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尼維爾攻勢

指数 尼維爾攻勢

尼維爾攻勢(Nivelle Offensiv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由法軍於西線對德軍發動的攻勢行動,前者允諾這次的攻擊將在48小時內結束戰爭,傷亡人數也應會在一萬人上下,但最終這兩項估計都錯誤。攻勢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4 关系: 埃里希·鲁登道夫威廉皇储 (德国)德意志帝國兰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約瑟夫·霞飛維米嶺戰役罗贝尔·尼维勒菲利普·贝当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贵妇小径MG08重機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施耐德CA1坦克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新!!: 尼維爾攻勢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 查看更多 »

威廉皇储 (德国)

普鲁士的威廉(Wilhelm von Preußen ),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奥古斯特·恩斯特(Friedrich Wilhelm Victor August Ernst),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末代皇储,1941年成为霍亨索伦家族首领。.

新!!: 尼維爾攻勢和威廉皇储 (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尼維爾攻勢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兰斯

漢斯(Reims,,英语读音:,古作Rheims),是位於法國東北部香檳-阿登大區馬恩省的城市。 兰斯是世界著名的香槟城。兰斯的郵遞區號是51100,其中首二位的51代表的是马恩省。.

新!!: 尼維爾攻勢和兰斯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尼維爾攻勢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霞飛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法国元帅、军事家。 霞飞生于鲁西永的里沃萨尔特一个皮匠家庭。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870年由巴黎理工大学投笔从戎,作为一名工兵少尉参加普法战争。1876年任营长,相继参加侵略印度支那、中國和非洲塞内加尔的战争,1901年返回巴黎,晋升为旅长,1905年升任师长,1908年又被提为军长。1911年新上任的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举荐他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法军总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德军执行“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从法军设防薄弱的方向攻入,霞飞在边境交战中接连失利;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霞飞领导法军在马恩河戰役中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使西线战争从机动作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保卫了巴黎,取得了巨大胜利。自此之后他被法国人尊称为“老爹”。之后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霞飞则因此名声大震。 1916年12月,他被免去实职,改任法国政府军事顾问,同月晋升法国元帅。1917年~1918年任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又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年12月被选为法兰西学会院士。1922年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3日在巴黎病逝。 霞飞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其早睡晚起,即使战事危如累卵,副官和侍从也从来不敢叫醒他,加上其傲慢和保守的行事风格,令当时法军不少年轻指挥官对其大有牢骚,然而其战略眼光和独到的战略判断力丝毫没有受到其懒散生活习惯的影响。他遗有《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著作。 上海的霞飞路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J J J J.

新!!: 尼維爾攻勢和約瑟夫·霞飛 · 查看更多 »

維米嶺戰役

維米嶺戰役(Bataille de la crête de VimyThe Battle of Vimy Ridg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西方戰線的一次戰役,发生于1917年。維米嶺戰役是的序幕,也是加拿大所參與最有名的戰役之一。 維米嶺是法國阿拉斯以北維米鎮附近的山嶺。這個地方是德國在整個西部戰線守衛的最好的。因為維米嶺是高地,所以雙方都認為這是一個軍事戰略上重要的地方。英國和法國都在1915年進攻維米嶺,但結果都是以慘痛的失敗而告終。單法軍方面,就有15萬士兵陣亡。 1917年,協約國決定再次向維米嶺進攻。此次執行進攻任務的是加拿大軍。直至到維米嶺戰役,加拿大軍在一戰中的角色不大。爲了贏得此戰的勝利,加軍將其4个师統一來參與維米嶺戰役,並制定了良好的作戰方案。 加拿大軍在1917年4月2日開始用炮轟擊德軍的戰線。加軍用了超過一百万的砲彈來轟擊維米嶺,此次轟擊持續了一個星期,是在這次戰役之前從未有過的。在4月9日,加軍開始向德軍的防線進攻。加拿大軍投入大約3萬名士兵,用了大約兩個小時達到原本的目的地。 4月12日,加拿大以3,598名陣亡和7,104名士兵受傷的代價控制了整個維米嶺。而德軍方面有大約有2萬士兵陣亡,4千餘人被俘虜。 因為在維米嶺南面,英軍和澳軍沒有達到它們的目的,加拿大得到的領土實質上沒有太大的軍事戰略重要性。 可是在士氣上,這場戰役的勝利的重要性非常大,尤其是加拿大。這場戰役是加拿大軍第一次獨立地參與一場戰役。而且,來自加拿大全國9個省份(紐芬蘭在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聯邦)的加拿大軍人都有參與維米嶺戰役。有很多加拿大人説維米嶺戰役是「加拿大成長的日子」。 1922年,法國政府把維米嶺周圍100公顷(约0.4平方公里)的領土送給加拿大來感謝加拿大在此戰役中的貢獻和犧牲。現在,屬於加拿大的維米嶺是個戰爭紀念博物館,由退伍軍人部管理。 Category:1917年一战战役 Category:加拿大戰役 Category:加来海峡省历史 Category:1917年4月.

