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四国际

指数 第四国际

四国际(Fourth International,缩写为FI;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Cuarta Internacional),正式名称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是由流亡海外的苏联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创建的国际性联合组织。该组织创建于1938年9月,与斯大林所控制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相抗衡。在1940年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后,第四国际不断分裂,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1953年的分裂。 第四国际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组织的国际左翼反对派,在政治上宣称继承共产国际前四次大会的政纲和决议(共产国际前三次大会的宣言乃至共产国际前身齐美尔瓦尔德国际的宣言的主要执笔人正是托洛茨基)。 目前,第四国际仍然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

147 关系: 十月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 (瑞士)反资本主义左翼 (比利时)反资本主义左翼 (法国)反资本主义左翼 (意大利)反资本主义者叙利亚反全球化积极分子各国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列表委內瑞拉官僚尼古拉斯·马杜罗工人国际委员会工人社会主义运动 (阿根廷)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1999年)工人阶级工人斗争 (克罗地亚)左翼 (科西嘉)左翼国际政党组织列表左派巴基斯坦劳动党巴西巴黎帝国主义中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中国革命共产党中国抗日战争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组织-斯巴达克斯东欧剧变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一起!亚历山大·米勒兰康乃馨革命人类人民工人党五月风暴争取团结观点协会争取社会主义现在争取社会主义行动工人组织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瑞士)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波多黎各)争取社会主义民主新道路伊拉克战争德国德国革命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全球化全球起义-反资本主义左翼...兰卡平等社会党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社团结 (瑞士)团结名单-红绿联盟团结社国家国共内战国际主义劳动者全国协议会国际社会主义左翼国际社会主义团体国际社会主义倾向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德国)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美国)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国际马克思主义倾向王凡西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党 (丹麦)社会主义工人党 (阿尔及利亚)社会主义左翼 (魁北克)社会主义左翼党 (挪威)社会主义左翼运动社会主义和自由党社会主义团结联盟社会主义融合社会主义革命团体社会主义行动 (加拿大)社会主义行动 (美国)社会主义行动 (英国)社会主义抵抗社会主义抵抗集体社会主义民主 (巴西)社会主义民主 (爱尔兰)社会主义替代 (奥地利)社会主义替代 (澳大利亚)社会主义替代政治社会党 (瑞典)科西嘉站起来 (政党)第三国际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五国际第四国际第四国际 (重建国际中心)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红色选举联盟统一社会党 (摩洛哥)美国烏戈·查維茲联合左翼 (法国)革命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革命工人党-棉兰老革命共产主义团体 (黎巴嫩)革命社会主义联盟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西班牙西班牙内战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資產階級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郑超麟阶级斗争阿道夫·希特勒资本主义自由和团结党苏联苏联解体英屬錫蘭英国陈独秀暴动 (政治组织)权力!欧洲比利时民主社会主义观点法国法国总统挪威国际主义联盟我们能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斯里蘭卡新反资本主义党新平等社会党斗争 (政党)无产阶级专政改良主义批判左翼托洛茨基托洛茨基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列表拉丁美洲 扩展索引 (97 更多) »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第四国际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反资本主义左翼 (瑞士)

反资本主义左翼(法语:Gauche anticapitaliste),又称争取社会主义反资本主义左翼(德语:Antikapitalistiche Linke für Sozialismus),是瑞士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8年。该组织奉行反资本主义政治路线。该组织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组织活跃于瑞士的一些州。该组织出版法语刊物《反资本主义者》和德语刊物《突破口》。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瑞士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反资本主义左翼 (瑞士) · 查看更多 »

反资本主义左翼 (比利时)

反资本主义左翼(Gauche anticapitaliste,缩写为GA),又称社会主义工人党(Socialistische Arbeiderspartij,缩写为SAP),是比利时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1年,当时取名为工人革命联盟;1984年,该党更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2005年,该党的法语名称更改为革命共产主义联盟,荷兰语名称则继续沿用“社会主义工人党”;2017年,该党的法语名称又更改为“反资本主义左翼”。该党是第四国际比利时支部,也是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成员。厄内斯特·曼德尔曾长期领导该党。该党出版法语刊物《左翼》和荷兰语刊物《红色》。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比利时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反资本主义左翼 (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反资本主义左翼 (法国)

反资本主义左翼(Gauche anticapitaliste,缩写为GA)是法国的一个已不存在的生态社会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11年11月,作为新反资本主义党内部的一个公开派别。与党内主流派意见不同,该组织极力主张新反资本主义党同左翼阵线结盟。2011年底至2012年中,该组织的许多成员退出新反资本主义党。2012年,该组织加入左翼阵线。在2015年1月-2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该组织决定解散。该组织曾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法国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反资本主义左翼 (法国) · 查看更多 »

反资本主义左翼 (意大利)

反资本主义左翼(意大利语:Sinistra Anticapitalista)是意大利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2013年7月30日,在批判左翼解散后,它原来的一些成员建立了该党。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生态主义、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该党的领导人是Franco Turigliatto,他曾作为重建共产党候选人当选意大利参议员。该党是第四国际的支部和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成员。该党还参加了意大利左翼政党联盟权力归人民。 Category:意大利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反资本主义左翼 (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反资本主义者

反资本主义者(Anticapitalistas;加泰罗尼亚语:Anticapitalistes;巴斯克语:Antikapitalistak)是第四国际西班牙支部。 该组织成立于1995年,当时取名为替代空间。2008年11月,该组织改名为反资本主义左翼。2014年,该组织发起了一场名为“愤怒者运动”的反紧缩政治运动,不久导致了新兴左翼政党“我们能”的成立。2015年1月,该组织决定更名为“反资本主义者”,并加入“我们能”党,成为其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一些成员反对这一决定,另行建立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 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葛兰西主义、共和主义、参与民主制。该组织的政治立场是左翼。该组织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西班牙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1995年西班牙建立 Category:我們能 (西班牙政黨).

新!!: 第四国际和反资本主义者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反全球化积极分子

叙利亚反全球化积极分子是叙利亚的一个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组织。该政治成立于2003年1月1日。该组织的领导人中有一些是曾坐牢多年的良心犯。与叙利亚的大部分反对派组织不同,该组织不仅争取政治权利,还争取社会和经济权利。 Category:叙利亚政党 Category:反全球化.

新!!: 第四国际和叙利亚反全球化积极分子 · 查看更多 »

各国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列表

这是一个各国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列表,列出了目前世界各国所有自称奉行托洛茨基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和组织(包括在其它政党内部活动、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党内派别,但不包括政党联盟和附属青年组织)。.

