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牧志恩河事件

指数 牧志恩河事件

牧志恩河事件是19世紀末期琉球國內支持薩摩派與反薩摩派爭權所引發的疑獄事件,在日本被稱作琉球歷史上的安政大獄。 1854年,美國馬休·佩里率艦隊來到琉球,脅迫琉球方面簽訂《琉美修好條約》,次年又簽訂《琉法修好條約》,琉球因此得以與西方各國自由貿易。此時,琉球官員分為兩派:一派以尚惇、毛恆德為代表人物,希望借助西方國家的力量擺脫薩摩藩統治,被稱為「黑黨」;另一派以馬克承為代表人物,支持薩摩藩統治,被稱為「白黨」。異國通事向永功(牧志親雲上朝忠)因通曉英語、法語等西洋語言,並擅長外交辭令,受到薩摩藩多次獎賞和庇護,於1857年升任表十五人眾之一的日帳主取一職。 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希望借助琉球國為媒介,從西方國家中購入軍艦、武器,以增強藩的實力。1857年(清咸豐七年、日本安政四年)十月初十,島津齊彬派遣市來四郎至琉球擔任在番奉行。市來四郎奉島津齊彬之命,秘密會見以向永功為首的白黨表十五人官員,要求他們協助薩摩藩購入軍艦、大炮等武器。 自1858年(清咸豐八年,日本安政五年)二月起,日帳主取向永功(牧志親雲上朝忠)、物奉行向汝霖(恩河親方朝恆)等人,開始秘密與法國傳教士交涉購買軍艦一事。其間,三司官毛恆德(座喜味親方盛普)反對為薩摩藩購買軍艦,遭到向汝霖的彈劾,被解職。7月,琉法雙方達成協議,法國同意提供軍艦和大炮,薩、琉方面共應支付代金18萬5千兩,其中第一年支付6萬兩,其餘分六年付完,8月2日正式簽訂契約。 同月24日,島津齊彬病逝。島津忠義繼任藩主,由忠義之父島津久光(齊彬同父異母弟)執掌政權。久光開始清算齊彬派的支持者,齊彬一派在薩摩藩的勢力下降,市來四郎也倒向久光派。久光對購買軍艦之事不甚積極,而琉球的黑黨得知齊彬派失權之後,也計劃向支持齊彬的白黨進行報復。 翌年,由於毛恒德被解除三司官之職,琉球要選舉一人來頂替其空缺之職。毛恆德(座喜味親方盛普)趁機奏聞尚泰王,彈劾向永功為當選三司官而行賄。隨後馬克承向在番奉行市來四郎、園田仁右衛門說清、暗中操縱選舉讓向永功當選之事也被檢舉。後來,向永功、向汝霖二人為薩摩藩購買軍艦一事被揭發。當時琉球平民普遍對薩摩藩持反感態度,當得知二人為薩摩購買軍艦之事後非常震驚,呼之為「國賊」。 接著又有流言,稱馬克承等人陰謀廢黜尚泰王,欲擁立尚慎(玉川王子朝達)為王。尚泰王大驚,以尚健為糾明總奉行,向允讓(仲里按司朝紀)、夏超羣(摩文仁親方賢由)、向克約(宇地親方朝真)四人為奉行,翁世傑(志喜屋武之子親雲上盛帛)、評定所主取向德裕(具志川里之子親雲上朝紀)二人為其係役,會同獄官,審問此事。 黑黨與白黨互相爭權,在尚泰王面前互相彈劾。年幼的尚泰王最初聽從攝政尚惇(大里王子朝教)的意見,支持黑黨,反對薩摩藩的統治。後來王太妃向元貞直訴白黨無罪,轉而支持白黨;但三天之後,尚泰王又改變了意見。最終,二月廿三日,日帳主取向永功、物奉行向汝霖被解職。向汝霖於3月28日被捕入獄。三司官馬克承(小祿親方良忠)於5月9日被免職,拘禁在家中。尚健本欲將尚慎(玉川王子朝達)逮捕審問,但國師東國興(津波古政正)通過王太妃向尚泰王說請,使得其免於審問。9月25日,向永功被投入監獄。 由於案件難於審問,翌年,加糾明奉行向有恒(宜野灣親方朝保)、向能達(阿波根親方朝興)兩人,以行審問。尚健等人使用酷刑進行審問,向汝霖在獄中被受到拷打而腳底裂開。最終向汝霖承認了其被控告的所有罪行。而向永功亦供認了為當選三司官,在馬克承指使下向市來四郎、園田仁右衛門說情之事。尚健又傳喚馬克承問訊。馬克承身穿白衣出庭,但堅決拒絕了這個指控。尚健等人發現馬克承的供詞存在矛盾,因此認為不可信,遂將他們定罪。 最終,此案經尚健等人判決如下:.

