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粉嶺北

指数 粉嶺北

粉嶺北是香港其中一個計劃中的新發展區,範圍大致是現有粉嶺/上水新市鎮東北面與梧桐河之間的額外土地,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一部分。根據香港政府最新規劃,其會與粉嶺/上水新市鎮和古洞北新發展區結合,變成粉嶺/上水/古洞新市鎮。.

25 关系: 古洞古洞北古洞北新市鎮坪輋/打鼓嶺新市鎮上水北區 (香港)粉嶺粉嶺公路粉嶺/上水新市鎮烏鴉落陽聯和墟規劃署馬屎埔村香港香港9號幹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香港新市鎮梧桐河沙頭角公路洪水橋新市鎮新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新界東選區曾蔭權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古洞

古洞(Kwu Tung),英文舊稱Dill's Corner,戰前曾有別稱七鄉(Seven Villages),地處香港新界北區上水西部,落馬洲之東南,爲雙魚河流經的一處地方,具體位置爲雙魚河的西岸,由於該段青山公路以「古洞段」命名,故部分人甚至政府部門會將「古洞」視爲覆蓋金錢、坑頭、蕉徑等地的地區名稱,但傳統上古洞的核心區僅指金錢和河上鄉以西、白石凹以東、馬草壟以南和麒麟山以北的範圍。 自1945年,古洞成為圍頭人(包括同操粵語莞寶片之東莞人)、客家人與少數潮州人之聚居地,從內地南下的難民在古洞建立了多條寮屋村落,青山公路於古洞的一段更曾發展出規模接近墟市的大馬路市場,但自1978年粉嶺/上水新市鎮開始發展後,古洞的墟市活動逐漸式微,加上不斷有地產發展商收購土地,使古洞原來的村落人口不斷流失。古洞南近白石凹最早於1995年建成小型別墅項目歐意花園,後於2009年由發展商利用青山公路以南至麒麟山的整片古洞南區域建成大型豪宅項目天巒。至201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古洞北新市鎮,相關工程將於2018年展開。.

新!!: 粉嶺北和古洞 · 查看更多 »

古洞北

古洞北(Kwu Tung North)是香港其中一個計劃中的新發展區,位於新界古洞在粉嶺公路北面的部份,亦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一部分。香港政府在1990年代進行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首次提出新界東北具有策略性增長潛力。其後政府當局在1998年委聘顧問進行的「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下稱「新界東北研究」)確定了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適合開拓為新發展區。根據香港政府最新規劃,其會與粉嶺/上水新市鎮和粉嶺北新發展區結合,變成粉嶺/上水/古洞新市鎮。.

新!!: 粉嶺北和古洞北 · 查看更多 »

古洞北新市鎮

#重定向 古洞北.

新!!: 粉嶺北和古洞北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坪輋/打鼓嶺新市鎮

坪輋/打鼓嶺新市鎮是香港的其中一個計劃中的新市鎮,位於香港新界北區坪輋及打鼓嶺,上水/粉嶺新市鎮及粉嶺北新市鎮的東北面,原屬於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規劃署早於1999年對外諮詢,但其後一直發展無期,直至2007年,曾蔭權宣佈重新啟動計劃。預計此新市鎮將於2010年代初開始發展,此為一綜合發展新市鎮項目。由於新市鎮並無鐵路連接,政府計劃將此發展為非住宅用途,例如將會用作興建特殊工業用途。 2007年,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透過《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表示,將會恢復進行洪水橋新市鎮、粉嶺北新市鎮、古洞北新市鎮以及坪輋/打鼓嶺新市鎮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同時,古洞北新市鎮、粉嶺北新市鎮以及坪輋/打鼓嶺新市鎮是以「三合一」的模式發展。 2009年,發展局修訂上述幾個新發區展的發展大綱,密度縮減,各新發展區被定出不同的主題,打造為多元化發展社區。 2015年,政府宣布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中,坪輋/打鼓嶺新市鎮發展將擱置進行。.

新!!: 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上水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内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

新!!: 粉嶺北和上水 · 查看更多 »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新!!: 粉嶺北和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粉嶺

