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唐獻陵

指数 唐獻陵

唐獻陵为唐十八陵之首,为唐高祖李渊墓。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獻陵在三原县城东北40里东原上,贞观九年五月,唐高祖驾崩于长安大安宫。十月,葬在献陵。按汉光武帝陵墓制度修建,封土为陵。分为陵寝、柏城、封城三部分。陵寝在柏城中央,覆斗型土冢,高21米,东西长150米,南北120米。柏城四门:东华门、西华门、朱雀门、玄武门,门前各有一个石虎,还有四个角楼。封土上有神游殿,陵前有寝殿、寝宫。唐宪宗元和十年被民变军所毁。宋朝有所修补,但现在荡然无存。《唐会要》记载献陵陪葬有25座,现代实地考古发现67座。;陪葬人物.

27 关系: 宋朝丘和三原县徐木乡咸阳市唐十八陵唐宪宗唐会要元和館陶公主 (唐高祖)貞觀钱九陇长安陕西省李孝恭李元婴李元亨李元嘉李元祥李元裕李元懿李神符李诞李渊汉光武帝沈叔安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唐獻陵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丘和

丘和,隋朝、唐朝大臣,河南洛阳人,后家徙郿县,官至右武卫、左御卫将军。隋朝末年,为交趾郡太守。一度依附萧铣。归附唐朝后为交州大总管,封为谭国公,后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出任稷州刺史。死后追赠荆州总管,谥襄公。儿子丘师利、丘行恭,孙子丘神勣。.

新!!: 唐獻陵和丘和 · 查看更多 »

三原县

三原县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县。位于富平以西,泾阳以东,西安以北,铜川以南。.

新!!: 唐獻陵和三原县 · 查看更多 »

徐木乡

徐木乡是中国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下辖的一个乡。.

新!!: 唐獻陵和徐木乡 · 查看更多 »

咸阳市

咸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沿岸;距西安25千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市区。咸阳辖区面积10196平方千米,总人口504万人,下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9个县,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大部分(包括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和泾河新城的全部以及沣东新城的部分区域)均位于咸阳市境内;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于1997年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 咸陽是中国著名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都城所在地,在周朝、西汉和唐朝均为京畿重地。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的咸阳,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2005年当选中国十佳宜居地级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咸阳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西安(咸阳)大都市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新!!: 唐獻陵和咸阳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唐獻陵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是指唐朝19位皇帝位于渭河平原的18座陵墓。从高祖李渊算起至哀帝李祝,唐朝共有21位皇帝。除唐末的昭宗李晔葬河南偃师的和陵,哀帝李祝葬山东菏泽的温陵之外,又因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因此有18座分布在渭河以北的陵墓。陵墓区西起乾县、礼泉,经泾阳、三原、富平,东止蒲城凡6县(分属咸阳、渭南两市)约150千米。 唐十八陵按营造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土为冢,仿照秦汉陵墓所建,如高祖李渊的献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以及僖宗李儇的靖陵共4座。献陵积土为“山陵”是因为唐初国势财力尚不强盛所致;而晚唐的庄陵、端陵和靖陵则是由于国势衰微财力不支的原因。另一种方法是因山为陵,始自太宗昭陵,完善于高宗乾陵,此后形成制度,共14座。此法亦源自前朝,汉文帝治霸陵“因其山,不起坟”,即地面上不起封土。东晋和南朝诸帝亦多仿照。依山为陵的方法,是从半山腰开凿墓道,至山体之中修筑墓室。此种墓制以石砌筑,异常坚固,要比积土为冢的陵墓更为坚固和安全。但目前因开山采石,依山为陵的帝王陵遭到的严重破坏。14座陵墓中,除乾陵和昭陵等个别陵墓主峰看起来还是完整的,其余无一幸免。.

新!!: 唐獻陵和唐十八陵 · 查看更多 »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新!!: 唐獻陵和唐宪宗 · 查看更多 »

唐会要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 《唐會要》乃續蘇冕《唐九朝會要》與崔鉉、楊紹復等撰《續會要》而作,专门记录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目者,则錄於杂录,附于各条之后。此書与《通典》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于唐代制度记载更为详备。文中又载苏冕驳议,义例该备,足资考证,“于唐代沿革损益之制,极其详核”。 《舊唐書》有大量的史料,如〈音樂志〉、〈天文志〉,皆來自《唐九朝會要》與《續會要》;有時《唐會要》記載有誤,《舊唐書》也跟著照搬照抄。而且《唐会要》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由於《大唐起居注》、《大唐實錄》、《唐九朝會要》與《續會要》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 《唐會要》原本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今本根据清代乾隆時期整理本重印,全书100卷、514目,在不少條目下有“雜錄”;由于不分门,查阅不便,另有张忱石《唐会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新!!: 唐獻陵和唐会要 · 查看更多 »

元和

元和可以是:.

新!!: 唐獻陵和元和 · 查看更多 »

館陶公主 (唐高祖)

馆陶公主,姓李,名不详。.

新!!: 唐獻陵和館陶公主 (唐高祖) · 查看更多 »

貞觀

貞觀是以下統治者的年號:.