46 关系: 向元貞向永功向汝霖大炮安政安政大獄尚健尚泰王岛津久光島津忠義島津齊彬市來四郎三司官久米島伊平屋島伊江島传教士咸丰军舰八重山八重山群島王太妃琉球国琉球館琉美修好條約琉法修好條約糸滿市美國監獄蟄居表十五人馬克承首里马休·佩里賄賂鹿兒島城薩摩藩東國興武器毛恒德毛恆德法国清朝日本攝政 (琉球)

向元貞

向元貞()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君主尚育王之王妃,童名思真鶴金,號元貞。是尚楷(豐見城王子朝春)之女,生於嘉慶十九年十月二十,有一兄,初封野嵩按司加那志後嫁尚育王為妃,育有二子三女,次子尚泰後登上王位。同治三年甲子十二月十七薨,享年五十一歲,葬於玉陵。.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向元貞 · 查看更多 »

向永功

向永功(;)和名牧志親雲上朝忠(),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士族。他是尚清王第八子尚洪德(讀谷山王子朝苗)的後代,他先後領有板良敷、大灣、牧志的地頭,因此先後被稱作板良敷里之子朝忠、大灣親雲上朝忠、牧志親雲上朝忠。 牧志朝忠早年曾入琉球王府的國學學習,後跟隨進貢使至清朝,學會了北京官話。歸國後,又隨同東順法(與世山親方政輔,又名安仁屋政輔)學習英語。此後,牧志朝忠能夠熟練地使用漢語、英語、法語與人交流,因而得到了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的賞識,被任命為琉球王國的異國通事(外交翻譯官)。1853年至1854年期間,美國馬休·佩里艦隊至琉球停泊,牧志朝忠以異國通事身份參加了與美國的談判,陞任表十五人日帳主取一職。 1857年,牧志朝忠秘密接受島津齊彬的命令,替薩摩藩從法國購買軍艦。1859年,島津齊彬突然死亡後,牧志朝忠遭到政敵的打擊,被免職投獄。經尚健審判,牧志朝忠被定為有罪,處以流放久米島10年的刑罰。 1862年,牧志朝忠被薩摩藩士保釋,乘船前往薩摩藩鹿兒島避難。途經伊平屋島時,牧志朝忠投水自殺。.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向永功 · 查看更多 »

向汝霖

向汝霖(;)和名恩河親方朝恆(),是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士族,任表十五人之一的御物奉行(國庫財政官)。 1858年(咸豐八年、安政五年),向汝霖奉島津齊彬的命令,從法國人手中購買軍艦和大炮。薩、琉方面共應支付代金18萬5千兩,其中第一年支付6萬兩,其餘分六年付完。不久島津齊彬病死。因毛恆德誣告,向汝霖於二月二十三日被免職;三月二十八日入獄,由尚健審判。尚健使用酷刑,逼迫向汝霖承認其私自挪用國庫款項、阻撓琉球與薩摩間的大米交易、縮小甘蔗種植面積、圖謀推翻尚泰王等罪行。向汝霖拒絕認罪,但在十三個月內審問十餘次後,向汝霖被迫承認了這些罪行。向汝霖被判處遠流久米島6年的刑罰。不久,於咸豐十年閏三月十三日(1860年5月3日),死在獄中。根據喜舍場朝賢《琉球三冤錄》的記載,向汝霖受到了酷刑,腳底被打裂開,最後悲慘死去。 著作有《向汝霖詩集》。.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向汝霖 · 查看更多 »

