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清华大学历史系

指数 清华大学历史系

清华大学历史系,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下属的一个系,始建于1926年。.

25 关系: 劉崇鋐吴晗姚從吾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张国刚张荫麟北京大学北京市周一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凯申”误译事件王信忠王国维罗香林羅家倫蔣廷黻雷海宗陈寅恪陆懋德梁启超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学派清華園海淀区

劉崇鋐

劉崇鋐(),字壽民,福建福州人,中華民國歷史學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劉崇鋐 · 查看更多 »

吴晗

吴晗(),原名吳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金华义乌人,是中國近代的历史学家。吳晗先加入民盟,再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海瑞罷官》這部剧而被當權者批鬥,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惨遭摧残。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在狱中被迫害致死,死因不明,死前头发被拔光;10月11日早晨、在獄中連流帶吐1000多CC的血液而亡。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吴晗 · 查看更多 »

姚從吾

姚从吾(),學名士鳌,字占卿,河南襄城县人。中国历史学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姚從吾 · 查看更多 »

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导下对中国大陆境内高等院校进行的整合和重组,規模較大者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9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决定重建教育体系,于是将大批原有综合性大学内的院系拆分,并重组成为新的专门学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学习借鉴了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放棄原中华民国政府建立的美国式教育體系,且受其正反两方面影响。狭义的“院系调整”通常仅指第一次。第二次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决定回归到原有的教育体制上去,于是许多专门学院更名为大学,并将学院内部分科系扩建为学院,以完善大学的综合性。中国教育部也开始批准将部分高校并入原有的部分学校,或由若干学院合并而成立新的大学。.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 查看更多 »

张国刚

张国刚(),安徽安庆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史学理论的研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张国刚 · 查看更多 »

张荫麟

张荫麟(),无字,号素痴——投稿时也多用作笔名吴晗.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张荫麟 · 查看更多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周一良

周一良(),字太初,安徽建德(今東至)人,生于青島,中国历史学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周一良 · 查看更多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抗戰時期由当时的北大、清華、南开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前身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最初由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后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长期主导校务。从1938年4月2日于昆明更名西南联大,5月4日正式开课,至1946年5月4日宣布结束,設立時間共8年整。期间,毕业学生20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原址复校,唯有师范学院留昆,也就是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查看更多 »

“常凯申”误译事件

“常凯申”误译事件出現在中國大陸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中。《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原來只有兩章,分別關於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學者和俄羅斯及蘇聯學者的研究,後來王奇加入關於西方學者的第三章時,因時間倉卒而來不及校對。该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2009年6月被發現書中第三章多處錯譯人名、期刊、書名、出版地和出版社,其中包括把英文資料中的Chiang Kai-shek(蒋介石)誤译成常凯申(第82頁)。其中一些中國人名字出現「錯譯」,是因為他們的英文名以當時流行的威妥瑪拼音拼寫,與現時在中國大陸通行的漢語拼音不同。 2009年6月19日,中央编译出版社表示已停止这本书的发行,并就审校工作中的失误向读者表示歉意。.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常凯申”误译事件 · 查看更多 »

王信忠

王信忠()笔名王迅中,江苏南通人。中国日本史专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王信忠 · 查看更多 »

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領域成就卓--。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王国维 · 查看更多 »

罗香林

罗香林(),香港著名歷史學家、中國族譜學肇基人、「客家學」倡導人。香港大學永遠名譽教授。.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罗香林 · 查看更多 »

羅家倫

罗家伦(),字志希,籍貫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羅家倫 · 查看更多 »

蔣廷黻

蒋廷黻(威妥瑪拼音:Tsiang Ting-fu;拼音:Jiǎng Tíngfú;),中国历史学家、外交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蔣廷黻 · 查看更多 »

