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獫允

指数 獫允

獫(拼音:xiǎn,注音:ㄒㄧㄢˇ)允,又寫作嚴允、獫狁、玁狁等,位於中國北方與西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活躍於西周中期。其形跡最早可見於周代金文及先秦古籍,有時與“昆夷”等名相混稱,居住地區亦相同。學者認為,獫狁與犬戎及匈奴,可能有共同祖先。.

28 关系: 史记山戎中國东晋匈奴周宣王周朝唐虞犬戎王国维獫允遊牧民族西周鬼方诗经谢玄黄河阴山葷粥蒙恬金文采薇汉朝河套朔方郡戰國春秋昆夷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獫允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山戎

山戎,又稱為無終氏、北戎,中國春秋时期的部族,生活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寧省西北部與河北省東北部。遭齊國擊敗後消失。 被认为起于燕,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与被中国史书统称为戎的犬戎、西戎的居住方位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是后世的匈奴,但被現代學者所否定。 山戎曾经一度强大,势力范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及齐国之间。时常骚扰燕国,并于周平王东迁后第65年(约公元前705年),越过燕国攻打被认为一度很强盛的齐国。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并意图解决山戎对中原的骚扰。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再次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但次年山戎已经退回北方。 齐燕联军继续北征,攻克山戎国城无终山(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但山戎王逃亡到孤竹国(孤竹国出自商王族的旁支墨胎氏氏族。),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而燕国也开辟了疆土,成为霸主齐国的北方屏障。 四年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率领军队“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山戎一部分融入了汉地民族,一部分融入了东胡部落。有人认为成为鲜卑人之一。 很多年以后的公元前272年,当秦国称霸西方时,西戎也被秦人同化,戎族便不见于任何历史典籍。.

新!!: 獫允和山戎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獫允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獫允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獫允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獫允和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獫允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唐虞

唐虞或尧舜是中国上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唐尧和虞舜的合称。 其对于黄河流域的开发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后人称为唐虞之治或者唐虞时代。.

新!!: 獫允和唐虞 · 查看更多 »

犬戎

戎,中国周朝时期活跃在周朝西部(今甘肃东部、宁夏一带)的一支部落。一度與申侯合攻,殺周幽王,從此周朝遷都洛陽,是為東周。.

新!!: 獫允和犬戎 · 查看更多 »

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領域成就卓--。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新!!: 獫允和王国维 · 查看更多 »

獫允

獫(拼音:xiǎn,注音:ㄒㄧㄢˇ)允,又寫作嚴允、獫狁、玁狁等,位於中國北方與西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活躍於西周中期。其形跡最早可見於周代金文及先秦古籍,有時與“昆夷”等名相混稱,居住地區亦相同。學者認為,獫狁與犬戎及匈奴,可能有共同祖先。.

新!!: 獫允和獫允 · 查看更多 »

遊牧民族

游牧民族群體傾向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甚少定居於一地。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游牧民族,在工業化後,游牧民族愈來愈罕見。.

新!!: 獫允和遊牧民族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獫允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鬼方

方,源自曾与轩辕黄帝联姻的氏族−大隗氏。是位於东亚漢地上古時代的小國部族之一,位於今陝西東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是商朝時期的外患。《易·既濟》上說:“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但兩國人民也有聯姻關係。 鬼方常與昆戎、洛泉、昆夷、緄夷、串夷等混用。在商朝有許多小國都稱“方”,相當於“邦”的意思,例如:土方、𢀛方、苦方、龍方、馬方、蜀方、盂方、羌方、𠭯方、轡方、二邦方等。.

新!!: 獫允和鬼方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獫允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谢玄

谢玄(),字幼度,小名羯儿,因此也有人称呼他为“谢羯”或“谢遏”雅好清谈,与张玄之并称为“南北二玄”,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著名官員、文學家、军事家。封康樂縣公,谥献武,人稱謝献武、康乐献武公。追封车骑将军,是以又被称为“谢车骑”。.

新!!: 獫允和谢玄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獫允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阴山

山山脈,蒙古語名即「達蘭喀喇」(),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东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50至100公里,橫亙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黃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線,亦是河套地區的北部屏障,是古代漢族地區的北緣。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高峻,脈絡分明。南坡山势陡峭,北坡较为平缓。.

新!!: 獫允和阴山 · 查看更多 »

葷粥

葷粥,又寫為獯鬻、薰育、薰粥、獯粥、薰鬻,中國古代的游牧部落,活躍於商代。.

新!!: 獫允和葷粥 · 查看更多 »

蒙恬

蒙恬(),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國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苏,被趙高設計處決。.

新!!: 獫允和蒙恬 · 查看更多 »

金文

金文,亦称銘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記錄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圍獵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 。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据统计,其文约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新!!: 獫允和金文 · 查看更多 »

采薇

《采薇》是《詩經》的《小雅》一章,是一首描述戰爭的史詩。.

新!!: 獫允和采薇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獫允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是漢族傳統聚居地之一。.

新!!: 獫允和河套 · 查看更多 »

朔方郡

朔方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為新秦中,屬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破匈奴,以河南地置五原郡、朔方郡。朔方郡治所在朔方縣(縣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北)。隸屬于朔方刺史部。東漢時移治臨戎縣,屬并州,後僑置于五原郡內。建安二十年(215年)廢。北魏、隋于夏州(今陝西境內)復置朔方郡。唐廢。.

新!!: 獫允和朔方郡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獫允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春秋

春秋可以指:.

新!!: 獫允和春秋 · 查看更多 »

昆夷

昆夷也作混夷、串夷、畎夷、犬夷等,是古代西戎各部之ㄧ,在今礼泉县,活躍於周代。 昆夷約在西周時期成為西周的外患,《诗經·小雅·采薇序》:“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周文王 、周穆王時都跟昆夷進行過作戰。周人與昆夷有多次戰爭,著名有戰役有豳地之战、昆地之战。周太王被迫“去周迁岐”。後來周王季擊败昆夷,收复毕原,“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又作緄戎,《史记·匈奴列传》:“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資治通鑑》卷六 秦始皇帝三年(前244年):秦自隴以西有緜諸、緄戎、翟、豲之戎。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認爲昆夷與鬼方、葷粥、獫狁、犬戎、狄等名稱,都是指匈奴。 但據現代學者林沄在《戎狄非胡論》中從體質人類學、自然環境等角度分析,認為先秦戎狄與後世匈奴等遊牧民族並沒任何關係。.

新!!: 獫允和昆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嚴允獫狁獯粥玁狁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