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白族文学

指数 白族文学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讲白语,通用汉文,有悠久的文学传统。有着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民间曲艺等多种体裁的民间文学,是白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作家文学在南诏建国后亦开始兴起。.

60 关系: 华阳国志南社南诏后汉书大理石的传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师范云南日报张子斋彝族周钟岳傈僳族儒家前蜀剑川县回族皮逻阁玉皇大帝王崧火烧松明楼火把节科举章太炎美人石白語白族隆舜马子华马曜高桂枝高旭鸟吊山黄氏女对金刚经辛亥革命阿育王赵式铭赵藩金鸡和黑龙苍山 (大理)李元阳李四维告御状李於阳杨南金杨士云杨苏杜朝选杜文秀桐城派段义宗...段赤城汉武帝汉文洱源县洱海滇剧望夫云戴望舒施蛰存晓雪 扩展索引 (10 更多)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又名《華陽國記》,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书共约11万字。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不像之前的地方志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华阳国志》内容结合了历史、地理、人物三方面的内容,较为全方位地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

新!!: 白族文学和华阳国志 · 查看更多 »

南社

南社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文學團體,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南社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學社團。該團體於1909年11月13日在蘇州成立,發起人為同盟會會員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南社的前身可以溯源到陳去病等人于1906年成立的“黃社”、1907年成立的“神交社”、1908年成立的“匡社”以及“秋社”。1911年,绍兴、 沈阳、 广州、南京等地又分别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等分社,南社社員人數達1180餘人。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1923年,南社解體。 《南社丛刻》是南社主办的刊物。自1910年1月至1923年12月,共出版22集。此外,1910年10月11日(重阳节),周实等在南京凭吊明孝陵,事后刊行《白门悲秋集》;1917年,出版《南社小说集》;二者均为《南社丛刻》的增刊。 1923年,柳亞子等激進派南社社員在上海成立了“新南社”,其中已有共產黨人參加。1924年,傅熊湘等傳統派南社社員成立了“南社湘聚”。1943年,朱劍芒在福建永安成立了“南社閩集”。.

新!!: 白族文学和南社 · 查看更多 »

南诏

南诏(738年-902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8世紀时興起的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从748年开始扩张至今雲南全境和贵州西部,到8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國的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緬甸北部、老挝北部、泰國北部地區和越南西北部地區。902年鄭買嗣自立為帝,灭亡南诏,建立大長和国。史学界有时将902年至937年大理国成立前的历史亦算作南诏。.

新!!: 白族文学和南诏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白族文学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大理石的传说

《大理石的传说》是流传在云南白族地区的一则民间故事,解释了大理石的花纹的来历,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谴责了贪心人。.

新!!: 白族文学和大理石的传说 · 查看更多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1930年-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作家的不公开地下组织。中國共產黨成立此一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左联是1930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文总”)的团体成员,先后参加“文总”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社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记联”)以及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教联”)、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美联”)、音乐小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及中共电影小组)、中国普罗世界语者同盟(世界语小组)等8个团体。.

新!!: 白族文学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查看更多 »

师范

#重定向 師範學校.

新!!: 白族文学和师范 · 查看更多 »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隶属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是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机关报。.

新!!: 白族文学和云南日报 · 查看更多 »

张子斋

张子斋,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中国政治人物。 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冬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分配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后到重庆《新华日报》社担任编辑,之后辗转到缅甸仰光创办华文报纸《人民报》,并担任总编辑。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在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担任过要职。建国后,在云南省省委和省政府担任过多种职务。他逝世后,经搜集整理,出版有《张子斋文集》四卷。 Category:中華民國編輯 Category: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Category: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Category:雲南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Category: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Category:雲南省政協副主席 Category: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長 Category:云南省人民政府官员 Category:八路軍人物 Category:中共雲南省委委員 Category:中共八大代表 Category: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8年入党) Category:剑川人 Category:白族人 Zi子.

