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汉学家

指数 汉学家

汉学家是专门从事汉学研究领域的专家,研究与中华文化(汉民族、中国)有关的内容。一般称为汉学家的人都是指不身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从事研究汉学的非华人(或非“中国人”)和非海外华人。但是現在海外華人參與漢學研究者越來越多,所以國外把在該領域的華人研究者也稱為"漢學家"或"華人漢學家"。 汉学家的具体研究领域可能不同,多是选择一个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专业研究,例如有人研究中国音乐,有人研究中国文学,但是汉学家大多都研究一些中国历史。一般汉学家除了汉学研究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一般都是將這个研究领域和中国联系起来研究,就变成了汉学的研究领域。 虽然精通汉语对於汉学家来说应该是必备的,但是一些非中国人的汉学家并不懂汉语,或者只会阅读汉语文献,而不会说汉语。而在中国以外的大学裡教授汉学,经常需要学习很多的语言课程,包括汉语、日语等。另外不少西方漢學家會取中文名字。.

88 关系: 华人卫三畏卜正民南恺时史景迁吉川幸次郎夏含夷威妥玛季北慈宇文所安安特生宋怡明山鹿素行崔致远中华文化中國人中國通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音乐中国文学中江藤树伊维德伯希和强首弗朗索瓦·于连何四维余英時保罗·戴密微儒莲儒莲奖国学倪德卫理雅各福兰阁翟理斯狩野直喜狄培理狄考文瀧川龜太郎白鲁恂顾赛芬裨治文饒宗頤馬悅然許理和马伯乐高延高罗佩...高本汉魏特夫魯道夫·瓦格納谢和耐鲁道夫·利策玛費正清胡司德舒茨基薛聰董雲裳葉嘉瑩葛兰言钟鸣旦蒲立本鄭良樹艾约瑟雷暮沙陈志让林培瑞林西莉李克曼李约瑟杜聯喆杜赫德楊聯陞汉学汉乐逸汉语沃爾夫岡·顧彬沙畹洪業朝鲜半岛戴闻达房兆楹明恩溥海外華人施古德日语 扩展索引 (38 更多) »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新!!: 汉学家和华人 · 查看更多 »

卫三畏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9世纪传教士,汉学家,语言学家。 卫三畏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由提卡,就读于特洛伊的--。1833年6月15日,20岁的卫三畏受美国公理会差会派遣,前往中国广州,负责印刷。1837年乘Morrison号去日本,虽然正式而言只是送回搁浅的日本水手,却是一次打开美日贸易的非正式尝试。从1848年到1851年编辑《中国丛报》。1853年,他作为翻译参加了马休·佩里远征日本的行动。1855年任美国驻华专员署(广州)秘书,次年完成英粵字典《英華分韻撮要》。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任中美谈判签订《天津条约》的美方副代表,要求中国对基督徒宽容。1860年任美国驻华公使馆(北京)临时代办,1876年10月25日退休。 1877年他返回美国,任耶鲁大学汉学教授,成为美国第一个教汉学的教授。1881年2月3日担任美国圣经公会主席。1884年2月16日病逝。著有《中国总论》一书。1875年在中国将创世纪和马太福音翻译成日文,但尚未出版,手稿被烧毁。 W Category:美国驻华大使 W W.

新!!: 汉学家和卫三畏 · 查看更多 »

卜正民

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是一位加拿大的汉学家。 28th edition (May 2003).

新!!: 汉学家和卜正民 · 查看更多 »

南恺时

南恺时(Keith N. Knapp),美国著名汉学家,教授。.

新!!: 汉学家和南恺时 · 查看更多 »

史景迁

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是一位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中国历史專業研究者,於1993年起担任耶鲁大学历史学斯特林教席,其妻為歷史學者金安平。 史景遷一名為房兆楹所命,其原義為“景仰司馬遷”。.

