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日向號戰艦

指数 日向號戰艦

日向(ひゅうが,當時由於使用舊假名遣,所以艦名的表示為ひうが)是大日本帝国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2號艦。於太平洋戰爭中期,改造成航空戰艦,「航空戰艦」只是因方便上的稱呼,於正式的艦籍中仍為戰艦。艦名的來源為日本宮崎縣的舊國名,因此艦內神社所供奉的是來自宮崎神宮的分神。該艦名在帝國海軍只有1代,於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日向(ひゅうが)」所繼承。.

54 关系: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千歲號航空母艦台灣空戰大和级战列舰大淀號輕巡洋艦大日本帝國太平洋战争宮崎神宮宮崎縣宇垣纏少将中將中途岛海战丰田副武三笠號戰艦九六式二十五毫米高角機槍廣島縣令制國伊势级战列舰伊勢號戰艦伊麗莎白女王級戰艦彗星俯衝轟炸機信濃號航空母艦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第1艦隊 (日本海軍)瑞鳳號航空母艦瑞鶴號航空母艦瑞雲水上偵察機聯合艦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菲律賓海海戰衣阿华级战列舰飞行甲板護衛艦 (日本)軍艦旗轟炸吳市 (1945年7月)航空戰艦長門號戰艦雷伊泰灣海戰陣亡排水量東伏見宮依仁親王松田千秋河內號戰艦溥仪满洲国戰艦海上自衛隊日向礁日向級護衛艦...日向號護衛艦旗艦扶桑级战列舰打撈 扩展索引 (4 更多) »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

千代田號航空母艦的前身是千代田號水上飛機母艦,可以載24架水上飛機或12架水上飛機和12艘小型潛艇,也可以用來運送燃油,千代田號和其同型艦千歲號在水上飛機母艦時已參加中日戰爭,1942年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一下子失去4艘主力航空母艦,為了補充損失故決定把其他軍艦或商船改造成航空母艦,當中包括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 1943年2月1日至12月21日,千代田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改工程,其航空母艦設計類似祥鳳級輕型航空母艦。.

新!!: 日向號戰艦和千代田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千歲號航空母艦

千歲(ちとせ)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艦船。千歲型的一號艦。在當初建造時為水上機母艦,在太平洋戰爭中改裝成航空母艦。姐妹艦為「千代田」。.

新!!: 日向號戰艦和千歲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台灣空戰

臺灣空戰或台灣近海航空戰(台湾沖航空戦,Formosa Air Battle)發生於1944年10月12日至10月16日,地點位於臺灣島及台灣東方海上,是日本軍航空部隊與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之間爭奪制空權的一連串大規模空戰,此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空戰。 由於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逼近台灣海域求戰,日軍在作戰中投入大量戰機、轟炸機,並蒙受沉重損失,致使日軍在後續的菲律賓戰役缺乏足夠戰機掩護部隊,使聯合艦隊後續發動的雷伊泰灣海戰遭受重創。.

新!!: 日向號戰艦和台灣空戰 · 查看更多 »

大和级战列舰

大和級戰艦(やまとがたせんかん)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由海軍省管理)所建造戰艦的艦型,同時該艦在當代亦採用了多項新技術打造,亦是人類歷史上所建造過排水量最大的戰艦。 近年出現在不少日本電玩、動畫、漫畫、塑料模型而重新廣為人知。特別是《宇宙戰艦大和號》令其知名度上昇及更大眾化。今日的「大和」可以說是日本人最熟悉的軍艦,但在太平洋戰爭中大和的存在是軍事機密,一般日本人幾乎全不知道。當時的日本人以為長門型戰艦的長門與陸奧為海軍主力。.

新!!: 日向號戰艦和大和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大淀號輕巡洋艦

大淀號輕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艦名來源為宮崎縣內最大的河川大淀川。大日本帝國海軍最後的聯合艦隊旗艦。為昭和十四年度的中通過建造,日軍在官方文書上稱為巡洋艦丙昭和13年9月19日付 海軍省『昭和14年度海軍軍備充実計画細項ニ関スル対大蔵省説明資料』、昭和13年7月11日付 艦政本部総務部第一課『次期補充計画艦種ノ仮称ニ関スル件覚』など。,又稱丙型巡洋艦。.