大炮

#重定向 大砲.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大炮 · 查看更多 »

安政

安政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嘉永之後、萬延之前,1854年到1859年這段期間。此時期的天皇是孝明天皇,江戶幕府的將軍是德川家定、德川家茂。.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安政 · 查看更多 »

安政大獄

安政大獄(安政の大獄)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時期),安政五年(1858年)到翌年發生的政治事件。在日本面對西方國家開國壓力與幕府繼承人爭論之際,井伊直弼就職為德川幕府的大老,與老中間部詮勝等人在未得天皇敕許下簽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等五國條約,也私自決定以德川家茂繼承幕府將軍的職務。這些行為都是對天皇權威的挑戰,也引起了朝野人士的不滿。 為此,孝明天皇給地方藩主發出了要鏟除井伊直弼的《戊午密敕》,安政大獄的目的就是鏟除響應密敕者,和清除對井伊執攻不滿的人。鎮壓對象是尊王攘夷派和一橋派的大名、公卿、志士等,牽連者達到100人以上。.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安政大獄 · 查看更多 »

尚健

尚健(伊江王子朝直,),琉球國攝政,童名思龜金。其名乘原為「朝忠」,後因避薩摩藩藩主島津忠義之諱,改為「朝直」。 尚健是尚灝王第五子,母為尚灝王的夫人小那霸阿護母志良禮。後因伊江御殿向世俊(伊江按司朝平)無嗣,被過繼給向世俊為嗣子。1835年向世俊死後,成為伊江御殿第十一世家督。 1859年,三司官馬克承(小祿親方良忠)、物奉行向汝霖(恩河親方朝恆)、異國通事牧志朝忠被人告發有不當行為(牧志恩河事件),由尚健為法官斷案,將他們革職流放或監禁。1868年作為明治維新的慶賀正使前往日本東京祝賀。1872年起出任琉球國攝政。1875年因受向有恆的牽連遭人彈劾,辭去攝政一職。 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兼併後,隨尚泰王被遷往東京,被封為男爵。1896年病死于東京,享年79歲。 沖繩政治家伊江朝雄是他的後代。.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尚健 · 查看更多 »

尚泰王

尚泰(;)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國王,也是最後一位琉球國中山王。1848年至1879年在位。.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尚泰王 · 查看更多 »

岛津久光

島津久光()日本幕末薩摩藩事实上的最高权力者。初代當主。位階勳等爵位從一位公爵。字君輝、邦行。幼時雅号德洋,之后的號有大簡、雙松、玩古道人、無志翁等。 島津氏27代當主島津齊興第五子,生母為齊興側室,28代當主島津齊彬為其異母兄,長子為29代當主島津忠義,次子繼承宮之城家,四男繼承,五子過繼給今和泉家,曾外孫女為香淳皇后,玄外孫為今上天皇。.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岛津久光 · 查看更多 »

島津忠義

島津忠義()。薩摩藩第12代(最後)藩主、島津氏第29代當主。為薩摩藩第11代藩主島津齊彬其弟島津久光長男。官位從一位、大隅守。勳等勳一等。 幼名壯之助,通稱又次郎。初名忠德,後來與將軍德川家茂偏諱而賜名為茂久,在維新後的慶應4年1月16日改名為「忠義」。.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島津忠義 · 查看更多 »

島津齊彬

島津齊彬(),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薩摩藩第十一代藩主、島津氏第二十八代當主,文化六年三月十四生。幼名邦丸,通称又三郎,法名惟敬、麟洲,戒名順聖院殿英德良雄大居士。其熱衷西洋科學,放眼世界,是带领萨摩藩执行富国强兵政策,最终在幕末崛起的领袖人物,并培养出了诸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一大批后来在日本发动明治维新的俊才。安政五年七月十六因病急逝,1901年被追赠正一位。神号「照国大明神」,奉祀於照國神社。 由於為政清明,所以與宇和島藩第8代藩主伊達宗城、土佐藩第14代藩主山內豐信、福井藩第16代藩主松平春嶽並稱為。.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島津齊彬 · 查看更多 »