新!!: 白族文学和张子斋 · 查看更多 »

彝族

彝族(ꆈꌠ),曾称倮倮,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900多万人(201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871万4393人(2010年),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LôLô),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凉山彝族,纳苏颇)、“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倮倮”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彝族语言属緬彝語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新!!: 白族文学和彝族 · 查看更多 »

周钟岳

周鍾嶽(),字生甫,号惺甫、惺庵。白族。雲南省麗江府剑川州(今剑川县)人,清末、中華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国学者、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新!!: 白族文学和周钟岳 · 查看更多 »

傈僳族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發源於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緬甸、印度、和泰國的一个跨國性質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國原來的西康省(即現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間的州縣)和古代雲南騰越州的坎底地區、江心坡地區(即現今緬北克欽邦的葡萄縣,為中国傳統線和英國麥克馬洪綫東段之間的未定界领土於1960年歸屬緬甸邦聯而設立的)。.

新!!: 白族文学和傈僳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白族文学和唐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白族文学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刘备在成都称汉故事,改国号为汉,次年又恢复国号蜀。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今日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規模頗可觀。.

新!!: 白族文学和前蜀 · 查看更多 »

剑川县

剑川县(白语:yit-dut(IPA ʑi31 tu31))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大理州西北部,“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腹地,地貌形态多样,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新!!: 白族文学和剑川县 · 查看更多 »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新!!: 白族文学和回族 · 查看更多 »

皮逻阁

逻阁(),又作皮罗阁和魁乐觉,蒙舍诏第五代诏,是南诏第一代国王,盛逻皮之子,以唐賜名為諡,稱歸義王。.

新!!: 白族文学和皮逻阁 · 查看更多 »

玉皇大帝

#重定向 玉皇上帝.

新!!: 白族文学和玉皇大帝 · 查看更多 »

王崧

王崧(),原名藩,字伯高,一字乐山,号酉山。雲南浪穹(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人。 父王梅村,藏书甚富。王崧幼承庭训,拜檀萃为师。乾隆三十年(1765年),乡试第二名,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得主考相国朱文正和太子少保阮元赏识,授山西武乡知县,清理盐政,改官盐为商盐。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主讲山西晋阳书院。二十五年稱病返雲南。 道光六年(1826年)云贵总督阮元开设通志馆,聘任王崧纂修《云南通志》,道光六年(1826年),成地理、建置、盐法、矿厂、封建、土司、边裔诸门。阮元评价说:王崧“所著《地理》、《封建》、《边裔》诸篇,能得魏收、杜佑之遗法,洵为名笔。”後因阮元离任,又与分纂黄严和李诚意见不合,最後以事辞职,返歸洱源。曾校理《南诏野史》。编纂《云南备征志》二十一卷,收《史記·西南夷传》以下史料60种,又有道光《云南志钞》八卷、《说纬》六卷、《乐山制艺》、《乐山诗集》等。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病故。.

新!!: 白族文学和王崧 · 查看更多 »

火烧松明楼

《火烧松明楼》,云南白族民间传说,内容反映的是南诏建立时的兼并战争。类似的早期白族传说还有《星回节》,云南彝族民间流传的《曼阿喃》也与之结构类似。元人张道宗的《记古滇说》中记载了故事的一个版本,《南诏野史》中则记载了更详细的版本。.

新!!: 白族文学和火烧松明楼 · 查看更多 »