新!!: 日向號戰艦和大淀號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日向號戰艦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日向號戰艦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宮崎神宮

宮崎神宮(みやざきじんぐう)是位在日本宮崎縣宮崎市的神社,舊社格為官幣大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

新!!: 日向號戰艦和宮崎神宮 · 查看更多 »

宮崎縣

宮崎縣()位於九州東南部,東瀕太平洋、南接鹿兒島縣、西接熊本縣、北接大分縣。首府位於宮崎市。前任宮崎縣知事為日本藝人東國原英夫,無黨籍,任期為2007年1月23日至2011年1月20日。現任宮崎縣知事為,無黨籍,任期自2011年1月21日至今。.

新!!: 日向號戰艦和宮崎縣 · 查看更多 »

宇垣纏

宇垣纏(うがき まとめ)(,1890年2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是旧日本海军將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联合舰队参谋长。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后,宇垣缠带领最后一支特别攻击队出击自杀。.

新!!: 日向號戰艦和宇垣纏 · 查看更多 »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新!!: 日向號戰艦和少将 · 查看更多 »

中將

中將是許多國家軍隊中的職銜,介於少將和上將之間。這個職銜的來源可追溯至中世紀中,在戰場上接受上將的命令,再傳達下去的那個人。中文里的中将一词是来自于日本军制,日本军制中的中将来自于日本古代官职。 在美國等國,陸軍、空軍及陸戰隊的中将称为Lieutenant General,海军中将称为Vice Admiral;英国空军中将则特称为Air Marshal。 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国人民解放军、俄羅斯聯邦軍及英国皇家海军(2001年后改为3星)等国中将的军衔标志为两颗星,在美国军队及韩国國軍、德國聯邦國防軍及日本自衛隊等受美军影响较深的軍隊中,中将級別的军衔标志通常為三颗星,而法国军队及其他前法属殖民地国家,中将军衔标志为四颗星。 中華民國國軍中将主要主要担任军长的职务,以及區域指揮官、司令官等。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中將外,尚存在有「軍醫中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中將稱Generaloberstabsarzt,海軍軍醫中將稱Admiraloberstabsarzt)。 在美國建國初期,中將為美國陸軍的最高軍銜。因為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生前所擔任的最高軍銜就是中將。.

新!!: 日向號戰艦和中將 · 查看更多 »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新!!: 日向號戰艦和中途岛海战 · 查看更多 »

丰田副武

丰田副武(豊田 副武,),日本海軍大將。第29代、第30代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長官。后任第19代軍令部总長。 1885年(明治18年)5月22日出生于大分县速見郡杵築町(現杵筑市)。1904年(明治35年)12月17日,日本海軍兵学校第33期180名中以第107位入校。1905年11月28日以171名中第26位毕业。以海軍少尉候補生进入橋立号2等巡洋艦服役。1906年2月15日随练习舰队进行远洋航行训练。8月25日归航。之后在日進号装甲巡洋艦和朝露号驱逐舰服役。12月20日,任官為海軍少尉。之后在海軍炮术学校、海军水雷学校、海军大学进修。1917年升任海军少佐,进入日本海军省担任軍事参議官副官,后出任日本驻英大使馆海军武官(補佐官)。1927年任第7潜水队司令。1928年任海軍省教育局第1課長。1930年任日向号战列舰舰长。1931年晋升海军少将、海軍軍令部参謀第2班長。1933年任联合舰队参謀長兼第1艦隊参謀長。1935年任海軍省教育局長,同年晋升海军中将、海軍省軍務局長。 1937年任第四艦隊司令長官。1938年11月15日改任第二艦隊司令長官。1939年任海軍省艦政本部長。1941年晋升海军大将、吴鎮守府司令長官。10月,东条英机内阁组建,欲任命他为海军大臣,但被他拒绝。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任軍事参議官。1943年,任横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1944年5月3日,联合舰队司令長官古贺峰一大将飞机失事遇难,丰田副武接任司令长官。战争后期,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连遭惨败,1945年4月,包括大和号战列舰在内的第二舰队在丰田副武的命令下组成海上特攻队,前往冲绳实施海上特攻。4月7日,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旗舰大和号被击沉。4月25日,丰田副武兼任海軍总司令長官。5月1日,兼任海上護衛司令長官。5月29日,任軍令部总長,力主将战争进行到底。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丰田副武以战犯嫌疑被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最终裁决他无罪释放。10月15日退休,11月30日编入预备役。1957年(昭和32年)9月22日死去,享年72岁。.

