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

指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是指在1941年日本入侵菲律宾開始,直至1945年盟軍重新奪回菲律賓,而日軍和盟軍在此期間曾多次激戰。。在大戰尾聲時,發生了馬尼拉大屠殺,估計共有十萬名菲律賓平民死亡,而多數是遭日軍殺害。抗日战争胜利后,菲律宾建立了纪念碑来纪念菲律宾抗日牺牲的烈士。.

15 关系: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季里諾勞威爾美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菲律宾菲律賓第二共和國菲律賓自治領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馬尼拉大屠殺费迪南德·马科斯新人民軍日本日本军曼努埃爾·羅哈斯 (菲律賓)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季里諾

#重定向 埃爾皮迪奧·基里諾.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季里諾 · 查看更多 »

勞威爾

#重定向 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勞威爾 · 查看更多 »

美军

美利坚合众国軍(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一般簡稱美軍,是美国的聯邦武裝部隊,为世界整體实力最強的军队,其規模和裝備均位於世界前列。美军分为五大军种,即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同時是世界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时曾於日本广岛及长崎實戰應用)。美国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区部署海外駐軍,總計超過23萬人。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军费最多的国家,共7193亿(2012年),約佔全世界军费開銷总计的47%,其綜合軍事實力世界第一。.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美军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或譯道格拉斯·麦克亞瑟,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1937年出任菲律宾陆军總司令,1944年授衔五星上将,华人常称其为“麦克阿瑟元帅”,簡稱“麦帅”。1930年代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太平洋战争中同盟國軍隊主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他和父亲小亚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都获得过荣誉勋章的父子。.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úbliká ng Pilipinas),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擊退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以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政府设有外交、财政、司法、公共工程与交通、农业与自然资源、卫生与公共福利等部,均有日本顾问负责领导。.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自治領

#重定向 菲律賓自由邦.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菲律賓自治領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

菲律賓戰役是日本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菲律賓群島上開展的戰役,此役日本獲得勝利。直至1942年底,盟國開始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反攻。.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 · 查看更多 »

馬尼拉大屠殺

尼拉大屠殺(Manila massacre)也稱馬尼拉大慘案,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菲律賓馬尼拉戰役中,共有超過10万人遇難。.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馬尼拉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德·马科斯

费迪南德·埃曼努埃爾·埃德拉林·马科斯(Ferdinand Emmanuel Edralin Marcos,),菲律賓政治人物、独裁者,1965年至1986年統治菲律賓長達20年。馬可仕當初因主张经济和社会改革而上台,但馬可仕本人卻於稍後在任期间,以實行腐败的裙带资本主义,和政治打压的威权主义统治而闻名于世。1983年其政敌贝尼格诺·阿基诺自美國回国却在馬尼拉國際機場(今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被刺身亡,马科斯被疑幕后指使。1986年因选举舞弊,导致群众大规模抗议(人民力量革命),而被迫流亡美國夏威夷州,並於1989年死於檀香山。1993年其遺體運回北伊羅戈省,放置玻璃棺內未下葬,直到2016年11月18日安葬馬尼拉的國家英雄墓園。.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费迪南德·马科斯 · 查看更多 »

新人民軍

新人民軍(Bagong Hukbong Bayan)是菲律賓國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隶属于菲律賓共產黨。何塞·马利亚·西松、贝尔纳贝·布斯凯诺等人于1969年3月29日建立。目前被菲律賓及美國等列為恐怖組織。.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新人民軍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羅哈斯 (菲律賓)

曼努埃尔·罗哈斯·阿库纳(Manuel Roxas y Acuña,,菲律宾政治家,1946年至逝世期间出任菲律宾第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新!!: 二戰時期的菲律賓和曼努埃爾·羅哈斯 (菲律賓)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抗日战争 (菲律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