新!!: 唐獻陵和貞觀 · 查看更多 »

钱九陇

钱九陇(),初名钱瓛,字永业,一字贵章,湖州长城县人,唐开国功臣。 钱九陇的父亲钱文强为南陈吳明徹的裨将,随吳明徹战败于北周。隋朝时,因罪而成为皇家奴隶。初为唐高祖李渊府臣时,因其睿智勇猛,善於骑射,故深得唐高祖李渊信爱,每遇重要活动都常被唐高祖李渊带在自己身边。隋朝末年,各路农民军起义,钱九陇随李渊起兵,在攻克京城和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等战中,以军功卓著先后被李渊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左监门郎将、右武卫将军、苑游将军等职。后来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擒获窦建德、平灭王世充、讨伐刘黑闼,因战功最大,被封为郇国公。公元627年,出任眉州刺史,不久升任右监门大将军。公元638年,改封巢国公。公元645年,病逝于自己家中,享年73岁。唐太宗李世民追赠其为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谥号“勇”,并昭令其陪葬献陵,与先父唐高祖李渊做伴。.

新!!: 唐獻陵和钱九陇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唐獻陵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唐獻陵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李孝恭

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姪,唐初宗室名將,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

新!!: 唐獻陵和李孝恭 · 查看更多 »

李元婴

李元婴(),陇西成纪(今中國甘肃秦安西北),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生母柳宝林。 据史书记载,李元婴从小就受到了宫廷艺术熏陶,在音乐、舞蹈、绘画上有一定的造就。其艺术的修养为日后建滕王阁打下了基础。.

新!!: 唐獻陵和李元婴 · 查看更多 »

李元亨

李元亨(),唐高祖李淵第八子,尹德妃所生。 武德三年(620年),封酆王。玄武门之变前,其母尹德妃為了巩固地位及自身利益,千方百計巴結討好太子李建成、李元吉,陷害詆毀李世民,而且深怕唐高祖去世后,李元亨無依無靠,因此生母尹德妃與李建成、李元吉通姦,希望李建成、李元吉能關照自己的兒子。贞观二年(628年),任命为散騎常侍、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刺史。唐太宗作为兄长,思虑弟弟年幼,派遣使者察看弟弟的状況,賜与金杯。贞观六年六月十日(632年7月2日),李元亨去世,年仅十四岁,十二月十一日(633年1月26日)下葬。無子,封国除。.

新!!: 唐獻陵和李元亨 · 查看更多 »

李元嘉

李元嘉(),字元嘉,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一子。立为韓王。武则天主政时期被赐死。.

新!!: 唐獻陵和李元嘉 · 查看更多 »

李元祥

李元祥(),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母为杨素之女楊嬪(601年—657年)。 631年,封許王。637年,徙封江王、任蘇州刺史、受实封八百户。649年、加增实封千户。唐高宗即位后,历任金州、鄜州、鄭州刺史。李元祥性格贪婪、好搜集金宝,贪得无厌。与弟弟滕王李元嬰、侄儿蒋王李惲、哥哥虢王李鳳以貪欲暴虐闻名,王府官属都不愿做他们的下属,说:“宁向儋、崖、振、白(宁可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崖州【今海南琼山】、振州【今海南三亚】、白州【今广西博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体态宽大,腰帯相当于十个人的腰围,饭量相当于数人。当時韓王李元嘉、虢王李鳳、魏王李泰都体态宽大,但都不及李元祥。李元祥还瞎了一个眼。据其墓志记载,李元祥逝世于调露二年七月廿七日(680年9月7日),春秋五十有五,追贈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安。.

新!!: 唐獻陵和李元祥 · 查看更多 »

李元裕

李元裕(),唐朝皇子,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子。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弟李凤和李元名的生年推测,在622年至625年间。631年,封鄶王。637年,改封鄧王,受实封八百户。历任鄧州、梁州、黄州刺史。好学問、善談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649年,加增实封千二百户。唐高宗时,历任寿州、襄州刺史,兖州都督。665年,去世,追贈司徒、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康。無子,以江王李元祥之子广平公李炅过继。.

新!!: 唐獻陵和李元裕 · 查看更多 »

李元懿

李元懿(),唐高祖第十三子。母宝林张宠则。.

新!!: 唐獻陵和李元懿 · 查看更多 »

李神符

李神符,字神符,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的儿子。淮安王李神通之弟。唐朝宗室,封襄邑郡王,谥曰恭。.

新!!: 唐獻陵和李神符 · 查看更多 »

李诞

李诞,内蒙古人,南方人物周刊第542期,搜狐网,中国脱口秀演员、节目策划人、作家、编剧、诗人,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新!!: 唐獻陵和李诞 · 查看更多 »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新!!: 唐獻陵和李渊 · 查看更多 »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新!!: 唐獻陵和汉光武帝 · 查看更多 »

沈叔安

沈叔安,唐朝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唐高祖时官至刑部尚书,武德七年(624年),高祖李渊派他出使高句丽国,册封荣留王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将天尊像及道士传到高句丽,道士为国王道俗数千人讲《老子》,封沈叔安为吴兴郡公。官至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都督,死后,画其图像于凌烟阁,附于二十四功臣後。谥号定。能作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七夕賦詠成篇》。著有《沈叔安集》二十卷,已经佚失。.

新!!: 唐獻陵和沈叔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獻陵 (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