新!!: 日向號戰艦和丰田副武 · 查看更多 »

三笠號戰艦

三笠(みかさ)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為敷島級戰艦四號艦,以奈良縣的三笠山命名。同級艦有敷島、初瀬、朝日。 在1904年(明治37年)日俄戰争中,擔任聯合艦隊旗艦、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大將座艦。現在於横須賀市的三笠公園以紀念艦形式保存。.

新!!: 日向號戰艦和三笠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九六式二十五毫米高角機槍

#重定向 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

新!!: 日向號戰艦和九六式二十五毫米高角機槍 · 查看更多 »

廣島縣

廣島縣()位於日本本州西端中國地方,並面向瀨戶內海的一個縣。是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劃之一。東接岡山縣、北接鳥取縣與島根縣、西鄰山口縣、南濱瀨戶內海。首府位于廣島市。.

新!!: 日向號戰艦和廣島縣 · 查看更多 »

令制國

令制國,又稱律令国,是古代日本在律令制下所設置的地方行政區劃,自奈良時代開始實施,直到明治初期的廢藩置縣為止。令制國依國力分大國、上國、中國、小國,底下有郡,郡分三個級別:大郡四十里,中郡二十里,小郡五里。一里五十戶,故一郡最多二千戶、最少二百五十戶。一個令制國有數個郡,相當古代中國一個縣長到縣令管轄的戶口數。 令制國的行政機關稱為「國衙」或「國廳」,國衙所在地或國衙為中心的都市稱為「國府」或「府中」。 現在日本人有時會以令制國的名稱來稱自己的故鄉,因為比起日本現行行政區劃,特別在關東以西地區,就算是劃在同一都道府縣,每個舊令制國的風土民情還是會有些許不同,甚至在一個舊令制國中也會依照地區而有不同的習俗,例如讚岐國所在的香川縣,就依習俗而分為東讚地區與西讚地區。.

新!!: 日向號戰艦和令制國 · 查看更多 »

伊势级战列舰

伊势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戰艦,共造2艘。.

新!!: 日向號戰艦和伊势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伊勢號戰艦

伊勢(いせ)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為日本海軍)的戰艦,伊勢型戰艦1號艦。 艦名的來源為三重縣的舊國名#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34頁,該名稱在戰後由海上自衛隊的日向型護衛艦(ひゅうが型護衛艦)2號艦「伊勢(いせ)」所繼承。戰艦「伊勢」的歷代艦長中為著名指揮官輩出,包括有山口多聞和古賀峯一等。.

新!!: 日向號戰艦和伊勢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艦

#重定向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新!!: 日向號戰艦和伊麗莎白女王級戰艦 · 查看更多 »

彗星俯衝轟炸機

#重定向 彗星艦上轟炸機.

新!!: 日向號戰艦和彗星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信濃號航空母艦

信濃號航空母艦(信濃,假名:しなの,平文式羅馬字:Shinano)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為二次大戰裡艦體最大、排水量最重的航空母艦,在完成長達五年斷斷續續的建造工作後,首次出航僅17小時即被美國海軍的「射水魚號」潛艇所擊沉。 「信濃號」原作為「大和級」戰艦的三號艦進行建造,暫定名為「110號艦」。隨著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告急,帝國海軍對航空母艦的需求大為提高,故因應戰爭需求,將尚未完成的「110號艦」改造成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信濃號」,源自日本古代令制國之一的「信濃國」。由於日軍在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的失敗中損失了三艘主力航艦,故加速了「信濃號」的建造進度。「信濃號」擁有「大和級」的戰艦級別堅固船體,超出一般航空母艦的標準,同時它也受到「大鳳號」的影響,鋪上了相當厚實的裝甲保護飛行甲板。 「信濃號」於1944年11月在未完成的情況下投入服役,隨後自橫須賀海軍工廠移至吴海军工厂完成裝修,但被回航中的美軍潛艇攻擊而擊沉,包含艦長大佐在內共1,435名水兵和民間工作者陣亡,為目前下水的航空母艦服役時間最短、也是至今被潛艇擊沉的最大排水量軍艦。信濃號的排水量噸位,一直到1961年美國海軍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服役才將其超越。.

