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抗日救亡运动

指数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吁请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出兵抗日的社会运动。.

51 关系: 华北事变华北地区南满铁路吉鸿昌吉林市多伦县大日本帝国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察哈爾省中华民国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國國民黨中共满洲省委中国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东北军东北抗日联军东方会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平市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周保中哈尔滨市冯玉祥关东军王光远社會運動瓦窑堡瓦窑堡会议田中义一马占山长春市陈恭禄陕北抗日李兆麟杨靖宇沈阳市清朝溥仪满洲满洲国日本日本军日本共產黨...总理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华北事变 · 查看更多 »

华北地区

华北、华北地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现时在政治、经济层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华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南满铁路

南满铁路是中國東北的一條鐵路的旧称。原属于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筑中东铁路南下支线(哈尔滨至旅顺)的长春至旅顺段。1897年8月与中东铁路干线同时动工,自旅顺向北、自哈尔滨向南同时铺设,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车。属于宽轨铁路(1524mm)。 日俄战争期间,中东铁路支线旅顺至公主岭段被日军占领,改为與日本國內相同的窄轨轨距(1067mm)。當時所使用的機車有部分於改建為标准轨距後被賣至台灣,供當時興建中之縱貫線鐵路使用(當時被編為80號型,戰後改稱為CK80型)。1905年日俄《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以长春宽城子站为界,以南的铁路交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 为管理南满铁路,日本于1906年11月26日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总部设在东京。於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後,將战時所修改的窄轨轨距再更改為标准轨距。該公司后又获得了安奉铁路(安东至奉天)、抚顺铁路(奉天至抚顺)、牛庄铁路(大石桥至营口)的路权,其铁路從奉天再向東延,直達中朝边境的安东,与朝鲜半岛的铁路系统连接起來。 南满铁路更改为标准轨距后,进行了一系列提速改造,1907年至1934年全线建成复线。1934年,牵引亚细亚号列车的太平洋7型蒸汽机车在南满铁路运行测试中达到了130km/h的最高时速。 抗日战争胜利後,南满铁路被中国收回,和旧中东铁路合併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现以沈阳北站为界,分属京哈铁路和瀋大鐵路。此外,东北按照习惯,将原南满铁路称为“长大铁路”(长春至大连)。.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南满铁路 · 查看更多 »

吉鸿昌

吉鸿昌(),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抗日将领。.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吉鸿昌 · 查看更多 »

吉林市

吉林市,满语名为吉林乌拉(a,意为“沿江的城池”),别称“北国江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下辖的地级市,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省同名的城市。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陆地面积2.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6.24万,其中市区人口181.88万,除汉族外,尚有满、朝鲜、回、蒙古等34个少数民族。 吉林市建城于约公元前108年,而人类活动史更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吉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批准的较大的市,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此外吉林市还是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还是2007年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协办城市。.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吉林市 · 查看更多 »

多伦县

多倫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轄下的一個縣,面積為3876平方公里,2003年统计人口約為10萬。縣政府駐城關鎮。.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多伦县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大日本帝国 · 查看更多 »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又称察绥抗日同盟军。是指1933年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中国将领在察哈尔省组织的一支抗日部队。 长城事变结束后,日本军队开始越过长城,向华北渗透,1933年春,日军派遣伪军刘桂堂、张海鹏、李守信等伪军共约1万6千多人进占察哈尔部分地区。 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在张家口正式成立以冯玉祥原部下和共产党支持者为主组成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共有10万人,冯玉祥为总司令。 6月22日起开始向察哈尔的伪军展开进攻,7月4日,吉鸿昌指挥同盟军攻打多伦,但多日不下,同盟军遂与多伦伪军将领李守信谈判,“借”多伦一个月,李守信答应。一个月后,伪军重占多伦。 同时,因为当时全面性抗战尚未爆发,蒋介石认为该军妨害统一政令、破坏国策,更因为同盟军有中共背景,遂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逼近察哈尔。而中共方面一开始就有利用同盟军消耗国民政府军的企图,另一方面苏联也不信任、不支持冯玉祥,反而认为冯玉祥是故意要挑拨苏日冲突。在这种内外交迫情况下,冯玉祥被迫于8月5日通电全国解散抗日同盟军,并离开部队,同盟军大部被宋哲元軍部收编。 但方振武、吉鸿昌掌握的部队不愿接受收编,转入河北昌平一带进行武装暴动,至10月失败。1933年方振武流亡国外。1934年春,逃亡并隐藏在天津的中共党员吉鸿昌,策动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圍剿戰爭的旧部两个师反蒋,并策划在老家河南发起反蒋暴动,因而于11月9日在天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在北平被國民政府軍事法院依法判处死刑。.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 查看更多 »

察哈爾省

察哈爾省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按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指:.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察哈爾省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是一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社,位于北京市西四北大街前毛家湾1号。.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央文献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共满洲省委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共满洲省委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簡稱中共中央,在中共党内和中国境内也简称“黨中央”或“中央”)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产生的中共核心权力机构。该机构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设置,取代此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现有委員204人,中央委員主要身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国务院组成部门正部级主要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大军区级主要领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及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各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等。 中央委員都有權提名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成員。另外尚有候補委員172人,他們也可参与中央委員會,但只有發言權而無表決權。當中央委員因故出缺時,候補委員可以依得票數的高低來遞補中央委員。.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东北军

