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白利土司

指数 白利土司

白利土司()是康区北部的一个土司,为康北的霍尔七土司之一。其辖境大约在今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 白利土司的先祖是隆溥特查什,其土司信奉苯教。1728年(雍正六年),白利土司向清朝内附,以其地设置霍耳白利长官司。在顿月多吉担任土司期间,白利土司非常强大,侵略四邻,将势力扩展至昌都、类乌齐、芒康等地,对卫藏的格鲁派势力构成威胁。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应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的邀请,于1639年出兵康区,在德格土司的帮助下,花费了一年时间灭白利土司,擒杀顿月多吉,康区的苯教势力因而受到毁灭性打击。 白利土司在1911年(宣统三年)被赵尔丰改土归流。不久以后辛亥革命爆发,赵尔丰被杀,白利土司恢复其地位。1930年,白利土司同大金寺争夺庙产,最终引发康藏边界纠纷。 Category:清朝土司 Category:四川土司 Category:甘孜.

23 关系: 宣統康區康藏边界纠纷五世达赖德格土司土司和硕特固始汗四川省四世班禅类乌齐县甘孜藏族自治州芒康县顿月多吉辛亥革命赵尔丰蒙古苯教雍正格鲁派清朝昌都改土归流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白利土司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康區

康(),又譯康区或喀木,是源自藏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地區,常與衛藏和安多並列。範圍大致相當於現今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市、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林芝市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除外),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安多与康区形成更大的地区,在吐蕃王朝时期称爲多康(),又譯朵甘斯、朵甘,意思是匯合的区域;在元朝称为朵甘思。 康區的居民叫康巴(),主要通用藏語康方言。.

新!!: 白利土司和康區 · 查看更多 »

康藏边界纠纷

康藏边界纠纷,或称为康藏纠纷,中華民國分別称为康藏戰爭青藏戰爭,或合稱青康藏戰事,国际上称为中藏战争(Sino–Tibetan War),指20世纪初西藏自治政府因边界纠纷而入侵西康省和青海省的事件。先后共有三次事件,最后在国民政府的调解下平息。 1912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发布《告民众书》,宣布西藏完全自治。西藏自治政府宣布整个藏区都是西藏自治政府的辖境,但西康和青海地区当时分别处于民国军阀川军和马家军的统治之下。1914年,中华民国划定康定以西(包括金沙江以西的今昌都地区在内)为川边特别区,受四川省管制。这引起了西藏自治政府的不满,1917年以及1920年至1922年,藏军曾两次大规模地进攻川边特别区,驱逐了川军并占领了这个特别区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控制了金沙江以东的德格、甘孜等地。这两次分别被称为第一次康藏纠纷和第二次康藏纠纷。藏族传统意义上的康区落入西藏自治政府手中。 与此同时,十三世达赖独揽大权,并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改革。他与九世班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九世班禅被迫逃到了青海。 1930年6月,甘孜的大金寺与白利土司因争庙产发生纠纷,九世班禅暗中支持白利土司。白利土司在这次纠纷中处于下风,要求川军介入此事。刘文辉立即发兵攻占这个地区,但不久即被藏军驱回。第三次康藏纠纷(又称青藏战争)爆发。 国民政府得知发生边境纠纷,派遣官员唐柯三前来调解。唐柯三是一名穆斯林,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也是穆斯林,马福祥电告唐柯三,要求唐尽量破坏和约,因为马认为南京的蒋介石存心利用这次事件。 次年藏军多次攻打川军,但均受挫。1932年,藏军转而将矛头指向马家军控制的青海,攻打玉树。马步芳电告刘文辉,要求联手防御藏军,得到了刘的同意。在马家军和川军的合作下,西康省(川边特别区于1928年改为西康省)的石渠、德格等多个县被收复,藏军退回金沙江西侧。马家军也收复了自从1919年以来被藏军占领的青海省边缘地区。不少藏军的将领被俘,这使十三世达赖大为震惊。十三世达赖电告英属印度殖民政府,要求在其斡旋下同南京国民政府和谈。在英属印度的斡旋下,南京国民政府与西藏自治政府达成了和解。1933年,马家军和川军停止了进攻。.

新!!: 白利土司和康藏边界纠纷 · 查看更多 »

五世达赖

#重定向 第五世达赖喇嘛.

