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界東聯網

指数 新界東聯網

新界東聯網標誌 新界東聯網(全稱新界東醫院聯網,New Territories East Cluster)是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地區性醫院聯網,於2001年10月成立,負責服務沙田區、大埔區、北區及部份西貢區居民約132萬人口;現任總監為羅思偉醫生(此前為總辦事處策略發展總監)。.

22 关系: 大埔大埔區大埔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上水医生北區 (香港)北區醫院圓洲角紓緩治療白普理寧養中心西貢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診所醫學院醫院管理局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沙田沙田區沙田醫院沙田慈氏護養院

大埔

大埔,可以指:.

新!!: 新界東聯網和大埔 · 查看更多 »

大埔區

大埔區(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它的總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是香港第二大行政區域。根據2016年中統計,大埔區人口為303,926人。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新!!: 新界東聯網和大埔區 · 查看更多 »

大埔醫院

大埔醫院(Tai Po Hospital)是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的一間公立醫院,座落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全安路9號,毗鄰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佔地約4.46公頃,成立於1981年。現在由醫院管理局所管理,隸屬新界東醫院聯網。 全院由主座大樓及綜合大樓組成,週圍設有青蔥休憩空地,為病人提供作康復運動之用。現時醫院共有827張病床;包括467張普通科病床及360張精神科病床。 目前,醫院主要接收轉介自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北區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及在醫管局中央護理輪候名冊內的病人。.

新!!: 新界東聯網和大埔醫院 · 查看更多 »

威爾斯親王醫院

威爾斯親王醫院(Prince of Wales Hospital),簡稱威院,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沙田圓洲角提供第三層醫護服務的大型公立地區綜合醫院,亦是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醫院。 現時醫院有1,600多張病床及超過4,800名員工,是新界東部的區域龍頭醫院,服務範圍廣泛,與沙田慈氏護養院、白普理寧養中心、沙田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大埔醫院及北區醫院組成新界東聯網,為沙田及北區的居民提供服務,並提供24小時急症服務。附設李嘉誠專科診所,提供全面的專科門診服務。.

新!!: 新界東聯網和威爾斯親王醫院 · 查看更多 »

上水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内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

新!!: 新界東聯網和上水 · 查看更多 »

医生

醫生又稱醫師,在中國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会对师长的敬称)。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中國大陸北方人中也常用。 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

新!!: 新界東聯網和医生 · 查看更多 »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新!!: 新界東聯網和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北區醫院

北區醫院(North District Hospital)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保健路9號,成立於1998年2月27日,是香港首間由醫院管理局全盤計劃和興建的公立普通科醫院,歷時3年2月建成,並於1998年11月14日開幕,隸屬於新界東聯網。快速的興建是為了服務人口急速增長的北區。醫院用地前身為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的天祥營。 北區醫院提供了24小時急症室服務、日間醫療護理服務和社康護理服務,設超過600張住院病床、專科門診服務以及日間醫療護理和社康設施。現時的北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名單中有兩位重要成員,包括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羅思偉醫生和北區醫院行政總監孫天峯醫生。.

新!!: 新界東聯網和北區醫院 · 查看更多 »

圓洲角

圓洲角(Yuen Chau Kok)位於香港沙田區,70m,昔日叫圓洲(Yuen Chau),曾是個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後因沙田填海工程而與小瀝源和沙田圍等地連接在一起,現已成爲城門河人工河道東岸「城河東」區域的一部分。.

新!!: 新界東聯網和圓洲角 · 查看更多 »

紓緩治療

#重定向 和缓医疗.

新!!: 新界東聯網和紓緩治療 · 查看更多 »

白普理寧養中心

白普理寧養中心(英語:Bradbury Hospice)是香港首間專為末期病人提供善終服務的院舍,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亞公角亞公角山路17號。在1992年11月7日,正式由善終服務會成立,自從1991年12月1日由醫院管理局管理的。 白普理寧養中心主要為病人提供癌症治療服務、善終服務,哀傷服務小組在病人離世後為其家人提供全面的哀傷支援服務。 另外,白普理寧養中心也為醫科學生、醫生、護士及其他專業人員提供教學服務,包括研習班、講座及課程。1995年5月,開始與醫院管理局的深造學院合辦善終護理服務證書課程。 File:BradburyHospice_MemorialPlate_1.jpg|紀念銅牌(一) File:BradburyHospice_MemorialPlate_2.jpg|紀念銅牌(二) File:BradburyHospice_MemorialPlate_3.jpg|紀念銅牌(三).