新!!: 第四国际和各国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列表 · 查看更多 »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República Bolivariana de Venezuela),簡稱委內瑞拉,是一個位於南美洲北部的熱帶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首都為卡拉卡斯。西與哥倫比亞接壤,東與蓋亞那毗鄰,南與巴西交界。海岸線包括北部加勒比海及東北部大西洋島嶼總長約2,800公里。委內瑞拉生物多樣性豐富,為西至安地斯山脈、南至亞馬遜盆地、東至奥里诺科河三角洲物種的生物棲息地。.

新!!: 第四国际和委內瑞拉 · 查看更多 »

官僚

官员,亦称官僚。在傳統東亞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人員稱作吏,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從出身來看在唐代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因此與以從事實務起家的吏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稱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 官僚和官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非法手段实现世代为官。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罗,經由馬來文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新!!: 第四国际和官僚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斯·马杜罗

尼古拉斯·马杜罗·莫罗斯(Nicolás Maduro Moros;),現任委内瑞拉總統。 2013年4月14日,委内瑞拉代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在首都加拉加斯以微弱優勢赢得委内瑞拉总统选举。2018年5月20日,以68%的得票率连任总统.FT中文网.

新!!: 第四国际和尼古拉斯·马杜罗 · 查看更多 »

工人国际委员会

工人国际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Workers' International),简称工国委(CWI),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国际联盟。它在各大洲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支部。它成立于1974年4月21日。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协商组织是世界大会,执行组织是国际执行委员会,行政组织是国际书记处。 工人国际委员会最主要的支部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支部社会党,爱尔兰的社会党则是工国委中唯一进入本国议会的支部。.

新!!: 第四国际和工人国际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工人社会主义运动 (阿根廷)

工人社会主义运动(Movimiento Socialista de los Trabajadores,缩写为MST)是阿根廷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2年,分裂自争取社会主义运动。该党活跃在阿根廷的一些高等院校中,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2006年,该党内部发生了一次严重危机,导致该党分裂,少数派退党另行组建了社会主义左翼。该党的青年翼是“MST社会主义青年”。该党是第四国际常驻观察员。2017年,该党有39507名成员。 Category:阿根廷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工人社会主义运动 (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1999年)

工人革命党(西班牙语:Partido Revolucionario de los y las Trabajadores)是墨西哥的一个小型托洛茨基主义团体。它成立于1999年,分裂自社会主义融合。它与第四国际关系密切,是第四国际的墨西哥支部。它还是左翼选举联盟社会主义联盟的成员。 Category:墨西哥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1999年)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该术语没有一致的解释,主要依赖个人的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比如美国划分阶级标准是依照经常性收入和就业率来确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新!!: 第四国际和工人阶级 · 查看更多 »

工人斗争 (克罗地亚)

工人斗争(克罗地亚语:Radnička borba)是克罗地亚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2007年8月,该组织成立于萨格勒布。该组织深受列夫·托洛茨基、罗莎·卢森堡、安东尼奥·葛兰西等人的政治思想影响。该组织在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开展活动。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该组织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克罗地亚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工人斗争 (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左翼 (科西嘉)

左翼(科西嘉语:A Manca)是法国科西嘉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8年1月10日,当时取名为民族左翼。2009年1月,该组织改组为新反资本主义党科西嘉联合会,并改用现名。2012年1月,该组织恢复组织的独立性,将自己重新定位为新反资本主义党的合作伙伴。2014年11月22-23日,在该组织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该组织重申了自己是国际主义左翼争取粉碎资本主义的斗争在科西嘉的代表,将继续为争取科西嘉人的自决权和科西嘉人的历史得到承认的权利而斗争。该组织积极参加科西嘉各种群众运动以及地方选举。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Category:法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左翼 (科西嘉) · 查看更多 »

左翼国际政党组织列表

这是一个左翼国际政党组织(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国际政党组织)的列表。.

新!!: 第四国际和左翼国际政党组织列表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第四国际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劳动党

巴基斯坦劳动党(لیبر پارٹی پاکستان‎)是巴基斯坦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86年。2009年,该党宣称拥有7300名成员。2012年11月10日,该党与巴基斯坦人民党(Awami Party Pakistan)、巴基斯坦工人党合并为人民工人党。该党曾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新!!: 第四国际和巴基斯坦劳动党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第四国际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第四国际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第四国际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第四国际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第四国际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重定向 中国共产主义同盟.

新!!: 第四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 查看更多 »

中国革命共产党

中国革命共产党,简称中革共,又称十月评论社,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为第四国际中国支部,目前该党的活动范围仅局限于香港。.

新!!: 第四国际和中国革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第四国际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组织-斯巴达克斯

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组织-斯巴达克斯(希腊语:Οργάνωση Κομμουνιστών Διεθνιστών Ελλάδας - Σπάρτακος,简称ΟΚΔΕ-Σπάρτακος)是希腊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85年,分裂自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组织。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党的总部位于雅典。该党是第四国际希腊支部以及希腊左翼政党联盟争取颠覆反资本主义左翼合作的成员。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希腊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希腊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者组织-斯巴达克斯 · 查看更多 »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革命、蘇東波,西方社会称之为1989年系列革命)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 1989年2月,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其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起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而苏联在八一九事件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 这场剧变最终以蘇共亡黨、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亦走向分裂。域外的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在东欧剧变后,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巴尔干地区亦饱受战乱摧残。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西方许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把他们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而加快。.

新!!: 第四国际和东欧剧变 · 查看更多 »

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

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And-Jëf/Parti africain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socialisme)是塞内加尔的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1年,由一起行动/争取新民主革命运动(马列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工人组织(托派组织)、争取人民民主联盟(毛派组织)和《Suxuba》(左翼杂志)的读者圈组成。 Category:塞内加尔政党 Category:社会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 · 查看更多 »

一起!

一起,争取左翼、生态和团结替代运动(法语:Ensemble, mouvement pour une alternative de gauche, écologiste et solidaire),简称一起!(Ensemble !),是法国的一个左翼政党,由争取社会和生态替代联盟、替代、融合与替代、反资本主义左翼和联合分子五个党派合并而成。该党成立于2013年11月23日-24日。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反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新共产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工人自治、另类全球化、托洛茨基主义。该党有2500名成员。该党是左翼阵线的成员。 Category:法国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一起!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米勒兰

亚历山大·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法國律师和政治家。1920年出任法国總理。後來以溫和派聯盟領袖的資格當選共和國總統(1920~1924),以他希望通过修改宪法加强总统的权利尔著称,後迫於左翼聯盟的壓力而辭職。 米勒兰的妻子为让娜·米勒兰(Jeanne·Millerand,1864-1950),夫妻俩育有子女四人,分别是 儿子让·米勒兰(Jean·Millerand,1899-1972)、女儿爱丽丝·米勒兰(Alice·Millerand,1902-1980)、儿子雅克·米勒兰(Jacques·Millerand,1904-1979)、女儿玛泰·米勒兰(Marthe·Millerand,1909-1975)。.