火把节

火把节(凉山彝语:,Dutzie,杜责;佤语:Biag)一些民族又称星回节,是云南少数民族例如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节期一般是农历的六月廿五,也有在六月廿四过节的。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為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两书記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传说在南诏时期,蒙舍诏皮逻阁想吞并其他五诏而密设松明楼于大理城西,然后以祭祀之名邀请五诏诏主赴宴。邓赕诏皮逻登的妻子白洁夫人聪明绝顶,早就猜到皮逻阁的阴谋而劝阻丈夫不要赴宴。结果皮逻登执意不听,被烧死在松明楼,白洁夫人根据她给丈夫带的铁镯而辨认出皮逻登的尸体。后来皮逻阁想霸占白洁夫人为妻,白洁夫人在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后,跳入洱海自尽。当地民众为了纪念白洁夫人,把每年农历六月廿五定为火把节,流传至今。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剑川白族的风俗是由村里当年生了儿子的家庭主持,首先合力去山上砍一棵松树做火把杆,然后向全村人搜集柴火绑成一个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这些家庭还要挨家挨户的给老人敬酒,给小孩喝自制的糖水。傍晚时分,全村人需要合力把火把竖起来,火把顶部会挂上很多樱桃等果实,竖火把的时候,小孩子以抢这些小果子为乐。天黑之后点燃火把,村民纷纷聚集到火把边上聊家常。小孩子则用自制的松明“火药”,手拿秸秆火把互相“攻击”(白族话为“取”)。因为这是一个富裕红火的象征,老人都会主动让小孩“取”自己几把。秸秆火把由每家主动提供,小孩子们随意拿取。大火把上掉下来的木炭被视为吉祥之物,一般每家都会拿几块回家绑在猪圈上,能保佑该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火把的最顶端会绑一个彩色的小男孩纸偶。只有在火把节的第二天,村民们才可以把这个小纸偶打下来拿回家,小纸偶可以保佑“生儿子”。 近年来火把节的热闹气氛越来越淡,很多的程序被简化,人们庆祝的方式较传统有了很大改变。 中国作曲家王西麟曾作有管弦乐《云南音诗》,其中的《火把节》一章十分著名。.

新!!: 白族文学和火把节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白族文学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白族文学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美人石

《美人石》是一则白族民间故事,在徐嘉瑞整理的《辘角庄》故事中是一个插曲,但有一定独立性。通过白王的公子到民间访亲的故事,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权利。 故事是说,白王的公子带着白五的字条到民间去访合意的伴侣,白王告诉他:“这普天之下,都是我家的土地,住在地上的人,都是我家的奴仆。你看中谁,就把字条贴在他家的大门上,她家马上就会把人送进宫来。”结果怎么样呢了只要老鹰在天空盘旋,小鸡就躲开了。公子侮到一处,那里的百姓就极力回避,年青的女子更是躲得连影子也见不到。公子访了三年,结果还是找不到合意的伴侣。公子访过所有的地方,看来没有指望了,于是一气之下,把那张字条贴在一块石头上。公子一走,那石头就飞起来贴着他,公子走得快,石头也飞得快,公子停住歇息,石头也停布天空,这样这块石头就一直跟他飞进了皇宫。 M.

新!!: 白族文学和美人石 · 查看更多 »

白語

白語是白族的共同語,使用人口约120万(2003年),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的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昆明市和文山州。根据《白语简志》的分类体系,有三种方言:南部、中部、北部方言。白语方言的基本词汇一致度很高,但语音存在地区差异。差异大的地区之间初次通话比较困难。白语的基本语序类似汉语,即主谓宾结构。声调比较多,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主要靠助词和语序来实现语法手段。.

新!!: 白族文学和白語 · 查看更多 »

白族

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四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 白族自称“白伙”(白语:Baipho,白族)、“白子”(剑川Baipzix,大理Baipzi,白族男人)、“白尼”(剑川Baipyvnx,大理Baipnivx,白族女人),或者说白语的人(剑川Baipngvpzix ho,大理Baipngvzzi ho),是中國西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史书上称为“白蛮”、“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在云南的历史舞台上有过重要影响。唐宋元时期云南历史上一度曾经出现过白族化的过程。。.

新!!: 白族文学和白族 · 查看更多 »

隆舜

隆舜(),又名法尧,世隆之子,南诏第二代皇帝,877年至897年在位,谥武宣皇帝。.

新!!: 白族文学和隆舜 · 查看更多 »

马子华

子华,原名钟汉,字子华,从事文学创作,以马子华为笔名。洱源县人,生于昆明。其父是白族,母亲是汉族。1929年到1931年,他在宜良县立中学任教时,即注意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共搜集民歌二千三百多首、民间传说故事四、五十篇。1936年与鲁迅等签署《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937年被国民党逮捕。 抗战前他的作品有《颠沛》(中篇小说)、《坍塌古城》(诸集)、《路线》(短篇小说集)、《骗山之夜》(长诗,每月诗歌社出版)、《他的子民们》(长篇小说),还撰写了《国学散论》和《诗经的社会研究》两个论文集。 抗战时期他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的宣传、组织工作,井创作和出版了《飞鹰旗》(短篇小说集)、《丛莽中》 (短篇小说集)、《滇南散记》(散文、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大后方》被查禁。 1949年参加卢汉的云南自救会。1952年到陆良参加土改。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共建政后的作品有《雨林游踪》等,但质量已大不如前。.