新!!: 白利土司和五世达赖 · 查看更多 »

德格土司

德格土司()是明朝、清朝時期在康區德格(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一帶的一個世襲土司。 德格土司的祖先是祿東贊的兒子贊悉若。在699年杜松芒波傑對噶爾氏家族進行清洗時,贊悉若的次子逃到康區一帶,成為德格土司的祖先。德格家族第三十二代孙索郎仁钦曾受过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的赏识,并赐名“四德十格之大夫”。之后他们就把他们家族的名称命名为“德格”。 15世紀中葉,德格家族的第三十六代孫博塔·扎西森根把統治中心搬到德格縣更慶鎮,自稱「德格國王」,成為第一代德格土司。第六代德格土司嘎马松統治建立了更慶寺,此後按照慣例,德格土司家族由長子擔任更慶寺大喇嘛,次子繼承土司之位。 在和碩特汗國興起之後,德格土司和和碩特結盟,第七代土司向巴彭錯被固始汗封為「德格僧王」。德格土司的勢力迅速壯大,在1639年攻滅白利土司。此後又不斷對外擴張,击败林葱土司并将之降为附庸,至1775年,全盛時期的德格土司領有德格、鄧柯、石渠、白玉、同普、贡觉、達日、称多、甘孜和新龍等地区。 1728年,清朝在德格設立德爾格忒安撫司,以德格土司為安撫使;1732年改為德爾格忒宣慰司。 1799年,德格土司家族發生內亂,勢力開始衰微。1853年,奪取瞻對土司之位的農奴起義軍首領波日·工布朗結發兵攻破德格,土司切麥打比多吉被俘,直到這場叛亂平定後方才回到德格復位。 1908年,德格土司多青僧格與其弟昂翁降白仁青不睦,治兵相攻,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以平定叛亂為藉口滅了昂翁降白仁青,又趁機廢除多青僧格的土司之位,改土歸流,設置德化州。 1918年,西藏與川軍發生第一次康藏邊界糾紛,十三世達賴喇嘛派兵攻取了德格,恢復土司制度。西藏噶廈政府把德格土司稱為「德格本」(),又冊封給他「第悉」()的官職。1932年,德格被川軍攻陷,但仍保留土司制度。1956年,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改革,第51代德格土司降央伯姆主動放棄土司頭銜,交出了家族財產。自此德格土司的歷史告終。.

新!!: 白利土司和德格土司 · 查看更多 »

土司

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頭目。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後黎朝和阮朝也在其北部少數民族山區設立土司制度,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新!!: 白利土司和土司 · 查看更多 »

和硕特

和碩特()是清代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居乌鲁木齐一带,明朝末年迁徙游牧于安多,主要分佈在安多地區,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兒之後。曾建立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 合撒兒的七世孫阿克薩噶勒代有兩子,阿魯克特穆爾為內蒙古科爾沁部始祖。次子烏魯克特穆爾居兀良哈地區,與韃靼的呼倫貝爾毗連。瓦剌脫歡太師打敗韃靼後,烏魯克特穆爾前往衛拉特,脫歡稱他们為和碩特,因此得名。他們最遠侵襲至希瓦汗國。 此部有兩人十分著名,咱雅班第達與固始汗。他們是西藏格魯派保護者與西藏實際管理者,直到有駐藏大臣為止。拉藏汗死前,有分管理西藏,罗卜藏丹津作乱后,不再占重要地位(被分为二十一旗外加八旗成为青海蒙古)。蒙古国布尔干省与阿拉善也有他们。他们也是现代青海蒙古一个来源。向清太宗皇太极贡丹书那位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也是此部。到了1949年人口只有二千人。.

新!!: 白利土司和和硕特 · 查看更多 »

固始汗

固始汗(;),一译顾实汗,本名圖魯拜呼(;一译图鲁拜琥),17世纪中期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首领,西藏军事领袖。 固始汗原游牧于天山北麓,后受到准噶尔的排挤,转移至天山南麓发展,一度与安多北部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生冲突,后和平解决,被著名藏傳佛教格鲁派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赠予“大国师”的称号,音转为“固始”,遂自称“固始汗”。 1634年,西藏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和罗桑却吉坚赞因受到噶举派政权藏巴汗、苯教土司顿月多吉、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等势力的威胁,共同致信固始汗,请求其出兵救援。1636年,固始汗亲自赴拉萨与达赖和四世班禅商议出兵事宜,被赠予“丹增却杰”(执教法王)的称号。之后,他又遣使表示归顺后金皇太极政权,以稳固后方。 1637年,固始汗进入安多,灭却图汗,控制安多全境,1640年又发兵西康,灭顿月多吉。此后,他佯称接到达赖旨意返回青海,实则在1641年突袭西藏,并于1642年攻占日喀则,灭藏巴汗政权,建立和硕特汗国。固始汗尊奉罗桑却吉坚赞为师,1645年(清顺治二年),固始汗赠予罗桑却吉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顺治帝于顺治十年(1653年)稱讚其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 固始汗沒有對西藏直接军事统治,也没有控制统治区域内卫藏地区的经济赋税,而将其交给了五世达赖,使得五世达赖确立了在卫藏内的领袖地位。.

新!!: 白利土司和固始汗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新!!: 白利土司和四川省 · 查看更多 »

四世班禅

#重定向 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

新!!: 白利土司和四世班禅 · 查看更多 »

类乌齐县

类乌齐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一個縣。該縣為1960年成立,地形為高山峽谷地形。.