新!!: 第四国际和亚历山大·米勒兰 · 查看更多 »

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又称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英國及法國等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萨拉查反共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相对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憑藉加入美國领導的北約,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萨拉查军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简称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变期间,民眾將康乃馨插在了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此革命推翻了20世纪西欧为期最长的独裁政权(42年),之后引发了两年混乱的「过渡时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后,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内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称之为「歸僑」Retornados)。 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

新!!: 第四国际和康乃馨革命 · 查看更多 »

人类

#重定向 人.

新!!: 第四国际和人类 · 查看更多 »

人民工人党

人民工人党(乌尔都语:عوامی ورکرز پارٹی)是巴基斯坦的一个极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12年11月,由巴基斯坦劳动党、巴基斯坦人民党(Awami Party Pakistan)和巴基斯坦工人党合并而成。该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进步主义、反法西斯主义。该党的主席是Abid Hassan Manto。 Category:巴基斯坦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人民工人党 · 查看更多 »

五月风暴

五月风暴(Mai 68)是1968年春天法国发生的学生运动。 from 情境國際主義 No 12 (September 1969).

新!!: 第四国际和五月风暴 · 查看更多 »

争取团结观点协会

争取团结观点协会(德语:Verein für solidarische Perspektiven)是德国的一个泛左翼组织。该组织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联合社会党,它由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国际马克思主义团体和前斯大林主义政党德国共产党/马列合并而成。1994年,联合社会党改组为争取团结观点协会。同年,该组织内部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派别退出组织,另行成立了革命社会主义联盟。继续留在该组织内部的托派分子则组成了国际社会主义左翼。目前,该组织支持左翼党,它的许多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左翼党。 Category:德国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争取团结观点协会 · 查看更多 »

争取社会主义现在

争取社会主义现在(西班牙语:Presentes por el Socialismo)是哥伦比亚的一个泛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96年。该党的活跃成员来源于不同的左翼流派,包括托洛茨基主义者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该党是圣保罗论坛的成员,且对第四国际持同情态度。.

新!!: 第四国际和争取社会主义现在 · 查看更多 »

争取社会主义行动工人组织

争取社会主义行动工人组织(Workers Organisation for Socialist Action)是南非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0年4月,由Neville Alexander领导。该组织成立后不久,就与英国托洛茨基主义组织争取工人自由联盟建立了联系。为应对1994年南非大选,该组织建立了“工人名单党”,但该党在这次选举中仅得票4169张。不久,工人名单党便解散。该组织曾是第四国际同情组织。 Category:南非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争取社会主义行动工人组织 · 查看更多 »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瑞士)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法语:Mouvement pour le Socialisme)是瑞士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该组织支持全球抵抗运动、女权运动、各国争取民主和自决权利的运动、工人运动和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运动。该组织的成员分布于弗里堡州、纳沙泰尔州、瓦莱州、巴塞尔州、苏黎世州和提契诺州。该组织出版季刊《红色广场》。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瑞士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瑞士) · 查看更多 »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波多黎各)

争取社会主义运动(西班牙语:Movimiento al Socialismo)是波多黎各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8年,由波多黎各革命工人党、革命左翼青年、政治培训研讨会、政治工作计划等4个左翼党派合并而成。该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反资本主义。该党主张波多黎各独立。 Category:波多黎各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争取社会主义运动 (波多黎各) · 查看更多 »

争取社会主义民主新道路

争取社会主义民主新道路(土耳其语:Sosyalist Demokrasi için Yeniyol),简称新道路(Yeniyol),是土耳其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倡导多元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新!!: 第四国际和争取社会主义民主新道路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第四国际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第四国际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革命

#重定向 德国十一月革命.

新!!: 第四国际和德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修正主义被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显著修正的理论。.

新!!: 第四国际和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

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俄语:Российское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движение)是俄罗斯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11年,由社会主义联盟“前进”、工人抵抗和革命工人党的成员组成。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该组织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组织实行集体领导。该组织的总部位于莫斯科。第四国际俄罗斯支部在该组织内部活动。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Category:2011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2011年俄羅斯建立.

新!!: 第四国际和俄罗斯社会主义运动 · 查看更多 »

全球化

全球化是世界觀、產品、概念及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換,所帶來的國際性整合的過程Al-Rodhan, R.F. Nayef and Gérard Stoudmann.

新!!: 第四国际和全球化 · 查看更多 »

全球起义-反资本主义左翼

全球起义-反资本主义左翼(Revolta Global-Esquerra Anticapitalista)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4年,当时取名为全球起义。2008年,该组织改用现名。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反资本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组织实行集体领导。该组织的总部位于巴塞罗那。该组织出版刊物《全球起义》和《战斗学生》。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加泰罗尼亚支部。.

新!!: 第四国际和全球起义-反资本主义左翼 · 查看更多 »

兰卡平等社会党

兰卡平等社会党(ලංකා සම සමාජ පක්ෂය;லங்கா சமசமாஜக் கட்சி)是斯里兰卡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35年12月18日。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党是统一人民自由联盟和社会主义联盟的成员。该党原为第四国际成员,后因参加斯里兰卡自由党政府而被开除。.

新!!: 第四国际和兰卡平等社会党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运动

共产主义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欧的工人运动,以德国学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著《共产党宣言》为理论基础,以各国共产党或类似名称的共产主义政党为组织基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国家内部贫穷阶层以暴力反抗不合理政治秩序的社会运动的主流,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在20世纪的内部冲突、动荡以及大范围的社会秩序重建。 共产主义运动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来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一种新式的“国家”形式为初级目标,以共产主义为终极结果的世界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可以说是为了全人类最终解放的运动。它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其主要是因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是最强的,此外 ,工人阶级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所以,它是社会最底层的,要求也是最多的,因此满足了无产阶级的要求,就等于是满足了全社会的要求,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就可以说是全社会的解放。这种解放,首先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粉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达到的。这种革命胜利以后,将立即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并使用无产阶级专政来推行无产阶级的要求。这与斯大林主义的一国社会主义以及与斯大林主义的官僚独裁是截然不同的。.

