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楊弘敦

指数 楊弘敦

楊弘敦(),臺灣物理學者,曾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科技部部長。.

31 关系: 厦门大学台灣吉林大学屏東師專中山大学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科技部徐爵民在台復校國家實驗研究院國科會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纳米美濃區爱荷华州立大学电磁学物理学家行政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高雄市高雄縣超導體臺灣臺灣客家人陳力俊陳良基林全材料科学意識形態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1921年4月由华侨陈嘉庚创办,初名私立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1937年7月,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更名国立厦门大学。目前,厦门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由教育部、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9月,厦门大学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廈門大學亦為第一間擁有海外分校的中國大學,該分校區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

新!!: 楊弘敦和厦门大学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楊弘敦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簡稱吉大,位于中国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东北地区重点建设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国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和“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多年来,吉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準科研成果,是中國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新!!: 楊弘敦和吉林大学 · 查看更多 »

屏東師專

#重定向 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

新!!: 楊弘敦和屏東師專 · 查看更多 »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Sun Yat-sen University,缩写为SYS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和深圳市,是中国大陆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 该校前身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改称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模仿法国“大学区”制度,在全国建立四所中央级“中山大学”,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直称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属于中国著名代表高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科和理工多学科厚实基础,被誉为“华南第一学府”。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11名,世界第297名;在2018年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學位列中国大陆第9名。 中山大学现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广州校区包括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康乐园(南校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医学部(北校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校园(东校园),另有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此外,在广东省内多地还设有多家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独立学院。.

新!!: 楊弘敦和中山大学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楊弘敦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科技部

科技部是中華民國有關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主管機關。負責推動國家科技發展、支援學術研究、發展科學工業園區、管理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以及技術審查各部會科技計畫可行度,提供必要改善建議。前身為1959年成立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年3月3日升格為部。.

新!!: 楊弘敦和中華民國科技部 · 查看更多 »

徐爵民

徐爵民,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學士、碩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博士。 1988年進入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工業研究所,歷任研究員、經理、副組長、組長、副所長、中心主任、所長、副院長、院長等職務。 其後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擔任李國鼎講座教授、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與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等職務。 2015年1月24日,接任中華民國科技部部長一職。.

新!!: 楊弘敦和徐爵民 · 查看更多 »

在台復校

#重定向 在臺復校.

新!!: 楊弘敦和在台復校 · 查看更多 »

國家實驗研究院

國家實驗研究院(簡稱國研院、國家研究院、NARLabs)是中華民國一個以科學研究為目的之公設財團法人機構,主管機關為科技部,主要目的為統合、協調各國家實驗室之運作,以因應臺灣科技發展及國家未來科技研究之需求。 國研院大致是沿著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的模式成立,但國研院隸屬於科技部,而工研院是屬於經濟部管理;成立宗旨也相似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則是歸衛生福利部所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則是歸國防部所轄。.

新!!: 楊弘敦和國家實驗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國科會

#重定向 中華民國科技部.

新!!: 楊弘敦和國科會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是一所於1980年在臺灣高雄市复校的國立大學,前身為1924年由孫中山在廣州成立的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國大陸中山大學)。現設有6個學院,校園分據西子灣及東沙群島兩處用地。 該校以海洋學、管理學研究及高密度研究中心群著稱,匯聚大量智庫學者且受美日領事機構資助,亦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EUTW七校聯盟創始成員。.

新!!: 楊弘敦和國立中山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簡稱:臺南一中、南一中,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緊鄰國立成功大學及臺鐵臺南車站。.