新!!: 日向號戰艦和信濃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1航空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一個艦隊,沿革上轄有航空母艦及基地航空部隊。.

新!!: 日向號戰艦和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1艦隊 (日本海軍)

1艦隊為舊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部隊。1903年12月26日由常備艦隊分割為二,再編制成軍。此時分離之第2艦隊成為常設艦隊,設置為決戰艦隊之主力戰艦,也經常與第二艦隊組成連合艦隊。第1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作戰行動中出撃機會較少,尤其是戰艦構成的第2戰隊常時停泊在柱島,故被揶揄為「柱島艦隊」。1944年2月25日解散。.

新!!: 日向號戰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瑞鳳號航空母艦

鳳(ずいほ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祥鳳級航空母艦2號艦。該艦最初是作為補給艦而設計,前身艦名為高崎,後來在華盛頓海軍條約期限過後改裝為航空母艦。.

新!!: 日向號戰艦和瑞鳳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瑞鶴號航空母艦

(瑞鶴,平假名:ずいかく,羅馬字:Zuikaku)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海軍的大型航空母艦。翔鹤级航空母舰的二號艦。 www.history.navy.mil.

新!!: 日向號戰艦和瑞鶴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瑞雲水上偵察機

雲水上偵察機(編號E16A)是日本帝國海軍最後的水上偵察機,1941年以"十六試水上偵察機"為題目委託愛知飛行社研製,當中要求最快時速為463公里/小時和最遠航程為2500公里,並要求能掛上250公斤炸彈執行俯衝轟炸和良好的機動性兼任水上戰鬥機。.

新!!: 日向號戰艦和瑞雲水上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聯合艦隊

聯合艦隊(連合艦隊、れんごうかんたい),一般指大日本帝國海軍編成的艦隊種別之一,然亦可解釋為由二隊以上的獨立艦隊編成的海上作戰部隊,略稱GF(Grand Fleet)。.

新!!: 日向號戰艦和聯合艦隊 · 查看更多 »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又名:連合艦隊司令長官)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外戰部隊聯合艦隊的指揮官。 為親任官(親補職),中將以上的艦隊司令長官經鎮守府長官向海軍大臣推薦,由日本天皇任命。最初只是負責聯合艦隊所属各部隊的指揮,1944年(昭和19年)之後於作戰的場合有需要時可指揮鎮守府其他部隊,1945年(昭和20年)5月設海軍總隊司令部之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兼任海軍總隊司令長官,變成實際上擁有指揮海軍全部軍隊的權限。.

新!!: 日向號戰艦和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海海戰

菲律賓海海戰(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 日本則稱為馬里亞納海戰,マリアナ沖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间的一次海戰,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對決,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6月19日持續至6月20日,战场在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附近海域。 1942年下半到1943年上半,盟軍藉由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奪得太平洋戰場優勢,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著名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尼、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1944年上半兩條戰線都已迅速接近日本,勢不可檔。 為了進一步削弱日本的工業力,盟軍需要佔領地位重要、位處日本「絕對國防圈」上的馬里亞納群島做為B-29戰略轟炸機基地,尼米茲派出手中的得力戰將、中途島戰役的英雄斯普鲁恩斯中將執行攻佔馬里亞納的任務,其手上握有第五艦隊15艘航空母艦的重兵,6月15日在塞班島成功登陸,由於進展順利,斯普鲁恩斯原訂18日攻佔關島。 日本總部也意識到美軍的企圖,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峰一成為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号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里亞那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戰役結果日軍損失三艘航空母艦、378架飛機。 此戰役影響甚大,日本喪失西太平洋制海權,艦隊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慘重,艦載機消耗殆盡,使之無法在4個月後的史上最大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派出飛機支援艦隊,美軍則大獲全勝,只有少數艦隻輕傷,鞏固了塞班的登陸,接下來2個月逐步將馬里亞納佔領,也有了直接以B-29轟炸日本本土的實力,同時與麥克阿瑟的戰線形成夾擊菲律賓群島的態勢。 马里亚纳海战的落敗标志着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已經不复存在,日本的東條英機政權在此期间倒台。.