新!!: 第四国际和共产主义运动 · 查看更多 »

先驱社

先驱社(Pioneer Group)是香港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

新!!: 第四国际和先驱社 · 查看更多 »

团结 (瑞士)

团结(solidaritéS;Solidarität)是瑞士的一个泛左翼政党。 该党成立于1992年。该党的意识形态包括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反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左翼到极左翼。该党的总部位于日内瓦。该党是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成员以及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该党的许多成员来源于已经解散的第四国际瑞士支部——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内还有一些正统马列主义者。该党与瑞士劳动党共同创建了替代左翼。 Category:瑞士政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团结 (瑞士) · 查看更多 »

团结名单-红绿联盟

团结名单-红绿联盟(丹麦语:Enhedslisten – De Rød-Grønne),常简称为团结名单或红绿联盟,是丹麥的一个社會主義政黨。.

新!!: 第四国际和团结名单-红绿联盟 · 查看更多 »

团结社

团结社(英语:Solidarity),也译作团结,是美国的一个革命社会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86年。该组织起源于托派组织国际社会主义者。国际社会主义者所持观点与正统托洛茨基主义不同,它认为苏联不是“畸形工人国家”,而是“官僚集体主义”,一种新的非常具有压迫性的阶级社会。2011年,该组织成为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该组织内部的第四国际支持者组成了第四国际干部会议。.

新!!: 第四国际和团结社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第四国际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第四国际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国际主义劳动者全国协议会

国际主义劳动者全国协议会(国際主義労働者全国協議会)是日本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1年,由第四国际日本支部全国协议会改组而来。该组织将争取“环境社会主义”作为目标之一。该组织的机关刊物是《劳动者之力》。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 Category:日本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主义劳动者全国协议会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左翼

国际社会主义左翼(德语:internationale sozialistische linke)是德国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起源于国际马克思主义团体。该组织曾参加争取团结观点协会。长期以来,该组织与革命社会主义联盟同为第四国际在德国的支部。2016年12月,该组织与革命社会主义联盟合并为国际社会主义组织。该组织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德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社会主义左翼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团体

国际社会主义团体(International Socialist Group,缩写为ISG)是英国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87年5月9日,由“国际团体”和“社会主义团体”合并而成。2009年7月,该组织解散,并入社会主义抵抗。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生态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组织曾是第四国际的支部。该组织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英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社会主义团体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倾向

国际社会主义倾向(International Socialist Tendency,缩写为IST)是一个非正统的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 该组织起源于1950年代克里夫领导的英国社会主义评论团体(该团体先后被英国托派组织“俱乐部”和第四国际开除)。 它以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已故领导人托尼·克里夫的思想为指导,在27个国家拥有分支(最重要的分支是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它在欧洲有较强的存在感,特别是在英国。 该组织的政治路线和许多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类似。但在对于苏联的评价上,该组织和其它托派组织有一些不同。该组织根据他们的“永久战时经济”理论和“被扭曲的不断革命”理论得出结论:苏联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国家,而不是“畸形工人国家”。 该组织认为历史上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描述截然相反,它们的实质是“斯大林主义”。 和许多国际组织不一样,该组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且只做出过一次公共决定,那就是开除美国的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社会主义倾向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德国)

国际社会主义组织(德语:Internationale Sozialistische Organisation,缩写为ISO)是德国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16年12月,由国际社会主义左翼和革命社会主义联盟合并而成,这两个组织都是第四国际在德国的支部,合并后的组织也仍然是第四国际支部。该组织的成员在左翼党内部活动。该组织出版《社会主义报》。 Category:德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德国)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美国)

国际社会主义组织(英语:International Socialist Organization)是美国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76年。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革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组织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组织的领导机构是指导委员会。该组织出版刊物《社会主义工人》,每日发行在线版本,每月发行一次纸质版本。 该组织原为国际社会主义倾向成员。2001年,该组织由于同英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国际社会主义倾向最主要的成员)产生分歧,被国际社会主义倾向开除。该组织也曾为第四国际常驻观察员。 Category:美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美国) · 查看更多 »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缩写为ISM)是苏格兰社会党内部原有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派别。该派别成立于2001年5月9日,由工人国际委员会苏格兰支部苏格兰战斗劳工改组而成。2002年,该派别通过决议,脱离工人国际委员会,这导致反对这一决定的成员另行组建了国际社会主义者。2006年3月,该派别解散。该派别与其它社会主义流派也建立了密切联系,包括第四国际。原第四国际英国支部国际社会主义团体在苏格兰的成员也加入了该派别。该派别曾获得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资格。 Category:苏格兰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 查看更多 »

国际马克思主义倾向

国际马克思主义倾向(International Marxist Tendency,缩写为IMT)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国际组织。1992年,被工人国际委员会开除的泰德·格兰特及其追随者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委员会。2006年,该组织改用现名。 该组织在世界上超过30个国家开展活动。 该组织坚持“”战略,其成员通常会加入所在国的主要左翼政党。该组织现在的主要领导人是阿兰·伍兹。该组织最重要的支部是英国的社会主义呼吁。.

新!!: 第四国际和国际马克思主义倾向 · 查看更多 »

王凡西

王凡西(),本名王文元,笔名双山,後輩多称为 “根叔”,中国浙江省海宁硖石人,中国托派领袖之一,曾任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书记。.

新!!: 第四国际和王凡西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工人党 (丹麦)

社会主义工人党(Socialistisk Arbejderparti)是丹麦的一个政党,成立于1980年。该党的意识形态为托洛茨基主义。该党于1989年参与创建了团结名单-红绿联盟。该党是第四国际丹麦支部。 Category:丹麦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党 (丹麦)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工人党 (阿尔及利亚)

社会主义工人党(法语:Parti Socialiste des Travailleurs)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89年,由革命共产主义团体创建。该党出版刊物《El Khatwa》。该党所持政治观点与第四国际相似。有时该党也被视作第四国际在阿尔及利亚的支部。 Category:阿尔及利亚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党 (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左翼 (魁北克)

社会主义左翼(法语:Gauche Socialiste)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党魁北克团结内部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派别。它成立于1983年,由被革命工人联盟开除的托洛茨基主义者组建。它是第四国际的魁北克支部。 Category:加拿大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左翼 (魁北克)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左翼党 (挪威)

会主义左翼党(Sosialistisk Venstreparti,縮寫为SV;Sosialistalas Gurutbellodat)是一個挪威民主社會主義 政黨。2005年,因參與工党和中间党所在的紅綠聯盟,第一次参与執政。 該黨起源於1973年由挪威共產黨、社會主義人民黨、民主社會主義者-AIK(反對挪威成為歐共體成員勞工运动信息委員會,簡稱AIK)和一些獨立的社會主義者組成的社会主义选举联盟,1975年成為一個註冊政黨。該黨主張擴大公共部門權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及完善社會福利體系。現今該黨也獲得女權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的青睞。.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左翼党 (挪威)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左翼运动

