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心債

指数 心債

《心債》是香港歌手梅艷芳在新秀歌唱大賽獲得冠軍後,第一首錄製的經典歌曲及其首張同名粵語專辑,由顧家煇作曲,黃霑填詞。 主打歌〈心債〉是無綫電視於1982年無綫電視劇《香城浪子》主題曲。當時電視劇播出引起全港注意,使歌曲風靡一時。 林利,胡渭康和蔣慶龍也刊登在这张专辑。.

21 关系: 宇崎龍童山口百惠徐日勤粵語流行音樂細野晴臣盧國沾音樂專輯華星唱片顧嘉煇香城浪子谷村新司黎小田黎彼得黃霑胡渭康赤色梅艷芳鄭國江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林利梅艷芳

宇崎龍童

宇崎 龙童(うざき りゅうどう,),原名木村修司,是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出身的摇滚歌手、音乐家、作曲家及演员。 他于1973年出道並加入音乐界,而他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初之间曾经成为摇滚乐队「Down Town Boogie-Woogie Band」的成员。继「Down Town Boogie-Woogie Band」之后,他还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活跃于乐队「龙童组」,以及在1990年代中期至后期担任于「宇崎龙童 & RU Connection with 井上尧之」。 他的妻子阿木燿子是一位作词家及女演员。.

新!!: 心債和宇崎龍童 · 查看更多 »

山口百惠

三浦百惠(),舊姓山口,曾用筆名橫須賀惠(作詞時使用),日本東京都澀谷區惠比壽出身,前日本著名歌手、演員。丈夫是日本著名演員三浦友和。長子三浦祐太朗為歌手,次子三浦貴大為演員。.

新!!: 心債和山口百惠 · 查看更多 »

徐日勤

徐日勤( Alan TSUI Yat-Kan; 1955年 -),生于香港的實力派音樂家,從八十年代便開始从事音樂創作。 此外,他曾与知名女藝人袁潔瑩及已故藝人余綺霞交往。.

新!!: 心債和徐日勤 · 查看更多 »

粵語流行音樂

粵語流行音乐(Cantonese popular music、簡稱Cantopop),又名香港流行音樂,主要是指產生於香港的本土音樂,同時也被用於指代音樂的創作、製作和消費的文化背景 粵語流行音樂於1970年代中期由《铁塔凌云》(许冠杰曲、许冠文词、许冠杰唱)及《啼笑因緣》一曲(顧嘉煇曲、葉紹德詞、仙杜拉唱)所帶動,因此被视为本地流行音樂的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另有論者認為是1973年的《分飛燕》)。 粵語流行音樂深受多種曲風影響,包括爵士、搖滾、節奏藍調、電子、西方流行音樂等,並擁有跨國的樂迷基礎,特別是东南亚國家和地區(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China Briefing Media.

新!!: 心債和粵語流行音樂 · 查看更多 »

細野晴臣

細野晴臣(),是日本知名音樂家,曾獲得2008年藝術選獎之文部科學大臣賞。目前為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客座教授。 細野在大學時開始學習貝斯,1969年加入名為Apryl Fool的迷幻搖滾樂團擔任貝斯手而開始漸露頭角。錄完同名專輯之後,與團員松本隆離團另組民謠搖滾樂團Happy End。Happy End解散後,細野與其他一些樂手合作,擔任許多歌手的樂曲演奏或製作。1973年,個人的首張專輯《細野之家》(Hosono House)發行,之後又陸續發表了《熱帶丹迪》(Tropical Dandy,1975年)、《泰安洋行》(1976年)等個人專輯。 1978年,細野晴臣、坂本龍一及高橋幸宏三人組成以電子合成樂為主的樂團——黃色魔術交響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簡稱YMO)。該樂團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所發表的幾張專輯都受到日本及國際樂壇上高度的評價,被視為是電子合成流行音樂的先驅。1984年YMO樂團「散開」後,三人各自發展自己的音樂事業。細野發行了一些個人專輯,其中包括了電影、動畫片的配樂,以及各種電子合成的氛圍音樂。 他是首批意識到電子遊戲音效與音樂魅力的音樂製作人之一。YMO在1978年發行的同名專輯就融入了大量的遊戲音效。脫離YMO後,1984年細野製作了一張名為《電玩音樂》(Video Game Music)專輯,收錄了南夢宮在1980至1983年所發行的遊戲之背景音樂與音效的改編或混音版,是日本第一張收錄電子遊戲音樂專輯,也從此音樂界開始出現了「電玩音樂」的這個類別。 1980年代末期與1990年代初期,他的音樂作品受到世界音樂與氛圍音樂的影響極深,期間他也與許多國外的歌手與音樂家合作。而除了自己的音樂作品之外,他也替一些藝人完成許多音樂的製作,諸如越美晴、森高千里、松田聖子……等等。 1996年他創立了自己的音樂品牌「雛菊世界」(daisyworld),以發行日本及世界各地的各種實驗性音樂。他自己也常常參與製作。2002年他與YMO前團員高橋幸宏組成了Sketch Show,一個以電子音樂為主的團體,而另一前YMO團員坂本龍一也常常協作。2003年,在坂本投入更多精力後,Sketch Show成為三人組合,並更名為Human Audio Sponge。 2008年3月,細野晴臣獲頒藝術選獎之文部科學大臣賞。 2018年1月13日,細野晴臣來台在Legacy舉行「細野晴臣新作發行紀念公演」。 他的祖父細野正文是1912年4月15日沉沒的鐵達尼號郵輪唯一日籍乘客,並在該次海難中生還。.