東北軍为中华民国时東北的奉系军阀武装,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東北易帜之后,编为國民革命軍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中央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约三十万。.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军 · 查看更多 »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國東北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1年,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1935年中國共產黨遵照共產國際指示發表八一宣言,隔年2月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員會依共產國際的指令,將所屬部隊聯合地方義勇軍籌組东北抗日联军。自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加强对抗联的围剿。到1940年,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之後东北抗联一部進入遠東地區,並將部队改編為國際紅軍特別獨立第八十八旅。与此同时,东北抗联留在国内的部队分散潜伏,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抗联是中国共产党所组建的武装力量,由于中共长征而失去联系。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东北抗日联军14年抗战。.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 · 查看更多 »

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東方会議)是指日本二战前为制定针对中国及中国东北政策的会议。共召开了两次。.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东方会议 · 查看更多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简称:世图公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家国有出版社,是中宣部直属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成员单位。 公司成立于1986年,总部设立于北京,因而名义上旗下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也称“世图本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其他子公司还包括:世界图书出版上海有限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世界图书出版长春有限公司、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公司主要向海外出版机构购买版权,重印、加注中文或者翻译出版图书及音像制品,同时也出版中国作者创作的社科类作品。.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查看更多 »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中國大陸稱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由中共北平临时市委的彭涛等人通过「北平大中学校抗日救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发动的要求“停止攘外必先安内、一致对外抗日”的学生运动。 狭义的“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上街请愿游行,以及12月16日北平市更大规模的学生游行活动,和1936年1月初“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还包括同时期受北平12·9、12·16游行的影响在全国20多个城市掀起的学生运动与社会响应。这一阶段是受中共《八一宣言》思想影响下,以中共党员与共青团员为领导核心发动起来的学生运动,是自发、自觉地贯彻了当时中共的基本政策。广义的“一二·九运动”还包括1936年2月1日成立的北平“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运动很快扩大为全国及海外并历时三年的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直至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民先”停止发展,“民先”成员符合条件的可以入党。广义的“一二·九运动”是直接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之下,包括1936年1月底成立的中共北平市委下属的学联党团、1936年4月成立的中共北平市委学生工作委员会,以后成立的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一二·九运动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九一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英文:People's Education Press(PEP))是中国的一家教育类专业出版社。ISBN代码为7-107。成立于1950年12月1日,毛泽东题写社名。人民教育出版社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双重领导。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门类教材及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从1951年起编写出版了10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累计出版各类出版物3万余种,发行量逾600亿册。1953年出版《新华字典》音序排列本,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写的第一部字典(后该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北平市

北平市,簡稱「平」,舊稱北京,為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並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以前為首都。當時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综合水平远超南京。.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北平市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國民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周保中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云南大理人,白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和軍事人物。 周保中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国民救国军总参议、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总参谋长,绥宁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主席,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步兵88旅旅长等职务。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任兼民政部長、云南大学校长、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等職。.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周保中 · 查看更多 »

哈尔滨市

哈尔滨(a),简称哈市,别名冰城、東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位于中国東北平原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的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哈尔滨是20世纪中国的工业重镇,是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省会城市中辖区面积最大、辖区户籍人口第二多的特大城市,现辖9区、2市、7县,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继重庆、北京、天津之后为全国第四;市辖区人口553.7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地区常住人口1063.60万人,列全国第八位。 哈尔滨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是冰雪旅游和避暑胜地,以其每年一度的国际冰雪节和浓郁的欧陆风情而闻名,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其地理位置,哈尔滨在近现代深受俄罗斯影响。1912年,哈爾濱的俄國僑民有43091人,佔當年哈爾濱人口73.7%。至今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很多俄式、欧式建筑遍布市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今天,哈尔滨依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的中方永久轮值举办城市。哈尔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欧亚第一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根据国务院2013年批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哈尔滨市为沿边开发开放通道中心,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音乐之城”。.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哈尔滨市 · 查看更多 »

冯玉祥

冯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長於直隸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本屬直系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後敗退西北,自成勢力。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西北军领袖。1935年,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馮玉祥軍旅一生,擅长见风使舵,八次临阵倒戈。故民間有“倒戈將軍”之稱。.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冯玉祥 · 查看更多 »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关东军 · 查看更多 »

王光远

王光远(),河北武安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福建地区代表。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担任民建中央常委、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分入第八组。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王光远 · 查看更多 »

社會運動

会运动(Social movement)是一种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在于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社會運動 · 查看更多 »

瓦窑堡

#重定向 瓦窑堡街道.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瓦窑堡 · 查看更多 »

瓦窑堡会议

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17日至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bǔ)召开的扩大会议。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着,《中华民国史》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第424页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 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博古)、邓发、李维汉、张浩(林育英)、彭德怀、何克全(凯丰)、吴亮平、杨尚昆、郭洪涛、李德等十多人。.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瓦窑堡会议 · 查看更多 »