市來四郎

市來四郎()是日本幕末時一位薩摩藩藩士。名「廣貫」,通稱「正右衛門」、「四郎」。 市來四郎是寺師正容的次子,後來成為市來政直的養子。年輕的時候學習高島流砲術等火藥相關的技術,受到藩主島津齊彬的讚賞,成為其側近。島津齊彬讓他負責集成館事業,積極引進西洋技術以增強藩的實力。 1857年,市來四郎使用西方的銀板攝影法,為島津齊彬拍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張相片。這張照片已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國寶。同年,市來四郎奉命島津齊彬之命秘密前往琉球,會見日帳主取向永功(牧志親雲上上朝忠)、物奉行向汝霖(恩河親方朝恒)等人,要求琉球幫助薩摩藩,向法國購買軍艦。不過同年齊彬便逝世了,購買軍艦一事不了了之。 齊彬死後,市來四郎又成為薩摩藩實際掌權者島津久光的側近,繼續負責集成館事業,製造大砲、火藥。1862年以後,他主持鑄造了琉球通寶和天保通寶。 明治維新之後,主要負責收集與島津久光相關的島津氏史料。 Category:日本歷史學家 Category:薩摩藩.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市來四郎 · 查看更多 »

三司官

三司官,亦稱法司,是琉球國朝廷的最高執政機構,也是這個機構所有官員的官職名稱。琉球共設三司官三人,稱號為「某某親方」。三位三司官分別監督「用意方」(管理國家財產和山川的治理)、「給地方」(管理給與役人俸祿和旅費)、「所帶方」(管理租稅和國庫的出納)三個物奉行所。 三司官的官階由正一品至從二品,這是琉球士族中最高的官階,相當於中國和日本的三公或三師。雖然在三司官之上還有攝政,但攝政一般不參與政治活動,因此三司官是琉球國實質上的最高級別官員。.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三司官 · 查看更多 »

久米島

久米島(、),古称姑米山、古米山,為琉球列島沖繩群島的島嶼,位於那霸市西方約100公里處,島上人口約8410人。面積59.11平方公里,島周長53.31公里。全島皆屬於沖繩縣島尻郡久米島町的轄區,為沖繩縣內次於沖繩本島、西表島、石垣島、宮古島的第五大島。是著名的浮潛旅遊地點,EEF海灘分佈著許多民宿。日本職業棒球東北樂天金鷹球團在此設有訓練地。.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久米島 · 查看更多 »

伊平屋島

伊平屋島(、)是沖繩群島伊平屋伊是名群島中的一個島嶼,行政區劃上屬於沖繩縣島尻郡伊平屋村。 伊平屋島位於本部半島北部約41公里處,為一細長的島嶼,面積20.66平方公里。最高峰為賀陽山,標高294公尺。島上山地佔大部份面積。這也是沖繩縣轄境最北端的有人島,與鹿兒島縣的與論島處於同一緯度。 與西南部的野甫島有野甫大橋相通。前泊港與本部半島今歸仁村的運天港之間有一天二次往返的渡船,事實上是與島外唯一交通的手段。 琉球第一尚氏王朝國王尚思紹的祖父佐銘川大主(又名鮫川大主)出生於此島。 Y伊.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伊平屋島 · 查看更多 »

伊江島

伊江島(、)是沖繩群島中的一個島嶼,距離沖繩島的本部半島僅9公里之遙。周長為20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12月,島上人口為4610人。最高點為,標高172公尺。城山外形像一座火山,但事實上是侵蝕出來的,在古代曾是航海標記和琉球人信仰對象。 伊江島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沖繩縣國頭郡伊江村。島上有渡船前往對岸的本部町。 美國記者恩尼·派爾在沖繩島戰役中死於伊江島。該島南部有他的紀念碑。 Y伊.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伊江島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咸丰

咸丰可以指:.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咸丰 · 查看更多 »