社会主义左翼运动(葡萄牙语:Movimento Esquerda Socialista)是巴西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9年。该组织现为泛左翼政党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内部的一个派别。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巴西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左翼运动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和自由党

#重定向 社会主义和自由党 (巴西).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和自由党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团结联盟

社会主义团结联盟(西班牙语:Liga de Unidad Socialista)是墨西哥的一个小型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6年。该组织和美国的社会主义行动、德国的革命社会主义联盟关系密切。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 Category:墨西哥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团结联盟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融合

社会主义融合(西班牙语:Convergencia Socialista)是墨西哥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拥有“全国政治协会”法律地位。该组织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工人革命党。2004年,该组织参与创建了左翼选举联盟社会主义联盟。该组织的核心成员约有300人。该组织曾是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 Category:墨西哥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融合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革命团体

社会主义革命团体(法语:Groupe révolution socialiste)是法国海外大区马提尼克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72年。该组织是第四国际支部。该组织的政治立场接近于新反资本主义党。 Category:法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革命团体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行动 (加拿大)

会主义行动(Socialist Action,缩写为SA),又称争取社会主义行动联盟(Ligue pour l'Action socialiste,缩写为LAS),是加拿大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 该组织成立于1994年,由一个被社会主义左翼开除的团体建立,后者在当时放弃了革命政党建设中的列宁主义策略。1995年1月,该组织在第四国际第十四次世界代表大会上得到第四国际的认可,承认其为“第四国际在加拿大国家中的支持者的组织”。 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组织的联邦书记是Barry Weisleder。该组织的青年翼是争取社会主义行动青年。该组织与第四国际没有正式隶属关系,但追随第四国际内部的少数派“革命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路线。.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行动 (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行动 (美国)

会主义行动(Socialist Action)是美国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现为第四国际同情组织。.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行动 (美国)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行动 (英国)

社会主义行动(英语:Socialist Action)是英国的一个小型托洛茨基主义组织。1982年,第四国际英国分支革命马克思主义团体采取“”战略进入工党,改组为社会主义联盟。1983年3月16日,社会主义联盟主办的刊物《社会主义行动》面世。后来,“社会主义行动”逐渐成为该组织的通称。 1989年代中后期,该组织发生了两次分裂,先后分裂出国际团体(后与社会主义团体合并为国际社会主义团体)和共产主义联盟。 在1991年第四国际世界大会上,该组织和国际社会主义团体被给予在第四国际中的同等地位。1995年,国际社会主义团体取代该组织成为第四国际英国支部。 早在1985年,该组织便与肯·利文斯通有来往。利文斯通后来担任伦敦市长时,他的重要顾问中有几位就出身于社会主义行动。 Category:英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行动 (英国)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抵抗

社会主义抵抗(Socialist Resistance)是英国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2年。2009年7月,第四国际原英国支部国际社会主义团体并入该组织,该组织遂成为第四国际新的英国支部。它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它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它参加了英国泛左翼政党左翼团结。该组织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英国政党 Category:2002年英國建立.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抵抗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抵抗集体

社会主义抵抗集体(葡萄牙语:Coletivo Resistência Socialista)是巴西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12年,分裂自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内部派别社会主义和自由集体。该组织仍然留在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内部,作为它的一个派别。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巴西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抵抗集体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民主 (巴西)

社会主义民主(葡萄牙语:Democracia Socialista)是巴西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79年。1980年,劳工党成立,该组织成为第一个依附于劳工党的派别。2003年,劳工党领袖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成为巴西总统后,劳工党开始变得温和,这引起了包括社会主义民主在内的劳工党左翼的担忧。2003年底,该组织成员、巴西参议员Heloísa Helena以及其他劳工党异见派人士被开除出劳工党,次年,他们组建了社会主义和自由党。该组织的少数成员追随他们,转而加入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并参加了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内部的“联系”派别。该组织的多数成员则选择留在劳工党。该组织已有成员被选入劳工党领导层核心,并尝试夺取最高领导权。2005年,在巴西总统选举劳工党党内初选中,该组织成员Raul Pont得票48%,以微弱差距输给了卢拉。该组织曾经是第四国际的支部,后被其开除。 Category:巴西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民主 (巴西)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民主 (爱尔兰)

社会主义民主(英语:Socialist Democracy )是爱尔兰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的前身是“人民民主”组织。该组织只有少量成员,主要分布于贝尔法斯特。2004年,贝尔法斯特市一个由社会主义工人党前成员组成的小团体并入该组织。该组织是第四国际同情组织,支持第四国际内部的少数派“革命马克思主义者”。 Category:爱尔兰政党 Category:北爱尔兰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跨国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民主 (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替代 (奥地利)

社会主义替代(德语:Sozialistische Alternative)是奥地利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86年,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团体。该组织主要在维也纳和格拉茨活动。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Category:奥地利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替代 (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替代 (澳大利亚)

社会主义替代(Socialist Alternative)是澳大利亚的一个革命社会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5年,由国际社会主义组织的前成员创立。该党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党出版刊物《红旗》和《马克思主义左翼评论》。该党的总部位于墨尔本。该党认同国际社会主义倾向的基本政治立场,但也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澳大利亚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替代 (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替代政治

社会主义替代政治(荷兰语:Socialistische Alternatieve Politiek)是荷兰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2年,分裂自和平主义社会党。该党一开始取名为国际共产主义者联盟,后来改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2004年。目前,该党的许多成员在社会党内部活动。该党是第四国际在荷兰的支部。 Category:荷兰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主义替代政治 · 查看更多 »

社会党 (瑞典)

社会党(瑞典语:Socialistiska Partiet)是瑞典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1年,由“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和“布尔什维克团体”两个组织合并而成,当时取名为革命马克思主义者联盟。1975年该党改名为共产主义工人联盟。1982年,该党改用现名。它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它的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它出版周报《英特纳雄耐尔》。它是第四国际和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成员。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瑞典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社会党 (瑞典) · 查看更多 »

科西嘉

#重定向 科西嘉领土集体.

新!!: 第四国际和科西嘉 · 查看更多 »

站起来 (政党)

站起来(Zutik)是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91年3月,由巴斯克共产主义运动和革命共产主义联盟(原第四国际西班牙支部)巴斯克分支合并而成。2011年12月17日,该党解散。 该党内部有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派别,附属于第四国际。该党在纳瓦拉自治区有一个姐妹组织:大会。该党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西班牙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Category:1991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91年西班牙建立.