新!!: 新界東聯網和白普理寧養中心 · 查看更多 »

西貢區

西貢區(Sai Ku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面積12,680公頃,當中包括東面水域內的70多個島嶼,傳統的市鎮中心爲西貢市,不過自198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於西貢區南部的將軍澳開發新市鎮後,西貢區的城市化和商業活動都集中在將軍澳新市鎮,而西貢市維持較低程度的開發狀態。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統計,西貢區人口有461,864人,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南面的將軍澳新市鎮。自西貢區西南部大上托的安達臣道石礦場於2013年底停止營運後,政府啟動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計劃,在石礦場原址進行城市發展。 由於西貢區大部份地方都未開發,維持原來的自然郊野狀態,多年前開始已被譽爲「香港後花園」,成為市民日常郊遊的好去處;而除了西貢市、將軍澳和即將開發的安達臣道石礦場以外,西貢區較爲集中的居住區還包括蠔涌和清水灣半島東岸。.

新!!: 新界東聯網和西貢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新界東聯網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为 CUHK),簡稱中文大學、中大,是一所坐落於香港沙田馬料水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学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顶级大学在香港的延续。創校教授為民國時期著名大儒、專家和國民政府及行憲後中華民國政府要員。大學所合併的三所書院中的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前身為1845年起始的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建立的享有極高聲譽的教會及私立大學,是香港历史源流上最远久的高等学院。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合并香港高等學校而成立,並於1966年開辦香港首間研究院,是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李卓敏:《開辦的六年》(1969年)頁38至48,也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辦學的大學,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中大的創立打破了英國殖民地只允許一所高等學府存在的慣例,並成功掀起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具歷史及時代意義。葛量洪爵士著、曾景安譯(1984年),《葛量洪回忆录》,广角镜出版社发行,ISBN 962-226-069-1,頁205。“港府和港大在當時否決興辦中文大學有很多原因,除了經費和師資問題,還有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政府不希望見到香港同時出現兩所大學,擔心中文大學的存在會與原有的香港大學分庭抗禮,不單分散資源,更甚者會影響港府集中制定高等教育政策”《中文大學校刊》一九八一年秋(1981年),頁9。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但校方目前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只有某些部門同時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 該校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該地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沃爾夫數學獎、勒諾多文學獎和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以及包括嶺南大學、香港大學等在内的等高校的校长,系唯一具有獲得國際頂級獎項的校友以及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香港教育歷來產生的諾貝爾獎等級的學者中,有67%是中大的校友、教授(參見主欄目香港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生獲得羅德獎學金(譽為本科“諾貝爾獎”)的數目為香港最.

新!!: 新界東聯網和香港中文大學 · 查看更多 »

診所

診所,又名診療所、醫務所,是規模比醫院小的醫療機構,通常只設有門診服務和藥房,有如健康院。診所有政府開設的,也有私人營辦的,還有一些診所由慈善機構開辦。診所也有分提供一般醫療服務的普通科診所,主要由內科或家庭醫生應診。至於專門針對特定醫療分科,例如眼科、胸肺科、骨科、兒科、泌尿科、皮膚及性病科、婦產科等,都是專科診所,專科診所都會由有關分科的專科醫生應診。此外,診所也包括專門提供牙科服務的牙科診所。雖然診所一般都是指西醫診所,但也有診所是專門提供中醫服務,通常稱為中醫診所。 診所大多不設住院、急症室和手術室等,但部分診所可以進行小手術。當然也有一些大型診所,其醫護設施及服務齊全,媲美大型醫院,例如新加坡政府所开办的综合诊疗所。醫生自行私人開業的診所,其名稱也常用「診所」二字,例如「梁醫生耳鼻喉科診所」。它們沿用自己從前名字,例如美國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