军舰

军用舰船,简称军舰,是列入海军或其他军兵种编制,用于完成战斗任务和保障任务的战斗舰艇和特种舰艇,现代军舰一般装有导弹、火炮、鱼雷、水雷、反潜武器。17世纪中叶,开始依甲板层数和火炮数量给战舰分级。一,二,三级舰火力力量强,作战时排成一线战列进行射击,故称战列舰,它们构成海军的基本战斗核心;四,五级舰火力较弱,但航速较快,被称为巡防艦,其使命是进行侦察和在海运航线上活动;六级舰主要用于通信勤务。 19世纪在军舰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动力,船体,火炮等方面完成了由古代战船向现代军舰的演变。 1813年,建成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装有20门大炮的德莫罗哥斯号。它是由著名的美国科学家“蒸汽船之父”富尔顿设计的,这实际上是一座用明轮推动的浮动炮台。明轮效率低,在海战和风浪中容易受损,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蒸汽动力军舰的发展。 1816年螺旋桨推进器诞生之后,英国于1844年前后建造了第一艘螺旋桨战舰-响尾蛇号,这导致了蒸汽机终于成为军舰主要动力。但在此后的相当于长的一段时间内,军舰上用保留风帆作为辅助动力。19世纪末,人们开始研制以汽轮机为动力的军舰,第一艘 装有汽轮机的军舰是1904年下水的英国紫石英号巡洋舰。 早在火炮开始用于海军时,人们就萌发了建造装甲舰的思想。 1792年,西班牙和法国人围攻直布罗陀要塞时,就曾在木制风帆战船上安装装甲,以抵御岸炮的炮火,但是由于动力的问题,使建造装甲舰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只有在蒸汽机得到应用后,才使它能够从梦想变为现实。 1854年,法国建造了一座装有10厘米厚钢板装甲浮动炮台,用它来袭击俄国的克里米亚要塞,它经受住了俄军的猛烈炮火,而俄军却在法国军舰的攻击下被迫投降。这使各海军大国接受了需要装甲军舰的思想,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军舰。 1859年,法国首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装甲军舰-光荣号装甲巡洋舰。“光荣”号是一艘木壳装甲舰,木制船身,包有铁皮装甲,以蒸汽机为主机,以风帆为辅助动力,排水量5617吨,装备有36门舷炮。它的设计师是杜普罗梅。 1861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初期的装甲军舰是在木壳或铁壳军舰的两舷中部或整个船舷装上装甲,蒸汽机功率不足,还需辅以风帆。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工业能够生产出马力大而又经济可靠的蒸汽机,不需风帆助力之后,才得以建造全装甲的军舰。 早期的蒸汽动力军舰装备的还是固定的舷炮,并且是从炮口装填球形实心背景的前装式滑膛炮。就在装甲战舰问世之际,开始出现了安装在军舰纵轴线上用装甲防护的旋转炮塔型舰炮。它可以根据需要向各个方面开炮,这使舰炮的数量可一下子减少一半。1906年,英国制造的以汽轮机为主机,装有5座双联装炮塔的装甲舰无畏号戰艦下水了,它标志着现代军舰朝代的开始。.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军舰 · 查看更多 »

八重山

八重山可以指:.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八重山 · 查看更多 »

八重山群島

八重山群島也稱八重山諸島(,),為琉球群島西部的島嶼群,位於釣魚台群島的南方,宮古群島的西方。其中石垣島是人口最多的島嶼。八重山群島和宮古群島合稱為先島群島。群島內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島嶼包括西表島和石垣島兩島。.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八重山群島 · 查看更多 »

王太妃

王太妃是皇室配偶的一種位號,是太妃的一種。但各地域和時代的受封資格並不相同,實際身份也有差異。.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王太妃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琉球館

琉球館是中國(清朝)與日本(薩摩藩)為接待琉球國使節而建立的館舍,其遺址共有兩處:一處在今中國福州市,另一處在今日本鹿兒島市。.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琉球館 · 查看更多 »

琉美修好條約

《琉美修好條約》(琉米修好條約)為琉球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代表於1854年7月11日(咸豐4年6月17日)在首里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正式名稱為「亞米利加合眾國琉球王國政府議定約」。琉球方面代表為尚宏勳、馬良才,美國方面的代表為馬休·佩里。.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琉美修好條約 · 查看更多 »

