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清东陵

指数 清东陵

清东陵(z)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一带,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距离天津150公里,是清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整座陵园共有5座帝陵,4座--陵,5座皇妃陵寝,8座皇子陵寝,4座奶妈坟,1座贞官墓和1座穆公墓,其中部分皇子陵寝分布于天津市境内。这些陵寝均建造于清朝年间,整座陵园的最后的2位墓主人下葬于1935年。清东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也有专门的部队对陵寝及其周边进行护卫。清朝灭亡后,清东陵的保护机构已经无力守卫整座陵园,这导致清东陵在1952年前多次遭到抢掠和盗掘,其中以1928年时孙殿英制造的盗案规模最大,破坏也最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东陵重新得到了专门机构的保护,该机构的保护范围经历过多次变化。1961年,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清东陵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孝陵、景陵、裕陵、昭西陵、菩陀峪定东陵、裕妃园寝六处陵寝可供游客参观。.

142 关系: 同治帝吉妃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奕纲奕继婉貴太妃婉贵妃 (咸丰帝)孝康章皇后孝德顯皇后孝哲毅皇后孝儀純皇后孝獻端敬皇后孝莊文皇后孝誠仁皇后孝賢純皇后孝恭仁皇后孝惠章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孫殿英孔祥熙孙承宗定妃萬琉哈氏宣妃容妃 (乾隆帝)容嫔宜妃 (康熙帝)宋子文宋美齡富察晉妃 (清高宗)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乾隆帝乾隆帝皇十子乾隆帝皇十六子乾隆帝皇九子乾隆帝皇八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康熙历狱康熙帝云嫔徐源泉循貴妃忻貴妃北京市僖嫔 (康熙帝)刘伯温嘉庆帝...咸丰帝儀嬪军阀商震允礽允祄允禵允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玟贵妃王仲廉福全 (清宗室)端嬪端恪皇贵妃端悯固伦公主純裕勤太妃純惠皇貴妃罪惟錄璷妃熙嬪陈氏盛京三陵芳妃莊靜皇貴妃遵化市道光帝荣妃 (康熙帝)順懿密太妃顺治帝颖贵妃马兰峪誠嬪高襄嫔谨嫔豫妃 (乾隆帝)趙爾巽轻车都尉辛酉政变舒妃阎锡山蓟州区蔣中正良妃 (康熙帝)雍正帝查繼佐恭嫔 (乾隆帝)恭肅皇貴妃恂嬪榮親王永琏永琮永璟永璐河北省淑慎皇贵妃温僖贵妃清史稿清孝陵清定陵清福陵清裕陵清西陵清高宗继皇后清永陵清朝清惠陵清昭陵清景陵朱绶光惠妃 (康熙帝)惇妃惇怡皇貴妃戊午科场案成妃 (康熙帝)戴笠明十三陵明孝陵明世宗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明思宗昭西陵悫惠皇贵妃愉貴妃敦惠皇貴妃敬懿皇贵妃慎嬪 (乾隆帝)慧妃 (康熙帝)慶恭皇貴妃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怡嬪 扩展索引 (92 更多)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a)(),又稱同治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布伦札萨克汗」(Бүрэн заса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歲(虛歲六歲)登基,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時年僅19週歲,死後廟號穆宗(v),諡號毅皇帝(v)。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於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統治中原以來的第八位皇帝。.

新!!: 清东陵和同治帝 · 查看更多 »

吉妃

吉妃()王氏,满洲正黄旗维翰佐领下園戶王清遠之女,清咸丰帝妃嫔。.

新!!: 清东陵和吉妃 · 查看更多 »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简称:天大,缩写:TJU),始建于1895年10月,前身为清光绪皇帝御笔亲批、盛宣怀创办的北洋大学,初名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自1895年建校伊始,历经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校,国立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历史沿革,至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复原回天津旧址,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1951年9月,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令,北洋大学与1903年2月创立的河北工学院合并,改称天津大学。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地质、冶金、采矿、航天等院系外迁,南开大学、津沽大学等院校工科并入,使天津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59年,天津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天津大学成立了研究生院。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天津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天津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沿用1935年谱写的《北洋校歌》。 目前,天津大学法定住所为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高校,2017年9月,天津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学校设有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

新!!: 清东陵和天津大学 · 查看更多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创建的津沽大学土木工程系及建筑工程系。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津沽大学土木工程系及建筑工程系、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张湘琳任系主任,徐中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 而北洋大学原有的建筑类专业于抗日战争结束后留在西安发展成为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基础上,结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颀担任院长。.

新!!: 清东陵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查看更多 »

天津市

天津市,简称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最大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跨越海河的各式桥梁形成了“一桥一景”的景致。 天津因漕运而兴起,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自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在领风气之先的同时,天津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迅速。由天津开始的军事、教育、司法、交通、通讯、工业等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2006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将天津完整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 ,人民网,2010-8-7查阅,并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设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选址天津共同建设中新生态城。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长江以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自1990年代开始的工业东移战略,天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双城双港的城市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确定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 天津市举办了2013年的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同时天津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常驻举办城市。.

新!!: 清东陵和天津市 · 查看更多 »

奕纲

奕纲(),清朝道光帝第二子。奕纲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廿三,生母是静贵人博尔济吉特氏,是奕訢的同母哥哥。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八,奕纲病死,仅活了五个月。咸丰帝即位后,追封哥哥为顺郡王,谥号和。.

新!!: 清东陵和奕纲 · 查看更多 »

奕继

奕继(),清朝道光帝第三子。奕继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七,生母是静妃博尔济吉特氏。是奕訢的亲生哥哥。奕繼只活了1个月,同年腊月廿八,奕继病死,咸丰帝即位后,追封哥哥为慧郡王,谥号质。.

新!!: 清东陵和奕继 · 查看更多 »

婉貴太妃

婉貴太妃(),陳氏,清朝乾隆帝的妃子。.

新!!: 清东陵和婉貴太妃 · 查看更多 »

婉贵妃 (咸丰帝)

婉贵妃(),出身内务府正白旗索绰络氏,是著名的内务府世家之一。左都御史奎照之女,清朝咸丰帝妃子。道光十五年九月二十七日生。.

新!!: 清东陵和婉贵妃 (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孝康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a;)是顺治帝的妃子,佟佳氏,清世祖後宮,都统佟图赖之女。.

新!!: 清东陵和孝康章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德顯皇后

孝德顯皇后(a;),姓薩克達氏,原镶藍旗满洲人,后抬镶黄旗满洲。她是太常寺少卿富泰和愛新覺羅氏(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女)之女,兵部員外郎祺昌和納喇氏孫女,刑部尚書明山和庫爾氏曾孫女。道光二十七年,经清宣宗指婚与皇四子奕詝为嫡福晋。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行初定礼。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行大婚礼,册封为皇子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巳时崩。十二月十八日奉移田村暂安。道光三十年正月,皇四子奕詝继位,是为清文宗,上谕追封皇后。十月二十七日,以庄亲王奕仁为正使,成郡王载锐为副使,册谥为孝德皇后。十月二十八日,颁诏天下。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尊谥曰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恭天赞圣显皇后。同治元年九月,由田村移往静安庄暂安。同治元年十月,升祔奉先殿。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二日辰时,与清文宗合葬定陵地宫,升祔太庙。光绪元年六月,加上尊谥“恪慎”二字。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溥儀继位,加上尊谥“徽懿”二字,是為孝德溫惠誠順慈莊恪慎徽懿恭天贊聖顯皇后。.

