同時,首艦愛荷華號因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需要,而成為歷史上唯一一艘有浴缸的戰艦。此外,愛荷華級戰艦也是世界上最晚退役(1990年代)的戰艦,4艘同型艦仍保存至今。 由於愛荷華級的繼承艦——蒙大拿級的取消建造,使得這一級戰艦成為美國海軍實際上的最後一級戰艦。.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衣阿华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軍隊在1944年6月至11月攻擊在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的日本帝國軍隊,美軍的攻勢在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的指揮下,緊跟隨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而展開,目的是攻佔日軍在中太平洋的軍事基地,以支援同盟國重返菲律賓群島,及提供基地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行動。.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 · 查看更多 »

越戰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越戰 · 查看更多 »

艾奥瓦州

愛荷華州(State of Iowa),是位於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的一個州份;20世纪中后期,艾奥瓦州由农业经济為主过渡到多元化经济,如高级制造业,金融保险,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产品等;艾奥瓦州被列为美国治安最好的州之一。首府為德梅因。.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艾奥瓦州 · 查看更多 »

艾奧瓦號戰艦 (BB-4)

愛荷華號戰艦(USS Iowa,舷號BB-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它原本是以印第安納級戰艦四號艦的身份起造,但因為其設計較其他同級艦先進許多,因此最後被視為是一個獨立的級別,沒有其他同級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美國第29個聯邦州、愛荷華州為名的軍艦。 愛荷華號在1893年在費城的克雷普父子造船廠(William Cramp & Sons Ship & Engine Building Co.)開始建造,並在1896年下水,最終在1897年服役。接著愛荷華號參與了美西戰爭,並在聖地牙哥海戰中表現活躍。戰後愛荷華號曾作多次改裝,最後在1919年退役,轉為靶艦。1923年愛荷華號在美軍演習中,遭密西西比號擊沉。.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艾奧瓦號戰艦 (BB-4) · 查看更多 »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Mk 7 16英寸艦砲

Mk 7 16英寸50倍徑艦砲是美國海軍愛荷華级战列舰(Iowa Class)的主要武裝艦砲,由於它的威力與效率,被認為是歷來設計最佳的海軍艦砲。 美國海軍軍備局(Bureau of Ordnance)在設計愛荷華級戰艦時,原本計畫使用裝備在南達科他級戰艦(1920年型)(South Dakota Class)的Mk 2 16英寸50倍徑艦砲,但是海軍整備局(Bureau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決定愛荷華級戰艦要裝配更輕、更緊緻的全新設計三聯裝砲塔,Mk 2艦砲過於龐大無法裝進新式砲塔,於是發展Mk 7艦砲來裝置於新式砲塔。.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Mk 7 16英寸艦砲 · 查看更多 »

東京灣

東京灣()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海灣,因日本首都東京位於灣邊而得名。日本六大都市中的東京與橫濱分別位於該灣的西北岸與西岸。中近代以東京的舊稱江戶稱為「」、「江戶前海」或逕稱為「內海」;而為了方便歷史分期,現代又常將當時的東京灣稱為「江戶灣」或「江戶內海」盛本昌広 『日本中世の贈与と負担』 275頁。。.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東京灣 · 查看更多 »

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波佛斯40毫米高射砲(又名40砲、40機砲或波佛斯砲)為瑞典波佛斯(Bofors)所設計之高射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一,無論是同盟國或軸心國皆有直接採購或技轉,甚至擄獲使用。在二戰結束後並繼續改良,可說是20世紀中口徑高射炮的代名詞。.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波佛斯40公釐高射砲 · 查看更多 »