新!!: 尼維爾攻勢和維米嶺戰役 · 查看更多 »

罗贝尔·尼维勒

罗伯特·乔治·尼维爾(Robert Georges Nivelle,)曾在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時担任法国炮兵军官。他是一位優秀的指挥官和野战炮兵的组织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6年12月12日,他被任命为西线法军总司令。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用流利的英语说服英国,之後英国的协助下才得以担任法军总司令。 罗伯特·乔治·尼维爾在185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科雷兹省蒂勒小镇,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英国的新教徒。1878年毕业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随后任炮兵少尉,1887年晋升上尉。参加了法属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殖民地的战争,1898 - 1901年参加法国中国远征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1913年12月晋升炮兵上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月晋升少将,1915年2月晋升中将。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2月21日至12月18日)期间在菲利普·贝当手下任职,当贝当被提升为法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时,尼维勒接替贝当指挥法国第二军,在凡尔登对抗德国人。在凡尔登战役中他和夏尔·芒然将军被指控强攻德军防线,极大浪费法国士兵的生命,10月24日法军重新夺回弗勒里和杜奥蒙(Douaumont)要塞,以功績在12月12日代替约瑟夫·霞飞任陆军总司令。 尼维爾重复贝当的口号:“大炮征服;步兵占据”。他相信一个饱和轰炸,可以打破敌人的阵线防御。为了打开战局,他命令120万法国陆军与英国陆军发动大规模攻势,被称为尼維爾攻势,英法两国军队付出35万人的代价,才突破德国阵地,由此他被谴责指挥部无视士兵生命,造成法国军队兵变,。1917年5月15日贝当取代尼维爾作为总司令,12月尼维爾被调到北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11月他回到法国,1921年退役,1924年3月22日死于巴黎。 1918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大陆分水岭被命名为尼维爾山,附近以其它法国将领命名的山峰有:科多尼埃(Cordonnier)、福煦、霞飞、芒然、贝当。.

新!!: 尼維爾攻勢和罗贝尔·尼维勒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贝当

亨利·菲利普·贝当(法语:Henri Philippe Pétain,),法國陆军将领、政治家,也是法國維琪政府的元首,总理。 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担任法军总司令,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被認為是民族英雄,1918年升任法国元帅,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任法国总理时,他向入侵法國的納粹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戰後被判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新!!: 尼維爾攻勢和菲利普·贝当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次世界大戰的西方戰線是指1914年戰爭爆發後,德國入侵比利時與盧森堡後所開闢的戰區,前者迅速佔領了法國大片的重要工業地區,但戰爭形勢因為馬恩河戰役而有了戲劇性地改變,雙方沿著法國邊境自北海至瑞士挖了一連串的壕溝實行陣地戰,整條戰線在戰爭大部分時間都未有明顯的變動。在1915年至1917年期間,雙方沿著此戰線發動了一些大型攻勢,其以大規模火砲的砲擊與步兵進行攻擊,然而在結合壕溝、機槍巢、鐵絲網和火砲的防禦工事下造成進攻方巨大的人員傷亡,而防禦者則發動反攻;因此,雙方的進攻皆無明顯的成果。為了打破僵局,雙方研發了新型的軍事科技與戰術,包括毒氣、噴火器、飛機和戰車等,但僅讓戰線有了小幅的改變。 儘管此戰區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卻被證明對於戰爭的結果具有決定性,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時已擁有同盟國無法阻擋的軍事力量,令德軍指揮官瞭解到戰敗已無可避免,其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尼維爾攻勢和西方戰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贵妇小径

贵妇小径(Le Chemin des Dames)位于法国埃纳省,是建造在山脊上的一条休闲步行道,全长约35公里。从此处,游客可以观赏到埃纳河(l'Aisne)两岸的秀丽风光。这条小路是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设计给他的女儿们作娱乐之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重要的战略位置导致对其控制权的反复争夺。这些战斗发生于1916年到1918年,是西线战场的著名尼維爾攻勢的主要戰場。 今天,这条小道重新成为旅游观光路线,沿路分布有要塞、洞穴以及关于战争的博物馆。.

新!!: 尼維爾攻勢和贵妇小径 · 查看更多 »

MG08重機槍

Maschinengewehr 08(也稱MG08,Maschinengewehr意為機槍)由海勒姆·馬克沁1884年開發的馬克沁機槍發展而來。是德軍在一戰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重機槍,由於初期在史賓道(Spandau)生產,故又名史賓道機槍,它還發展出了MG08/15、MG08/18等衍生型號,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國在它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二四式重機槍。由於MG34的產量不足,德軍在二戰中依然在使用MG08重機槍。.

新!!: 尼維爾攻勢和MG08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政权,是首个穩固建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滅亡。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它正是法国经历八十多年的政权更替及动乱后,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政权,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新!!: 尼維爾攻勢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施耐德CA1坦克

施耐德CA1坦克(Char Schneider CA1)是法國研製的第一種坦克,研發的主要目的是破壞戰場上的鐵絲網。.

新!!: 尼維爾攻勢和施耐德CA1坦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