新!!: 第四国际和站起来 (政党) · 查看更多 »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新!!: 第四国际和第三国际 · 查看更多 »

第一国际

国际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缩写为IWA),史称第一国际(First International),是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实际上的领袖。由于会名太长,人们取它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实践使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敌人,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新!!: 第四国际和第一国际 · 查看更多 »

第二国际

二国际(Second International),正式名称是社会主义国际(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个由世界各国工人政党组成的国际联合组织。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成立大会,通过《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组织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解散。第二国际所作出影响最大的动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宣布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并创始了八小时工作制运动。1916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内部分裂,该组织陷于瓦解。一战结束后,原第二国际左派组建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中派组建了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右派重组了社会主义国际(伯尔尼国际、黄色国际)。.

新!!: 第四国际和第二国际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第四国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五国际

五国际(Fifth International)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一个用以泛指各社会主义流派计划或尝试创建的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的术语。.

新!!: 第四国际和第五国际 · 查看更多 »

第四国际

四国际(Fourth International,缩写为FI;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Cuarta Internacional),正式名称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World Part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是由流亡海外的苏联领导人之一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创建的国际性联合组织。该组织创建于1938年9月,与斯大林所控制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相抗衡。在1940年托洛茨基遇刺身亡后,第四国际不断分裂,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1953年的分裂。 第四国际的前身是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组织的国际左翼反对派,在政治上宣称继承共产国际前四次大会的政纲和决议(共产国际前三次大会的宣言乃至共产国际前身齐美尔瓦尔德国际的宣言的主要执笔人正是托洛茨基)。 目前,第四国际仍然是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

新!!: 第四国际和第四国际 · 查看更多 »

第四国际 (重建国际中心)

四国际(Fourth International;Quatrième Internationale)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81年,由法国托派理论家皮埃尔·朗贝尔的追随者(被称作“朗贝尔派”)创建。该组织的自我定位是“重建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Reconstruction,缩写为ICR),因此该组织被称为“第四国际(重建国际中心)”。该组织最重要的组织成员是法国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潮流(独立工人党内部最大的派别)。该组织的南非支部掌控着阿扎尼亚社会党。该组织发行的主要理论刊物是《真理》。.

新!!: 第四国际和第四国际 (重建国际中心) · 查看更多 »

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

四国际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缩写为ICFI)目前是两个托洛茨基主义国际组织的名称。这两个组织有共同的起源,但目前都是独立的组织。其中一个以美国的社会主义平等党为首,办有世界社会主义网站。另一个与英国的工人革命党有关。由于后者已经名存实亡,所以现在所称“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一般指前者。.

新!!: 第四国际和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红色选举联盟

红色选举联盟(书面挪威语:Rød Valgallianse;新挪威语:Raud Valallianse,缩写为RV)是挪威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极左翼政党联盟。该联盟成立于1973年,作为工人共产党(马列)的选举组织成立。该联盟拥有注册政党地位。2007年,该联盟与工人共产党(原工人共产党(马列))合并为红党。 Category:挪威政党 Category:政党联盟.

新!!: 第四国际和红色选举联盟 · 查看更多 »

统一社会党 (摩洛哥)

统一社会党(阿拉伯语:الحزب الإشتراكي الموحد;法语:Parti Socialiste Unifié)是摩洛哥的一个泛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5年,由统一社会主义左翼党和“忠于民主”组织合并而成。该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工团主义。该党的秘书长是Nabila Mounib。该党的总部位于达尔贝达。 Category:摩洛哥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分類:2005年建立的政黨.

新!!: 第四国际和统一社会党 (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第四国际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烏戈·查維茲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前任委內瑞拉總統,左翼政治人物,任內以強烈的反美主義及推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聞名於世;但因為他四次皆是以民主選舉當選,其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壓制反對派、通過修憲公投擴大總統權力等,使他成為近当代全世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2013年3月5日下午,委内瑞拉副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在军医院宣佈,查韦斯于当地时间16時25分去世,终年58岁。.

新!!: 第四国际和烏戈·查維茲 · 查看更多 »

联合左翼 (法国)

联合左翼(法语:Gauche unitaire)是法国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9年3月14日,由新反资本主义党的一些成员建立,他们对新反资本主义党多数派拒绝与法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阵线结盟这一行为不满。它的意识形态是反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它的领导人是Christian Picquet。该党是欧洲左翼党成员和第四国际常驻观察员。该党曾经参加左翼阵线,后于2014年退出。2015年9月8日,该党并入法国共产党。 Category:法国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联合左翼 (法国) · 查看更多 »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Kroeber, Theory and History of Revolutio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21-40 而在許多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方面,社會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受同等程度的研究。.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 · 查看更多 »

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

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Izquierda Anticapitalista Revolucionaria,缩写为IZAR)是西班牙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2015年,分裂自反资本主义者(在该组织的一些成员因为批评“我们能”党而被开除之后)。该党的意识形态是托洛茨基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2016年西班牙大选中,该党赢得854张选票。目前,该党在布尔戈斯市议会有1个席位。该党出版刊物《IZAR杂志》。该党是“没有时间失去主动权”组织的成员。该党支持第四国际内部的少数派“革命马克思主义者”。.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反资本主义左翼 · 查看更多 »

革命工人党-棉兰老

革命工人党-棉兰老(菲律宾语:Rebolusyonaryong Partido ng Manggagawa – Mindanao)是菲律宾的一个非法的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的前身是拥有一支反政府武装的非法政党菲律宾革命工人党的棉兰老岛分支。2001年,菲律宾革命工人党与菲律宾政府进行停火谈判。在这一问题上,菲律宾革命工人党的棉兰老岛分支与全国领导层持不同看法,因而脱党,另行成立革命工人党-棉兰老。2003年,该党加入第四国际,成为第四国际的菲律宾支部。2005年,该党与菲律宾政府达成停火协议。次年,双方又签订了一份停火协议。目前,该党在棉兰老岛拥有一块控制区,还掌握着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革命人民军”。.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工人党-棉兰老 · 查看更多 »

革命共产主义团体 (黎巴嫩)

革命共产主义团体(阿拉伯语拉丁转写:Tajammu' al-Shuyu'i al-Thawri;法语:Group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是黎巴嫩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作为第四国际的“正式支部”成立于1970年代。在2003年举行的第四国际世界大会上,该组织被降格为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 Category:黎巴嫩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共产主义团体 (黎巴嫩) · 查看更多 »

革命社会主义联盟

革命社会主义联盟(德语:Revolutionär Sozialistischen Bund)是德国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4年,分裂自争取团结观点协会。该组织认为自己比争取团结观点协会更为激进。与争取团结观点协会不同,该组织对左翼党持强烈批判态度。该组织出版月刊《前进》。长期以来,该组织与国际社会主义左翼同为第四国际在德国的支部。2016年12月,该组织与国际社会主义左翼合并为国际社会主义组织。该组织曾派代表出席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 Category:德国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社会主义联盟 · 查看更多 »