新!!: 汉学家和史景迁 · 查看更多 »

吉川幸次郎

吉川幸次郎(,),生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著名漢學家。曾任京都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日本藝術院會員。.

新!!: 汉学家和吉川幸次郎 · 查看更多 »

夏含夷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Lorraine J. and Herrlee G. Creel 讲座教授,著名汉学家,曾任著名汉学杂志《古代中国》(Early China)主编。.

新!!: 汉学家和夏含夷 · 查看更多 »

威妥玛

威妥瑪(Sir Thomas Francis Wade;威妥玛拼音:Wei1 Tʻo3-ma3);),全名湯瑪斯·法蘭西斯·韋德,是19世紀的英國外交家與汉学家,曾在中国生活四十余年。1869年至1882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公使。1888年,任劍橋大學首位漢學教授。曾荣获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及巴斯勳章。 威妥瑪与翟理斯創造了一套用於拼寫中文普通話的羅馬拼音系統,即威妥瑪拼音。.

新!!: 汉学家和威妥玛 · 查看更多 »

季北慈

季北慈(Bates Gill,)是一位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任職於美國兩大智庫之一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現任中國研究的首席。.

新!!: 汉学家和季北慈 · 查看更多 »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美国汉学家。耶鲁大学文学博士,哈佛大学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哲学会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歌和文论以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新!!: 汉学家和宇文所安 · 查看更多 »

安特生

安特生(),瑞典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本名约翰·古纳·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安特生是他的中文名字。安特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安特生的学术遗产现主要收藏于東方博物馆(瑞典)。.

新!!: 汉学家和安特生 · 查看更多 »

宋怡明

宋怡明 (Michael A. Szonyi, )是一位加拿大汉学家,目前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所长。他专攻于明朝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历史,中国宗教史,海外华人史以及明朝军事社会史。他追溯明朝时期成立的一些地方邪教并发现其中部分仍在当世有留存。他希望他对这些传统的研究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了解宗教在建立地方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新!!: 汉学家和宋怡明 · 查看更多 »

山鹿素行

山鹿素行(元和8年8月16日(1622年9月21日)-贞享2年9月26日(1685年10月23日)),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者和兵学者。父亲为浪人山鹿贞以。古学派始祖。本名高祐。字子敬、又称甚五右卫门。 山鹿素行汲取了中國儒家思想的養份,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著有《武教全書》、《武家事記》、《兵法問答》等書,在日本被稱為「國人道德的權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諦」。.

新!!: 汉学家和山鹿素行 · 查看更多 »

崔致远

崔致遠(),字海夫,号孤云,又号海云,谥文昌侯,统一新罗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东方儒学之宗”、“东周儒宗”、“四海第一人物”,与李奎报和李齐贤被称为朝鲜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汉诗)(朴仁老、郑澈和尹善道被称为朝鲜“三大国语诗人”)。.

新!!: 汉学家和崔致远 · 查看更多 »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新!!: 汉学家和中华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

中國人具有多重含意:以「地理」概念界定是指出生或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以「國籍」概念界定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孙中山:三民主義。 「中國」一詞,在過去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有職掌中心等多重複合含義,因此過去中國王朝都會稱自己國家為「中國」,治下子民亦有稱自己為「中國人」《隋書/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自清朝中葉起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大幅提升,至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的概念而命名的。如孫文于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把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漢民族主義的一部份,希望由漢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稱中國。 因而現今在國際認定上,「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族」並不相等於「中國人」,因其是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也包含散居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

新!!: 汉学家和中國人 · 查看更多 »

中國通

中國通一詞,意指對中國政治制度、文化歷史、生活型態或其他與中國或中國人息息相關之事,有精闢認識與理解,並能向其他人說明、闡述、分析之非中國籍之人士;而現今所稱之中國通,多在該國之政府、學術或民間智庫單位居有要職,且常為政府主管、媒體人士之諮詢對象。 此類稱謂多有致敬之意,另亦有諸如:美國通、日本通、東南亞通……等同樣性質之用詞。.