雷海宗

雷海宗 ,原名雷得义,字伯伦。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文化形态史》、《西洋通史》、《中国通史》等。提倡兼顾考证和综合,是“战国策派”、“清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 生于河北永清县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917年,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1919年至1922年清华学堂高等科。此后考取公费,入芝加哥大学留学,主修历史学,辅修哲学。1927年以《杜尔阁的政治思想》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著名中古史家詹姆斯·汤普逊。 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教授。 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对清华大学历史学科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后其学生何炳棣回忆当时系中几位重要人物时说:“当时陈寅恪先生最精于考据,雷海宗先生注重大的综合,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专攻中国近代外交史,考据与综合并重,更偏重综合。” 1952年院系调整后改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1957年“反右”中因为在《人民日报》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自1895年恩格斯死后发展停滞”的讲话,而被打成右派,成为重点批判对象,長期患有腎病,並出現血尿。1961年摘帽后,即很快不顾病体,重登讲台。 雷海宗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培养了众多史学名家。其为人先人后己,严己宽人,深受师生敬爱。有“声音如雷,学问如海,史学之宗”的美誉。潘光旦1950年曾赠诗:“不争两字见平生,全部工夫铸史成”,为雷海宗生平写照。 治史特点:重分析,重综合,重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反对繁琐考证或者事实堆砌,讲究历史的实用性;运用整体把握人文社科的跨学科研究的治史方法,比如,运用哲学眼光分析历史问题。.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雷海宗 · 查看更多 »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陈寅恪 · 查看更多 »

陆懋德

懋德(),別號詠沂,山東歷城人。.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陆懋德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縮寫作 THU),简称清华,舊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大学。始建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遊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於1925年始设大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清华大学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而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貽琦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仍沿用原名。 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2013年,黑石集團捐助成立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及獎學金,與著名的牛津大學羅德獎學金及劍橋大學蓋茲獎學金在捐助規模及名聲上皆相當。 截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擁有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20个学院,及近200个科研机构、5家校办产业以及一個科技園區,分別為清华控股及其旗下的紫光集团、同方集团、诚志集团、清華科技園等。學校擁有固定资产超过206亿元人民幣,控股资产超過4300亿元人民幣,是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高等院校。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均将清華大學排在中國大學首位。.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清华大学 · 查看更多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12年10月20日建立,前身是1925年建立的国学研究院,曾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知名教授,培养过曹禺、钱锺书、季羡林、查良铮、英若诚等知名作家。.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查看更多 »

清华学派

清华学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前)以清华大学师生为主体形成的一个文史哲学派。由王瑶于1988年提出。该学派的主要学术特点是所谓的“会通”: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而维系命脉则是陈寅恪祭王国维文中所写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清华学派始于1925年清华学校研究院的创立。当时由吴宓负责筹备,并先后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四人为导师,李济为讲师,赵万里和浦江清为助理教授。同年,朱自清也从浙江两江师范学院来到清华中文系任教。 1928到1935年,陆续从外校延揽了大批著名教授,包括文学方面的杨振声、刘文典、俞平伯、黄节、闻一多等;历史学的蒋廷黻、顾颉刚、雷海宗等;哲学方面的张申府、冯友兰等;社会学方面的潘光旦、陈达、吴景超等。他们构成了清华学派的二代中坚。 第三代以清华自身尤其是研究院培养的王力(赵元任弟子)、吴其昌、蒋天枢、刘节(以上为陈寅恪弟子)、贺麟、陈铨(以上为吴宓弟子)、高亨、罗根泽、姜亮夫等为代表。 第四代以30年代清华学生为主力,如文学院“四才子”钱锺书、夏鼐、吴晗、朱湘,“清华四剑客”李长之、林庚、季羡林、吴组缃,以及曹禺、杨绛、杨联陞、费孝通、王瑶、冯契、何炳棣等。 第五代多为联大时期的学生,包括殷海光、王浩、季镇淮、任继愈、朱德熙、李赋宁、许国璋、杨周翰、王佐良、卞之琳、汪曾祺、穆旦、郑敏等。 王瑶所提出的“清华学派”三特征为: 第一,既有国学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 第二,既不是卫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运夫; 第三,有一大批中西会通的著作。.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清华学派 · 查看更多 »

清華園

清华园,清朝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初为熙春园,后分为春泽园与涵德园,春泽园后更名近春园,涵德园后复名熙春园,又于咸丰二年(1852年)更名清华园。 目前“清华园”一词泛指清华大学所在地,包括清末年间清华园、近春园以及其他部分地区。.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清華園 · 查看更多 »

海淀区

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全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

新!!: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海淀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清华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组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