新!!: 白族文学和马子华 · 查看更多 »

马曜

曜,字幼初,洱源县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弱冠求学,遇国家变故,颠沛流离于长江流域。其间以志士胸怀加入救亡,投身社会改造洪流。诗人情怀,烈士心性。学问及人格数十年间臻于大美,成一代宗师大家。 曾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学院院长。 1949年后,倾力于民族工作,积累大量原始素材。领导、参与抢救、整理云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资料,其价值巨大难以估量。 主导云南民族学院期间,呕心沥血,使区区民族干部培训基地,终立中国高校之林。 暮年更结丰硕之果,以民族史、民族学、比较研究的开创性成果绚烂于世,培育后学,促进民族教育,在学问人格两方面育成大量人才。 89之际,忧国民而仗义执言,唯心之所从,不以利害。自己无错,拒所谓检讨,高标特立。.

新!!: 白族文学和马曜 · 查看更多 »

高桂枝

桂枝,宇树秋,号畸庵,今洱源县邓川人。他目睹明末的政治黑暗,即隐居,筑室于掐源山下,名曰“畸庵”,啸咏自适。著有《畸庵草》一卷。现存的诗,有《畸庵咏怀》、《游云龙山石宝香泉》、 《土军行》、 《夏日漫兴》、 《卫军行》、 《雨夜闻防河》、 蹦b河吟》、 《慈善庙》、 《中秋月夜泛湖二首》、 《德源晚步》、 《蒲陀瞪》、 《畸庵梅花》等十余首。这些诗,一类是反映当时人民疾苦的,一类是抒杯之作,再一类是怀古之作。 其中《土军行》揭露和谴责了土军的横行霸道的诗中说,明朝统治者组织的土军“星罗棋布环山乡”。土军们“或时穿椭为黔鼠,或时伏莽为贪狼”,到处挠杀抢掳, “不见武寻安风助,攻城杀宫争鸣张?不见大姚铁索箐,劫掠横行鸣刀枪?德则为兵怨者寇,东西任意纷跳梁。”因此,作者愤怒非常,希望能“当车逞怒惩螳螂”。其他的诗歌对苛捐杂税、大兴土木也有所谴责。.

新!!: 白族文学和高桂枝 · 查看更多 »

高旭

旭,字天梅、号剑公,中国近代诗人,南社的三个创始人之一。他早年倾向维新变法,后来转向支持革命,与柳亚子、陈去病等创立南社。卷入曹锟贿选事件使他晚年声名不保,诗文由其弟高基编为《天梅遗集》。.

新!!: 白族文学和高旭 · 查看更多 »

鸟吊山

《鸟吊山》是流传在云南白族地区的一则神话,把鸟类拟人化、性格化,以神话方式对“百鸟会”这一自然奇景进行了解释,描绘了一个神奇的鸟类世界。 故事是说,相传很早的时候,有凤凰飞到这架山上死了。每年九月,百鸟飞来哀吊凤凰,故名鸟吊山。另一说法是:凤凰飞来此山时,掉了一根羽毛。从此,每年八九月间,百鸟从四方飞来朝拜凤凰,并替她寻找这根凤羽,因而叫做凤羽山,坝子叫做凤羽坝。.

新!!: 白族文学和鸟吊山 · 查看更多 »

黄氏女对金刚经

《黄氏女对金刚经》,白族民间叙事诗,亦曾被编为大本曲。它是目前搜集到的白族民间长诗中最长的一首,有两千多行。诗中含蓄的反映了外来的佛教与白族本主崇拜之间的冲突。.

新!!: 白族文学和黄氏女对金刚经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白族文学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阿育王

阿輸柯·孔雀(,IAST:,约),常被簡稱為阿育王(अशोक,,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是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后世稱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100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大部份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及今天的孟加拉,也可能達到伊朗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則到喀拉拉邦及安得拉邦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鄔闍衍那及巴連弗邑。.