粉嶺(Fanling)位於香港新界東部,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份;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見香港行政區劃)。粉嶺原為農田,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較偏遠的村落找到。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戰後香港政府開始對新界進行深化管治,將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粉嶺原來屬於大埔理民府管治,於1954年由彭富華(太平紳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鄉議局創辦人李仲莊的兒子)、羅澤棠(客籍原居民)等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聯和舊墟。 粉嶺是香港其中一個宗教建築最豐富的地區,涵蓋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場所。在新市鎮開發前,粉嶺也曾是香港上流階層和外籍人士活動的集中地,從百福村到安樂村都曾有大量別墅建築,有外籍人士曾成立粉嶺狩獵賽馬會,粉嶺站外面更曾有由退役英軍開設的畢打奧餐廳,爲1980年代前新界最知名的西餐廳和酒吧。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粉嶺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會有大量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 由於粉嶺是新界北最早建有火車站的地方,也有通往新界東北打鼓嶺和沙頭角邊境的唯一公路,加上曾有大量英軍駐紮,故此在1960年代前多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及外籍人士認定爲新界北的地區中心,地位僅次於大埔,甚至常以「粉嶺」之名指代涵蓋上水部分和古洞的大片地區,故此在地理學上該地平原名爲粉嶺低地。在1970年代末新市鎮開發前,粉嶺和上水大致上以大埔公路粉嶺段、掃管埔和靈山爲分界,但沒有具體的自然地理分界,故位於大埔公路以南的年代較久遠的建設,如粉錦公路和粉嶺高爾夫球場都以「粉嶺」命名,甚至遠至金錢的新界喇沙中學也曾被俗稱爲「粉嶺喇沙中學」。新市鎮發展後由於交通道路網絡的變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視爲上水的一部分。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新!!: 粉嶺北和粉嶺 · 查看更多 »

粉嶺公路

粉嶺公路(英文:Fanling Highway)是香港9號幹線(新界環迴公路)的一部分,連接大埔區及落馬洲,為9號幹線唯一一段途經三個分區(大埔區、北區及元朗區)的組成部份。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快速公路。車速限制:除了(第一段)其他部分每小時100公里,第一段開每小時80公里。.

新!!: 粉嶺北和粉嶺公路 · 查看更多 »

粉嶺/上水新市鎮

粉嶺/上水新市鎮(Fanling-Sheung Shui New Town),是香港新界北區一個綜合式發展的新市鎮,範圍包括粉嶺及上水。.

新!!: 粉嶺北和粉嶺/上水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烏鴉落陽

烏鴉落陽(Wu Nga Lok Yeung)是香港新界粉嶺的一個地方,位處於梧桐河南岸、馬屎埔以西,當地爲農田和寮屋區,按照當地路牌所示,烏鴉落陽一帶現爲石湖新村的東段。烏鴉落陽南部靠近馬適路的部分早年已爲私人發展商所購入,新世界集團於1997年購得該地後,爲了等待政府開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時批准其大幅度提高地積比率使其利潤翻倍,故長期閒置該地,更於2006年搭建25座3層高的建築物以避免違反政府規定的發展期限,但一直未有進行裝修和發售,外觀如同一爛尾樓盤,丟空至今,被市民喻爲「鬼城」。.

新!!: 粉嶺北和烏鴉落陽 · 查看更多 »

聯和墟

聯和墟(Luen Wo 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北部,是粉嶺發展的里程碑。根據統計處2007年的統計,聯和墟人口約21,335人。聯和墟附近設有港鐵粉嶺站,為該區提供鐵路服務。 聯和墟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和規劃的發展工程,是一個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多座商住兩用建築,是令墟內繁盛原因之一。墟內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建築,包括聯和墟戲院、聯和市場和畢打奧餐廳。此地還是粉嶺區鄉事委員會辦事處的所在處。.

新!!: 粉嶺北和聯和墟 · 查看更多 »

規劃署

規劃署(Planing Department,簡稱:Plan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轄下的政府部門,專門負責香港的城市規劃事務,規劃署是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執行機構。按照城市規劃規例的規定,城市規劃委員會可以規定規劃署署長擬備圖則或者簡圖,以方便執行條例所訂明的職能,包括擬備各類規劃圖則、為香港各片土地的恰當用途和發展提供指引及擬定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策略。.

新!!: 粉嶺北和規劃署 · 查看更多 »

馬屎埔村

屎埔村,位於香港新界粉嶺北,是非原居民村落,鄰近梧桐河,位於聯和墟旁。附近的綠悠軒和帝庭軒原本也屬於馬屎埔村。 馬屎埔高峰期有七百多戶,現在只剩下一百多戶;從1996年開始,村內約八成土地都被恒基地產收購。.

新!!: 粉嶺北和馬屎埔村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粉嶺北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9號幹線

9號幹線(Route 9)是香港新界的一條主要幹線,在香港早期規劃中稱為新界環迴公路(New Territories Circular Road)。9號幹線亦是全港最長的道路幹線,路標計為70.7公里(位於城門隧道轉車站);同時亦擁有全港最長的快速公路系統,由大埔公路-沙田段(火炭路口)至元朗公路於屯門之終點,約42公里路段是無間斷高速公路。它是以連接荃灣至沙田的城門隧道收費廣場作循環點,逆時針方向環迴新界的主要幹道,看似一個凸字大環;而城門隧道亦是此幹線惟一一條收費隧道。它是連接新界各個新市鎮(除西貢區外)的主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路段有:(逆時針方向顯示)城門隧道、城門隧道公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吐露港公路、粉嶺公路、新田公路、青朗公路(錦田河以北一段)、元朗公路、屯門公路、青山公路-荃灣段(近柴灣角)、象鼻山路,後返回城門隧道。同時部份出口為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5號幹線、8號幹線及10號幹線的起訖點。.