新!!: 心債和細野晴臣 · 查看更多 »

盧國沾

盧國沾(英文名:Jimmy Lo;),香港資深填詞人,活躍於1960至80年代,其后于1990年代初因健康問題淡出詞壇。他曾為逾三千首香港粵語流行曲填過詞,風格多樣,文學造詣高,在樂壇備受推崇,有「詞聖」美譽,也對後輩詞人如林夕、向雪懷和黃偉文影響甚深。.

新!!: 心債和盧國沾 · 查看更多 »

音樂專輯

音乐专辑(),或简称为“专辑”,也有部分地区称呼为“大碟”,指的是多个音频录音作品以CD、唱片、录音带等介质为载体发布的单个项目的统称,一般指含有至少10個音軌的唱片。音乐录制专辑在20世纪初被开发出来,最早的音乐专辑类似数张78转唱片打包成书本的形式;而到了1948年,由聚氯乙烯材料制作的密纹唱片开始取代早期的78转唱片。进入21世纪之后,尽管密纹唱片还在发行,但是唱片的销售已经主要集中在CD、虛擬發行(如MP3)等兩大型態上了。卡式录音带则是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伴随密纹唱片一起使用的一种专辑格式。 音乐专辑可以在移动或固定的录音室、室内体育馆、家中、户外场地或混合场地中录制,而完整录制一张专辑可能需要几小时到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录制,然后“混音”在一起。在录制专辑时如果是一次录制完成而不加任何混音效果也被称为“现场”,即便它是在录音室里录制的。录音室的存在是为了消音和隔绝混响,因此混合不同音轨的时候需要协助;而如果是在其他场地,如音乐会场地或Live House因为允许混响,因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大部分现代录音室都包含丰富的编辑、音效及声音调整等功能。使用现代的录音技术,唱片歌手可以在不同时候的不同房间通过耳机监听其他声部的录音;同时,每个声部都可以单独录制成一条音轨。 专辑封面及封面上的说明文字也是有用的,通常会提供一些附加消息。比如:唱片分析、歌词或歌剧剧本等。 历史上,专辑这个单词用于指代那些以书籍形式集合在一起物品。而在音乐方面的应用见于19世纪早期的短篇音乐唱片集。 随后,相关的78转唱片集合在一起形成书册一样的专辑。Cross, Alan (2012-07-15).

新!!: 心債和音樂專輯 · 查看更多 »

華星唱片

華星唱片(Capital Artists)是香港一間唱片公司,現為寰亞傳媒集團之全資附屬機構。自1971年正式成立後,不少天王巨星均曾被羅致旗下,如梅艷芳及張國榮、羅文、甄妮等。在80年代叱咤一時,旗下歌手數目高峰時多達數十位,當時與寶麗金(現為環球唱片)並駕齊驅。與台灣上華唱片前身之一「華星唱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并無關聯。 華星唱片成立時是無綫電視之附屬唱片公司,直至1996年由南華早報集團收購,在2001年10月20日將餘下十數名員工遺散並宣佈公司停止運作,僅保留公司品牌、商標及一切歌曲版權。直至2008年由商人林建岳旗下豐德麗收購,並成為東亞唱片 (集團) 旗下品牌和附屬唱片公司。華星重組後簽約旗下歌星包括:蘇永康及梁漢文。.

新!!: 心債和華星唱片 · 查看更多 »

顧嘉煇

顧嘉煇博士(Dr.

