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射馬干圳

指数 射馬干圳

射馬干圳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境內的灌溉水圳系統,其最早開鑿於1898年(民國前14年)。主幹線總長3.78公里,總灌溉面積162.6公頃,目前射馬干圳由臺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

23 关系: 原住民卑南族台9線屏東縣工作站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東大學利嘉溪知本灌溉農田水利會閘門闽南民系肥料臺灣臺灣省政府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戰後時期臺東市臺東縣通事東興發電廠水稻

原住民

原住民,旧称土著,是指某地方較早定居的族群,皆源自外来者(尤其是入侵者)对本地人(或族群)的称谓,原意指当地居民、原居民,但多具有土番、番人、土人等落后的贬意,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法律学方面的范畴,指的是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當前對於原住民議題的討論多半應在民族國家所進行的殖民事業的脈絡之下來理解。外來統治者為安撫或控制原住民,以遂行其統治目的,會制訂各種不同的政策,而往往對於原住族群的生活方式多加干擾,甚至可能造成滅族的結果。 即使前一階段的殖民主義擴張已經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解殖民運動後告一段落,但類似的問題仍存在於原住民與解殖民之後成立的新興國家之間。有時後者會被稱為「內部殖民」,而與傳統的「外部殖民」加以區別。 本土居民一词被广泛的采用是起始于19世纪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学科,韦氏字典将之定义为“某一群体的人团结于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社会机构和信条,而且往往构成了一个不受支配的有组织团体。” 中文在討論此一問題時,亦有原住民族一詞的使用,它與原住民主要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各原住民族群各自作為一個「民族」(people),而在國際法上應有包括追求民族自決等相應的集體權利;後者則或作為通稱、或僅指涉原住民個人作為在異族統治下的民族國家中受到內部或外部殖民的個別原住民個體。 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了的“本土居民”的确切定义,然而,最经常被各方所认可及援引的四个要素是:.

新!!: 射馬干圳和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卑南族

卑南族,音譯比努悠瑪雅恩、埔努悠瑪雅恩(Pinuyumayan、Punuyumayan,後者為南王部落專用),昔稱八社番(Peh-siā-hoan),為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14,170人。.

新!!: 射馬干圳和卑南族 · 查看更多 »

台9線

台9線,又稱東部幹線,是台灣東部一條南北向的省道。北起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忠孝東路口(行政院大門前,台灣公路原點,臺1線(與臺3線共線)、台1甲線、臺5線交界處,該路口原有「復興陸橋」,已拆除),南迄屏東縣枋山鄉楓港(臺1線交界處),全長454.566公里,是目前臺灣公路系統里程第二長的公路,由北到南縱貫所有東部縣市,著名的“羅斯福路”、“北宜公路”、“蘇花公路”、“花東縱谷公路”及“南迴公路”皆是臺9線的部分路段,為臺灣東部重要的公路之一。 沿途穿梭台灣東部縣市,為台灣第二重要的省道,與西部的台1線大致構成環島路網。.

新!!: 射馬干圳和台9線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新!!: 射馬干圳和屏東縣 · 查看更多 »

工作站

工作站(Workstation)是一种高端的通用微型计算机。它是为了单用户使用并提供比個人電腦更强大的性能,尤其是在图形处理能力,任务并行方面的能力。 另外,連接到伺服器的終端機也可稱為工作站。.

新!!: 射馬干圳和工作站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是臺灣最主要的國立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也是臺灣東部唯一的國家級博物館,以臺灣史前文化和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文物收藏、研究與教育推廣為主。 史前館的基礎在卑南遺址,館地約有10公頃,包含康樂的博物館,位於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公園以及台南科學園區的分館籌備處。該館建築由美國建築師麥可·葛瑞夫設計興建。.

新!!: 射馬干圳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東大學

國立臺東大學,簡稱東大,是一所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的國立大學,前身為1948年創立的臺灣省立臺東師範學校。現有臺東校區,以及2007年啟用的知本校區。該校現主要發展、行政單位及所有學院系所等,皆設立於知本校本部。設有理工、人文、師範三個學院。.

