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本尼迪陨石坑

指数 本尼迪陨石坑

本尼迪陨石坑(Benedict)是位于月球背面巨大的门捷列夫环形山坑内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化学家、生理学家、营养学家及热量计和肮活量仪发明人弗朗西斯·甘诺·本尼迪(Francis Gano Benedict,1870年-1957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22 关系: 反照率化学家國際天文聯會哈登陨石坑理查兹陨石坑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热量计生理学莫瓦桑陨石坑营养学贝格曼陨石坑费歇尔陨石坑舒斯特环形山阿波罗16号门捷列夫环形山毕奥陨坑月球轨道器1号月球背面月面座標撞击坑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化学家

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职和兼职之分,在英國亦可指藥劑師。化學家們會對化學元素、原子、分子及它們如何互相作用作出研究。化學家們研究並測試藥物、炸藥及之類其他的東西。化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科學,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新藥物都是根据化学研製出的。 广义上,化學家有时也包括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士和西方古代的炼金术士。一個化學家與其他人做事的不同之處是他們通常都會很小心地檢查身邊每一種物體的變化。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研究怎樣可以大量生產各種昂貴的藥用或者工業用化學品,務求造福大眾或者牟利維生。 每個化學家會有不同的專科,但是他們有些共同的做事方法。首先,他們看一種東西通常都會研究它是酸還是鹼,並且用原子的角度去分析那物體。其次,他們很小心地測量那些物體混合的時候不同物質的比例、化學作用正在進行的時候反應的速度及不同物體之間化學特性的分別。還有,他們會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嘗試瞭解那些自己不熟悉的東西,從而令自己學更多知識。 材料科學家是冶金學家的一類,但是他們讀書時通常都是主修化學。 小部份化學家都是在讀到大學畢業就出外當基層工作,大部份公司都雇用有博士學位的人。很多有關化學的工作或大學化學的課程對數學、物理、生物和化學同樣重視,因為化學又稱為中心科學。 讀到碩士的時候,化學科學生就得專攻一個分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生物化學,有機化學或無機化學等等。 讀完書之後,化學畢業生成為化學家,就會出來工作。他們多數會加入化學工業或做藥劑師。在很多國家大學其實有一科藥劑學專科,不過亦會有人讀畢化學後做藥劑師。又有些化學家會選擇為政府工作,當政府的化驗所技術員。.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化学家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哈登陨石坑

哈登陨石坑(Harden)是位于月球背面巨大的门捷列夫环形山坑底东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生物化学家阿瑟·哈登(1865年-194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哈登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理查兹陨石坑

查兹陨石坑(Richards)是位于月球背面巨大的门捷列夫环形山坑内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化学家,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奥多·威廉·理查兹"(1868年-1928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理查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热量计

热量计(calorimeter),或称量热计、卡計,是一种用于测量进行热量测定的实验设备,可以用于测量化学反应、物理变化过程的热量变化,或测定材料的热容。最常見的是差示掃描量热计、恆溫微卡計(isothermal microcalorimeter)、滴定量熱計(titration calorimeter)及加速量热仪(accelerated rate calorimeter)等。最簡單的热量计是在燃燒室上面放一個金屬容器,其中裝有水及一支溫度計。 若要量測物質A和物質B反應時,每摩尔的焓變化,可以將物質放到量热计中,記錄其反應前的初溫及反應後的末溫,將物質質量乘以溫度差及其比熱,即可算出所吸收的熱量,再除以摩尔數即為反應中的焓變化。此方法主要用在學校教授量热法時示範用,此方法沒有考慮容器散失的熱,以及溫度計及容器本身的熱容。.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热量计 · 查看更多 »

生理学

生理學(physiology; ) 是生物學的一門子領域,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在活體系統中化學或物理的功能活動。 生理学一般被分为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但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来说一致的。比如许多研究酵母的细胞的生理学结果也可以运用在人的细胞中。 动物生理学包括人类生理学和其他动物的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也从这个分支的许多成果获益。 从生理学中分出来的新的学科有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力学。医药学从生理学的成果也收益很大。.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生理学 · 查看更多 »