新!!: 日向號戰艦和菲律賓海海戰 · 查看更多 »

衣阿华级战列舰

愛荷華级戰艦,是美國海軍建成的排水量最大也是最新銳的一级戰艦。這一級戰艦因日本帝國投降簽字儀式於其3號艦密蘇里號上進行而名揚萬里,同時,首艦愛荷華號因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需要,而成為歷史上唯一一艘有浴缸的戰艦。此外,愛荷華級戰艦也是世界上最晚退役(1990年代)的戰艦,4艘同型艦仍保存至今。 由於愛荷華級的繼承艦——蒙大拿級的取消建造,使得這一級戰艦成為美國海軍實際上的最後一級戰艦。.

新!!: 日向號戰艦和衣阿华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飞行甲板

航空母舰上的飞行甲板是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小型的海上流動飞机场。在一些不以航空为主要任务的小型海军舰艇上,直升飞机和一些垂直起降的飞机起降地也称为飞行甲板。.

新!!: 日向號戰艦和飞行甲板 · 查看更多 »

護衛艦 (日本)

護衛艦 (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對其所配備的中大型軍用艦艇的特殊分類命名,其噸位與性能和其他國家包括直升機航空母艦、兩棲登陸艦、驅逐艦和巡防艦之類的水面戰鬥艦隻相當。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是懸掛自衛艦旗、由自衛官操作的船隻,由於戰後憲法規定日本不能擁有軍隊,因此自衛隊名義上只能作為日本的自我防衛武力之用,其所属军用舰均僅称為自衛艦。但在國際法的角度上,日本的護衛艦實際上是視同軍艦的一類。.

新!!: 日向號戰艦和護衛艦 (日本) · 查看更多 »

軍艦旗

軍艦旗(FIAV符号:)是軍艦悬挂以表示所屬海軍的海上旗幟,同时亦表明了船只的军用身份,通常在艦尾或主桅悬挂。在航行及日出至日落的停泊期间均会悬挂军舰旗。部分国家的海军在作战中往往会同时在桅杆上悬挂几面船旗,因为传统上认为降下船旗代表投降。 根据《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0條约定潜水船及其他水中航行機器,在沿岸國的領海時必須在海面上航行並懸掛起所屬的旗幟。对潛艇而言,如懸掛起軍艦旗則與其他軍艦無異,在沿岸國的領海時無損其通航權。 政府船只(如海岸警卫队)及商船另有设计商船旗,若干海军另有制定舰首旗,悬挂在舰首。.

新!!: 日向號戰艦和軍艦旗 · 查看更多 »

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重定向 吳港空襲.

新!!: 日向號戰艦和轟炸吳市 (1945年7月) · 查看更多 »

航空戰艦

#重定向 航空战列艦.

新!!: 日向號戰艦和航空戰艦 · 查看更多 »

長門號戰艦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下以為日本海軍)的戰艦#達大正5年5月p.12『達第七十八號 軍備補充費ヲ以テ本年度建造ニ着手スヘキ戰艦及二等巡洋艦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大正五年五月十三日 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戰艦 長門ナガト|横須賀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天龍テンリウ|佐世保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 二等巡洋艦 龍田タツタ』。長門型戰艦1號艦。其命名取自舊長門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為日本海軍的象徵,廣為日本國民所熟悉。在日本戰敗後被美國軍隊接收,後在原子彈實驗中沉没。.

新!!: 日向號戰艦和長門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新!!: 日向號戰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陣亡