新!!: 清东陵和孝德顯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哲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a;),同治帝--,阿鲁特氏,本名无记载。满洲镶黄旗人,原隶蒙古正蓝旗,清朝同治帝载淳皇后。.

新!!: 清东陵和孝哲毅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儀純皇后

孝儀純皇后(a;),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乾隆帝妃,嘉庆帝生母。本姓魏,內務府旗鼓佐領(即包衣漢軍或旗鼓漢軍)正黃旗,后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改姓魏佳氏。.

新!!: 清东陵和孝儀純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獻端敬皇后

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亦稱董妃、董鄂妃、棟鄂妃,譯自滿洲音,非漢姓董。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死後追贈為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姿色嬌美,聰敏乖巧,祖籍在辽宁佟佳江流域。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贞妃四服內的族姊。.

新!!: 清东陵和孝獻端敬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a;),博尔济吉特氏(,即孛兒只斤氏),名布木布泰(a),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姪女,顺治帝的生母。本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和博禮之女。.

新!!: 清东陵和孝莊文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誠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a;),赫舍里氏,名芳儀,是康熙皇帝皇--,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索尼孙女。領待衛內大臣噶布喇的女兒。一妹平妃待年宮中。 孝誠仁皇后在位期間共有九年。.

新!!: 清东陵和孝誠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賢純皇后

孝贤纯皇后(a;),乾隆帝元配妻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戶部尚書米思翰,父親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伯父是大學士馬齊。.

新!!: 清东陵和孝賢純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a;),姓乌雅氏,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女,烏雅額森孫女,烏雅額伯根曾孫女,是康熙帝之妃。雍正帝生母。.

新!!: 清东陵和孝恭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a;)姓博爾濟吉特氏,名阿拉坦琪琪格,顺治帝第二任皇后。大清崇德六年十月三日生,清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崩,年七十七。 她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太后,共57年(1661年—1718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身居--位(包含皇后、皇太后)时间最长的人,合共64年(1654年—1718年)。(是昭聖太皇太后姪孫女).

新!!: 清东陵和孝惠章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a;),钮祜禄氏,名東珠,满洲镶黄旗人,太师、果毅公、前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母亲为姬妾舒舒觉罗氏,也是鰲拜的義女。康熙帝第二位皇后。在位期間只有5个月。康熙十七年二月(1678年3月18日)逝世。.

新!!: 清东陵和孝昭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懿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姓(a;),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她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也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康熙帝的表妹。.

新!!: 清东陵和孝懿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孫殿英

孫殿英(),字魁元,又字科元,乳名金贵,河南永城人,民國初年軍閥,初為直系,歷降鎮嵩軍、国民軍、奉軍、國民革命軍、日軍、汪精卫政府,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又歸順蔣介石,成為國民革命軍中將,國共戰爭中被解放军所俘,毒癮發作而卒。其部隊軍紀敗壞,殺掠無數,還曾盜掠清东陵,侵吞、毀損文物無數,惡名昭彰,人稱東陵大盜。.

新!!: 清东陵和孫殿英 · 查看更多 »

孔祥熙

孔祥熙(),字庸之,號子淵,山西省太谷縣人,祖籍山東曲阜,孔子第75代孫,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銀行家、富商。妻子為宋靄齡;與宋子文、蔣介石為姻親。孔祥熙長期主理國民政府財政,主要政績有改革中國幣制,建設中國銀行體系,加大國家對資本市場控制等。.

新!!: 清东陵和孔祥熙 · 查看更多 »

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繩,號愷陽,直隸高阳县南街村(今属河北省)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致仕後與清军戰鬥殉國。諡文忠,清朝改諡忠定。.

新!!: 清东陵和孙承宗 · 查看更多 »

定妃萬琉哈氏

定妃()姓萬琉哈氏,也称瓦刘哈氏,正黃旗郎中拖尔弼女,康熙帝的嫔妃。.

新!!: 清东陵和定妃萬琉哈氏 · 查看更多 »

宣妃

宣妃(),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帝妃。 她是蒙古貴族科爾沁扎薩克達爾罕親王和塔之女,清世祖悼妃的侄女,即康熙帝的表姐妹。何时入宫不详,入宫多年无正式封号。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康熙帝告诉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六位年龄在四十至六十岁,生育皇子,“虽称妃嫔、尚未受封”的嫔御为妃嫔。博尔济吉特氏虽未生育子女,亦在其列《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八》(夏四月)○丁酉。上驻跸南石槽地方。○谕礼部王阿哥等之母备位宫闱俱年及六十、五十四十有余宫中虽称妃嫔、尚未受封。今封博尔济锦氏、和嫔瓜尔嘉氏、淳郡王允祐之母达甲氏、为妃。封贝子允祹之母瓦刘哈氏、十五阿哥允禑、十六阿哥允禄之母王氏、十七阿哥允礼之母陈氏、为嫔尔部察例俱奏.......

新!!: 清东陵和宣妃 · 查看更多 »

容妃 (乾隆帝)

容妃()和卓氏,清朝乾隆帝妃,祖居新疆之喀什噶尔(今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被中国学者认为是香妃。.

新!!: 清东陵和容妃 (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容嫔

容嬪(),伊尔根觉罗氏,出生年不詳,清文宗咸丰帝的嬪。.

新!!: 清东陵和容嫔 · 查看更多 »

宜妃 (康熙帝)

宜妃(),姓郭絡羅氏,佐領三官保女。中國古代清朝皇族女性,与其妹郭络罗氏同为康熙帝妃嫔。.

新!!: 清东陵和宜妃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宋子文

宋子文(Tse-ven Soong,缩写为T.;),廣東文昌(今屬海南省)人,生於上海。民國年間著名的宋氏家族成員之一。父親宋嘉澍是美南監理會(今衛理公會)的牧師及富商,孫中山革命支持者。與大姐宋靄齡的丈夫孔祥熙,二姐宋慶齡的丈夫孫中山,弟弟宋子良,妹妹宋美齡的丈夫蔣中正關係都很密切。1927年起,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長、中國銀行董事長、最高經濟委員會主席、外交部長、駐美國特使、廣東省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去法國,後長期住在美國。.

新!!: 清东陵和宋子文 · 查看更多 »

宋美齡

宋美齡(英文名:Soong May-ling,),冠夫姓尊称为蔣宋美齡女士或蔣夫人;前中華民國第一夫人,中國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及第一、二、三、四、五届中華民國總統蒋中正的第四任妻子,前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及第六、七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繼母;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議主席团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指導會議指導長,同時亦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與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的創辦人。 美國維斯理大學博士。对近代中國歷史及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影響深遠。.

新!!: 清东陵和宋美齡 · 查看更多 »

富察晉妃 (清高宗)

晉妃(),富察氏,主事德克精额之女,傅廣之孫女,大學士馬齊之曾孫女,清初重臣米思翰(孝賢純皇后之祖父)之玄孫女,乾隆帝之妃。.

新!!: 清东陵和富察晉妃 (清高宗)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清东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清东陵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新!!: 清东陵和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皇十子

乾隆帝皇十子(),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九日生,生母為舒妃叶赫那拉氏。乾隆十八年六月初七日殤,年三歲,未封,未命名。.

新!!: 清东陵和乾隆帝皇十子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皇十六子

#重定向 碧桐书院阿哥.