新!!: 楊弘敦和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灣師大、臺師大、臺師或師大,前身為1946年創立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共有校本部、公館校區與林口校區三個校區。省立師範學院與國立臺灣大學、省立農學院(今國立中興大學)、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是1940年代中華民國臺灣省僅有的四所高等教育機構。 臺師大目前為臺灣三所師範大學其中之一,其主要教學目標為培育中等學校師資 。另外校內的一級單位-心測中心為國內重要教育機構,每年負責研發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影響國中升學走向,未來除了試題研發,也將承辦試務行政的工作,完整辦理國中升學的業務。 目前與同樣位於大安區之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楊弘敦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查看更多 »

纳米

纳米(符號 nm,nanometre、nanometer,字首 nano 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侏儒」的意思),是一个長度單位,指1米的十億分之一(10-9m)。 有時候也會見到埃米(符號 Å)這個單位,為10-10m。 1納米(nm).

新!!: 楊弘敦和纳米 · 查看更多 »

美濃區

美濃區(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瀰濃,miˇ nungˇ;臺羅:Bi-long),舊稱瀰濃,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 美濃是臺灣客家六堆中之右堆,由於清領時期大量客家漢人至六堆地區開墾,使得美濃至今仍保有豐富客家文化,並為南臺灣最著名之客家文化地區之一。其境內居民仍多屬客家人,約佔93.5%左右,但近年青年人口嚴重外流。 美濃之地形多屬山區平原,且為荖濃溪之沖積扇所在;全區水文系統豐富,有荖濃溪與其支流美濃溪貫穿全境。 美濃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均溫約攝氏23度,全年降雨量約1,500-2,000公釐,丘陵與山地則在2,000公釐以上,年平均最低溫為攝氏21.6度,而平均最高溫為攝氏28.4度。 美濃東、西、北面分別接壤六龜區、旗山區、杉林區,南與東南分別接壤臺灣省屏東縣里港鄉、高樹鄉,全境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9公里,面積約佔120.0316平方公里。.

新!!: 楊弘敦和美濃區 · 查看更多 »

爱荷华州立大学

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又译为艾奥瓦州立大学,旧译依阿华州立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愛荷華州艾姆斯的公立大学、贈地大學,全称为愛荷華州立科学与技术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校前身为愛荷華州農業和機械藝術學院(Iowa Agricultural College and Model Farm),是第一座以土地撥贈法案而创建的大学。 愛荷華州立大學在農業,工程,推廣和家政居於領先的地位。在1879年建立了全美第一個州立獸醫學院,在1933年建立了統計實驗室,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的诞生地。在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的報告中, 愛荷華州立大學為高研究活躍度(RU/VH)的研究型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现为著名的美国大学联合会中六十位成员之一。.

新!!: 楊弘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 · 查看更多 »

电磁学

电磁学(英語:electromagnetism)是研究电磁力(電荷粒子之间的一种物理性相互作用) 的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电磁力通常表现为电磁场,如電場、磁場和光。电磁力是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其它三种基本相互作用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 電學與磁學領域密切相關。電磁學可以廣義地包含電學和磁學,但狹義來說是探討電與磁彼此之間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 英文单词electromagnetism是两个希腊语词汇ἢλεκτρον(ēlektron,“琥珀”)和μαγνήτης(magnetic源自"magnítis líthos"(μαγνήτης λίθος),意思是“镁石”,一种铁矿)的合成词。研究电磁现象的科学是用电磁力定义的,有时称作洛伦兹力,是既含有電也含有磁的现象。 电磁力在决定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物体的内部性质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常见物体的电磁力表现在物体中单个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中。电子被电磁波力学束缚在原子核周围形成原子,而原子是分子的构成单位。相邻原子的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化學过程,是由电子间的电磁力与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电磁场有很多种数学描述。在经典电磁学中,电场用欧姆定律中的電勢与电流描述,磁場与电磁感应和磁化强度相关,而馬克士威方程組描述了由电场和磁场自身以及电荷和电流引起的电场和磁场的产生和交替。 电磁学理论意义,特别是基于“媒介”中的传播的性质(磁导率和电容率)确立的光速,推动了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发展。 虽然电磁力被认为是四大基本作用力之一,在高能量中弱力和电磁力是统一的。在宇宙的历史中的夸克時期,电弱力分割成电磁力和弱力。.