新!!: 新界東聯網和診所 · 查看更多 »

醫學院

醫學院是高等教育體制下的一個學院,課程安排主要是以培養和醫學相關專門人才和研究人員為目的。醫學院的科系和研究所,大致可分為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 臨床醫學部分包括了醫學系、中醫學系、牙醫學系、藥學系、語言病理學、護理系、醫檢系、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呼吸治療學系、營養學系、公共衛生學系、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等,以培養醫生、藥師、醫檢師、護理師、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與醫放師等直接與維護人類生命安全有關職業的人才。有些藥學系在大學中會獨立成為藥學院,現也有營養學系在大學中會獨立成為營養學院。 基礎醫學部分主要以培養醫學方向的研究人才為主,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毒理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藥理學以及神經生物學等。 医学院会颁发医科或研究课程的学位。其入学要求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美国及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医学院都需要申请者先取得一个学士 学位方能报读,而英国及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医科课程则是开发给高中毕业生申请。在很多地区,入读医学院的竞争一般都很大,很多医学院的收生要求都很高。.

新!!: 新界東聯網和醫學院 · 查看更多 »

醫院管理局

醫院管理局(簡稱醫管局;Hospital Authority,縮寫作 HA)是一個香港法定機構,負責管理香港公立醫院及診所,執行香港政府的公共醫療政策,並向香港政府提出包括醫院收費及所需要資源等相關政策建議,以及培育訓練醫療人員、進行醫院服務相關研究等。 醫院管理局由內部多個委員會組織而成,向香港政府衞生首長(今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負責。截至2018年4月1日,醫管局管轄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8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截至2017年12月31日,醫管局合共提供28,329張病床,僱員人數約76,000人。各醫院及門診按其所屬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

新!!: 新界東聯網和醫院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通常簡稱為大埔那打素醫院;英文:Alice Ho Miu Ling Nethersole Hospital),是香港公立醫院之一,於1887年由倫敦傳道會創立,為香港第一所採用西法醫療的華人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今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隸屬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為一間地區綜合全科醫院,提供各專科門診和全日急診服務。新院自1997年1月起投入服務,提供400張病床。.

新!!: 新界東聯網和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 查看更多 »

沙田

#重定向 沙田_(香港).

新!!: 新界東聯網和沙田 · 查看更多 »

沙田區

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沙田區最北以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大埔區為界;西北以城門峽與荃灣區為界;西面以蝴蝶谷尖山隧道出入口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琵琶山與深水埗區為界;南面以沙田坳道與黃大仙區為界(山上沙田坳道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馬鞍山落禾沙里與西貢北的大埔區為界。根據政府統計處 《2014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香港人口概況》,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59,794人,為全港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亦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市鎮,主要為住宅用地,約有六成多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包括出租公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另有約29,000人居住在約48條原居民鄉村。此外,沙田區有四個輕工業區,包括大圍、火炭、小瀝源及石門。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

新!!: 新界東聯網和沙田區 · 查看更多 »

沙田醫院

沙田醫院(Shatin Hospital)成立於1991年12月2日,並於1994年2月1日全面開放。沙田醫院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亞公角亞公角街33號,城門河道之東南岸,隔河面對彭福公園及沙田馬場。 沙田醫院前稱「沙田護養院」。鄰近的醫療機構包括沙田慈氏護養院及白普理寧養中心。.

新!!: 新界東聯網和沙田醫院 · 查看更多 »

沙田慈氏護養院

沙田慈氏護養院(英語:Cheshire Home Shatin)是香港一間公立的延續護理醫院,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亞公角亞公角山路30號,由香港慈氏安養院基金會在1991年創立。現在是由醫院管理局管理,屬於新界東聯網。 護養院為各類病人提供服務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訓練、中途住宿設備、社工服務及X光檢查等。護養院為中度傷殘人士提供家庭式的住院環境,並鼓勵院友參與院舍的日常運作及管理,增加歸屬感。.

新!!: 新界東聯網和沙田慈氏護養院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