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舖地蜈蚣

指数 臺灣舖地蜈蚣

臺灣舖地蜈蚣「鋪」是常見的筆誤,正確寫法是由「舍」、「甫」兩字構成「舖」,因此臺灣鋪地蜈蚣並不是植物學界使用名稱。(學名:Cotoneaster konishii),又名小西氏栒子,栒子属高山植物,為臺灣特有種植物。 分布於中央山脈中高海拔一帶,在八通關也有發現其生育。1913年,日籍植物學家早田文藏命名,是以發現人小西成章於1902年採集到而命之,早於玉山舖地蜈蚣4年發現。就臺灣而言,它是舖地蜈蚣屬植物中最早被發現。 葉形似菱呈卵狀,葉長約2—9釐米,葉寬約1.5—4.5釐米。葉片未端由銳尖至漸尖,下表面密被曲毛。花色:白色。果形呈橢圓。.

12 关系: 双子叶植物學名中央山脈平枝舖地蜈蚣八通關薔薇目蔷薇科臺灣栒子属植物木蘭植物門早田文藏

双子叶植物

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s,简称dicots),又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木--蘭綱(Magnoliopsida),是指一般其種子有兩個子葉之開花植物的總稱,約有199350個物種。非雙子葉植物的開花植物則稱為單子葉植物,一般只有一個子葉。 雙子葉植物不再被視為是一個恰当的類群名称,且此一名稱亦至少不被使用在分類的意涵上。但前述之雙子葉植物的絕大部份可以分至一名為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單系群。此一單系統可以以其花粉的結構於其他的開花植物所區隔。其他的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花粉都是單溝或單溝衍生的樣式;而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花粉則為三溝或三溝衍生的樣式,其花粉的溝上會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細孔。.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双子叶植物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到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主要分水嶺。.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中央山脈 · 查看更多 »

平枝舖地蜈蚣

#重定向 平枝栒子.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平枝舖地蜈蚣 · 查看更多 »

八通關

八通關(鄒語:Pantounkua、Pattonkuan),舊稱八童關、八同關,台灣地名,也是旅遊景點,位於玉山之東北東方約5.5公里處,東埔之東南方約11公里處。由於八通關的地形居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之間鞍部上,加上清代的八通關古道、日治的八通關越嶺道皆於此交會,以及一條日治時期開闢,通往新高山(今稱玉山)的道路也於此交會,八通關正座落於交會點上。因此,自日治時期以來,直到至今,八通關仍是登山人士必經之地,因而成為一處交通要塞。 八通關在行政區劃是隸屬於南投縣信義鄉,劃轄於東埔村,因村之東南境與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重疊,使八通關也隸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985年劃設為玉山國家公園後,八通關被規劃成史蹟保存區與生態保護區,其維護管理及入山管制皆依照《國家公園法》實行,但在1985年之前,曾是新中橫公路預定通過八通關,最後放棄興建而保留住八通關的生態面貌。 如今,八通關不但具有清代與日治留下的人文史蹟,也因為玉山箭竹與高山芒混生構成的草原景觀,加上周邊的群山環繞,比如:玉山主峰、玉山東峰、玉山北峰、八通關山、秀姑巒山、大水窟山、達芬尖山等多座山--,還有一旁的金門峒斷崖持續發展向源侵蝕的自然景觀,使八通關成為一處旅遊景點。.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八通關 · 查看更多 »

薔薇目

薔薇目(学名:Rosales)是開花植物中的一目,擁有9個科,约261属,7725种 。.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薔薇目 · 查看更多 »

蔷薇科

蔷薇科(学名:Rosaceae)约有124属3300余种,广布于全球,以温带居多;中国约有55属1000余种。.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蔷薇科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栒子属

栒子属(学名:Cotoneaster),又稱舖地蜈蚣屬,為蔷薇科蘋果亞科或绣线菊亚科的一群木本植物,分布於古北界(温带亚洲、欧洲、非洲北部),在中国西南部和西部山区有很强的多样性。Flora of China: (包括世界上大部分栒子属物种)栒子属与山楂属(Crataegus)、火棘属(Pyracantha)、石楠属(Photinia)和花楸属(Sorbus)有亲缘关系。 根据不同学者对物种的定义,栒子属包含70-300个不同的物种,其中有很多的小种(microspecies)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独立的物种,但对於其他学者来说仅为变种。Bean, W. J. (1976).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栒子属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木蘭植物門

#重定向 被子植物.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木蘭植物門 · 查看更多 »

早田文藏

早田文藏(),日本植物學家,為「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Ohashi, 2009.原文為「Bunzo Hayata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study of the flora of Taiwan」;flora指的是台灣植物相。。 早田文藏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190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負責台灣植物研究工作,「從1900至1921年,台灣植物相是他的研究焦點。」,其間曾赴中南半島從事調查。1911年出版《臺灣植物圖譜》第1卷,其後陸續出版至第10卷,此間,「他為大約1600種的台灣新發現的植物(分類群)命名」。因研究臺灣植物成果卓著,獲選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22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教授,並兼任東大附屬植物園園長。他提倡植物的「動的分類系」說,注重以植物內部形態和構造之不同,尤其是以莖的中心柱構造作為分類的基準。.

新!!: 臺灣舖地蜈蚣和早田文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湾铺地蜈蚣台灣舖地蜈蚣小西氏栒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