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瑠公圳分屍案

指数 瑠公圳分屍案

公圳分屍案為1961年2月發生在台北新生南路堀川的分屍案,但因誤認水道為瑠公圳,因此錯誤稱呼一直沿用;為戰後(1945年後)臺灣第二起分屍案。戰後臺灣第一起分屍案是1959年(民國48)12月底的屈尺分屍案。.

12 关系: 堀川中國國民黨中國時報國立臺灣大學王卓鈞管仁健瑠公圳聯合報蔣中正臺北柳哲生新生南路

堀川

堀川(ほりかわ),又稱「特一號排水溝」,是台灣台北市在日治時代開闢的水渠,兼具防洪和排水的功用。1942年(昭和17年)完工。其兩側闢有道路,後加蓋成為今日的新生南北路。 堀川從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西側直到基隆河口,興建於昭和8年(1933年)。常被誤認為瑠公圳,實際上兩者並不相同。該圳的第二幹線尾段與堀川相鄰近,在今溫州街附近的「九汴頭」分出的「第二霧裡薜支線」也大致沿著堀川西側平行向北。.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堀川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是中華民國一份綜合性中文報紙,常被簡稱為《中時》,由中國時報社編輯與發行,《中國時報》由知名報人余紀忠創辦於1950年,現任董事長為蔡衍明,發行人為黃清龍,總經理為蔡紹中,總編輯為王綽中。.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中國時報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王卓鈞

王卓鈞,生於臺灣臺北市,曾任第14任內政部警政署署長,亦是在位最久的內政部警政署署長,民國73年因表現優異,調升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一分局分局長,當年他才三十四歲,是當時最年輕的分局長。 2005年獲第五屆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 2015年4月1日提前退休,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局長陳國恩接任警政署署長一職。。.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王卓鈞 · 查看更多 »

管仁健

管仁健(1963年4月16日-),臺灣知名作家,外省人第二代,籍貫中華民國山東莒縣,出生、成長於臺北北投。管也是翻譯家、文史工作者、教師、編輯、時事評論員。.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管仁健 · 查看更多 »

瑠公圳

公圳是位於臺灣臺北的灌溉系統,為清朝乾隆年間由墾戶郭錫瑠(瑠公)興建,用於灌溉今臺北市東側地區的農田。今日幾乎已經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廢,只在臺北市區、新北市新店區內仍殘留幾小段水道。 由於20世紀以來臺北市區地景的快速變遷,一般大眾常對於瑠公圳的切確路線有錯誤認知。新店區的「大坪林圳」、臺北市區的「霧裡薜圳」常被誤列入瑠公圳範圍,實際上此三圳使用不同水源、不同管理者、不同灌溉區域,只是後期管理組織合併而導致誤解。更多人將今臺北市新生北路高架橋下、於1930年代興建的「堀川」(特一號排水)誤以為是瑠公圳,但前者只是在部份路段與瑠公圳渠道相鄰,兩者用途更大相逕庭。.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瑠公圳 · 查看更多 »

聯合報

《聯合報》(英語:United Daily News)是在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發行的中文報紙,由知名報人,前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王惕吾於1951年9月16日創立,是臺灣報業的主要業者之一。.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聯合報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柳哲生

柳哲生(),湖南醴陵人,中華民國空軍官方認可擊落架數最高的王牌飞行员。.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柳哲生 · 查看更多 »

新生南路

新生南路是臺北市主要南北向道路之一,利用早期「特一號排水溝」(日本時代稱為「堀川」) 加蓋後,與溝渠兩側6米寬道路所設置。屬雙向道路,一向三道,共有三段,北接新生北路一段及松江路,南抵羅斯福路。台北捷運新莊線忠孝新生站至東門站間即有一小段位於此路底下。 新生南路的一大特色,就是擁有為數眾多的學校、宗教組織及大型公園,新生南路一段有大安森林公園;二段有金華國中、新生國小;三段有國立臺灣大學。此外,由於此路由北而南依續有「台北衛理堂」、「觀音像」(大安森林公園內)、「台北教會」、「聖家堂」、「清真寺」、「真理堂」、「懷恩堂」,其週邊道路巷弄亦有許多宗教組織(台北信友堂、靈糧堂、法國號教會、長老教會),因此本路又俗稱「天堂之路」,但罕用。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曾提議將新生南北路縮小路幅,拆除水道上方道路與橋樑,仿造首爾清溪川計畫以再現堀川的構想。但在交通問題極大的台北市,相關建議遲未付諸實現。.

新!!: 瑠公圳分屍案和新生南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