新!!: 白族文学和阿育王 · 查看更多 »

赵式铭

赵式铭(1873年—1942年),字星海,号韬父。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丽江白话报》以及《永昌白话报》,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也曾参与《云南日报》的创办。1939年,任云南通志馆馆长,与周钟岳等编纂《新纂云南通志》。著有《白文考》,《云南光复志》等书。 Z赵 Z赵 Category:白族人.

新!!: 白族文学和赵式铭 · 查看更多 »

赵藩

赵藩(),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蝯仙,晚号石磾老人。白族,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白语 xuix cuaix ye)北寨人(白语 be cuai ngvl hox),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中举人,曾任四川臬台,官至川南道按察使。1927年9月26日病故于昆明寓所,终年76岁。.

新!!: 白族文学和赵藩 · 查看更多 »

金鸡和黑龙

《金鸡和黑龙》是在云龙白族人民中流传的一则民间故事。通过金鸡战胜黑龙的故事,塑造了金鸡的英雄形象,反映了白族人战胜洪水的美好理想。 故事说:金鸡山上有一只美丽善良而又聪明能干的金鸡,山下溉江里有一条闪恶残暴、横行霸道的黑龙。黑龙要把金鸡山及附近的老母山拉拢,截住江流,将金鼎坝子汇成海于,供自己享受。金鸡劝告不听,因而斗法。经过多次恶战,最后,金鸡唤起朝阳,踢开即将合拢的两山,排去洪水,黑龙被挂在山上了。 神话传说把山洪暴发、江水陡涨看作是人们讨厌的黑龙在兴妖作草,把鸡声喔喔、朝阳四射,唤起一片光明,看作是金鸡聪明能干的表现。人们在金鸡身上寄托了美好的理想:金鸡迎着朝阳飞向东方,途中落下一根羽毛的地方就是凤羽坝,她一直飞到大理,永镇着人间的妖孽。.

新!!: 白族文学和金鸡和黑龙 · 查看更多 »

苍山 (大理)

苍山又名点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东临洱海,长约50--,宽约20--,位于滇中高原和横断山区交界处,是云岭山脉的一部分,因蒼山山頂終年積雪不化,故名點蒼,南詔時代曾被冊封為雲南境內的中嶽。共有19个主要山峰,其海拔多在3500--以上,最高峰為馬龍峰海拔达4122--。每两座山峰间的山谷有一条溪流,便是著名的十八溪。目前,大理苍山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新!!: 白族文学和苍山 (大理) · 查看更多 »

李元阳

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明朝政治人物、學者,同進士出身。 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因为仗义执言,受到同僚排挤,他因此借故归家赋闲。嘉靖十年(1531年)复出,官授江阴县令,在任期间,外抗击“海寇”,内施惠政于人民。后升为户部主事,监察御史,再次因直言而被贬为荆州知府,政声显著。因识张居正于童试,在张居正担任首輔之后亦与之通书信。最终因看不惯官场黑暗,回到大理老家隐居,与谪居于云南的杨升庵相契最深,两人常常一起吟诗作画,同游景胜。在文学上贡献卓著,与杨士云同修《大理府志》,并修订《云南通志》。著有《心性图说》、《艳雪台诗》、《中溪漫稿》。在闽中曾校刻《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杜氏通典》等计764卷。 Category:明朝庶吉士 Category:明朝江陰縣知縣 Category:明朝戶部主事 Category:明朝監察御史 Category:明朝荊州府知府 Category:明朝作家 Category:大理人 Y元.

新!!: 白族文学和李元阳 · 查看更多 »

李四维告御状

《李四维告御状》是云南剑川白族人民间流传的故事,有本子曲、叙事诗等形式。诗中叙述了兼做木匠的农民李四维,上京为剑川人伸冤,反映州官对百姓的层层盘剥。其告状过程中,受到各级不法官僚的阻挠。他说道:“从前有个杨六郎,他也去告过御状。他只为他自己,我为万民上。”故事反映出主人公热爱百姓、大公无私的品质,但对统治者还抱有幻想。目前搜集的几个版本中,都普遍缺乏结尾。 L.