新!!: 楊弘敦和电磁学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家

物理學家是指受物理學訓練、並以探索物質世界的組成和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科學家。研究範疇可細至構成一般物質的微細粒子,大至宇宙的整體,不同的範圍都會有相對的專家。對應於物理學分為理論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物理学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物理學中理論和實驗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這樣的分類很難界定,只不過在一個物理學家更偏重理論的情况下,被稱為理論物理學家的例子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埃爾溫·薛丁格、尼爾斯·波耳、楊振寧等;而若偏重實驗,則稱為實驗物理學家,例如艾薩克·牛頓、法拉第、亨利·貝克勒、尼古拉·特斯拉、馬克斯·馮·勞厄、約瑟夫·湯姆森、歐內斯特·勞倫斯、吳健雄、威廉·肖克利、朱棣文等。.

新!!: 楊弘敦和物理学家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楊弘敦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重定向 中華民國科技部.

新!!: 楊弘敦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楊弘敦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縣

縣,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於1945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25日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位於台灣西南部,與臺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嘉義縣相鄰,包圍著高雄市。北緣嘉南平原,西濱台灣海峽,東南邊以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 2009年6月23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審查通過「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高雄縣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新成立之高雄市。.

新!!: 楊弘敦和高雄縣 · 查看更多 »

超導體

超導體(superconductor),指可以在在特定溫度以下,呈現電阻為零的導體。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超导体电阻转变为零的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据此超导材料可以分为低温超导體和高温超导體。這裡的「高溫」是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的,其實遠低於冰點攝氏0℃。科学家一直在寻求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目前高温超导体的最高温度记录是马克普朗克研究所的203K(-70°C)。因为零電阻特性,超導材料在生成强磁场方面有许多應用,如MRI核磁共振成像等。.

新!!: 楊弘敦和超導體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楊弘敦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裔臺灣人.

新!!: 楊弘敦和臺灣客家人 · 查看更多 »

陳力俊

陳力俊(),臺灣材料科學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新!!: 楊弘敦和陳力俊 · 查看更多 »

陳良基

陳良基(),1956年出生于臺灣雲林縣褒忠鄉新湖村,為現任科技部部長,電機工程學學者,主要研究數位信號處理系統設計、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視訊編碼系統設計領域,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電子工程所ICS組、網媒所教授。.

新!!: 楊弘敦和陳良基 · 查看更多 »

林全

林全(),中華民國無黨籍政治人物,現任總統府資政,生於高雄左營海軍眷村自治新村,外省第二代,籍貫中華民國江蘇淮安。經濟學者出身,具貨幣學、財政學專業,曾任臺大教授。 林自陳水扁任臺北市長時,出掌臺北市政府財政局長,直到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草擬「財經白皮書」,從實務到理念,被視為民主進步黨核心財經智囊。 林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行政院主計長、中華民國財政部部長,亦擔任過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以及智庫執行長。.

新!!: 楊弘敦和林全 · 查看更多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又名為材料工程,涉及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各个科学和工程學领域的整合应用,是一个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跨领域學科。涉及的理论包括固体物理学,材料化学,应用物理和化学,以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机工程。与电子工程结合,则衍生出电子材料,与机械结合则衍生出结构材料,与生物学结合则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随着近年来媒体将注意力大量集中在纳米科学上,材料科学在科學與工程學領域越來越廣為人知。它也是鑑識科學和破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後者為例,它是分析各種飛航意外的關鍵。今日許多科技上的問題受限於材料能夠容許的極限,也因此,在此領域的突破在未來科技具有指標性的影響。材料科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新!!: 楊弘敦和材料科学 · 查看更多 »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ἰδεολογία),意為「理念(Idee)或想像(Vorstellung)的學說」ἰδεο(形象)與λογία(學說)。中文也譯意識型態;周德偉譯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經譯作意德沃羅基,屬音譯;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譯為意締牢結,以避免對意識形態望文生義的附會)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

新!!: 楊弘敦和意識形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