新!!: 汉学家和中國通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汉学家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和高级官员褒称长期对华友好的重要外国人士的正式用语。他们中的一些人曾多次访华。 据媒体统计,在《人民日报》上,从最早获此称号的加拿大人文幼章算起,截至2010年,先后有六百余人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一称呼出现的频率,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初期、六四天安門事件结束后、邓小平逝世后分别达到了高峰。不过,从胡温时期起,这一称号在《人民日报》上使用的频次已从每年50次左右降低至20次左右。 下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文本,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的讲话,列出被评价为“中国人民的(……的)老朋友”的人,并注明他们获得这个评价的时间、出处、背景及主要涉华事迹。.

新!!: 汉学家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简称国图,旧称北京图书馆。.

新!!: 汉学家和中国国家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新!!: 汉学家和中国音乐 · 查看更多 »

中国文学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該節孔子按才能把學生分成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世稱為“孔門四科十哲”。按北宋邢昺的疏註釋為「文章博学」,意為通曉許多古今文獻及學問。按此說法,廣義來看文學可以解釋為學問又或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按現在狹義的說法,文學可以被看成5世紀南朝劉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在此之後,正史之中專載優秀文人行事的“文學傳”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那種文學只是代表上流階層的文學,並不包括像小說,戲曲的大眾文學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學。因此,當我們談及“中國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古人與近代學術上之間的文學概念的差別。 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的人也寫下不少的文學作品。就像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受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中國的文學跟道學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界線。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主題的抒情詩。相比之下,雖然敘事詩並不發達,但古代《詩經·公劉》,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從北朝民歌演變而來的《木蘭辭》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計敘述歷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直到在西歐文明影響之下誕生的小說時期為止一直長久地維持著。還有,我們要注意在古代中國韻文散文一詞與其說是富有文學性的意義,倒不如說成是文體的一種名稱來得合適。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駢文的文體。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不少朝代興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這個土地的權力的寶座。雖然外來文化的流入也對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而言,中國文學是指以漢字及中文所創作的文學。 漢文及漢詩也對日語及日本文學的確立給予非常大的影響。.

新!!: 汉学家和中国文学 · 查看更多 »

中江藤树

中江藤树(,),日本德川幕府初期的儒家学者。他一般被认为是日本阳明学的开山鼻祖。他也是一个日本著名的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近江圣人”。 生于今滋贺县高岛郡安昙川町字上小川。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道德理论(尤其是孝道)。.

新!!: 汉学家和中江藤树 · 查看更多 »

伊维德

伊维德 (Wilt L. Idema;),荷兰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对早期的中国戏剧、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中国流行叙事民谣以及早期白话小说的发展感兴趣。.

新!!: 汉学家和伊维德 · 查看更多 »

伯希和

伯希和(Paul Pelliot,),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新!!: 汉学家和伯希和 · 查看更多 »

强首

强首,新罗国儒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7世纪晚期到八世纪初期。 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以汉字偏旁读写朝鲜语的吏读为692年强首与汉学家薛聪等创造,这种用汉字部首或读音标记新罗语的方法使新罗人能用本族语理解汉文,对于新罗国的文化前进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高丽国的 金富軾撰的《三國史記》对强首有些充分的肯定,在列传第六,与 薛聪, 崔致远等儒学大家合撰。.

新!!: 汉学家和强首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于连

弗朗索瓦·于连(François Jullien,),也译作于连、余莲或朱利安,法国哲学家、古希腊学家和汉学家。.

新!!: 汉学家和弗朗索瓦·于连 · 查看更多 »

何四维

何四维,(Anthony Francois Paulus Hulsewé;),是荷兰汉学家、学者、教育者和作家,以研究中国古代律法闻名,尤其是汉朝(公元前220年-公元206年)。.

