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斟鄩

指数 斟鄩

斟鄩,中国古代地名,是史书《左传》、《竹书纪年》等中出现的夏朝的王都,其真实性有待于考古发现。有说法认为二里头遗址即是斟鄩故址。斟鄩同时也是夏朝的同姓诸侯国,其故址约在今山东潍坊西南寿光、坊子一带。另有斟鄩位於今河南的說法。 斟鄩又作㘰(音同“斟”)鄩、斟寻、鄩。.

10 关系: 司马贞夏朝左传中國二里头遗址竹書紀年逸周书水经河南省潍坊市

司马贞

司马贞(679-732),字子正,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唐朝官员、历史学家。 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仅知司马贞官至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及弘文馆学士见于《史记索隐》序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开元时,任润州别驾。编纂有《史记索隐》三十卷。重要的史记集解者。《史记索隐》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成书,成书后不久司马贞逝世,年约五十三岁。.

新!!: 斟鄩和司马贞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斟鄩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斟鄩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斟鄩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 1959年徐旭生带领团队以《左传》《汉书·地理志》等关于禹和鲧的记载为依据,考证“嵩”、“告”二字,在河南嵩山脚下告成镇进行考古挖掘,但一无所获,徐旭生的学生却在距离目标地告成镇西北近百公里处的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中国早期部落遗址。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二里头遗址附近发现了偃师商城遗址。1960年以来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四处类似于宫殿的建筑遗址,命名为一、二、三、四号宫殿,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築遗址。 徐旭生本人认为,偃师西南二里头遗址及后来在附近发现的偃师商城遗址,实际上都是商朝人的城邑,不能因史记而区分为不同朝代;而邹衡认为,二里头是史记中记载的夏而不是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国家的起源,提供了原始的资料,有待后来人进一步论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碳14定年可追溯到公元前1750年。二里头遗址是第一个出土了青铜礼器并发现了青铜作坊遗址。.

新!!: 斟鄩和二里头遗址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新!!: 斟鄩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逸周书

《逸周书》又名《周书》、《周志》、《汲冢周书》,中国先秦史籍。《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于六艺,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別史類。 关于其来历,東漢蔡邕认为《逸周书》的作者是周公。有人认为是在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发自汲冢,但《汉书·艺文志》中已提到《逸周书》,现代学者推断今本《逸周书》是由晋人将汉代流传的《逸周书》同汲冢中出土的《周书》汇编而成。今本10卷,正文70篇,11篇有目无文。该书记录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和景王时代的历史事件。 其书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周书。谢墉为抱经堂本作序所说,“‘周书’本以总名一代之书,犹之‘商书’、‘夏书’也。”由于《尚书》中已有《周书》,把《汉志》著录的《周书》七十一篇改称《逸周书》,是比较方便的。今传本《逸周书》末有序,列举七十篇标题,加上序本身,恰合七十一篇之数。蔡邕《明堂月令论》--“《周书》七十篇,《月令》第五十三”,今本仍在第五十三。 《左传》、《国语》引《周书》多次,其内容在今《尚书》之中;《墨子》《战国策》也引《周书》多次,其内容在今《逸周书》中。《左传》引用《逸周书》时,称“周志”或曰“书”。.

新!!: 斟鄩和逸周书 · 查看更多 »

水经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水系的專著,約一萬餘字,作者晉代郭璞撰,另說是東漢桑欽撰。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地理類。 《水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多。《隋書·經籍志》載“《水經》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隋志》之郭“注”字为“撰”,郭璞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通志·艺文略》亦著录:“《水经》三卷,汉桑钦撰,郭璞注。”王禕《水經》序:“水經至新唐志始謂為桑欽作,又言一云郭璞作,蓋疑之也。”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为桑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觀其《涪水》條中,稱廣漢巳為廣魏,則決非漢時;《鍾水》條中,稱晉寧仍曰魏寧,則未及晉代。推文尋句,大概三國時。” 現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水經》與《水經注》各有兩套;桑欽所撰《水經》,或者郭璞作注之《水經注》都已失傳。酈道元所注的《水經》應是另外一部與桑、郭二人無關之“作者佚名”的地理書。 《水經》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 《水經注》則是酈道元在《水經》基礎上擴充撰成,記載的河流水道1252條,達三十萬餘字,共40卷。全文超過《水經》20餘倍。.

新!!: 斟鄩和水经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斟鄩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潍坊市

潍坊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人口935.7万。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著名的潍县战役發生地,目前當地有大型中國民兵基地由當地人組成部隊,亦有解放軍基地。此地擁有全國著名的兩個蔬菜基地,為中國北方大型的蔬菜生産地之一。中国二线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潍坊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0%,居山东第二位。辖4区6市2县。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潍坊2016年度全市完成GDP总量5746亿元,居地级市排名山东第4位,全国第32位;2014年度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46名; 潍坊市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也称作鸢都。為国际风筝联合会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国际风筝会”(又稱“風箏節”)慶典活動的固定舉辦地點。.

新!!: 斟鄩和潍坊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峕尋斟尋斟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