陣亡(Killed in Action,簡稱KIA)是軍隊當中廣泛用來描述部隊傷亡人員的軍事用語,意指在戰爭中遭受敵軍攻擊或是而死亡的士兵。美國國防部聲明,已經陣亡的軍士主要是遭受敵軍的攻擊,無力反擊時死亡,陣亡士兵來源不包括交通事故、恐怖主義及其他「非敵軍」的原因,陣亡所意指可包括在前線作戰的戰鬥隊伍和陸海空的後援隊伍中的士兵。 KIA代表一個士兵在戰爭中受到攻擊而在到达医疗设施前死亡。而「受傷而死亡」(Die of Wounds,簡稱DOW)意指士兵生還至接受醫學治療,但是依然不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制定DWRIA取代DOW(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然而歷史上軍隊與歷史學家都使用前一種首字母縮略字(即KIA)。美军从二战以来都会将战争中失踪的军人在之后归类为失踪推定战死,如曾很短暂地被认定为失踪但一年后就被修改为战死尸体未寻获,在62年后因寻获遗体被修改分类为战死尸体确认(美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称为accounted for,未确认尸体者称为unaccounted for有时也会写成missing,如就朝鲜战争美军尚有八千左右missing,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仍认定这些人活着,事实上民法都规定平民在失踪七年后即推定死亡的)。 日本至二战为止,对于战争中死亡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当时出版的(也包括二战后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中)战死包括KIA和DOW两种情况,而军人在战场病死称为战病死,如一号作战中日军战死一万二千余人,但是战病死(实际为缺少营养的并发症,也就是大部分饿死)也有同样数目且日军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死伤比例为一比二甚至接近一比一的情况。不管军人平民因为卷入战争而失去生命称为战没。但是在现代也有一些日本文献开始将日军死于一场战役的军人统称为战死。.

新!!: 日向號戰艦和陣亡 · 查看更多 »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称为满载排水量,或重排水量,船舶不装载货物时船体和机舱等部分的总重量称为空船排水量,或轻排水量,如未指明时,船舶的排水量多指满载排水量。排水量是表示船舶吨位的众多指标之一,缩写作DT(Displacement Tonnage),与净吨位(NT)、总吨位(GT)或载重吨位(DWT)等是不同的概念。 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在水中船舶在竖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即其重量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 kg/m³,而淡水的密度则约为1000 kg/m³。当船舶从海域驶入内河或由内河出海时,船舶的吃水会有所变化,而船舶的总重量不变,其排开水的重量同样保持不变,即船舶的排水量不因所处水域水密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新!!: 日向號戰艦和排水量 · 查看更多 »

東伏見宮依仁親王

東伏見宮依仁親王(ひがしふしみのみや よりひとしんのう、庆应3年旧暦9月19日(1867年10月16日) - 1922年(大正11年)6月27日),日本的皇族、海軍軍人。 伏見宮邦家親王王子。官位至元帥海軍大将・大勲位・功三級。妃岩倉具定公爵長女周子(かねこ)。.

新!!: 日向號戰艦和東伏見宮依仁親王 · 查看更多 »

松田千秋

松田千秋(まつだ ちあき,),大日本帝國海軍軍官,海軍兵學校第44期畢業生,最終階級為海軍少將。曾經擔任日向號戰艦、大和號戰艦艦長、司令等職務。戰後成為企業家,並擁有超過一百項專利。.

新!!: 日向號戰艦和松田千秋 · 查看更多 »

河內號戰艦

河內()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河內級無畏艦的一號艦,得名自今屬大阪府的河內國。本艦於1914年參與青島戰役,並以艦砲對德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但除此之外並無參與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事。此艦的彈藥庫於1918年7月12日意外殉爆,造成艦上約600名官兵身亡,艦體亦於不久後沉沒。.

新!!: 日向號戰艦和河內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日向號戰艦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日向號戰艦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日向號戰艦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海上自衛隊

海上自衛隊(,Japan Maritime Self-Defense Force),簡稱海自(,JMSDF),是日本自衛隊的海上部隊,成立於1954年7月1日,全體武職人員稱「海上自衛官」。由於現行日本憲法的限制,因此編制上跟武器都是偏重防衛,原則上不配備具侵略性的艦種(如航空母艦、巡洋艦和核子動力潛艇等)以及兵種(如海軍陸戰隊)。其主要任務是防衛日本領海,但近年來開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目前兵力約44000人左右,擁有各式艦艇152艘,主要基地5座(橫須賀、佐世保、、、)。与陆上自卫队不同,海上自卫队是直接沿用了二次大戰前的大日本帝国海军军旗。 由于吸收了太平洋戰爭的經驗,海上自衛隊以對於反潛與的高度重視而聞名,訓練也集中在這兩項,這兩項是海上自衛隊的長處;其中扫雷排名世界第一,反潜能力仅次于美国海军。海上自卫队拥有4个八八舰队,各配备1-2艘神盾舰,同时其余的反潜护卫舰均配备近中程防空导弹,弱點則是水面力量面對空中武力顯得脆弱,必須依賴航空自衛隊,而航空自衛隊的主要任務是防衛日本島嶼。.