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

革命社会党(Partido Socialista Revolucionário,缩写为PSR)是葡萄牙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8年。1999年,该党与人民民主联盟、政治21组成左翼集团。2005年,该党改组为革命社会主义政治协会,作为左翼集团的一个党内派别继续存在。2013年,革命社会主义政治协会宣告解散。它存在时,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Category:葡萄牙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

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Revolutionary Marxist League),简称革马盟,是香港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的知名成员有、梁国雄、梁耀忠、岑建勳、刘山青等人。 1977年10月15日,中国革命共产党统一派(即中国革命共产党少數派)、复醒社、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和原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合并为新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由吴仲贤、叶宁、陈平、陈肆、李炳等人组成的临时常务委员会领导。1978年9月,中国革命共产党的下属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社”脱离中革共,與革马盟的下属青年组织“进步学生”合併,合并后的组织仍取名为“社會主義青年社”,并接受革马盟领导。1979年,第四國際第八次世界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吸收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加入,与中国革命共产党同为第四国际中国支部。1980年,该党内部的“列宁主义派”脱党,另行组建新苗社。 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在1978年“四方統一”後,建立了一个「中國組」,在中国大陆开展工作。吳仲賢於1981年3月11日前往大陸,被大陸警方拘捕。吳仲賢向大陆警方交代了情况,得以释放,由此被第四国际和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开除出党。不久,劉山青到廣州开展工作,也被捕,还被判處十年徒刑。 吳仲賢事件發生後,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人心渙散,退出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的人日漸增多,活動亦日趨沉寂。1991年,该党的组织無聲無息地瓦解了,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不復存在。 该党的部分成员及支持者于1988年成立了四五行动。.

新!!: 第四国际和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第四国际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等右翼团体;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及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衝突和共產主义與反共產主义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與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國際間對此戰爭也十分注目,小說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國記者乔治·奥威尔、戰地攝影記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導和研究。西班牙內戰也以交戰雙方虐殺戰俘聞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殺害。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滅亡,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獨裁統治,進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復辟(惟王位懸空),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去世。.

新!!: 第四国际和西班牙内战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

来西亚社会主义党(Parti Sosialis Malaysia;Socialist Party of Malaysia),简称社会主义党,是马来西亚的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党于1998年5月1日在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中宣告成立,但不获社团注册局接纳,直至2008年6月17日才获得正式注册。目前该党在国会下议院拥有一席,是党员再也古玛2008年以公正党名义竞选并当选,2013年蝉联。2017年,社会主义党也宣布将会在第十四届马来西亚大选中竞选8个国会下议院和16个州选区,为历来最高。.

新!!: 第四国际和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 · 查看更多 »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bourgeoisie,直譯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學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新!!: 第四国际和資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通称卢拉,巴西政治家,2003年至2010年出任巴西总统。.

新!!: 第四国际和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 查看更多 »

郑超麟

郑超麟(),福建漳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后成为中国托派领袖之一。1929年被开除出党。1931年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1935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同盟)。1942年与王凡西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同盟国际主义派”(1949年改组为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1952年在上海被捕,被关押27年,1979年出狱,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98年病逝于上海。.

新!!: 第四国际和郑超麟 · 查看更多 »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自由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看来,是指阶级冲突。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而言,迄今为止所有存在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概念和血缘沒有關係,也和上、中、下的社会阶层无关,而是指「经济地位」。他认为阶级归属是由自己和生产手段的关系决定。 阶级斗争理论也是毛泽东的主要思想观点,他把中国人划分成人民与阶级敌人两大阵营。他说:“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

新!!: 第四国际和阶级斗争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第四国际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资本主义

資本主義(capitalism),亦稱自由市场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資本主義」一詞也被許多人用在形容歷史上不同的人、時、地、物,而除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以外,也有福利資本主義、国家资本主义等打著資本主義稱號的經濟模式。在對於資本主義的解釋上,支持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對於市場的干預並且強調財產權利的重要性。而有人則主張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以避免垄断和景氣循環的負面作用。絕大多數的政治經濟學家都將私人產權視為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特色,而對於資本主義下的僱傭關係、經濟權力、階級、以及歷史發展等則有不同看法。市場的自由程度、以及私人財產的法規,則是政治和政策上爭論的主要議題。现在大多數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以不同程度的計畫政策干預市場的自由運作Stilwell, Frank.

新!!: 第四国际和资本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由和团结党

自由和团结党(土耳其语:zgürlük ve Dayanışma Partisi )是土耳其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96年,由几个左翼团体合并而成。该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意志社会主义、反军国主义、亲欧洲主义。该党的共同主席是Alper Taş和Bilge Seçkin Çetinkaya。该党的总部位于安卡拉。该党曾派代表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和欧洲反资本主义左翼的会议。该党是土耳其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六月运动的主要成员。 Category:土耳其政党 Category:1996年土耳其建立 Category:1996年建立的政黨.

新!!: 第四国际和自由和团结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第四国际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第四国际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英屬錫蘭

英屬錫蘭(British Ceylon,බ්‍රිතාන්‍ය ලංකාව,,பிரித்தானிய இலங்கை,)是今日的斯里蘭卡。179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荷蘭手中奪得斯里兰卡岛的沿海地區。1798年设立錫蘭總督一职。1802年交由英國政府管理,1815年英國廢黜了錫蘭的國王,將斯里兰卡岛全島置於英國統治之下。1948年獨立,成立錫蘭自治領。1972年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 * Category:亚洲的英国殖民地 Category:斯里兰卡历史.

新!!: 第四国际和英屬錫蘭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第四国际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新!!: 第四国际和陈独秀 · 查看更多 »

暴动 (政治组织)

暴动(葡萄牙语:Insurgência)是巴西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2013年10月,社会主义和自由党的几个派别合并为该组织,仍然留在社会主义和自由党内部。该组织是巴西主要的曼德尔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一种)团体。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Category:巴西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暴动 (政治组织) · 查看更多 »

权力!

《权力!》(祖鲁语:Amandla!)是南非的一份持托洛茨基主义政治观点的左翼杂志,每两个月发行一期。该杂志于2006年开始发行,创办者是Mazibuko K. Jara和Brian Ashley,出版单位是替代信息和发展中心。围绕该杂志形成的政治圈子是第四国际在南非的支部。 Category:政论杂志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Category:南非杂志 Category:2006年建立的出版物.