新!!: 清东陵和乾隆帝皇十六子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皇九子

乾隆帝皇九子(),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九日生,生母為淑嘉皇贵妃金氏(朝鲜族人)。乾隆十四年四月廿七日殤,年二歲,未封,未命名。是成亲王永瑆的同母哥哥。.

新!!: 清东陵和乾隆帝皇九子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皇八女

乾隆帝皇八女(),是清高宗弘历的第五女。她出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初七日,忻嫔戴佳氏是她的生母。皇六女是她的同母姐姐。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廿一日殇逝,年仅十岁。弘历没有追封女儿名号,葬在端慧皇太子园寝。.

新!!: 清东陵和乾隆帝皇八女 · 查看更多 »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

本列表目前包括36个国家的世界遗产。 在列表中,代表文化遗产,代表自然遗产,代表双重遗产。 国家順序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列,基本按照国家英文/法文名称的首字母排列;個別国家遗产项目依照列入世界遗产时间排列,但由於官方排列顺序时有变化,所以可能与當前官方顺序不一致。 说明: 依照,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共分为五类:.

新!!: 清东陵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康熙历狱

康熙曆獄,又称汤若望案,此案發生於清朝1659年至1665年間,是由欽天監官楊光先等人發難,矛頭直指湯若望等耶穌會傳教士。楊光先控告湯若望等傳教士有三大罪狀:(一)潛謀造反,(二)邪說惑衆,(三)曆法荒謬 楊光先將湯若望寫的許多書誣為妖言惑眾,並羅列“新法十謬”指斥湯若望西洋新曆法的種種錯誤,更為厲害的是提出由於新曆法使吉時凶時倒置, 造成了嚴重後果: 尤其是選擇順治帝皇太子榮親王的葬期誤用洪範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殺,事犯重大(順治十五年榮親王病死,兩年後,其生母董鄂妃也病逝,又136天後,順治帝也駕崩)。 1661年,順治皇帝病逝,八歲的康熙皇帝登基,年幼尚未親政,輔政大臣鰲拜等一直以來反對西洋學說,不滿外邦人參議朝政,敵視傳教士。於是楊光先夥同鰲拜等陷害湯若望等傳教士。1664年(康熙三年)9月26日,清廷會審湯若望,以及欽天監官員。當時湯若望已經73歲,久已癱瘓重病在身、言語不清,只能由南懷仁代言。 同年冬天,鼇拜廢除新曆,逮捕湯若望和南懷仁等傳教士。翌年3月16日,廷議將欽天監監正湯若望,欽天監官員刻漏科杜如預,五官挈壺正楊弘量,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發,冬官正朱光顯,以及中官正劉有泰等皆淩遲處死。 按照判決,次年湯若望應淩遲處死。但不久天上出現被古人認爲不祥之兆的彗星。接著京城又突然發生了大地震,"且一连地震三日,人皆露宿,惴惴不安。" 皇宮在地震中遭到破壞,而且有宮殿著火。清統治者視其爲上天示警,正所謂"天垂象,示吉凶,聖人則之"。不久以後獲孝莊太皇太后懿旨釋放汤若望:"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爾等欲置之死地耶?" 湯若望因此得以獲釋免死。欽天監官員杜如預、楊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斬。 康熙帝親政後,決定平反該案。.

新!!: 清东陵和康熙历狱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清东陵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云嫔

雲嬪(),武佳氏,,清咸豐帝妃嬪。.

新!!: 清东陵和云嫔 · 查看更多 »

徐源泉

徐源泉()字克成、客塵,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清东陵和徐源泉 · 查看更多 »

循貴妃

循贵妃(),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兩廣總督桂林之女。乾隆帝之妃。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與金貴人一同入宫,剛入宮就封了循嬪。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晋為循妃, 嘉慶二年(1797年)十一月二十日薨。 嘉慶四年九月十一日以贵妃禮入葬。 Category:清高宗贵妃 Category:滿洲鑲藍旗人 ~.

新!!: 清东陵和循貴妃 · 查看更多 »

忻貴妃

忻贵妃(),戴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总督那苏图女,乾隆帝妃嫔。 乾隆十八年,封戴佳氏为忻嫔, 二十年生皇六女(四岁早薨), 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十岁早薨)。 二十八年被封为忻妃。 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忻妃逝,命以贵妃礼治表, 于次年闰二月初二入葬裕陵妃园寝。 Category:清高宗贵妃 D戴 ~.

新!!: 清东陵和忻貴妃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清东陵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僖嫔 (康熙帝)

僖嫔(),姓赫舍里氏,名不详 ,赉山女。康熙帝嫔。 她何时入宫不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册立妃钮祜卢氏为皇后,而赫舍里氏与李氏、王佳氏等六人一同册封为嫔,是为僖嫔。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九月逝世,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

新!!: 清东陵和僖嫔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刘伯温

劉基(),字伯温,浙江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後人比作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啓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新!!: 清东陵和刘伯温 · 查看更多 »

嘉庆帝

清仁宗顒琰(z)(),又稱嘉慶帝,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乾隆六十年立为皇太子时為避諱而改作颙琰;汗號「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Сайшаалт ерөө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嘉慶」,廟號仁宗(v),諡號睿皇帝(v)。 嘉慶帝乃乾隆帝第十五子,在位於1796年至1820年,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帝。.

新!!: 清东陵和嘉庆帝 · 查看更多 »

咸丰帝

清文宗奕(a)(),又稱咸豐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v),谥号簡稱显皇帝(v),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新!!: 清东陵和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儀嬪

仪嫔(),黄氏。乾隆帝嫔妃之一。无子女。 雍正(1723年—1735年)时入侍藩邸,为格格。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雍正帝去世,宝亲王弘暦继皇帝位。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二十八上諭追封為儀嬪。 乾隆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首批葬入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 Category:清高宗嫔 ~.

新!!: 清东陵和儀嬪 · 查看更多 »

军阀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据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新!!: 清东陵和军阀 · 查看更多 »

商震

商震,字啓予(又作起予),祖籍浙江省紹興县,生于直隶省順天府大城县(一说保定府),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張小曼「商震.

新!!: 清东陵和商震 · 查看更多 »

允礽

允礽(a;),幼名保成,清朝宗室,康熙帝時的废太子。原名胤礽(a),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諱,改名允礽。允礽是康熙皇帝唯一公布天下中外親自册封禮的皇太子。爾後康熙帝不再公開立太子,恢復舊有祖制以遺詔的形式立太子。.

新!!: 清东陵和允礽 · 查看更多 »

允祄

胤祄(),清朝康熙帝的第十八子。胤祄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四月初八,生母是密嬪,胤祄很受父亲的宠爱。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祄随康熙到承德避暑山庄,九月初四,得腮腺炎病死,活了8岁,葬景陵妃园寝。由于在胤祄病重期间,皇太子胤礽面无戚色,引起康熙的反感,这成为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的导火线。.

新!!: 清东陵和允祄 · 查看更多 »

允禵

允禵(a;),满洲爱新觉罗氏,原名胤禎,中研院史語所明清檔案工作室。(a;和胞兄雍正帝胤禛的名字相似),避帝諱改原名為允禵,康熙皇帝第十四子,母亲乌雅氏,雍正帝胞弟,受爵恂勤郡王。 康熙晚年奪嫡時期勢力較大,任大將軍,曾與胤禛競爭儲君之位。雍正帝胤禛即位后夺其兵权,令其留东陵为康熙守灵,避帝名諱改名為允禵。.