新!!: 心債和顧嘉煇 · 查看更多 »

香城浪子

《香城浪子》 (英文:Soldier Of Fortune),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時裝劇集,於1982年9月27日首播,共30集,男主角黃日華繼《過客》一炮而紅後,憑此劇更奠定一線小生的地位。梁朝偉於此劇首度正式演出,自此開始受到矚目。劇中主角韋樂的口頭禪「吹--」亦成為當年流傳一時的流行語。 此劇改編自香港紅極一時的日本漫畫《愛與誠》,原作梶原一騎,漫畫永安巧,該劇曾經於1989-1990年1月重播。.

新!!: 心債和香城浪子 · 查看更多 »

谷村新司

谷村新司(),是一位日本大阪出身的音樂家及歌手,在日本以及亞洲音樂界享有盛名並具有影響力。.

新!!: 心債和谷村新司 · 查看更多 »

黎小田

黎小田(Michael Lai Siu Tin;),原名“黎田英”,人称“小田哥”,父親為詞曲作家黎草田,母為作家楊莉君,胞妹為現代舞編舞家黎海寧;是香港广为人知的实力派音樂家,地位崇高;曲作已逾七百首。.

新!!: 心債和黎小田 · 查看更多 »

黎彼得

黎彼得(Peter Lai,),原名黎成就,香港著名詞作家及演員。在七、八十年代寫出多首金曲歌詞,如早期和許冠傑合填的《加價熱潮》、《賣身契》,後來有譚詠麟的經典情歌如《愛人‧女神》、《天邊一隻雁》,梅艷芳的《將冰山劈開》及張國榮的《Monica》等。 黎彼得與黃霑、盧國沾、鄭國江同屬香港第一代粵語流行曲填詞人。黃、盧及鄭可說是當時鼎足而立的重要詞人,當時只有許冠傑、黎彼得的組合可以借許氏兄弟的電影之幫助而與他們分庭抗禮。朱耀偉﹕《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頁3。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黎與許冠傑合作填寫大量流行曲歌詞。歌詞以香港地道的廣州話填寫,寫得通俗親切、生動有趣,內容多有反映社會現狀,諷刺時弊,入肉三分,故黎有「鬼馬填詞人」之稱。 黎曾在嘉禾電影公司及香港無綫電視任職編劇、電影監製以及創作經理。九十年代經常在電視劇中演出,亦在電影內客串,專演市井角色,亦曾主持商業電台個人節目《豪情夜話》。於2012年9月離開無綫電視,結束多年與無綫電視之賓主關係,轉投城市電訊旗下香港媒體製作(香港電視網絡)。2016年為無綫電視及ViuTV拍攝電視劇,同年轉回無綫電視為基本藝人合約藝人。.

新!!: 心債和黎彼得 · 查看更多 »

黃霑

黃霑(James Wong Jum-sum;),原名黃湛森,表字亦芹,另有筆名劉杰、陸郎、不文霑、詹嘯、久流、鐵樹等。华人资深作曲家和填詞人,投身樂壇數十載,筆下作品逾千首,於兩岸三地獲獎甚豐;同時身兼廣告人、作家、藝人等多種身份,被視為香港跨媒體的代表人物;並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獲傳媒冠以「香港四大才子」之譽。 2004年11月24日,黃霑因肺癌逝世,終年63歲。.

新!!: 心債和黃霑 · 查看更多 »

胡渭康

胡渭康(William Hu,),香港歌手、前組合小虎隊成員。出道於無綫電視,前亞洲電視男藝員,現為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藝員。.

新!!: 心債和胡渭康 · 查看更多 »

赤色梅艷芳

《赤色梅艷芳》是香港歌手梅艷芳發行第二張專輯。隨碟附贈6款歌詞明信片。.

新!!: 心債和赤色梅艷芳 · 查看更多 »

鄭國江

鄭國江(Cheng Kwok Kong;),人稱「鄭老師」,香港实力派填詞人;19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初,與黃霑及盧國沾二人在詞壇鼎足而立,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所紀錄的作品已逾二千首。.

新!!: 心債和鄭國江 · 查看更多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英文縮寫為「TVB」),創立於1967年11月19日,由邵逸夫、利孝和、祈德尊等人創辦,是香港首間商营無線電視台,也是目前香港四家免費電視台之一。 因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是香港首個投得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台,而且從1967年至1973年間是香港唯一一家無線電視台,所以香港人時至今日亦普遍稱呼該公司為「無綫電視」或「無綫」。由於無綫的收視曾經長期拋離已經轉型為網絡電視的亞洲電視,故此坊間亦有大台之稱,亦因其RGB三色標誌而常被戲稱為三色台。.