莫瓦桑陨石坑

莫瓦桑陨石坑(Moissan)是位于月球背面巨大的门捷列夫环形山坑内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1902年-1955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莫瓦桑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营养学

營養(nutrition)指食物中包含的热量及其他有利健康的成分。人以及多數動物摄入食物以获得足够的营养素;摄取食物後,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物质(养分或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通过适当的摄入营养可以免去很多疾病。.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营养学 · 查看更多 »

贝格曼陨石坑

贝格曼陨石坑(Bergman)是位于月球背面巨大的门捷列夫环形山坑底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瑞典化学家暨矿物学家"托伯恩·贝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年-1784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贝格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费歇尔陨石坑

费歇尔陨石坑(Fischer)是位于月球背面巨大的门捷列夫环形山坑底北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二位德国有机化学家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1852年-1919年)和汉斯·费歇尔(1881年-1945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费歇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舒斯特环形山

舒斯特环形山(Schuster)是月球背面赤道区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英籍物理学家"弗朗茨·亚瑟·弗里德里希·舒斯特"爵士(Franz Arthur Friedrich Schuster,1851年-193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舒斯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16号

阿波罗16号(Apollo 16)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五次成功登月的任务。.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阿波罗16号 · 查看更多 »

门捷列夫环形山

捷列夫环形山(Mendeleev)是月球背面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杰出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190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门捷列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毕奥陨坑

毕奥陨坑(Biot)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以法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及数学家让-巴蒂斯特·毕奥(1774年-1862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毕奥陨坑 · 查看更多 »

月球轨道器1号

月球轨道器1号为无人自动探测器,属于月球探测器的一部分,是第一艘绕月飞行的美国航天器。它的主要目的是拍摄月表平坦区,以选择和确认勘测者计划和阿波罗任务的安全着陆点,另外,它还配备了收集月球地质、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 1966年8月10日,世界标准时19时31分,该探测器被发射至地球驻泊轨道,20时04分再次点火进入跨月轨道。在飞往月球途中经历了短暂的卡诺普斯星追踪器故障(可能是由于散光)和过热问题,通过将月球作为参照物以及操控航天器偏转太阳方向36度,分别解决了星光跟踪器和降温问题。 在发射92.1小时后,探测器进入环月球赤道的椭圆轨道,初始轨道参数为189.1公里(近月点)×1866.8公里(远月点),即117.5英里×1160英里,倾角12.2度,绕月一圈时间为3小时37分。8月21日,近月点下降至58公里(36英里),8月25日再降至40.5公里(25.2英里)。探测器从1966年8月18日到29日进行了持续的拍摄,截止1966年9月14日将拍摄数据全部读取传回。 月球轨道器1号共拍摄和发回地球42帧高分辨率和187帧中等分辨率的照片,涵盖500多万平方公里的月球表面,完成了75%的预期任务,尽管一些早期高分辨率照片中出现了严重的斑点瑕疵。它还首次从月球位置拍摄了两幅地球照片。整个任务的所有其他实验都获得了准确的数据。 该探测器采集到的磁场数据显示,月球体型略呈"梨状",没有检测到微陨星撞击。月球轨道器1号持续环月飞行了577圈,由于用于姿态控制的气体所剩不足和其他条件的恶化,为避免对后续月球轨道器2号的运行干扰,该探测器原计划为期一年任务的提前结束,1966年10月29日它按指令撞击在月球背面北纬7度、东经161度(月面坐标)处。 Image:First View of Earth from Moon.jpg|1966年8月23日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月球位置拍摄的地球照片,8月25日探测器又拍摄了第二张地球照片.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月球轨道器1号 · 查看更多 »

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则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地球的電波干擾會被遮蔽,因而有学者建議在月球背面安置一架大功率電波望遠鏡。.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月球背面 · 查看更多 »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月面座標 · 查看更多 »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新!!: 本尼迪陨石坑和撞击坑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