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石硬港

指数 石硬港

石硬港,是臺灣基隆市的一個地名,位於仁愛區中南部,範圍大致包括英仁里不含最南端及東北角、龍門里不含西南端、獅球里獅球嶺砲臺東側一小塊地、德厚里不含西北端、曲水--不含最北端、育仁里、吉仁里不含最東端、智仁里西南端、和明里西南端、忠勇里最南端凸出部分、福仁里東半部、玉田--最南端、博愛里最東端、誠仁里、崇文里南端。.

27 关系: 基隆 (大字)基隆堡基隆市基隆市 (州轄市)基隆廳基隆街 (基隆郡)基隆車站基隆郡南榮國中台5線台鐵大字大水窟 (基隆市)宜蘭線三坑車站仁愛區八堵八堵車站獅球嶺碇內縱貫線 (北段)田寮港臺北州臺灣暖暖 (大字)港口 (基隆市)明治

基隆 (大字)

基隆,是臺灣基隆市中正區、仁愛區、中山區交界地帶的一個地名,為基隆市主聚落所在地。.

新!!: 石硬港和基隆 (大字) · 查看更多 »

基隆堡

基隆堡,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包括今基隆市的北部,以及新北市的瑞芳區北部。 基隆堡北邊瀕臨東海,東邊為三貂堡,南邊為石碇堡,西邊為金包里堡。.

新!!: 石硬港和基隆堡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石硬港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基隆市 (州轄市)

基隆市()是臺灣日治時期中期(1924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隸屬臺北州,由基隆街升格而來。管轄範圍包含今基隆市的中山、中正、仁愛、信義區,及安樂區部分地區。.

新!!: 石硬港和基隆市 (州轄市) · 查看更多 »

基隆廳

基隆廳,原淡水廳雞籠所屬,為台灣清治時期暨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設立時將淡水廳分割成淡水縣、基隆廳與新竹縣而來《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隸屬於臺北府之下;1893年人口約88,000人。此行政區劃名稱持續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定,清朝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台灣總督府將「臺北府基隆廳」改設「台北縣基隆支廳」為止,所轄範圍約為今基隆市及基隆北海岸以及新北市的汐止區等區域。 日本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臺灣總督府再設基隆廳,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則再併入臺北廳內。.

新!!: 石硬港和基隆廳 · 查看更多 »

基隆街 (基隆郡)

基隆街為台灣日治時期中期(1920年至1924年間)存在之行政區,位於台北州基隆郡。轄屬範圍包含今基隆市的中山、中正、仁愛、信義、安樂等5個區。.

新!!: 石硬港和基隆街 (基隆郡) · 查看更多 »

基隆車站

基隆車站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為台鐵縱貫線的鐵路車站,是縱貫鐵路與台鐵西部幹線的起點站,是全台最鄰近商港的鐵路客運車站。設立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與初代縱貫線同時啓用,站體經過四次改建,現今的半地下化車站於2015年6月29日啟用。由於位在北台灣海岸地帶的中心位置,因此也成為基隆市及附近北海岸地區的交通樞紐,周邊設有數個客運轉運站,提供轉乘至北海岸各地的服務。.

新!!: 石硬港和基隆車站 · 查看更多 »

基隆郡

基隆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隸屬臺北州。管轄範圍等同於今日的大基隆地區。其版圖外貌像是反轉後的大不列顛島。 基隆郡役所設於基隆市。基隆郡管轄基隆街、瑞芳街、--、--、--、--、--、--。轄域即今新北市瑞芳區、萬里區、金山區、貢寮區、雙溪區、平溪區、基隆市全域等地。其中基隆街於1924年升格臺北州轄基隆市。平溪--原屬七星郡,1932年改隸基隆郡。.

新!!: 石硬港和基隆郡 · 查看更多 »

南榮國中

#重定向 屏東縣私立南榮國民中學.

新!!: 石硬港和南榮國中 · 查看更多 »

台5線

台5線為中華民國連接臺北市與臺灣省基隆市的省道,故又名北基公路,路線自臺北市行政院前路口(臺灣公路原點)起,沿忠孝東路至南港區,後轉研究院路、南港路進入新北市汐止區,經過基隆市七堵區、暖暖區、仁愛區,終點位於南榮路與仁五路口,公告與實際里程均為27.9公里。臺5線共有支線1條(台5乙線已於2011年6月解編)。 本路線在過去是臺北基隆間聯絡之直接孔道,也是基隆港貨物運送至臺北的重要路線,國道一號通車後,本路線轉型為臺北、汐止與基隆地區的區域聯絡性質,其中臺北市路段帶動了臺北市東區甚至汐止的發展。.

新!!: 石硬港和台5線 · 查看更多 »

台鐵

#重定向 台灣鐵路.