新!!: 日向號戰艦和海上自衛隊 · 查看更多 »

日向礁

日向礁是中国黄海上的一个不可居住的暗礁石,乃江苏省盐城市外海沙洲岛,离水面下7.8米,距离韩国可居岛西侧48公里。日向礁不是岛屿,不可作为领海基点和专属经济区的起点。2012年初,大韓民國主張日向礁屬韓國領土,改名為可居礁(가거초),劃歸全羅南道新安郡黑山面管理,並开始兴建观察基地人工岛。.

新!!: 日向號戰艦和日向礁 · 查看更多 »

日向級護衛艦

日向級護衛艦(ひゅうが型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的一個直升機護衛艦(Helicopter Destroyer, DDH)艦級。但有別於日本原本擁有的榛名級與白根級直升機護衛艦,艦身構造較為接近配置有可以供直升機起降的大型甲板與機庫之驅逐艦,日向級擁有與他國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接近的艦體構造、功能與噸位。在後續的出雲級登場之前,日向級曾一度是日本在二戰結束、帝國海軍解散後所造過排水量最大的軍艦。新艦由海上自衛隊設計,IHI海洋聯合負責建造。 設計原則依照小型航空母艦或兩棲突擊艦,與此設計方式相似的還有義大利海軍13,850噸的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西班牙海軍17,000噸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與英國皇家海軍21,000噸的無敵級航空母艦。 根據其預算編列年度,日向級首號艦日向號在建造時的,曾使用過16DDH(其中的16代表平成16年)的暫時代號。.

新!!: 日向號戰艦和日向級護衛艦 · 查看更多 »

日向號護衛艦

日向號護衛艦(ひゅうが,羅馬字/英文:JS Hyūga, DDH-181)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一艘直升機護衛艦(在實際上與直升機航空母艦或兩棲攻擊艦構造類似),是日向級護衛艦的首號艦。日向號的艦名繼承於日本帝國海軍的伊勢級戰列艦二號艦——日向,而其名稱又源自於令制國制度時代的日向國(範圍約與今日的宮崎縣相當)。根據其預算編列年度,日向號在建造時的也曾使用過16DDH(其中「16」意指平成16年)的臨時代號。.

新!!: 日向號戰艦和日向號護衛艦 · 查看更多 »

旗艦

旗舰(Flagship)亦称指挥舰,是海军舰队、海上舰艇编队的指挥所,或是舰队、编队司令官所在的舰。由於海軍傳統,會把本艦指揮官官職旗(rank flag)懸掛於桅杆,而艦隊司令官也有其特定旗幟,當指揮官在某特定船艦上,該艦應升起其官職旗。所以此艦稱為指揮官的「旗艦」。 因此,“旗艦”並非一個艦隊中某個固定的船艦。在早期風帆時代,軍艦以大取勝,而且指揮官與其幕僚也需要較大空間進行作戰計畫和會議討論,所以指揮官通常搭乘艦隊最大之军舰,此艦是固定的,非不得已(如戰損)不會變動。但20世紀以後,軍艦空間增大、防護增強、通信技術改良,主要水面艦都能提供指揮服務,因此艦隊指揮官也逐漸以艦隊中速度最快、指挥技術條件最好的船隻為旗艦,为保证指挥官的安全一般是以巡洋舰作为旗舰,而不是最大船艦(例如航空母艦或戰列艦)。.

新!!: 日向號戰艦和旗艦 · 查看更多 »

扶桑级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國海軍引進金剛級戰艦後,在1910年代由日本國內首度設計建造的戰艦級別,也是日本海軍第一款服役的超無畏艦。本級艦最顯眼的特色有著極為高聳的。.

新!!: 日向號戰艦和扶桑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打撈

打撈(英文:Marine salvage)是一種於水域進行尋回屍體或者物件的技術。.

新!!: 日向號戰艦和打撈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