新!!: 清东陵和允禵 · 查看更多 »

允禔

允禔(a;),本名胤禔(a)。康熙帝子,母為惠妃那拉氏,其弟雍正帝登基後,因避諱而奉命改「胤」字為「允」,因而官書均書「允禔」。 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1672年3月12日)《中國考古集成》第2篇,第1卷,第20期,第928頁「為聖祖仁皇帝玄燁與惠妃納喇氏所生,按照封建禮法稱為庶出。在成年諸子中他年齡最大,生於康熙十一年壬子二月十四日午時,死於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一日卯刻。依固山貝子品級治喪。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為直郡王。允提深受康熙寵愛。」,排行第五,因康熙帝前四子皆夭殤,依規定不序齒,故允禔為康熙實際上的長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命允禔為裕親王福全(康熙之兄長)的副將共同抵禦蒙古噶爾丹,因二人不協調,允禔被召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跟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允禔被封為直郡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在塞外行圍時太子允礽被廢,允禔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允禔,讓他負責監視允礽,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允禔認為時機已到,便向其父皇進言,要求殺死允礽。此舉引起康熙的反感。後來皇三子允祉告發允禔用蒙古喇嘛魘術廢太子之事,康熙對允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直斥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允禔直郡王爵位,幽禁高牆,嚴加看守。 允禔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735年1月7日)逝世,然時間與《中國考古集成》所述出入,享年62歲。雍正帝以固山貝子之禮殯葬。次子弘昉襲爵為鎮國公。 直郡王府旧址,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前半壁街。.

新!!: 清东陵和允禔 · 查看更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新!!: 清东陵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更多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组织设立的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后产生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

新!!: 清东陵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查看更多 »

玟贵妃

玫贵妃徐佳氏,领催诚意女,咸丰帝的嫔妃,生悯郡王。.

新!!: 清东陵和玟贵妃 · 查看更多 »

王仲廉

王仲廉(),安徽蕭縣人,中華民國國軍中將。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王仲廉,於抗日戰爭中擔任第八十五军军长,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等,歷經南口戰鬥、太原會戰等知名戰役。抗戰勝利後仍任軍職,惟1947年因第二次国共内战中關鍵戰役失利,遭蔣介石解職。1949年前往台灣恢復軍職,直至1970年除役,之後曾任行政院戰略顧問。 1991年逝於台北,其子王童為台灣知名導演。 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Category:黄埔军校第一期 Category:台灣戰後江蘇移民 Category:萧县人 Z.

新!!: 清东陵和王仲廉 · 查看更多 »

福全 (清宗室)

福全(a;),顺治帝次子。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出生。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裕亲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授抚远大将军,和恭亲王常宁分道讨噶尔丹,寻还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六月廿六酉刻病故,终年五十,谥宪。 福全是康熙的哥哥,顺治崩后未能继位的原因是他有一只眼睛残疾。.

新!!: 清东陵和福全 (清宗室) · 查看更多 »

端嬪

端嫔(),董氏,康熙帝妃嬪,員外郎董达齐之女。 董氏何年入宫不详,康熙十年(1663年),董氏生皇二女,两年后,女儿夭折。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册立妃钮祜卢氏为皇后,而董氏与李氏、王佳氏等六人一同册封为嫔。为当时册封的七嫔之中排行第三,地位仅次于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端嫔逝世时间不详,康熙五十九年九月初九日奉安。.

新!!: 清东陵和端嬪 · 查看更多 »

端恪皇贵妃

端恪皇贵妃(),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生。镶黄旗满洲佟佳氏,世家大宗出身,头等侍卫裕祥之女。清咸丰帝妃嫔。.

新!!: 清东陵和端恪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端悯固伦公主

端悯固伦公主(),道光帝长女。 嘉庆十八年七月初三生,父亲道光帝时为皇子,母继福晋佟佳氏。嘉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殇,年七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其父即位,在九月追封她为端悯固伦公主。 赠 Category:清宣宗皇女.

新!!: 清东陵和端悯固伦公主 · 查看更多 »

純裕勤太妃

纯裕勤太妃(),陈氏,康熙帝妃嫔。 二等侍卫云麾使陈希敏的女儿,陈氏何时入宫不详。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生皇十七子果毅亲王胤礼。此后未再生育,陈氏入宫多年亦未有封号。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康熙帝告诉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六位年龄在四十至六十岁,生育皇子,“虽称妃嫔、尚未受封”的嫔御为妃嫔。十二月辛未,陈氏与博尔吉锦氏、和嫔等人受封,是为勤嫔。 《愛新覺羅宗譜》记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尊封勤妃。乾隆帝尊为皇祖纯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二十日,太妃逝世。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奉旨以纯裕勤太妃本氏子孫由包衣撥出,編立世管佐领,著太妃之兄陳晉觀之子陳鏷管理。.

新!!: 清东陵和純裕勤太妃 · 查看更多 »

純惠皇貴妃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蘇召南之女。乾隆帝妃。.

新!!: 清东陵和純惠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罪惟錄

《罪惟錄》,原名《明書》,作者查繼佐,為明朝—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傳世唯有一部,齊魯書社對其進行點校。.

新!!: 清东陵和罪惟錄 · 查看更多 »

璷妃

璷妃(),葉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主事全文之女。清咸丰帝妃嫔。.

新!!: 清东陵和璷妃 · 查看更多 »

熙嬪陈氏

熙嫔陈氏(),陈玉卿之女。康熙帝妃嫔。.

新!!: 清东陵和熙嬪陈氏 · 查看更多 »

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或關外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辽宁省沈阳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清永陵。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 清东陵和盛京三陵 · 查看更多 »

芳妃

芳妃(),陳氏,揚州人民陳廷綸(一說陳延倫)之女。乾隆帝妃。.

新!!: 清东陵和芳妃 · 查看更多 »

莊靜皇貴妃

莊静皇贵妃(),满洲他他拉氏,主事庆海女,咸豐皇帝寵妃,榮安固倫公主生母。.

新!!: 清东陵和莊靜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遵化市

遵化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唐山市代管。遵化市为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10年其综合竞争力位居河北省各县(市)的第三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五十九位,2009年遵化市GDP总量392亿元(合57亿美元)。.

新!!: 清东陵和遵化市 · 查看更多 »

道光帝

清宣宗旻寧(a)(),又稱道光帝,爱新觉罗氏;未即位時名綿寧,即位後改作旻寧;汗號「托尔格勒特汗」(Төр Гэрэ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道光」,廟號宣宗(v),諡號成皇帝(v)。 道光帝乃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在位於1820年至1850年,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自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以及清朝历史上僅有一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

新!!: 清东陵和道光帝 · 查看更多 »

荣妃 (康熙帝)

荣妃(),姓马佳氏,员外郎盖山女,康熙帝的妃嫔之一。.

新!!: 清东陵和荣妃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順懿密太妃

顺懿密太妃(),王氏,苏州籍人氏,康熙帝妃嫔。 她是知县王国正和黄氏的女儿。王氏大约于康熙二十余年(1680年代或1690年代初)进宫侍奉康熙帝,共生育三子。1693年,生皇十五子愉恪郡王胤禑。1695年,生皇十六子莊恪亲王胤禄。1701年,生皇十八子胤祄。王氏入宫多年无封号。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康熙帝告诉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六位年龄在四十至六十岁,生育皇子,“虽称妃嫔、尚未受封”的嫔御为妃嫔。十二月辛未,王氏与博尔吉锦氏、和嫔等人受封,是为密嫔。 康熙帝逝世后,雍正帝尊封一批先朝妃嫔。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密嫔与诸位先朝妃嫔同受晋尊礼,是为密妃。乾隆帝尊为皇祖顺懿密太妃。乾隆九年卒,大约七十多岁。.