新!!: 汉学家和何四维 · 查看更多 »

余英時

--英時(),天津人,祖籍安徽潛山,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引領中華民國思想史研究數十年,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美國,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的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純粹的學人」,以史學家的敏銳透射現實,儘管「一生禍盡文字出」,他仍堅守傳統知識份子一種「單純的倔強」。他自稱對政治僅只「遙遠的興趣」,但時常發文評論時政、文化,積極聲援兩岸民主運動及中國人權,包括香港、台灣的公民抗命,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很快」垮台。 唐獎的頒獎理由形容余氏「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已推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新!!: 汉学家和余英時 · 查看更多 »

保罗·戴密微

保罗·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法国汉学家,敦煌学著名研究学者。.

新!!: 汉学家和保罗·戴密微 · 查看更多 »

儒莲

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法国籍犹太汉学家。.

新!!: 汉学家和儒莲 · 查看更多 »

儒莲奖

儒莲奖(Prix Stanislas Julien)是由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汉学奖项。该奖以法国汉学家儒莲的名字命名,于1872年创立,1875年起每年颁发一次。.

新!!: 汉学家和儒莲奖 · 查看更多 »

国学

#重定向 國學.

新!!: 汉学家和国学 · 查看更多 »

倪德卫

倪德卫(David S. Nivison,),美国汉学家,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对中国古代思想史、西周系年都有深入研究,擅长做文献学精细分析以及哲学的细密思考。.

新!!: 汉学家和倪德卫 · 查看更多 »

理雅各

雅各(James Legge,),原名詹姆斯·萊格,英國苏格兰汉学家,牛津大學教授,曾在香港主持英华书院,法國漢學儒蓮獎得主。.

新!!: 汉学家和理雅各 · 查看更多 »

福兰阁

奥托·福兰阁(Otto Franke,),又作福兰格、傅兰克,德国近代著名汉学家。 福兰阁曾于1888年至1901年间前往中国,在德国驻华使馆与领事馆担任翻译、领事等职。1901年回德国后,担任过中国驻德公使馆参赞。1909年起,出任汉堡殖民学院(汉堡大学前身)汉文教授。1919年汉堡大学正式成立后,福兰阁继续担任汉文教授职务。1923年,转入柏林大学任教。1946年去世,终年82岁。 福兰阁之子傅吾康子承父业,亦为一位汉学家。.

新!!: 汉学家和福兰阁 · 查看更多 »

翟理斯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汉学家、前英国驻华外交官。曾在查特豪斯公学就读,在剑桥大学中文教授达35年之久。他修改了威妥瑪建立的漢語羅馬化体系,形成了广为人知的的威妥瑪拼音。一生翻译了许多孔子、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著作。1892年,出版《汉英词典》。.

新!!: 汉学家和翟理斯 · 查看更多 »

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字子温,號君山,),日本汉学家,历史学者,“京都支那学”的开创者,是日本近代的大儒。.

新!!: 汉学家和狩野直喜 · 查看更多 »

狄培理

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是國際知名的美國漢學權威。專長在東亞宗教、中國思想及儒學,並將新儒學帶入美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為第二屆唐獎漢學獎得主。.

新!!: 汉学家和狄培理 · 查看更多 »

狄考文

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美国人,美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

新!!: 汉学家和狄考文 · 查看更多 »

瀧川龜太郎

瀧川龜太郎(),字資言,號君山。日本島根縣人,出身士族,是世界知名的漢學家,著有《史記會注考證》,是研究司馬遷《史記》的經典權威作品。.

新!!: 汉学家和瀧川龜太郎 · 查看更多 »

白鲁恂

白鲁恂(Lucian Pye, )美国政治学家、汉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化差异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的现代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被认为是政治文化概念最早的实践者和提倡者。对美国几代政治学家有较大影响。麻省理工学院网站讣文.

新!!: 汉学家和白鲁恂 · 查看更多 »

顾赛芬

顾赛芬(Séraphin Couvreur )生于法国索姆省瓦雷訥,逝于河北献县,是一名法国耶稣会的神甫,被派往中国做传教士。作为一名词典学家和汉学家,他创作了十五本作品,包括五本字典。他曾於1886年、1891年及1895年三度奪得儒莲奖。.