琉法修好條約

《琉法修好條約》是琉球國與法蘭西帝國於1855年11月24日(清朝咸豐五年九月廿七)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855年11月6日(咸豐5年9月27日),法國尼古拉斯·弗朗西斯·格冉(Nicolas François Guerlain)率三隻法國軍艦至那霸港,要求與琉球國簽訂條約。翌日雙方達成協議。11月16日,琉方要求修正條約案,被法方拒絕。11月22日,琉球再次要求修正條約案,格冉部下士兵約40人用武力威脅琉方代表尚景保,強迫他同意接受原案。兩天以後,格冉與尚景保正式簽訂條約並互換文件。.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琉法修好條約 · 查看更多 »

糸滿市

#重定向 絲滿市.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糸滿市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監獄

監獄,中國歷史古代稱囹圄,是拘禁囚犯的場所。 在美国,有部分监狱是私营的。如美国感化公司。.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監獄 · 查看更多 »

蟄居

蟄居()是在日本古代至近代(特別是江戶時代)中,對武士和公家施行的刑罰之一。比另一刑罰嚴重,在自宅一室內被禁止外出,性質類似軟禁。 一般是由幕府、領主等下達命令,亦有自發在家中閉門不出的例子。在江戶時代中,更細分為蟄居隱居(讓出家督、當主之位)、永蟄居(即永久蟄居)等。另外,亦可能附加等處罰。.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蟄居 · 查看更多 »

表十五人

表十五人,亦稱十五人眾或奉行眾,是琉球國王府評議機關的成員,位居三司官之下。琉球朝廷討論國政等重要議題時,三司官向表十五人諮詢,表十五人提出意見,並由三司官進行裁決。表十五人稱號為「某某親雲上」,官階由從二品至正四品。相當於中國古代六部官員和日本現代的國務大臣。 表十五人作為一個評議機關,於1643年由尚賢王設置。其成員共計15人。其中包括物奉行所的物奉行3人、其下次官級的吟味役3人;以及申口方的長官4人,其下屬次官級的吟味役3人、日帳主取2人。.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表十五人 · 查看更多 »

馬克承

克承(;)和名小祿親方良忠(),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政治家。他是馬良弼的後代,三司官馬允中(小祿親方良恭)長子。馬姓小祿家十二世,童名思龜。其名乘原為「良泰」,尚泰王繼位後,為避諱,改名乘為「良忠」。 1852年(咸豐二年),因英國傳教士伯德令逗留於琉球一事,馬克承以王舅身份,同正議大夫梁必達赴福建,同清朝官員商議對策。次年又奉命赴薩摩藩通報此事。1857年,馬克承出任三司官一職,並支持為薩摩藩購買軍艦。1859年,毛恆德誣稱馬克承為當選三司官而行賄,次年初被免職下獄。經尚健審判,馬克承被定為有罪,囚于伊江島的照泰寺。.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馬克承 · 查看更多 »

首里

首里(;)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內東北部的一個地區。 首里過去曾經是琉球国的首都,國王的居城首里城便位於首里之內。首里城以外的區域被分為真和志之平等、南風之平等、西之平等三個部份,統稱「首里三平等」。首里是高級官吏聚居地,被稱為「首里親國」(シュイウェーグニ)而非常繁榮。日本吞併琉球,設置首里區。20世紀初期,西原間切併入首里區。1921年改為首里市。1954年9月1日,與小祿村一同併入那霸市。 目前首里地域是那霸市的住宅區,區內並沒有特別的主要產業,但由於區內有許多歷史遺跡,成為沖繩縣的主要旅遊景點,並有許多傳統工藝產品。從琉球國時期,首里就是燒酒的一大產地,二次戰後造酒業分散到沖繩縣內各地,目前區內仍有有數所造酒所。 區內有過去為琉球國王宮的首里城及相關遺跡,已於2000年入選世界遗产。.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首里 · 查看更多 »