洛杉矶

洛杉磯(City of Los Angeles,缩写为L.A.),簡稱洛城,當地華僑亦稱羅省,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約397萬,為加州第一大城,同時也是美國人口第二大都市,僅次於紐約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長灘、安那翰3市組成的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1331萬的人口,涵蓋範圍更廣的大洛杉磯地區則達到1870萬,兩者在統計上均次於紐約都會區,為全美國第二大都會區。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屬上加利福尼亞總督建立。它曾先後屬於西班牙與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結束後,墨西哥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聯邦的時間早了5個月。時至今日,洛杉磯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磯的達860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洛杉矶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戰鬥之星

#重定向 服役星章.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戰鬥之星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戰斧巡弋飛彈

#重定向 战斧巡航导弹.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戰斧巡弋飛彈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新澤西號戰艦 (BB-62)

新澤西號戰艦(舷號BB-6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戰艦,為艾奧瓦級戰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新澤西州為名的軍艦。 新澤西號在1940年按照第二次文森法案(Second Vinson Act),於費城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42年下水,並在1943年服役,其時美國已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多時。新澤西號旋即被派往太平洋戰區,並先後參與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雷伊泰灣海戰、硫磺島戰役及沖繩戰役。戰爭結束前數月,新澤西號返國維修,在日本投降後返抵遠東,並協助美軍佔領日本,然後參與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接載美軍返國。 戰後新澤西號因海軍經費不足,而在1948年退役。兩年後韓戰爆發,海軍經費逐步恢復,且亟需前線艦炮火力支援,新澤西號則因此在1950年重返現役,並主要炮擊北韓運輸路線及工業重鎮。韓戰結束後,新澤西號調回大西洋,並參與多次北約海軍演習。1953年,新澤西號曾經訪港,但因吃水深而不入鯉魚門,當時曾引起香港市民轟動,其後更成為歇後語-「新澤西-食水深(牟取大量暴利)」。1957年新澤西號再次退役封存。 1964年,美國藉東京灣事件而日益增兵越南,但傷亡卻與日俱增:參與滾雷行動的飛機屢遭密集的防空飛彈迎擊,而在地面作戰的陸戰隊員又無法獲得及時充足的炮火支援。有見及此,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決定將一艘愛荷華級戰艦重新服役。1968年新澤西號重返現役,並進行一次越戰巡航,但在返國後卻旋即再次退役。由於新澤西號在前線表現卓著,故其迅速退役一直引起不少猜測。 1981年,列根當選新任美國總統,並提出「六百艦隊」(600-ship Navy)擴軍計劃,大規模擴充海軍,以壓抑蘇聯。新澤西號因而重新復修,並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建,包括裝設戰斧巡航導彈及魚叉飛彈發射器,以及方陣近迫武器系統。1982年新澤西號再次重返現役,並在翌年到地中海東部,支援參與黎巴嫩內戰的陸戰隊員。稍後新澤西號主要在波斯灣及印度洋巡航,最後在1991年初退役,未有參與波斯灣戰爭。 1995年新澤西號一度除籍,但當時國會憂慮海軍將在四艘愛荷華級退役後,而喪失艦炮火力支援能力。故此國會通過法案,限令海軍至少保留兩艘愛荷華級於船籍之內;而新澤西號及威斯康辛號則在1996年重新列入船籍。到1999年,海軍決定將新澤西號捐贈予民間團體作博物館艦,新澤西號才再次除籍。2000年,新澤西號正式改裝為博物館艦,並在新澤西州肯頓對外開放。 新澤西號分別在二戰獲得九枚戰鬥之星、在韓戰獲得四枚、而在越戰則獲得三枚。.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新澤西號戰艦 (BB-62) · 查看更多 »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密集阵近迫武器系統(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又譯為--,通稱--,泛用於美國海軍及二十個以上盟國海軍的各級水面作戰艦艇上,是一種以反制飛彈為目的而開發的近迫武器系統,最早由通用動力公司波莫納廠製造,目前則由雷神公司製造。.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方陣近迫武器系統 · 查看更多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新!!: 艾奧瓦號戰艦 (BB-61)和日本投降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BB-61艾奧瓦號戰列艦 (BB-61)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