新!!: 汉学家和顾赛芬 · 查看更多 »

裨治文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又名高理文,),美部会传教士,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而来华的第一位美国传教士。 1830年2月25日,他从波士顿来到广州。当时中国尚不可能公开传教,他主要是向马礼逊学习汉语,以及进行其他一些准备工作。担任英文《中国丛报》的编辑,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丰富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奠定了美国汉学的根基。並利用其所長参與1844年《望廈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的工作。在華最著名作品為介紹美國的《大美聯邦志略》。 裨治文是最早关注中国鸦片贸易问题的西方传教士之一,对鸦片的流弊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832年3月,他在《传教士先驱》发表文章抨击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将鸦片描述为“折磨中国社会最大的罪恶之源”,并对中国毒品严重泛滥进行了深度描写。这是美国传教士首次公开地在西方杂志上评论在华鸦片贸易问题,也是第一次使美国公众震惊地了解西方商人在中国的鸦片走私活动 。 1841年获纽约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1847年以后,他移居上海,参加《圣经》的翻译工作。直到1861年在上海去世。完成的裨治文文理译本(Bridgman Version)将“God”翻译为“神”而不是“上帝”。一般认为,这个译本比以前的其他译本译笔忠实,切近原文。 1854年5月,随美国驻华公使麦莲从上海进入太平天国辖区考察,回上海后发表《调查报告》,否定太平天国。 在上海期间,在翻译圣经之余,他和妻子还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女校裨文女塾(1850年,在老西门外,后来的裨文女中)。.

新!!: 汉学家和裨治文 · 查看更多 »

饒宗頤

饒宗頤(),字選堂、,號固庵,生於中華民國廣東省潮循道潮安縣,是国学家,在中國研究、東方學及藝術文化多方面有成就。他与季羡林齐名,学界称为“南饶北季”。.

新!!: 汉学家和饒宗頤 · 查看更多 »

馬悅然

悅然(瑞典语: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瑞典籍汉学家。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

新!!: 汉学家和馬悅然 · 查看更多 »

許理和

許理和(Erik Zürcher,)是荷蘭的著名漢學家。主要的研究貢獻在於中國地區的佛教發展史。另外,近年來神學研究者亦開始注意到許理和於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地化運動(又稱為「儒家一神教」)的研究貢獻。.

新!!: 汉学家和許理和 · 查看更多 »

马伯乐

#重定向 馬伯樂.

新!!: 汉学家和马伯乐 · 查看更多 »

高延

延(本名扬·雅各布·玛丽亚·德赫罗特,Jan Jakob Maria de Groot,)是一位荷兰汉学家和宗教史学家。.

新!!: 汉学家和高延 · 查看更多 »

高罗佩

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字笑忘,号芝台、吟月庵主,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官、翻译家、小说家。.

新!!: 汉学家和高罗佩 · 查看更多 »

高本汉

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生於瑞典延雪平,汉学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研究而构拟中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新!!: 汉学家和高本汉 · 查看更多 »

魏特夫

#重定向 魏復古.

新!!: 汉学家和魏特夫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瓦格納

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1941年-)是德國的一位著名漢學家,憑着他對漢學的研究,他得到1993年度的萊布尼茨獎。他的大部份著作都與王弼的《道德經注》相關。瓦格納現時是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的教授,亦是歐洲漢學學會(EACS)的秘書長。.

新!!: 汉学家和魯道夫·瓦格納 · 查看更多 »

谢和耐

谢和耐(Jacques Gernet,),法国汉学家,法兰西文学院院士,法兰西学会教授。.