新!!: 清东陵和順懿密太妃 · 查看更多 »

顺治帝

顺治皇帝(a;),名福临(a),姓爱新觉罗氏,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兵入关后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643年9月,推举五岁的福临承袭其父皇太极帝位,同时命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辅理国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权,在激烈的反对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袭的政策,如1645年颁布“剃发令”。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死后,13歲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试图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最终结果成败参半。在位期間,顺治帝面临着大明遗民的复明抵抗,不过至1661年,清军已将大清帝国最后的对手,南明遺臣郑成功和永历皇帝朱由榔击败,郑成功和朱由榔分别于次年病死和被擒杀。顺治皇帝在22岁时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从天花中幸免于难的皇三子玄烨承袭,后者即康熙帝,统治中国61年。由于顺治年间的历史文献流传相对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 顺治是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在中国使用的年号。由于大清皇室为满洲人,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而这些蒙古部落曾帮助清朝征服中国,所以顺治年号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分别有对应词,如蒙古语尊号额耶尔札萨克汗(;「平顺统治」的可汗,即義譯「順治」)。顺治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庙,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统称世祖章皇帝(v),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新!!: 清东陵和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颖贵妃

貴妃(),巴林氏,蒙古族,蒙古镶红旗人,都统兼轻车都尉纳亲之女,為乾隆帝的諸多嬪妃之一。 初進宮時受冊封為穎貴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册为颖嫔,二十四年(1759年)为颖妃。嘉庆三年(1798年),太上皇乾隆敕旨:“颖妃在位年久,且年屈七旬,著加恩封为贵妃。”嘉庆帝称为颖贵太妃,並和婉貴太妃一同居於壽康宮中。 嘉慶五年(1800年)穎貴妃七十壽辰,嘉庆帝同母弟弟永璘(穎貴妃撫養的孩子)送去壽禮,無兒無女、寡居深宮的穎貴妃十分高興;嘉慶帝得知,卻十分光火,叫來弟弟訓斥一番,指責他不和自己請示就擅做主張。經此番訓斥,穎貴妃的古稀壽辰也就索然無味了。穎貴妃在壽康宮甫過完七十大壽之後不久便薨逝。.

新!!: 清东陵和颖贵妃 · 查看更多 »

马兰峪

马兰峪,中国地名,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有“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和京东名镇之说,先后有马兰谷营、马兰城、马兰峪等称谓。 Category:遵化市.

新!!: 清东陵和马兰峪 · 查看更多 »

誠嬪

誠嬪(),鈕祜祿氏,二等侍衛兼佐領穆克登之女。乾隆帝妃嬪之一。(生年不詳,生辰為九月二十九日)。.

新!!: 清东陵和誠嬪 · 查看更多 »

高襄嫔

襄嫔高氏(),汉人,高廷秀之女,康熙帝的庶妃之一,经雍正、乾隆两朝尊封为襄嫔。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初五日,高氏生皇十九子胤禝。康熙四十二年,生皇十九女。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生皇二十子胤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帝即位,尊封高氏为皇考贵人。乾隆元年(1736年)十二月,乾隆帝晋尊为皇祖襄嫔。乾隆十一年(1746年)六月二十八日,襄嫔逝世。 Category:清圣祖嫔 ~.

新!!: 清东陵和高襄嫔 · 查看更多 »

谨嫔

谨嫔(),姓色赫图氏,清朝员外郎多尔济之女,康熙帝的嫔妃。.

新!!: 清东陵和谨嫔 · 查看更多 »

豫妃 (乾隆帝)

豫妃(),博爾濟吉特氏,塞桑根敦之女。乾隆帝妃。.

新!!: 清东陵和豫妃 (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趙爾巽

趙爾巽(),字次珊,号無補。中国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省鐵嶺。清末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四川總督、湖广总督、東三省總督、清史馆馆长。《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講武堂的創辦人。遺著有《刑案新編》、《趙留守攻略》等。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新!!: 清东陵和趙爾巽 · 查看更多 »

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明朝勳官,清朝恩蔭和加銜爵位,满文阿达哈哈番。 明朝武官勳位正三品为上輕車都尉、從三品为輕車都尉。明朝文官勳位为:资治少尹。 清朝分为三等:一等:正三品,二、三等:从三品。 著名人物:洪承畴(死后追封)、和珅(三等) Category:清朝官制.

新!!: 清东陵和轻车都尉 · 查看更多 »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祺祥之变、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咸丰帝逝世后由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訢、道光帝七子醇亲王奕譞等人,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消滅了咸丰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勢力。而後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執政,是為兩宮聽政。.

新!!: 清东陵和辛酉政变 · 查看更多 »

舒妃

舒妃(),叶赫勒氏,或作葉赫那拉氏,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之妃。.

新!!: 清东陵和舒妃 · 查看更多 »

阎锡山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举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将军府同武上将军,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主政期間,其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新!!: 清东陵和阎锡山 · 查看更多 »

蓟州区

蓟州区原称无终县、渔阳县、蓟州和蓟县,是中国天津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天津市北部。蓟州区面积1593平方千米,人口81万。.

新!!: 清东陵和蓟州区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清东陵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良妃 (康熙帝)

良妃(),卫氏((本姓覺爾察氏),内管领包衣人內領管阿布鼐女,本辛者庫(包衣,滿文「sin jeku」的音譯,管領食口糧)罪籍,入侍宮中,清康熙帝妃。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皇八子胤禩。三十九年十二月,册为良嫔,未几晋封为良妃。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五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奉安于景陵妃园寝。封号“良”字满语释义:忠厚,忠良。为一美誉封号。 良妃只生一子胤禩,且成为康熙中期五妃之一。卫氏是康熙朝中期生前获封妃位的五位妃子中资历最浅、生子最晚的一人。 杨珍《康熙皇帝一家》指出,.

新!!: 清东陵和良妃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清东陵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查繼佐

查繼佐(),初名繼佑,初字三秀,更字友三,號伊璜,又號與齋,別號東山釣史、釣玉。浙江海寧人。.

新!!: 清东陵和查繼佐 · 查看更多 »

恭嫔 (乾隆帝)

恭嫔(),林氏,拜唐阿佛音之女。清乾隆帝嫔妃之一。无子女。 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十二日初封林常在。乾隆十六年六月晋林贵人。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封恭嫔;二十九日行册封礼。当时所拟的字样有“恭、肃、雍”三字,乾隆帝从中选择了恭字,林贵人由是成为恭嫔。嘉庆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逝世。嘉庆十二年十一月初三葬入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 L ~.

新!!: 清东陵和恭嫔 (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恭肅皇貴妃

莊和皇贵妃(),阿鲁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皇帝妃,出身名门,为赛尚阿的侍妾所生,是庶出女儿。同治帝孝哲皇后的父亲崇绮是赛尚阿第三子,即莊和皇贵妃的哥哥。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姑,却比皇后小3岁。 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初三。同治十一年初,姑侄二人同时被选入宫,姑母被封为珣嫔,侄女却被立为皇后,相差四级。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晋升为珣妃。光绪二十年正月,又晋升为珣贵妃。光绪皇帝死后第四天,宣统皇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储秀宫。清朝灭亡后,1913年农历二月初五,溥仪又尊封她为莊和皇贵妃。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同年十二月初七入葬惠陵妃园寝。.