新!!: 第四国际和权力!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第四国际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第四国际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民主社会主义观点

民主社会主义观点(Democratic Socialist Perspective,缩写为DSP)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左翼组织。 该组织成立于1972年,当时取名为社会主义工人联盟,由社会主义青年联盟的成员建立。此后,由于深受第四国际美国支部社会主义工人党影响,该组织也更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1990年代初,该组织更名为民主社会党。2001年,该组织与澳大利亚其它左翼组织联合建立了社会主义联盟。2003年,该组织改组为社会主义联盟的一个内部派别,并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观点。2010年,该组织解散,完全融入社会主义联盟。 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反资本主义。该组织曾是第四国际的常驻观察员。 Category:澳大利亚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民主社会主义观点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第四国际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总统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簡稱法國總統,是法国的國家元首。總统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現時的法國是第五共和,根據1958年的《法國憲法》,法國總统與總理領導的內閣執掌行政權,由全體法國合資格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2002年前任期為7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另根据安道爾公國憲法,法國總统也是安道尔國家元首安道爾大公兩位大公之一(另一位是天主教烏赫爾教區主教)。.

新!!: 第四国际和法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挪威国际主义联盟

挪威国际主义联盟(挪威语:Forbundet Internasjonalen i Noreg)是挪威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9年。2002年,该组织作为红色选举联盟的一个派别,在其内部活动。自2002年起,该组织也在社会主义左翼党内部活动。该组织是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 Category:挪威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挪威国际主义联盟 · 查看更多 »

我们能

#重定向 我們能 (西班牙政黨).

新!!: 第四国际和我们能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第四国际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義(Сталинизм)狭义上是指一套以苏联1929-1953年间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论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运行机制。其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手段,建立起围绕某一领导人的个人崇拜政治氛围,并以此来保持政府对全国人民的政治引导。斯大林主义的国家模式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曾被认为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反斯大林主义的路线就是修正主义路线。苏联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 名词“斯大林主义”最早由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的斯大林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汇。 列夫·托洛茨基称斯大林主义体--为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義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反共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该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所以在广义上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且延续约70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戈尔巴乔夫为了克服危机,认为“必须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有关的一切东西”,同“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彻底决裂”。但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新!!: 第四国际和斯大林主义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第四国际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新反资本主义党

新反資本主義黨(Nouveau parti anticapitaliste,缩写为NPA)是法國的一个极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9年,由托洛茨基主义政黨革命共产主义联盟和一些激进左翼团体合并而成,目的是統一分散的法国激進左翼力量。新反資本主義黨在历任法国议会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均未取得任何席位。该党成员菲利佩·普图曾于2012年和2017年两度代表该党参与竞选法国总统。.

新!!: 第四国际和新反资本主义党 · 查看更多 »

新平等社会党

新平等社会党(僧伽罗语拉丁转写:Nava Sama Samaja Pakshaya)是斯里兰卡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7年,由一些被兰卡平等社会党开除的成员组建。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该党的领导人是Vikramabahu Karunaratne。该党的总部位于科伦坡。该党是左翼解放阵线的成员。该党曾参加工人国际委员会,后于1988年退出,不同意该党退出工人国际委员会的党员退党另行组建了联合社会党。从1991年起,该党一直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Category:斯里兰卡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新平等社会党 · 查看更多 »

斗争 (政党)

斗争(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Lalit)是毛里求斯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1981年,分裂自毛里求斯战斗运动。该党的起源可追溯至一份创办于1976年的月刊《阶级斗争》。该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反资本主义、国际主义。该党曾是第四国际的同情组织。 Category:毛里求斯政党 Category:左翼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斗争 (政党) · 查看更多 »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義理论中,指由無產階級(僅從勞動取得收入的產業工人)統治的政體,是從廢除資本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的統治;在此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階級制度的社會關係,以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 。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是由卡爾·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讓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獨裁專政的體制;由於馬克思認為各國政府都是階級獨裁專政,所以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會比其他的政府形式來的更糟。不过,马克思设想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斗争时的战时状态。然而,1917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結果,並不是由無產階級的多數者階級專政,而是由一個宣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專政。不同於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而是像喬治·奧威爾(1903至1950年)及米哈伊爾·巴枯寧(1814年至1876年)所預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作法最終變成由先前無產者(但已變有產者)的獨裁專政政體。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罗莎·卢森堡批评列宁“用一小撮人的专政取代了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 陈独秀於其《我的根本意见》主張:「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专政有三个特点:(1)它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2)它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一个党或一个党的领袖的专政;(3)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专政,其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自由。 恩格斯在给《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1891年序文中,认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例”。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具备普选和结社自由的,不同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一党专政。.

新!!: 第四国际和无产阶级专政 · 查看更多 »

改良主义

改良主义(Reformism)是相对激进革命而言的修正主義政策。.

新!!: 第四国际和改良主义 · 查看更多 »

批判左翼

批判左翼(Sinistra Critica,缩写为SC)是意大利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托洛茨基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2007年12月8日,前身是重建共产党内部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派别。2013年7月30日,该党由于内部分歧而宣布解散。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反斯大林主义。该党曾是第四国际的支部。 Category:意大利政党 Category:托洛茨基主义政党.

新!!: 第四国际和批判左翼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

#重定向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新!!: 第四国际和托洛茨基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Троцкизм;Trotskyism)是馬克思主義、列宁主义的一個流派,其名稱來自其最早的理論建立者、十月革命实际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第四国际精神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

新!!: 第四国际和托洛茨基主义 · 查看更多 »

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列表

这是一个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列表,列出了所有自称奉行托洛茨基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政党组织。 在这些组织中,目前有三个仍声称自己是1938年成立的第四国际的直接延续:总部设在巴黎的第四国际(过去常称作“第四国际联合书记处”,一般认为它是正统的第四国际)、第四国际 (重建国际中心)和第四国际国际委员会。其中一些组织自称奉行托洛茨基主义意识形态,但未以第四国际正统自居,并认为原来的第四国际已不存在。而另一些组织则认为“第四国际”这一名称已经非常不值得信赖,创建第五国际或另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是必要的。 以下列出的组织既包括了拥有数万名成员且分布于数十个国家的组织,也包括了仅有几十名成员只分布于三四个国家的组织。以下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第四国际、工人国际委员会、国际社会主义倾向和国际马克思主义倾向。.

新!!: 第四国际和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政党组织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簡稱拉美,是美洲的一部分,狭义上包括了以拉丁語族(也称罗曼语族,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语言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地区。拉丁美洲拥有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将近13%的19,197,0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截止2013年,拉丁美洲的人口估计超过6亿。在2014年,拉丁美洲有着5.57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则是7.532万亿美元。单词拉美最早在1861年被一本叫做《拉丁种族的审查》的致力于泛拉丁化的杂志提出。.

新!!: 第四国际和拉丁美洲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第四國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