新!!: 汉学家和谢和耐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利策玛

鲁道夫·利策玛 (Rudolf Ritsema)()曾任爱诺思基金会的主席超过30年,并担任《爱诺思年鉴》的编辑(从1972年第38卷开始)。利策玛与意大利物理学者和精神思考者山特娜·奥古斯都·萨巴蒂尼一道,将《易经》根据中文原著第一次翻译为意大利文版本。.

新!!: 汉学家和鲁道夫·利策玛 · 查看更多 »

費正清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創始人。.

新!!: 汉学家和費正清 · 查看更多 »

胡司德

胡司德 FBA (Roel Sterckx) 是一位佛拉芒汉学家,在剑桥大学李约瑟汉学教授席位担任汉学教师,同时也是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研究主任。.

新!!: 汉学家和胡司德 · 查看更多 »

舒茨基

#重定向 尤里安·康斯坦丁諾維奇·舒茨基.

新!!: 汉学家和舒茨基 · 查看更多 »

薛聰

#重定向 薛聪.

新!!: 汉学家和薛聰 · 查看更多 »

董雲裳

董雲裳(Susan Thornton),美國外交官,2017年起代理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亞太助卿)一職。.

新!!: 汉学家和董雲裳 · 查看更多 »

葉嘉瑩

葉嘉瑩,號迦陵,土默特蒙古后裔,出身葉赫那拉氏。知名漢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古典詩詞。本人亦擅詞曲。,林欣誼,臺北,藝文新聞,中國時報,2013年11月29日.

新!!: 汉学家和葉嘉瑩 · 查看更多 »

葛兰言

赛勒·葛兰言(法语:Marcel Granet,),法国汉学家。 1907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取得历史教师从业资格证书,任教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自1925年起,任教于国立东方实用语言学院。.

新!!: 汉学家和葛兰言 · 查看更多 »

钟鸣旦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当代西欧著名汉学家,比利时人。.

新!!: 汉学家和钟鸣旦 · 查看更多 »

蒲立本

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加拿大汉学家。艾伯塔省卡尔加里人。.

新!!: 汉学家和蒲立本 · 查看更多 »

鄭良樹

鄭良樹(),字百年,祖籍廣東省潮安,馬來西亞華裔漢學家、文學家、書畫家,香港永久居民,曾任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榮譽所長暨榮譽教授。.

新!!: 汉学家和鄭良樹 · 查看更多 »

艾约瑟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字迪瑾,英国传教士和著名汉学家。.

新!!: 汉学家和艾约瑟 · 查看更多 »

雷暮沙

雷暮沙 (Jean-Pierre Abel-Rémusat) 是一名法国汉学家,是法兰西公学院第一任汉学主席。.

新!!: 汉学家和雷暮沙 · 查看更多 »

陈志让

志让 (Jerome Chen, )是一位加拿大华裔汉学家和历史学家。.

新!!: 汉学家和陈志让 · 查看更多 »

林培瑞

林培瑞(英文名:Eugene Perry Link, Jr.,音譯小尤金·培瑞·林克;),生于纽约州,最高學歷為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76年),汉学家。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學东亚系研究讲师,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濱分校校長特聘講座教授。.

新!!: 汉学家和林培瑞 · 查看更多 »

林西莉

塞西莉亞·林奎斯特(Cecilia Lindqvist,),漢名林西莉,是一位瑞典漢學家。.

新!!: 汉学家和林西莉 · 查看更多 »

李克曼

埃尔·里克曼斯(Pierre Ryckmans,),漢名李克曼,笔名为西蒙·莱斯(Simon Leys),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汉学家、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写过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书籍,也翻译过包括《论语》,石涛的 " 绘画" 在内的一些中文著作。.

新!!: 汉学家和李克曼 · 查看更多 »

李约瑟

李約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生於英国英格蘭倫敦,生物化学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李约瑟难题也引起各界关注和讨论。.