马休·佩里

休·卡爾布萊斯·佩里(,),或稱為培里,美国海军将领,因率领黑船打开鎖國時期的日本国门而闻名于世。 日本稱呼其為「伯理」或「彼理」,由於幕府方面的翻譯是荷蘭人的關係(由日語譯為荷蘭語,再由黑船上懂荷蘭語的船員譯為英語),當時的文件上寫的名字是荷蘭文風格發音的「培爾里」(ペルリ)。.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马休·佩里 · 查看更多 »

賄賂

賄賂、受賄罪是指個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而這些利益并不能從正常的合法途徑中得到。此為貪污犯罪之一。.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賄賂 · 查看更多 »

鹿兒島城

鹿兒島城是位於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城山山麓的城堡。是一座平山城,別名是「鶴丸城」,被鹿兒島縣指定為鹿兒島縣定古蹟,江戶時代是島津氏的居城。.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鹿兒島城 · 查看更多 »

薩摩藩

薩摩藩(),正式名稱為鹿兒島藩,为日本江戶時代的藩属地,位于九州西南部,在江戶時代,其領地控有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此外琉球王國也受他們控制,領土包括今日的鹿儿岛县全域(含琉球國的奄美群島)與宮崎縣的西南部。 在德川幕府之前,这里是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关原之战之后成立薩摩藩。江户时代,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薩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故其青年武士阶层推动革新,与其附近的长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发展壮大,被称为强藩。幕末时期,薩摩藩等强藩组成倒幕联盟,主张废除幕府,还政於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多数阁员均出身于长州藩和薩摩藩。 于此之前,1609年,薩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的琉球国,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薩摩藩 · 查看更多 »

藩是源自中國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權概念,在古代的中國和日本形成了各種與領土分封治理有關的制度或名稱,包括:.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藩 · 查看更多 »

東國興

東國興(;),字子祥,和名津波古親方政正(),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年的政治家、詩人。 東國興童名樽金,出生在東氏津波古殿內家族,為該家族第十三世當主。其父為東順法(與世山親方政輔),其母為童氏真鶴。 東國興跟隨父親東順法學習英語。1840年,東國興作為琉球的官生,前往清朝學習。他在北京國子監就學期間的師傅是孫衣言。1847年學成歸國,與鄭學楷同被尚育王任命為國學講談師匠,負責教育首里士族子弟。此後歷任御系圖假中取、御系圖座中取、高奉行、講談讀上役、御書院當等職務。1858年成為御同學,擔任尚泰王的侍講。翌年授予佐敷間切津波古地頭職。在牧志恩河事件發生之際,尚慎(玉川王子朝達)受到牽連,尚健(伊江王子朝直)欲將其逮捕拷問。東國興居中調停,竭力向王母說情,使得其免於審問。 1864年,東國興為耳目官,與正議大夫毛發榮一起出使清朝,請求冊封尚泰為王。1867年事竣歸國,赴薩摩藩報告此事。1871年,日本廢藩置縣。1873年,琉球遣使赴日本東京以慶賀年頭及天長節;原定東國興為年頭使,但考慮到御鎖官馬兼才(與那原親雲上良傑)跟熟悉日本事務,遂改以馬兼才為使。翌年,東國興充年頭使,前往東京慶賀年頭及天長節。在日本期間,東國興考察了其制度,日本的強盛和清朝的衰弱給他很大的衝擊。翌年歸國後,東國興建議尚泰王主動「奉還版籍」,認為這對琉球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利。東國興的意見對尚泰王起很大的影響。1877年,東國興在在琉球被吞併前夕病死。 著有《東國興詩集》。向廷翼(喜舍場朝賢)是他的弟子。.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東國興 · 查看更多 »

