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朱勇

指数 朱勇

朱勇(),朱能之子,明朝军事人物。 朱勇继承朱能爵位,歷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樂二十二年,跟从朱棣北征。明宣宗即位后,平定朱高煦叛乱,并征讨兀良哈。張輔解除兵权时,明宣宗下诏由朱勇替代。因为南北諸衛所軍備邊轉運互相交错,朱勇請專令南軍轉運,北軍備邊。又上言命选精兵到边疆包围,并请命各爵位子弟操练,均得到批准。正统九年,出击喜峰口,擊朵顏諸部,之后返回时被兵部尚書徐晞弹劾。明英宗下诏不追问,并因功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正统十四年(1449年),跟从明英宗出征北伐,在土木堡时迎战鷂兒嶺,中伏击而死,其五万部队被全歼。于谦上书追论其罪,后被夺爵位。景泰元年,朱勇子朱儀请求葬祭,明代宗表示其身为大将喪師辱國,致使皇帝被逮,不予批准。之后再次请襲。礼部尚书胡濙主持,并以立東宮恩得嗣,減歲祿至千石。天順年间,追封勇平陰王,謚武愍。朱儀及子朱輔皆守備南京。.

23 关系: 南京市天顺 (明朝)东宫三师于谦張輔徐晞土木堡喜峰口兵部尚书兀良哈礼部尚书胡濙正统 (年号)永乐 (明朝)朱高煦朱能朱棣明史明宣宗明代宗明英宗明朝景泰 (明朝)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朱勇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天顺 (明朝)

天顺(1457年-1464年)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前后共八年。 天顺八年正月明宪宗即位沿用。.

新!!: 朱勇和天顺 (明朝) · 查看更多 »

东宫三师

东宫三师,或稱太子三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为了培养皇太子尊师重道的品格,在礼仪上对东宫三师十分推崇。《百官志四上》:“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东宫三师的辅官为「东宫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东宫三师与三少后世渐为榮譽職,單純成為高級虛銜,並不負責教導太子。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亦設有東宮三師,負責教導王世子。.

新!!: 朱勇和东宫三师 · 查看更多 »

于谦

--謙(),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朝重臣,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兵部尚书。 --謙由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謙繼任兵部尚書,指挥明军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代宗朝,--謙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稱--少保。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并成功复辟后,--謙被诬陷下狱而冤死。成化年間获得平反。現北京市、杭州西湖旁均有紀念--謙的祠堂、故居。.

新!!: 朱勇和于谦 · 查看更多 »

張輔

張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朱勇和張輔 · 查看更多 »

徐晞

徐晞,字孟初、孟晞,南直隶常州府江陰縣人,生卒年不详。明朝政治人物, 官至兵部尚书。永樂初年,徐晞由县掾吏入仕,初授工部缮工司主事,宣德年間被升為工部郎中。 之後又被調至兵部武庫司,後轉任兵部右侍郎,隨即往陜西、臨洮等地鞏選練軍士以抵禦賊寇。明廷命徐晞參贊甘肅軍務。 正统六年(1441年),云南麓川守将任思发叛乱,靖远伯王骥率军15万征讨,徐晞督运军粮。 大军凯旋后,徐晞以功荣升兵部尚书。 正统十年(1445年)以疾病乞求致仕。 不久病卒,皇帝下令輟朝一日,遣官員諭祭勑工部營葬。.

新!!: 朱勇和徐晞 · 查看更多 »

土木堡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 朱勇和土木堡 · 查看更多 »

喜峰口

喜峰口,是中国华北地区北部燕山山脉东段的一个重要隘口,位于迁西县县城以北40公里与宽城县接近之处,由滦河自北向南切割燕山而成。关隘现已沉入潘家口水库库区内。.

新!!: 朱勇和喜峰口 · 查看更多 »

兵部尚书

兵部尚書,中國古代官職名稱,統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職能相當於現代各國的國防部長。俗稱司馬、武部尚書、大司馬、夏官卿。.

新!!: 朱勇和兵部尚书 · 查看更多 »

兀良哈

兀良哈可以指:.

新!!: 朱勇和兀良哈 · 查看更多 »

礼部尚书

部尚书,中國、越南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教育部長、外交部長,雅称禮書、宗伯、大宗伯、春官卿、宗卿。.

新!!: 朱勇和礼部尚书 · 查看更多 »

胡濙

胡濙(),字源潔,谥忠安,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明朝禮部尚書。.

新!!: 朱勇和胡濙 · 查看更多 »

正统 (年号)

正统(1436年-1449年)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前后共十四年。 正统十四年九月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明代宗即位沿用。.

新!!: 朱勇和正统 (年号) · 查看更多 »

永乐 (明朝)

永乐(1403年-1424年)为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的年号,共二十二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明仁宗即位沿用。.

新!!: 朱勇和永乐 (明朝) · 查看更多 »

朱高煦

朱高煦,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封漢王,後謀反失敗,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新!!: 朱勇和朱高煦 · 查看更多 »

朱能

朱能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朱勇和朱能 · 查看更多 »

朱棣

#重定向 明成祖.

新!!: 朱勇和朱棣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朱勇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宣宗章皇帝實錄》“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1435年1月31日),或稱宣德帝,明仁宗皇长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討。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 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歲。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高煦之亂,和其父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過,他也開啟此後宦官干政的局面。.

新!!: 朱勇和明宣宗 · 查看更多 »

明代宗

#重定向 景泰帝.

新!!: 朱勇和明代宗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新!!: 朱勇和明英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朱勇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景泰 (明朝)

#重定向 景泰 (年号).

新!!: 朱勇和景泰 (明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