新!!: 汉学家和李约瑟 · 查看更多 »

杜聯喆

杜聯喆(),又名杜連喆;别名杜豆。天津杨柳青镇人,燕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及後赴美國留學,成爲旅美漢學、歷史學者。與房兆楹結婚,夫妻兩人同是歷史學家,以明清史見長。 1924年杜聯喆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學系,獲文學士學位。同年,考取該校歷史學研究生。1926年,杜聯喆研究生畢業,獲燕京大學文科碩士學位,留校參與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的工作。1929-1931杜联喆任职于北京的燕京大学图书馆,协助洪煨莲(洪业)、马季明和容希白先生有计划的为当时正在筹组的哈佛燕京学社处理购买中国古代印刊书籍的事宜。1928年房兆楹畢業於燕京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1930年,房兆楹從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畢業,任燕京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1930年夏天房兆楹加入他们购书的工作。其后杜联喆、房兆楹赴美国。 1933-1934间居于麻省剑桥,在哈佛大學燕京图书馆工作,同时并在瑞克里大学(Radcliffe College)选读过两门课程。1933年暑假由加州回國省親,小住一個月後返美繼續求學。 1937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居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协助编辑由Arthur W. Hummel 編撰的《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該書於1943 年由華盛頓政府出版社(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出版。 二战结束后至1952年居于纽约。1949年末,居于紐約城Bronx区Riverdale。 1952年離開紐約城,搬到加州(California)的大樹鎮(Palo Alto),任职于Hoover Library of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Stanford University。 1957年再搬到加州的柏克利(Berkeley)于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工作。 1961年11月至1963年8月與房兆楹一起在澳洲國立大學研究院太平洋研究所遠東史學系工作。 1963年9月夫妻再一起返回美国,負責主持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近現代人物傳記計劃(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 L. Carrington Goodrich,Editor; Chao-ying Fang, Associate Editor),居于纽约。及後哥倫比亞大學給房兆楹、杜聯喆夫婦頒授名譽博士。1966年9月迁居新泽西州(#5, Howard Pl, Englewood, New Jersey, NJ 07631)。 杜聯喆、房兆楹夫婦和陈宁祖、马悦然夫婦是朋友。和张充和、傅汉思(斯)夫婦也是朋友。 杜聯喆編有《明朝館選錄》,輯《明人自傳文鈔》(1977年元月,臺北:藝文印書館),撰《旭林存稿》(1978年2月,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4年6月7日,楊聯陞写给周一良的信,楊聯陞評價:「論明清史料史事,今日當推房兆楹、杜連(聯)喆夫婦。」(详见周一良著作《毕竟是书生》).

新!!: 汉学家和杜聯喆 · 查看更多 »

杜赫德

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是法国神父,著名汉学家,“杜赫德”是他的汉语名字。虽然他终身未曾到过中国,但却出版了非常詳实的介绍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著作,1735年出版《中华帝国全志》,全名为《中华帝国及其所属鞑靼地区的地理、历史、编年纪、政治和博物》,被誉为“法国汉学三大奠基作之一”, 该书轰动了欧洲,几年之内便出版了3次法文版、2次英文版,另外俄文和德文本也出版发行。.

新!!: 汉学家和杜赫德 · 查看更多 »

楊聯陞

楊聯陞(),字蓮生,原籍浙江紹興,河北清苑(保定)人,國際知名的漢學大師,哈佛大學榮譽教授。.

新!!: 汉学家和楊聯陞 · 查看更多 »

汉学

漢學(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甚至也包括对于海外华人的研究。中國人研究漢學,通常稱為國學。 漢學也指明末清初依汉世儒林家法之说研治经学名物制度,小学训诂的考证学。惠栋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为汉学奠基者。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著《汉学师承记》,自居为汉学宗传,彰显汉学名号,影响深远。.

新!!: 汉学家和汉学 · 查看更多 »

汉乐逸

汉乐逸(Lloyd Haft,),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荷兰诗人、翻译家和汉学家。原籍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1968年赴荷兰莱顿大学,修得硕士及博士学位。任中文教职达31年,于2004年提前退休。1994年获Jan Campert诗歌奖,2004年获Ida Gerhardt诗歌奖。出版了《卞之琳研究》(1981)等专著。曾将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特·克莱恩、孟郊、周梦蝶等人的诗歌翻译成荷兰语,以及将卞之琳、周梦蝶、洛夫、羊令野等诗人作品翻译为英文。.