新!!: 白利土司和类乌齐县 · 查看更多 »

甘孜藏族自治州

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州境东界阿坝州、雅安市,南邻凉山州、云南省迪庆州,西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北接青海省玉树州,北连青海省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段,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属川西高原高山深谷区。北部为巴颜喀拉山分支,中部为沙鲁里山山脉,东部为大雪山山脉。西部金沙江为与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的界河,中部雅砻江自北向南纵贯州境,东部有大渡河流经。总面积14.97万平方公里,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人口116.49万,其中藏族人口比例占78.3%。甘孜州傳統上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驻康定市。甘孜为全省主要牧区,草原面积占约六成,自然风景优美,有贡嘎山、海螺沟、二郎山等风景名胜区。.

新!!: 白利土司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芒康县

芒康县()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东部,海拔约3880米,毗邻四川与云南,是西藏的东大门。是昌都市的一個縣。地理位置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隔金沙江四川省巴塘县,南边云南省德钦县,西边跨澜沧江、左贡县,北边贡觉县、察雅县。县城驻嘎托镇。面积11654平方公里,2011年底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8.1万人,在西藏仅次于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昌都县和那曲县4个县市区。 清末曾设宁静县,后为芒康宗(即江卡宗),1960年與盐井宗合併,並改名宁静县,1965年改现名。芒康一名在藏语的意思为“善妙之地”。盐井以產井鹽著称,有芒康县盐井古盐田,且有西藏自治区境内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堂,由法国传教士创建。曲孜卡有温泉。.

新!!: 白利土司和芒康县 · 查看更多 »

顿月多吉

顿月多吉(;),西藏歷史上仁蚌巴的领袖,明代帕竹政权官员,藏族,属于格氏族。 南喀堅贊的曾孙、诺布桑波的孙子、衮桑巴的第二子,为日喀则领袖。继续奉行支持藏传佛教噶举派对格鲁派打击政策,1480年,格鲁派反对噶玛派在拉萨建立寺庙,他发兵攻占拉萨,在东郊建立寺院,将势力扩展到乃东、溪卡和雅隆。1490年,联合夏玛巴建立羊八井寺。1492年、1498年,多次出兵拉萨。1503年,禁止色拉寺和哲蚌寺僧人参加拉萨法会。1517年,仁蚌巴势力在阿旺札西札巴的压力下才被迫退出拉萨。.

新!!: 白利土司和顿月多吉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白利土司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赵尔丰

趙爾豐(),字季和,祖籍山东莱州市,生于奉天鐵嶺(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漢軍正藍旗将领,曾镇压苗民、藏民起义。后调任四川,在保路运动中镇压保路运动人士,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诱因。辛亥革命后被斩首。 其父是山东泰安知府。趙爾豐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次兄为《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

新!!: 白利土司和赵尔丰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白利土司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苯教

苯教(),是波苯教的简称,又称本教、缽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由西藏的原始萨满信仰演变而来的,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据说苯教最高级的神是叶仙。苯教教徒头裹黑巾,因此也被藏传佛教信众稱为“黑教”()。但苯教徒认为“黑教”是具有敌意的称谓,因为在藏语中“黑教”一词有“邪教”的意思。 根据苯教信众的解释,“苯”字意思是“念”或“读”,意译自象雄语“吉”(gyer)。苯教信众将其分为早期的原始苯教()和后来的雍仲苯教()。原始苯教事实上是一种万物有灵的特殊信仰,雍仲苯教是由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在改革原始苯教之后创立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后传入印度发展为印度佛教。苯教的标志为“雍仲恰辛”,即两个左旋的“卍”字相连而成的符号;其符号正好与納粹右旋的“卐”字方向相反。 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在早期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拥有参政、议政之权,其势力甚大、信徒甚众。在吐蕃军队出征的时候,也往往会有苯教巫师随军,通过巫术来提高吐蕃军队的士气。赤松德赞继位之后,为了加强王权,大力扶持佛教势力,将佛教确立为国教并打压苯教。赤松德赞这一政策遭到众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的数代赞普都延续了这一政策,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更是在政务九大臣之上设置“僧相”一职,将佛教僧侣地位置于世俗贵族之上。僧相强制推广藏传佛教,对苯教的打击则是变本加厉。这使不少苯教信众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区等偏远地区。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萨、金刚、明王,放弃以前黑色的教服,改成红色黄色的袈裟,不再长发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样剃发,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义和仪式规则(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则是以宗教考试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苯教的中心寺院是扎西梅日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苯教曾长期受到藏学界的忽视,近数十年以来才被国内外学者重视,并翻译了大量苯教的历史文献和典籍。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将苯教与藏传佛教一起归属到中国佛教协会之下进行管理。.

新!!: 白利土司和苯教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白利土司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格鲁派

格鲁派(),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達-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师於十四世紀所创立,为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Ganden)。格魯,意為“善規”,亦稱黃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張中觀應成。.

新!!: 白利土司和格鲁派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白利土司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昌都

#重定向 昌都市.

新!!: 白利土司和昌都 · 查看更多 »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又稱土司改流、廢土改流,始於明代初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新!!: 白利土司和改土归流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