新!!: 白族文学和李四维告御状 · 查看更多 »

李於阳

李于阳,字占亭,号即园。其祖为大和县望族,即园二岁时,随父迁居民明。他善于诗,亦能词,诗名满昆华、苍洱之间,与民明藏纲孙、额淳、强磺、楚雄池春生并称为“昆华五子”。其著作有《苍华诗文策》、《外集》、《诗话》、《诗余》、《偶编》等,今传《即园诗钞》十四卷。李於阳的诗,题材非常广泛。刘大绅《〈即园诗钞〉序》中说: “其于骨肉友朋、天下国家、人品风化、山川草木、死生离合、治忽安危、贞奸贤侯、良秸灵赎,一系之于诗。”.

新!!: 白族文学和李於阳 · 查看更多 »

杨南金

杨南金,字本重,雲南邓川州玉泉乡(今洱源县邓川镇旧州村)人。明朝官員,進士出身。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已未科进士。曾任江西泰和县令,官至御史。据《重印大理府志》载,他为官时,“直节惠政,民有三不动之称,谓刁诈胁不动,财利惑不动,权豪撼不动。”他当御史时,“值逆理之党刘字任都宪,欲钳言官口,南金疏之,且入堂抗直不屈。宇欲缚之,遂解官服曰:‘不做此官便了,岂可屈于权奸乎?’指叱而出,即日出部门,行二百里。理遣人追之,不及,除其籍。”(《滇中琐记》)他回乡后,也常谴责那些贪官污吏。 他在《重修河堤记》中说;“修筑河道待百政之一,尚如此其准,邓川它政可知交。民食不足,因伴遏之,边乃征调又逼之,侵凌强暴又不时鱼肉之,诚救死之不暇矣。”嘉靖初,他又被诏为湖广僉事,晋参议。还乡时,寻乞而归,在故乡筑有三宜亭。其著作有《淬乡集》、《守土训》、 《三教论》,并纂《邓川州志》。这些著作均已亡佚,仅《滇诗拾遗补》存其诗五首。.

新!!: 白族文学和杨南金 · 查看更多 »

杨士云

楊士雲(),字從龍,明朝白族學者,世稱弘山先生。雲南大理喜洲人。.

新!!: 白族文学和杨士云 · 查看更多 »

杨苏

杨苏(),中国白族作家,笔名赵灯,1957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迄今共发表了短篇小说四十多篇,中篇小说三部,散文三十篇,报告文学四篇,电影文学剧本两部,及长篇传记文学一篇。《没有织完的统裙》是其代表作,被译成英文和俄文。吴重阳,杨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一.

新!!: 白族文学和杨苏 · 查看更多 »

杜朝选

《杜朝选》 是一则白族本主神话,主人公杜朝选是一个青年猎人。一天,他去云弄峰打猎,在神摩山涧遇到了危害人民的妖蟒.立即射了妖蟒一箭。第二天又去寻找妖蟒,在山涧里遇见洗血衣的女子,得知是妖蟒摄到蟒洞的二女之一。杜朝选于是随女进洞奋力杀死妖蟒,救出二女。因为杜朝选救出的二女是周城人,杜朝选又为周城人民除去妖蟒的大害,并与二女结婚,留在周城,后来就被奉为周城本主。该神话曾被改编为吹吹腔,类似的故事还有《阿杰尔除妖》等。.

新!!: 白族文学和杜朝选 · 查看更多 »

杜文秀

杜文秀(),本名楊秀,字雲煥,號百香,回族,大清雲南省永昌府治保山縣金鸡村人,清朝雲南回變首领,領導了清末的雲南回族穆斯林起义。.

新!!: 白族文学和杜文秀 · 查看更多 »

桐城派

桐城派,中國清朝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者眾,流傳甚廣,劉大櫆和姚鼐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稱,後繼者有方東樹。 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樹立了桐城派古文的風範。.