新!!: 石硬港和台鐵 · 查看更多 »

大字

大字(平假名:おおあざ)為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使用的區劃單位,其上層的區劃為市町村,下層的區劃為小字藤岡謙二郎・山崎謹哉・足利健亮《日本歴史地名辞典 新装版》,柏書房,pp.8-9。。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自1920年開始,也使用過大字和小字的區劃,為原街庄社鄉改制而來,直到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投降。 日本在明治時代開始實施市町村合併時,將許多原本的村級行政區合併為新制的市町村行政區,便出現了許多村合併後,組成一個轄區更大的村,而原本的村名,就改成為大字。例如:○○村與其他村合併共同組成新的△△村時,新的地址變成為「△△村大字○○」。而原本在舊有的村級行政區下的更小的行政區單位,便成為小字。 現在已有許多地方不使用大字,甚至在最近的平成大合併中,有許多市町村合併時,同時廢除了大字的使用,地址的登記由原本的「▽▽市大字○○字□□」改成「▽▽市○○字□□」,沖繩縣則有許多地方直接將大字改為「字□□」。.

新!!: 石硬港和大字 · 查看更多 »

大水窟 (基隆市)

大水窟,是臺灣基隆市信義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西南部,範圍大致包括智誠里南部、東明里南端凸出部分、東安里南部。.

新!!: 石硬港和大水窟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宜蘭線

宜蘭線是指八堵至蘇澳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

新!!: 石硬港和宜蘭線 · 查看更多 »

三坑車站

三坑車站位於台灣基隆市仁愛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的鐵路車站。.

新!!: 石硬港和三坑車站 · 查看更多 »

仁愛區

仁愛區位於台灣基隆市的中央位置,北臨基隆港,位處基隆市中心的精華地帶。本區大部分為市區所在,廟口夜市便座落於本區。.

新!!: 石硬港和仁愛區 · 查看更多 »

八堵

八堵,是基隆市暖暖區、七堵區交界地帶的一個地名,範圍大致包括七堵區的自強里東南角、八德里不含東北端凸出部分、長興里東北部,以及暖暖區的八南里不含東南端、八堵里不含南端、八中里、八西里。.

新!!: 石硬港和八堵 · 查看更多 »

八堵車站

八堵車站位於臺灣基隆市暖暖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宜蘭線的鐵路車站。本站也是縱貫線(西部幹線)和宜蘭線(東部幹線)的分歧站。將與計畫中的基隆輕軌山線提供轉乘服務。.

新!!: 石硬港和八堵車站 · 查看更多 »

獅球嶺

獅球嶺是臺灣基隆市的一個地名,位於仁愛區西部偏北一帶,範圍大致包括獅球里不含西南端、書院里東大半部、朝棟里東南大半部、光華里、明德里不含北端、同風里最西端、文安里、兆連里、德厚里西北端、曲水里北端凸出部分、崇文里不含南端、誠仁里西北端、福仁里西部、博愛里南部。.

新!!: 石硬港和獅球嶺 · 查看更多 »

碇內

碇內,是基隆市暖暖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東北部。.

新!!: 石硬港和碇內 · 查看更多 »

縱貫線 (北段)

縱貫線(北段)是指縱貫線從基隆至竹南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經營的鐵路幹線。由於縱貫線在此段穿越台灣人口最為稠密的台北都會區,故此段為台鐵各營運路線之中流量最高的路段。在七堵 - 樹林間為列車車次最密集的區間,每日單向約150至160車次通過。.

新!!: 石硬港和縱貫線 (北段) · 查看更多 »

田寮港

寮港,是臺灣基隆市的一個地名,位於信義區西北部及仁愛區東北部,範圍大致包括信義區的孝賢里西南端、孝德里西部、孝深里西北端、東安里北部、東明里不含最北端凸出部分及南部、東光里、東信里、禮東里、信綠里、信儀里、義和里、智誠里北部、義民里、義幸里不含最北端、智慧里、義昭里不含最北端、仁義里、仁壽里不含最北端及西北部,以及仁愛區的英仁里東北角、林泉里、花岡里、虹橋里、水錦里、東仁里最東端、智仁里不含西南端、和明里不含西北部及西南部、忠勇里東南角。.

新!!: 石硬港和田寮港 · 查看更多 »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新!!: 石硬港和臺北州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石硬港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暖暖 (大字)

暖暖,是基隆市暖暖區的主聚落及鄰近地區。.

新!!: 石硬港和暖暖 (大字) · 查看更多 »

港口 (基隆市)

港口,是基隆市的一個地名,主要位於安樂區南部,並跨及七堵區、仁愛區的部分地區,範圍大致包括安樂區的鶯安里南半部、鶯歌里南大半部,七堵區的八德里東北端凸出部分,以及仁愛區的獅球里最西端、書院--西南部。.

新!!: 石硬港和港口 (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明治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至1912年7月30日。.

新!!: 石硬港和明治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石硬港庄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