新!!: 粉嶺北和香港9號幹線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又稱特區首長、簡稱特首;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縮寫作 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的行政首長及政府首腦。此職位设立於1997年7月1日,大致代替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香港总督”一职,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脑的权责。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國務院(總理親自簽令)任命,每屆任期五年,最多可連任一次。.

新!!: 粉嶺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查看更多 »

香港新市鎮

自1959年開始,香港政府在新界區大規模發展新市鎮(香港政府早期文獻稱為衛星城市),以應付香港人口增長,並藉以分散擠迫香港市區內的人口,從而改善香港居住環境。現時的新市鎮即:荃灣、沙田(包括馬鞍山)、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上水、將軍澳、天水圍、東涌。這些新市鎮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全面發展後,可容納人口約400萬。然而,政府目前不會進一步發展大型新市鎮,而是集中着重發展如啟德一類的中型新發展區和新界的新發展區(下詳)。.

新!!: 粉嶺北和香港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梧桐河

梧桐河(Ng Tung River)是香港新界北區邊界深圳河的支流,由紅花嶺及禾徑山等多條山溪流至萬屋邊一帶,沿沙頭角公路流經萊洞、馬尾下、橫嶺、軍地至小坑村,其後河道變寬,流經龍躍頭、烏鴉落陽至上水北部,在虎地坳(上水屠房一帶)成為三角區,最終於羅湖與深圳河(近羅湖口岸)匯合。 梧桐河昔日的官方英文名稱(River Indus)與獨立前印度的印度河相同,這是英國在租借新界後派遣印度籍的測量師所命名的。.

新!!: 粉嶺北和梧桐河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公路

沙頭角公路(英語:Sha Tau Kok Road)是香港早期興建的公路之一,連接新界粉嶺及沙頭角,全長10.5公里,由馬會道至坪輋路一段為雙程四線分隔車道(為路政署於1995-1999所擴建),其餘路段為雙程雙線道路。沙頭角公路主要分作4段,起始是龍躍頭段(粉嶺鐵路站至流水響)、馬尾下段(高埔至大塘湖)、禾坑段(萊洞至麻雀嶺)以及石涌凹段(鹽灶下至沙頭角邊境檢查站)。 沙頭角公路是繼青山公路和大埔公路後,香港政府興建的第三條主要公路,於1927年正式通車。公路的通車,使當時九廣鐵路的沙頭角支線於1年後的1928年停辦。 沙頭角公路大部分路段限速為50公里,但禾坑一段限速達70公里,現因道路工程而改為50公里。.

新!!: 粉嶺北和沙頭角公路 · 查看更多 »

洪水橋新市鎮

#重定向 洪水橋新發展區.

新!!: 粉嶺北和洪水橋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粉嶺北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是香港政府諮詢中的發展計劃之一,內容為將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的農地劃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作為住宅和商業發展,合共佔地787公頃;扣除綠化帶後,實質發展土地達到320-330公頃。新發展區於建成後,可以提供59,900個住宅單位(約6成單位為公共屋邨,佔住宅用地25%),為172,300人提供居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預期於2017年啟動,於2022年讓第一批人口遷入居住,並於2031年完成所有工程。.

新!!: 粉嶺北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 查看更多 »

新界東選區

新界東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東半部地域,包括沙田區、大埔區、北區及西貢區。 新界東總面積470.97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1,667,887,人口密度3,541人每平方公里。.

新!!: 粉嶺北和新界東選區 · 查看更多 »

曾蔭權

曾蔭權爵士(Sir Donald Tsang Yam-kuen,1944年10月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2及第3任行政長官。 曾蔭權於1967年加入香港政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其後曾於不同部門任職。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香港主權移交後過渡為財政司司長,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10日,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自動當選。6月21日,曾蔭權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正式任命(即日就任),並在6月24日上午9時前往北京人民大會堂,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監誓下宣誓就職,成為第2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2007年3月25日,曾蔭權在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擊敗梁家傑勝出,第二次當選特首,任期至2012年6月30日結束,其後開始退休生活,但因為在離任前的2012年2月捲入多宗不當收受利益的刑事指控,於2015年被廉政公署以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罪名提出起訴,其中一項指控在2017年2月被判罪名成立,曾蔭權成為香港有史以來首個因為在任期間觸犯刑事罪行,而被判處入獄服刑的前任最高級政府官員。.

新!!: 粉嶺北和曾蔭權 · 查看更多 »

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是成功連任香港行政長官的曾蔭權發表的施政報告,主題是「香港新方向」,打造「黃金十年」。.

新!!: 粉嶺北和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