田中义一

中义一(),日本大正、昭和期間的政治家及軍人,第26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927年-1929年)。.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田中义一 · 查看更多 »

马占山

占山()字秀芳,祖籍河北豐潤,生於奉天府怀德县(今吉林省公主岭市),东北军將領,曾率部抗日,指挥了名震--中外的江桥抗战。与日军多次交战,其间曾诈降于日军并参与创建滿洲國,获得休养后,再次率兵對抗日軍。.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马占山 · 查看更多 »

长春市

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地理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以及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設在此處,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新京。 2010年长春常住人口7,677,089人。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北美人、阿拉伯人等。 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长春市同时为中国沿边开放城市。.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长春市 · 查看更多 »

陈恭禄

陈恭禄(),江蘇丹徒(今为镇江市丹徒区)高资镇人。早年受业于青州知府鲍心增。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由化学而农科,后又入历史系学习,1926年毕业。曾經任金陵大学历史系讲师。1933年8月到国立武汉大学,越一年任教授。在武汉大学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日本史、印度史)专史研究等课程。1936年赴金陵大学任教授。 1949年后,长期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当选为南京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九三学社社员。专长中国近代史。1966年8月,陳恭祿被陳伯達劃歸為「反動歷史學家」遭撤職,當時陳恭祿已罹癌,1966年10月8日病逝。著有《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蕭一山曾與批評者陈恭禄進行激烈筆戰,火药味甚浓,至1934年双方辩文陆续刊载于《大公报》。 C Category:南京大学校友 Category:中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九三学社社员 Category:镇江人 Category:陳姓 Category:文革遭迫害学者.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陈恭禄 · 查看更多 »

陕北

陕北,指陕西的北部,如同关中和陕南,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位于黄土高原之上。.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陕北 · 查看更多 »

抗日

抗日指抵抗日本的武力行動,通常語境下指的是抗日戰爭。廣義中,它既可能是戰爭形式(見抗日戰爭),也可能是尚不構成戰爭的一般暴力抵抗或者武裝衝突,例如在臺灣發生的乙未戰爭、西來庵抗日戰爭與霧社抗日戰爭。.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 · 查看更多 »

李兆麟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李兰逊、张玉华、张寿篯,漢族,辽宁省辽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李兆麟 · 查看更多 »

杨靖宇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人,民国时期军事人物,中国抗日战争名将和烈士。杨靖宇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和中共满洲省委的军委代理书记。因东北抗日联军与位于山海关以内的中共中央难以取得联系,杨靖宇是当时东北抗联的实际最高领导人之一。杨靖宇是少数得到日军高度评价的中国军人之一。 杨靖宇缺少稳定的后方支援,但善于团结其他非亲日势力,擅长游击作战,成功带领部队在东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同日军对抗近8年之久,毙敌过万。杨靖宇在阵亡前被大批敌军追击数日,最后身边只带了2名警卫。他在饥寒交迫已久的情况下仍然明确拒绝了对方的劝降,战死在吉林省濛江县三道崴子。日军经尸检发现他当时粒米未进,而且身患肺病。 杨靖宇早年曾领导当地农民暴动,因此全家人得罪执政当局。杨靖宇离开家乡后,其母亲和妻子因遭人毒打,相继去世。她们生前并不知道在东北抗日的杨靖宇就是马尚德。.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杨靖宇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满洲

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及旧热河省全部范围。傳統意義下的滿洲的面積(不包括朝鮮半島),約為八十三萬平方英里,比現時法國、英國及愛爾蘭、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 满洲这一地名虽因满洲族而得名,但在满语中仅作部族名解释,并无地名之含义。“满洲”二字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此后更因为俄国和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但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仍然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例如1902年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匯和“東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和军区分别设置东、南、西、北满分局及东、南、西、北满军区。 现如今,在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三省”或“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级行政区,但有时谈论东北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东北地区满族不佔人口的多数,而且满洲已经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因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受日軍控制的满洲国,被中国人普遍视为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的傀儡,满洲一词会使一些人首先联想到“伪满”这个词语,而并非满族或满洲地区。在历史遗留的專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專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韩国、北韓、日本和俄国等接近满洲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很常见。.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满洲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日本共產黨

日本共產黨(),在日本国内简称共産党、共産(在中文语境里由于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故也有「日共」之简称),是日本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日本共産党成立於1922年7月15日,是目前日本国会中最古老的政黨,也是日本最大的左翼政党。为区别于其它也自称为“日本共产党”的小党(如日本共产党(左派)、日本共产党(行动派)),现在日共有时又被称为日本共产党(志位派)或日本共产党(代代木派)。 目前,日共在51个地方自治体参与执政,在其中6个单独执政并由该党党员担任首长(蕨市、曾于市、福崎町、市川町、御代田町、南牧村)。日共还有地方议员2812人,其中都道府县议会议员146人,政令市議会议员157人,特別区議会议员140人,市議会议员1608人,町村議会议员761人。.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日本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新!!: 抗日救亡运动和总理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