武器

武器,是用於攻擊的工具,也因此被用来威慑和防御。武器一般會用來傷害或攻擊其他人或設施,当武器被有效利用时,一般會遵循「期望效果最大化、附带伤害最小化」的原则。武器一般是在像狩獵、犯罪、執法、自衛及战争下使用,其目的是為了增加上述活動的及效能。 兵器和軍火也是武器,但定義範圍略有不同:兵器是指以非核常规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破坏敌作战设施、保护我方人员及设施的器械,是进行常规战争、应付突发事件、保卫国家安全的武器,也有些定義會將無火藥的冷兵器視為兵器,例如中國的十八般兵器;而軍火是專指現代戰爭中使用的武器。 任何可造成伤害的事物(甚至可造成心理傷害的)都可称为武器。只要用於攻擊,武器可以是一根简单的木棒,也可是一枚核弹頭。日常可見的石頭、車輛或铅筆都可以作為武器,但許多武器是特別為攻擊的目的而設計,從簡單的棍棒、劍及槍到複雜的洲際彈道飛彈、生物武器及等。許多先進的武器也有對應的導航系統及通訊系統,後來也衍生出偵測武器用的偵查系統,如雷達。 武器一辭並非全然為軍事領域所用,也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作為競爭工具的代名詞。比如說法庭上之攻防依據、商業競爭之手段,人與人間之較量標的等等。 完整的武器和学说列表参看军事技术与装备。.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武器 · 查看更多 »

毛恒德

毛恒德(;)和名座喜味親方盛普(),是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時期政治人物。 毛恒德原名毛達德(),為毛氏座喜味家十四世當主,是三司官毛執功(座喜味親方盛珍)的長子。1831年,他擔任日帳主取一職,成為表十五人的一員。1836年毛執功逝世後,繼任家督之位,並任讀谷山間切總地頭職。1839年,他作為年頭慶賀使出使薩摩藩。次年,又作為慶賀副使,隨尚元魯(浦添王子朝熹)上江戶,慶祝德川家慶成為幕府將軍。因出使的功績,他於1844年成為三司官座敷。 1847年,毛達德當選三司官。由於其名字中的「達」字發音短促不雅,故而改「達」字為「恒」字。1857年尚泰王元服的時候,毛恒德擔任尚泰王的烏帽子親。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相繼與琉球簽訂通商條約。毛恒德與攝政尚惇(大里王子朝教)都希望藉助西方國家驅逐薩摩藩在琉球的勢力。毛恒德、尚惇為代表的黑黨與向永功(牧志親雲上朝忠)、馬克承(小祿親方良忠)等支持薩摩藩的白黨對立。1857年陰曆十月初十,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派市來四郎來到琉球,要求琉球幫助薩摩藩從西方國家購買軍艦。毛恒德竭力反對。兩天後,毛恒德在薩摩藩的壓力下,被迫以心肺疾病為由提出辭職。翌年,毛恒德正式辭去三司官職務。異國通事向永功等人便幫助薩摩藩從法國購買軍艦。向永功在薩摩藩的支持下迅速升官。 毛恒德辭職後,琉球舉行了三司官選舉來填補其職位的空缺。在此期間,島津齊彬逝世,保守派的島津久光掌握薩摩藩政權。毛恒德趁機上奏尚泰王,彈劾向永功為當選三司官而行賄、以及三司官馬克承(小祿親方良忠)暗中操縱三司官選舉,拉開了牧志恩河事件的序幕。 1859年,毛恒德因心肺疾病逝世,諡號忠純。.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毛恒德 · 查看更多 »

毛恆德

#重定向 毛恒德.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毛恆德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攝政 (琉球)

攝政亦稱國相、王相、諸司代,是琉球國朝廷的最高位階的官職,位居三司官之上。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宰相、日本古代的攝政和關白。 義本王時代,英祖被任命為攝政,這是琉球歷史上的第一位攝政。第一尚氏王朝時期,中國人程復、王茂、懷機曾先後出任攝政一職。第二尚氏王朝建立以來至尚永王代時期,攝政一職一直空缺,直到1589年,尚寧王才恢復攝政一職,任命弟弟尚宏為攝政。 攝政基本上從王子或按司選出。如果按司出任攝政,從就職那天起,他的位階將被陞為王子(「王子」也是琉球國位階名之一)。 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攝政通常只是一個閑職而已,管理王室的禮儀。攝政一般不會參與政治活動。歷史上只有兩人例外:一位是僧人菊隱,是尚寧王在薩摩藩的壓力下而被任命的;另一位是在1667年北谷惠祖事件後被薩摩藩扶植上臺的向象賢,任職期間曾進行大幅度地改革。.

新!!: 牧志恩河事件和攝政 (琉球)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