新!!: 心債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 查看更多 »

TVB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

《TVB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英文:TVB International Chinese New Talent Singing Championship)最初稱為《新秀歌唱大賽》,由香港無綫電視及華星唱片合作舉辦,當時只接受香港參賽者參賽,為香港樂壇發掘出不少人才,得獎者會獲得華星唱片的歌手合約。 1996年,無綫電視把華星唱片售予南華早報集團後,於1997年起自行舉辦,並將比賽改革為《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從全球各地選拔參賽者參賽。 2004年與英皇娛樂合作舉辦,改稱《英皇新秀歌唱大賽》(其實早於2002年,即第21屆起,得獎者改為得到英皇娛樂的歌手合約)。 比賽於2005年起改由無綫電視旗下另一頻道TVB8舉辦後改稱《TVB8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而香港區選拔賽則續稱《英皇新秀歌唱大賽》。直到2009年英皇娛樂自行舉辦歌唱大賽後,《英皇新秀歌唱大賽》跟《TVB8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並無關係。 比賽於2010年起再次由無綫電視自行舉辦,改稱現名。於2017年停辦。.

新!!: 心債和TVB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 · 查看更多 »

林利

林利(Lam Lei,),舊藝名「林立洋」,2008年以後復用本名,香港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兼邵氏兄弟藝員。乃是胡渭康後,他再次重返無線的藝人及 小虎隊成員。.

新!!: 心債和林利 · 查看更多 »

梅艷芳

梅艷芳(Anita Mui Yim-fong,),香港出生,香港殿堂級歌影壇巨星,人稱「百變梅艷芳」、「樂壇大姐大」和「舞台女王」。她的形象百變,更是華語樂壇首位在同一場演唱會換多套歌衫以及在每張專輯的封面和音樂影片都有不同造型的歌手,因此亦有「百變女王」和「東方麥當娜」之稱。梅艷芳的影響力不只在演藝界,她更代表了整個香港及華人社會,她去世後被傳媒廣泛稱為「香港女兒」。 梅艷芳自小四歲開始了她的演唱生涯,與家人在荔園、啟德遊樂場賣唱。1982年,在無綫電視及華星唱片合辦的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中以一曲〈風的季節〉勝出,星途由此展開。梅艷芳跟徐小鳳和蔡琴一樣,是華人樂壇少有的女低音。在事業早期,歌曲路線已是冶艷前衛,舞台衣著華麗大膽,風格千變萬化。 梅艷芳在1985年-1989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當中連續五屆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並於1989年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奪得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而於1985年推出的專輯《壞女孩》銷量更達14白金(72萬張),奠定了她在歌壇的地位。她在電影界也獲得多項大獎,1987年更以電影《胭脂扣》一舉拿下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后冠,演技備受肯定。她同時也是全球華人女歌手中演唱會場次的最高紀錄保持者,共計292場(含香港紅磡體育館個人演唱會147場)。 2003年,梅艷芳因子宮頸癌併發肺衰竭病逝,終年40歲。離世前對事業上的輝煌與感情生活上跌跌撞撞時有所憾。同年香港演藝巨星張國榮和名填詞人林振強也遺憾辭世,無數人哀痛「一個時代的終結」。梅艷芳一生敢作敢為,努力拼搏,常有為善不甘人後的義舉,香港人都懷緬地稱她為「香港的女兒」,去世十多年來紀念活動不斷。她的銅像於2014年在香港星光大道樹立,香港藝人中只有她跟李小龍有個人銅像。 梅艷芳在這21年的舞台生涯裡,創造了無數奇蹟,無數經典。她喜歡在舞台上製造些別出心裁的東西,從形象的大膽到舞台設計的精湛,每次都會讓人有新鮮的感受,梅艷芳就是這麼一個人,別人做不到的,她一定要做到。梅艷芳一生推出過30多張唱片以及演出約40部電影,獲獎無數,香港人暱稱她阿梅(「梅」粵音:)或梅姐(粵音: ),與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合稱為“三王一--”,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超級巨星之一,也是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輝煌極盛期的標誌性人物。梅艷芳是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矚目成就的香港女藝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音樂上,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她二十九歲獲得唯一十大中文金曲-鑽石偶像大獎和勁歌金曲榮譽大獎,三十一歲獲得十大金彩虹演藝紅人獎,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三十八歲獲得香港勁歌金曲致敬大獎,四十歲獲得中國金唱片獎(國家級音樂獎)的藝術成就榮譽,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電影上,她先後獲得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后榮譽,在二十年香港電影累計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去世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授“演繹光輝永恆大獎”,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入“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新!!: 心債和梅艷芳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