新!!: 白族文学和桐城派 · 查看更多 »

段义宗

段义宗(?—923),南诏王隆舜及大长和国清平官,南诏著名诗人。当时唐朝为了与南诏讲和,将公主许配给隆舜。南诏对和亲极为重视,立即派通汉文、能文辞的宰相赵隆眉、杨奇鲲和段义宗等人一起出使成都,朝僖宗行在,迎娶公主。三人到达成都时,受到了唐朝的隆重接待。高骈上书让朝廷厚待使臣,并让他们多呆些时日以稳定局面,促成和亲。914年,大长和国入侵前蜀,遭惨败,派段义宗与判官赞卫姚岑出使成都。段义宗出使前蜀后被扣留,被迫削发为僧。在蜀地居留期间,段义宗写了不少诗,留传下来的有5首,为存诗最多的南诏大长和国诗人,其“谈论敷奏道理,一歌一咏,捷应如流”。由于段义宗才思敏捷,擅长文辞,留蜀期间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为前蜀后主王衍的座上客。其诗颇为超脱,充满佛教的玄机妙理,诚属佳作。段义宗另有《题三学院经楼》二首,也深受时人好评。段义宗在蜀地滞留日久,作《思乡》诗诉说归乡的想法:“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消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当他就要归国时,却被人暗中下毒,不幸去世。.

新!!: 白族文学和段义宗 · 查看更多 »

段赤城

《段赤城》是一则白族民间传说,描绘了古代白族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

新!!: 白族文学和段赤城 · 查看更多 »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新!!: 白族文学和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文

#重定向 漢文.

新!!: 白族文学和汉文 · 查看更多 »

洱源县

洱源县(白语称 lod hol xuix)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大理州北部,东距省会昆明市471千米,南距距州府下关镇73千米。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相邻,北与剑川县毗邻。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

新!!: 白族文学和洱源县 · 查看更多 »

洱海

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古代文献中曾称为洱河、西洱河、叶榆河、叶榆泽、弥河、昆明川、昆明池等,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北起大理市上关镇,南至下关镇。 洱海发源于洱源县茈碧湖,源头出自黑谷山,唯一出水口在下关镇附近,经西洱河流出。.

新!!: 白族文学和洱海 · 查看更多 »

滇剧

滇剧,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因盛行于云南(简称滇)而得名。2008年6月7日,滇剧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滇剧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多种外来剧种糅合而成。丝弦、胡琴腔、襄阳腔为滇剧的三大声腔系统。滇剧在20世纪一度兴盛,1990年代之后,滇剧与其他大部分戏曲剧种一样逐渐衰落。 主要剧目有《京娘送兄》、《闯宫》、《鼓滚刘封》、《牛皋扯旨》等。主要的演出团体有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院等。.

新!!: 白族文学和滇剧 · 查看更多 »

望夫云

《望夫云》是白族人的一则民间爱情故事,在《大理府志》与《大理县志稿》中有书面记载。在民间有数个版本流传,流传较广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南诏一个有个公主,长得很美丽。她氏恶宫廷生活的沉闷、空虚和无聊,向往一真正的自由、幸福和爱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见到了一个英俊、勇敢的穷苦猎人,并一见钟情,他们热烈地相爱了。她逃出宫廷,猎人把她带到苍山顶的玉局峰。南沼王得知大怒,请了罗荃法师将青年猎人打入洱海,变为石骡。南诏公主盼银、思念自己的爱人,终干悲愤地死去。她死后化为一朵云,每年八、九月间,都要出现在玉局峰上。据说她一出现,洱海上空风暴骤起,海面白浪滔天,直到吹开海水,看到石骡,风才平息,望夫云也才消失。 W.

新!!: 白族文学和望夫云 · 查看更多 »

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新!!: 白族文学和戴望舒 · 查看更多 »

施蛰存

施蛰存,名德普,中国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自1926年创作《春灯》、《周夫人》,施蛰存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新!!: 白族文学和施蛰存 · 查看更多 »

晓雪

晓雪()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人,著名诗人、评论家、少数民族作家。 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省作协主席。著有诗集、评论集28部及《晓雪选集》6卷。.

新!!: 白族文学和晓雪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