新!!: 清东陵和恭肅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恂嬪

恂嫔,清高宗乾隆帝妃嬪。生年不詳,逝於乾隆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 初封为郭常在。後封郭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逝於急病,翌年四月追封为恂嬪。無子無女。 Category:清高宗嫔.

新!!: 清东陵和恂嬪 · 查看更多 »

榮親王

榮親王(),清朝顺治帝第四子。出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董鄂妃所生。由于母親董鄂妃為顺治帝愛妃,備受宠幸,皇四子被顺治看作是“朕第一子”,皇位继承人。他活了三个月,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廿四,皇四子病薨,顺治帝十分悲痛,追封他为「榮亲王」。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也病薨。.

新!!: 清东陵和榮親王 · 查看更多 »

永琏

永琏(),清朝乾隆帝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廿六申时,生母是孝贤纯皇后。 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帝親自取的,寓意着將來要繼承皇位之意(因為璉代表的為宗廟之器,是古代皇室用來盛祭祀之物的物品)。永璉也甚得父親乾隆帝的鐘愛,乾隆帝認為他“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因此,乾隆帝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親書密旨立為皇太子,收藏於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後。未想兩年多之後,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永璉因偶感寒疾而夭折,年僅九歲。乾隆帝極為傷感,贈给永璉的諡號為“端慧皇太子”。 乾隆帝命永璉的喪禮以皇太子儀注行,並為永璉修建了端慧皇太子園寢,避諱其名“璉”字。永璉於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入葬端慧皇太子園寢。因為是皇太子園寢,所以祭祀的等级僅次於帝、后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祭日,都由皇帝從京師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親謁東陵時,有時也親往奠釃。.

新!!: 清东陵和永琏 · 查看更多 »

永琮

永琮(),清朝乾隆帝第七子。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子时,生母是孝贤纯皇后。 乾隆十一年正月,因皇后富察氏怀孕,乾隆并未按惯例去圆明园山高水长处度上元节、观看烟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宫紫禁城陪伴她们母子。 当年的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日),皇后生下皇七子,当天正逢久旱之后大沛甘霖,笃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顾。皇七子生而颖悟出众,甚得乾隆帝钟爱,乾隆命名永琮,内定为皇位继承人。未想永琮只活了20个月,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廿九,永琮因出痘夭折。乾隆帝悲痛不已,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乾隆帝赠给永琮的谥号为悼敏,并命皇七子丧仪视皇子从优。大祭时乾隆亲临祭酒。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其弟嘉庆帝追封他为哲亲王。.

新!!: 清东陵和永琮 · 查看更多 »

永璟

爱新觉罗·永璟(),清朝乾隆帝第十三子。永璟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二月廿一,生母是乌拉那拉皇后。和哥哥永璂是乌拉那拉皇后的亲生儿子。永璟只活了19个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廿四,永璟病死,无谥号。.

新!!: 清东陵和永璟 · 查看更多 »

永璐

爱新觉罗·永璐(),清朝乾隆帝第十四子。永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十七,生母是令懿皇贵妃。是嘉庆皇帝的同母哥哥。永璐只活了4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十八,永璐病死,无谥号。.

新!!: 清东陵和永璐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清东陵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淑慎皇贵妃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滿洲镶黄旗人,员外郎凤秀女,即康熙朝戶部尚書米思翰子馬齊(乾隆帝孝賢皇后伯父)七世孫女。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1859年12月24日)生,到同治十一年虚岁刚十四,在选入宫时还不足十三岁。 两宫皇太后在皇后人選上意見分歧。西太后慈禧喜愛的富察氏,姿色俏丽,风流多情,善体人意,但心胸狭窄。東太后慈安喜愛的阿鲁特氏是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比同治帝大两岁,是一位名门闺秀(同時也是慈安的表甥女)。 慈禧太后認為富察氏像自己年輕的時候,而十分喜愛,所以主张选富察氏,慈安却认为富察氏美貌豔麗,轻佻好动,不足以母仪天下;而阿鲁特氏端庄文静,知书达理,可以正位中宫。两太后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听从皇帝的意见。 同治帝虽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却对慈禧的日常做法十分厌恶,因此母子之情不深。慈安忠厚慈祥,对同治皇帝视为己出,关怀备至,因此深受同治帝爱戴和尊重。所以在选--时,同治帝按慈安的意愿,选了阿鲁特氏。慈禧十分恼火,她一方面横加干预同治帝--的生活,另一方面处处优待富察氏,本来四人 是同时进宫的,慈禧却把富察氏封为慧妃,享受贵妃待遇,另外那三个人,两个封为嫔,一个封为贵人。 依照清宮慣例,皇妃、宮嬪的冊封禮應與皇后的冊立禮同日舉行。可是同治帝的大婚礼,只安排慧妃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将瑜嫔、珣嫔的册封礼安排在一个月后举行。 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將慧妃直接晉封為皇貴妃,連升了兩級,而其他三位都只升一级。同治帝刚死半个月,慈禧又封富察氏为敦宜皇贵妃。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六十大寿之前,又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皇贵妃得到四个字的封号,在有清一代仅此一例。 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1904年4月13日),富察氏過世,终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淑慎皇贵妃。她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入葬惠陵妃园寝第一行正中(其他都葬第二行),成为惠陵妃园寝内第一个墓主人,同時她也是同治帝的所有妃子中享年最短的人。遵照慈禧的安排,其宝顶居前排居中位置(前排唯一一座墓),地宫是石券规格,以显示居其他同治帝妃嫔之上的尊贵地位。民国十七年3月29日,淑慎皇贵妃墓被盗挖。.

新!!: 清东陵和淑慎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温僖贵妃

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是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早期入宫,家势显赫,于二十年十二月,册为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十子胤䄉,即后来有名的八爷党之一。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女,可惜小公主早殇,还未满一岁。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十一月初三日卒,谥号为温僖二字。三十四年九月初八,葬景陵妃园寝。2015年10月31日,贵妃墓被盗。.

新!!: 清东陵和温僖贵妃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清东陵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孝陵

孝陵(v)位於中國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是清世祖順治帝及其后妃的陵墓。该陵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開始籌畫,康熙二年(1663年)动工,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基本完工,康熙七年(1668年)全部完成相关附属建筑的建设,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共葬。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采用火葬,在地宫中仅有三个骨灰坛。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另外地宫的防御严密,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沒有被孫殿英等盜掘。.

新!!: 清东陵和清孝陵 · 查看更多 »

清定陵

清定陵(v)中国清文宗咸丰帝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峪。咸丰十年至同治五年(1859年—1866年)建,其主要建筑有方城、琉璃陵门、三路三孔石桥、神道碑亭、牌楼门、隆恩门、明楼、宝顶、地宫。1945年被盗,1984年修繕,1989年对外开放。.