新!!: 汉学家和汉乐逸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汉学家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岡·顧彬

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生於德國下萨克森州的策勒),是德國詩人、德國漢學家、翻譯家、作家並且是中國以外最重要的漢學家之一,與施舟人、施寒微並稱“欧洲三大汉学家”。.

新!!: 汉学家和沃爾夫岡·顧彬 · 查看更多 »

沙畹

沙畹(本名爱德华·埃玛纽埃尔·沙瓦讷,Édouard Émmannuel Chavannes,中文名“沙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最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有“欧洲汉学泰斗”之誉。沙畹有汉语的字和号,字滋兰,号狮城博士。.

新!!: 汉学家和沙畹 · 查看更多 »

洪業

洪業()字鹿芩,号煨莲(英文名William的谐音),福建侯官人,中国历史学家。他的一生對於编纂中國古籍引得、哈佛燕京學社的發展作出不可忽略的貢獻。.

新!!: 汉学家和洪業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汉学家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戴闻达

扬·尤里乌斯·卢德外克·戴闻达(Jan Julius Lodewijk Duyvendak,),是一位荷兰汉学家。.

新!!: 汉学家和戴闻达 · 查看更多 »

房兆楹

房兆楹(),出生於天津,山东泰安人。歷史學家,明、清史權威学者,與燕京校友、同事杜聯喆女士結婚,夫婦是國際知名的中國史專家和文獻學家,尤精於明清史及近代人物研究。 房兆楹、杜聯喆夫婦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大學和圖書館工作,參與撰寫《清代名人傳略》、《中華民國人物傳記辭典》、《明代名人錄》。這三部著作是明清以降中國著名人物傳記資料的大彙編,均用英文編寫,在國際漢學界有很大影響。一九七六年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中译為《明代名人錄》)出版時,哥倫比亞大學特以極隆重之儀式贈夫婦二位荣誉文學博士學位。 房兆楹1928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士學位。1930年從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畢業,任燕京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後官費留美。 二战期间,房兆楹教導美国军人学习汉语,並编写汉语口语教材,後列入美国“陆军部教育手册”(War Department Education Manual)。1948年撰写《清初满洲家庭里的分家子和未分家子》一文。後参加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持的“中国历史计划”(Chinese History Project)。1965年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明代传记历史计划”(Ming Biographical History Project)。晚年把大量图书捐赠给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與其夫人金安平、芮玛丽(Mary Wright)、倪德卫(David S. Nivison)都是他的弟子。.

新!!: 汉学家和房兆楹 · 查看更多 »

明恩溥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原名阿瑟·亨德森·史密斯,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 1872年受美国公理会派遣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通讯员。1880年,明恩溥在山东省西北部的恩县庞庄建立传教工作。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1926年返回美国。他在华生活54年,熟悉下层人民生活,热爱中国,是最早向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建议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著有多部关于中国的书籍,有《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1899年出版)、《中国乡村生活》、《今日的中国和美国》等。《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曾被鲁迅向国人郑重推荐。.

新!!: 汉学家和明恩溥 · 查看更多 »

海外華人

海外华人(或海外华裔)泛指自19世紀从中國移民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及其后裔,或僑居海外的華人(华僑)。包括从明朝、清朝以来中国大陸、香港和澳門不同时期的移民及后代。.

新!!: 汉学家和海外華人 · 查看更多 »

施古德

施古德(Gustaaf Schlegel, )是著名的荷兰汉学家和田野自然学家。E. Bruce Brooks (9 June 2004),, Sinolog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retrieved 17 September 2011.

新!!: 汉学家和施古德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汉学家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儒学家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