新!!: 清东陵和清定陵 · 查看更多 »

清福陵

福陵(v),俗称东陵,坐落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郊外,为盛京三陵之一,是清朝(后金)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陵墓。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博尔济吉特氏等人葬于此处。整个陵园背靠山峦,气势宏伟,风景优美。1988年,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新!!: 清东陵和清福陵 · 查看更多 »

清裕陵

清裕陵(v)是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与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体工程告竣,耗银共170多万两。 民国17年(1928年)时期军阀孙殿英以軍事演習藉口,指挥部队包圍陵寢开掘。开掘过程中使用炸药炸断第四道石门,造成后来裕陵渗水严重。 1974年挖開陵寢時發現裕陵早已積水,乾隆及二位皇后、三位貴妃的棺槨都浮在水上,所有陪葬品全部被盗;事過處理善後,五具后妃屍骨已混淆,通通一塊葬。 裕陵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 File:HPIM3747.JPG|远眺裕陵 File:Qing Tombs 09 (4924135313).jpg|裕陵圣德神功碑亭 File:Yulings Long'enpalats.JPG|裕陵隆恩殿 File:Qing Tombs 14 (4924232989).jpg|裕陵琉璃花门 File:Qing Tombs 18 (4924681090).jpg|裕陵二柱门 File:Qing Tombs 16 (4924861820).jpg|裕陵方城明楼、石五供 File:Qing Tombs 23 (4924227453).jpg|裕陵地宫的拱券 File:Qing Tombs 24 (4924216087).jpg|裕陵地宫内的乾隆帝、哲悯皇贵妃棺椁 Category:清东陵 Category:清高宗.

新!!: 清东陵和清裕陵 · 查看更多 »

清西陵

清西陵(z)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之一。该陵园筹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至1924年瑾妃入葬正式修建完毕,陵区共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以及多名妃嫔、亲王和公主。清西陵在清朝存续期间一直都有专门的机构主持祭祀和日常维护,也有专门的部队对陵寝及其周边进行护卫。清朝灭亡后,清西陵的保护机构已经无力守卫整座陵园,这导致在1954年清西陵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前,清西陵屡遭盗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清西陵得到妥善保护。1980年,崇陵地宫在清理完毕后对外开放。2000年,清西陵被列为世界遗产。.

新!!: 清东陵和清西陵 · 查看更多 »

清高宗继皇后

繼皇后(),辉发那拉氏:“莽科,镶蓝旗人,王机砮之孙也。世居辉发地方。国初率兄弟及同里人等来归,编佐领使统之。曾孙……讷尔布,原任佐领。元孙……讷理,俱原任佐领……”;:“镶蓝旗满洲第三参领第一佐领系国初以辉发地方来归人丁编立,始以莽库管理……讷尔布管理。讷尔布因病辞退,以其子讷礼管理。讷礼故,以其子讷苏肯管理。现改为公中佐领……;《清实录》乾隆十五年庚午八月丙戌条:“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纳苏肯袭一等侯。”,常误作乌拉那拉氏,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满洲镶蓝旗人,佐領讷爾布的女兒,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帝小七歲。.

新!!: 清东陵和清高宗继皇后 · 查看更多 »

清永陵

清永陵(v),原名兴京陵,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是努尔哈赤祖先的陵墓,又称“兴京陵”。葬有孟特穆(肇祖)、福满(兴祖)、觉昌安(景祖)、塔克世(显祖)以及努尔哈赤的两位叔伯礼敦和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配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多有改造和扩建。在辈分上为盛京三陵之首,但规模较小,有一定的满族特色,是中国保存比较完好的皇家陵寝。1988年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部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清东陵和清永陵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清东陵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惠陵

清惠陵(v)是中国清穆宗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的双山峪,为清东陵中的陵寝之一。督造惠陵工程的大臣為恭亲王、醇亲王、魁龄、荣禄、翁同龢。 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始建,至光绪四年(1879年)九月完工。其主要建筑有神道碑亭、方城、隆恩门、明楼、宝顶、地宫等。但没有修建石象生、神道也没有与清东陵的主神道连接。 惠陵地宫内合葬同治帝及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二人。西侧建有惠陵妃园寝,葬淑慎皇贵妃、献哲皇贵妃、荣惠皇贵妃、恭肃皇贵妃四人。 1928年,惠陵妃园寝被盗。 1945年至1953年,惠陵又被多次盗掘。.

新!!: 清东陵和清惠陵 · 查看更多 »

清昭陵

昭陵(v),俗称北陵,是后金第二代君主、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占地面积318.74万平方米,是清入关前“关外三陵”(抚顺永陵、沈阳福陵、沈阳昭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除了葬有太宗帝后外,还葬有宸妃、贵妃、淑妃等后妃,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清东陵和清昭陵 · 查看更多 »

清景陵

景陵(p)位於中國河北省遵化市的清东陵,是清聖祖康熙帝及其后妃的陵墓。该陵于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1676年3月23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新!!: 清东陵和清景陵 · 查看更多 »

朱绶光

#重定向 朱綬光.

新!!: 清东陵和朱绶光 · 查看更多 »

惠妃 (康熙帝)

惠妃(),姓那拉氏,郎中(正五品)索尔和女,康熙帝的妃嬪。 那拉氏初為庶妃。康熙九年(1670年)生皇子承庆(早殇),康熙十一年生皇长子胤禔,因其母為庶妃,故不得立為皇太子。胤禔一心想奪嫡,被康熙帝識破,將他囚禁在高牆之內,至雍正十二年被幽死。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册立妃鈕祜祿氏为皇后,而那拉氏与李氏、王佳氏等六人一同册封为嫔,是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佟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惠嫔则与宜嫔、德嫔、荣嫔三人晋封为妃,是为惠妃。那拉氏一生只晉升到妃而已,死後也未有任何晉封。雍正十年壬子四月初七日卒,九月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新!!: 清东陵和惠妃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惇妃

惇妃()汪氏,都統四格之女。乾隆帝寵妃,固倫和孝公主生母。.

新!!: 清东陵和惇妃 · 查看更多 »

惇怡皇貴妃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三品协领裕满女。康熙帝妃,乾隆时,因曾抚育过年幼的乾隆帝之故受到尊封,为皇贵太妃。.

新!!: 清东陵和惇怡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戊午科场案

戊午科場案為清朝咸豐八年發生的一場科舉舞弊案,因當年是戊午年而得名。考生羅鴻禩賄賂主考官柏葰的家人,企圖藉此考中舉人,最後事情被揭發,柏葰按律處斬。這次科場舞弊案與順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場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場案並列清朝三大科場舞弊案。.

新!!: 清东陵和戊午科场案 · 查看更多 »

成妃 (康熙帝)

成妃(),姓戴佳氏,又称达甲氏,清朝司库卓奇之女,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帝的嫔妃。.

新!!: 清东陵和成妃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戴笠

戴笠(),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人,原名春風,字雨農,後改雨濃(因五行缺水),主要情報化名金水,臺灣蘋果日報,2016年4月3日,身兼中华民国特工头领、中华民国秘密警察头目、抗日民族英雄等多重身份。母校为浙江第一師範,后于黃埔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国民政府情治機關,创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并担任副局長(但為實際領導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軍統局行动,殺死、迫害許多異議分子、中共黨員及民主黨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甚至是国民党内蔣中正的政敌。 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軍統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從北平起飛的专用飞机失事身亡,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

新!!: 清东陵和戴笠 · 查看更多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天壽山下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北京市区約50公里,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清东陵和明十三陵 · 查看更多 »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孝慈皇后梓宫发引。上亲致祭于灵,曰“兹以吉日良辰,安葬皇后于钟山之阳。命妃嫔诸子以下奉送。今当发引。特以牲醴致祭。”祭毕发引。文武百官具丧服,诣朝阳门外奉辞。是日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纁玉璧,行奉辞。礼毕,神主还宫,文武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回宫,百官行奉慰礼毕。上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是晚,仍遣醴馔告谢于钟山之神,以复土故也。命所葬山陵曰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 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祯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新!!: 清东陵和明孝陵 · 查看更多 »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或稱嘉靖帝,明朝第12位皇帝,庙号世宗,年號嘉靖,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嗣,內閣首輔楊廷和立朱厚熜入繼大統,即明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世宗前期进行改革,颇有作为,他说:“今天下诸司官员,比旧过多。我太祖初无许多,后来增添冗滥,以致百姓艰窘,日甚一日。”下令革除先朝蠹政,“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錦衣衛三萬餘人,节用宽民。英明果斷,又寸斬前朝王綸、钱宁和江彬等奸臣,人稱嘉靖中興。 但世宗受人詬病處更多,如他為了追封生父興獻王的問題,與楊廷和等朝臣引發嚴重衝突,即大禮議事件,世宗為了此事,對大臣們進行了嚴重的大清洗。後期世宗迷信道教,無心朝政,通過內閣掌控朝局,嚴嵩專權逐漸形成,又因為濫用民力,導致民眾起義無數。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新!!: 清东陵和明世宗 · 查看更多 »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寢是指中國的明朝、後金、清朝等朝代的皇帝陵墓群。此陵寢群在2000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並在2003年、2004年擴充。.

新!!: 清东陵和明清皇家陵寝 · 查看更多 »

明显陵

明显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及生母慈孝獻皇后蒋氏的合葬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明显陵是明嘉靖时期“大礼议”的产物,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上与其他帝王陵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陵寝结构为“一陵两冢”,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圆形内外明塘等,都是明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

新!!: 清东陵和明显陵 · 查看更多 »

明思宗

#重定向 崇禎帝.

新!!: 清东陵和明思宗 · 查看更多 »

昭西陵

昭西陵(z)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陵寝。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与东陵之间有一道风水墙相隔。.

新!!: 清东陵和昭西陵 · 查看更多 »

悫惠皇贵妃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之妹,也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康熙七年戊申八月生,乾隆八年癸亥四月初一日卒。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被封为贵妃。当时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均已去世,中宫無主,所以贵妃其实上是后宫之首。 康熙晚年,与和妃瓜尔佳氏曾抚育过乾隆皇帝。雍正二年六月,被尊封为皇考皇贵妃。乾隆帝念其抚育恩情,于元年十一月,再尊为皇祖寿祺皇贵太妃。乾隆八年四月,七十六岁的皇贵太妃薨,五月谥号为悫惠皇贵妃。十二月十一日葬景陵东,就是后来的景陵雙妃园寝。 T佟 T佟 ~.

新!!: 清东陵和悫惠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愉貴妃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员外郎额尔吉图女。乾隆帝妃。珂里叶特氏生于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雍正时入侍高宗藩邸,為格格。 她的兒子永琪勤勉好學,多才多藝,擅長騎馬射箭,精通滿、蒙語,乾隆對他很鍾愛滿意。乾隆三十年,封永琪為榮親王,成為皇子中第一個被封王,可惜次年三月,體弱多病的永琪即離父母而去。其實愉妃得寵,是因為乾隆對她的兒子很是鍾愛,她的兒子逝世後,她就隨即失寵。寂寞的愉妃於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逝世,终年七十九岁。愉妃十多歲入侍乾隆藩邸,更活到七十多歲,幾乎與乾隆相伴一生,但只生有永琪一子,且自乾隆十年封妃以後再沒有晉封,可以推測她並不是很受寵。但隨著富察皇后、烏拉那拉皇后、令皇貴妃魏佳氏、慶貴妃陸氏及當年乾隆藩邸的舊人接著去世(只剩下她和婉嬪陳氏),妃位在乾隆後期基本上是除追封外最高的位分;而愉妃於眾妃中資歷最久,所以直至她逝世為止,她基本上是後宮之首。.

新!!: 清东陵和愉貴妃 · 查看更多 »

敦惠皇貴妃

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同治帝嫔妃。滿洲鑲藍旗人,主事羅霖之女,原任七品羅定之曾孫女,原任筆貼式吉卿之孫女,原任參領托普清阿之外孫女。.

新!!: 清东陵和敦惠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敬懿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中國清朝女性皇族,姓--,满洲镶蓝旗人,父知府崇龄。為同治皇帝之妃。自号懒梦山人。.

新!!: 清东陵和敬懿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慎嬪 (乾隆帝)

慎嬪(),拜爾葛斯氏,德穆齊塞音察克之女。(生年不詳,生辰為四月十一日)。乾隆帝嬪。.

新!!: 清东陵和慎嬪 (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慧妃 (康熙帝)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康熙帝的妃嫔,科尔沁三等台吉阿郁锡(孝莊文皇后的堂叔额德的儿子)的女儿,也是康熙帝的远房表姑。與孝惠章皇后亦是姑表親。 《清宗室四譜》載:慧妃,自幼待年宫中,也就相當民間童養媳,有清一代這情形很普遍。如康熙的榮妃馬佳氏,為員外郎蓋山之女,亦「待年宮中」,康熙六年(1667年)马佳氏为十五歲时的康熙帝生下康熙帝第一个儿子承瑞。 但是慧妃尚未成婚,就在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十二日病死。五月初九日追赠为慧妃,猜测慧妃原先未封妃而是逝世后给予徽号的,还是是由嬪、貴人還是答應常升为慧妃的就不得而知了。 慧妃、榮妃馬佳氏与四大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皇后的亲妹妹平妃一样「待年宫中」,康熙三十年生皇子胤禨,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当月死後追赠为平妃。 《清朝野史大观》称康熙帝纳姑为妃,其来源可能即是慧妃之事。.

新!!: 清东陵和慧妃 (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慶恭皇貴妃

庆恭皇贵妃(),陆氏,陆士隆之女,清朝乾隆帝妃嬪。 生于雍正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何时入宫不详。乾隆五年,陆氏为贵人,是否有徽号不详。乾隆十六年,晋封庆嫔,二十四年为庆妃,三十三年为庆贵妃。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庆贵妃逝世,时年五十一岁,無子,葬于裕陵妃园寝第二行正中。 嘉庆帝念其养育之恩,關懷備至,於嘉慶四年正月初四亦即太上皇乾隆崩後翌日,追謚陸氏為慶恭皇贵妃。.

新!!: 清东陵和慶恭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慈安太后

孝貞顯皇后(a;),又称慈安太后或東太后,中國清朝咸豐帝的皇后。姓鈕祜祿氏。滿洲鑲黄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楊阿之女。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為同治、光緒初年(1861年至1881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同治帝即位後,稱為「母后皇太后」,與西太后(慈禧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過世為止。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新!!: 清东陵和慈安太后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清东陵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怡嬪

怡嫔(),柏氏,柏士彩之女,嫡母范氏、生母张氏。乾隆帝妃嫔。 柏氏入宫时间不详。乾隆初赐号为贵人。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戊申,奉皇太后懿旨,嘉嫔晋封妃,她与海贵人、叶赫勒贵人晋封为嫔《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乾隆六年。辛酉。二月......○戊申。上诣皇太后宫问安。○谕、钦奉皇太后懿旨。嘉嫔著晋封妃。贵人海氏、贵人柏氏、贵人叶赫勒氏俱著封嫔。钦此。所有应行典礼。交与该部察例具奏......

新!!: 清东陵和怡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陵事件定东陵 (慈禧)定東陵 (慈安)清東陵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