新!!: 射馬干圳和國立臺東大學 · 查看更多 »

利嘉溪

利嘉溪,又稱呂家溪,位於台灣東南部,為一縣市管河川,幹流長度37.80公里,流域面積174.70平方公里,分佈於台東縣中部,包含台東市西南部及卑南鄉中部。主流主游為烏爾托博哈溪,發源於標高2,378公尺之大埔山東側,先向東南流,匯集索那拉溪、喀特博拉溪諸支流後,轉向東北流至比利良,再轉向東南經東興、大南,於溝子裡附近注入太平洋。.

新!!: 射馬干圳和利嘉溪 · 查看更多 »

知本

知本可以指:.

新!!: 射馬干圳和知本 · 查看更多 »

灌溉

溉就是人為方式使用天然降水(雨水)以外的其他水源供給土地或土壤水份,多半是用来种植农作物或其他植物,也可以用來維持地貌景觀,或在乾燥地帶或是在過度降雨後的地區進行,灌溉對農作物也有其他的好處,包括保護植物免於霜害、在糧食區抑制雜草成長,並且抑制土壤固結。不用灌溉而以雨水为唯一水源的农业称为旱田。 灌溉系統也會用來抑制灰塵、排放污水以及礦物的。灌溉系統常會和排水系統一起研究,後者是用天然或人工的方式除去某一區域地表或是地表以下的水份。 灌溉是五千多年來農業的中心特徵,也是許多文化的成果,是許多國家經濟及社會的基礎。.

新!!: 射馬干圳和灌溉 · 查看更多 »

農田水利會

農田水利會簡稱水利會,是台灣源自日治時期的「水利組合」的法人農業組織,隨著時代更迭,此組織現今受中華民國相關法規規範。台灣除了各地設有區域性的水利會,也有全國性的「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主要工作是水利事業的興辦、農業災害防治,以及其他農業政策或土地開發等事務。2017年時,臺灣一共有17個水利會,會員約有146.7萬人,灌溉管轄區有37.1萬公頃。除了水利事務,農田水利會人事也常被視為藍綠政黨的地方勢力。.

新!!: 射馬干圳和農田水利會 · 查看更多 »

閘門

是通道上的一道門、柵欄、人為路障、關閘或出入門口,控制人流、車輛、牲口的經過。閘門有選擇分類容許指定合資格人士通過,及阻止其他人物使用通道。為附合法規資格,通關者或需出示許可證、身份證明文件或付款。.

新!!: 射馬干圳和閘門 · 查看更多 »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新!!: 射馬干圳和闽南民系 · 查看更多 »

肥料

肥料是任一天然或合成的一種或多種植物成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元素,約30%~50%的作物產量增加是來歸因於天然或無機化學合成的商業肥料。市面上出售的肥料種類及品牌極多,依成分可分為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肥料通常直接用於土壤,或噴灑於葉片。.

新!!: 射馬干圳和肥料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射馬干圳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成立於1947年4月22日,前身為1945年9月1日成立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原具有完整的地方政府功能,在1998年實施精省後,改制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僅專責中央政府交辦之指定業務,不具備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新!!: 射馬干圳和臺灣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是指臺灣及澎湖由清朝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清領時期、清據時期,從1683年清廷派施琅發兵攻滅南明勢力明鄭王朝起,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為止,共212年,為台灣歷史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分期。 清朝初期繼承明朝的觀念,視台灣為化外之地,未入版圖,明鄭王朝末任君主鄭克塽降清以後,康熙對台灣棄守問題詢問朝中官員;而朝中官員對於台灣是否收入版圖,分成兩派。反對收入版圖的官員認為:台灣遠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棄台灣,只保留澎湖做為東南諸省的軍事屏障,把台灣島上的移民全部遷回中國大陸;贊成收入版圖官員中,以征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最為有力,認為:台灣土地肥沃,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可以擔負起防衛東南各省的戰略位置,避免台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國家經費,也應保住台灣。1684年,康熙在統整思考兩派意見後,接受施琅等贊成派官員意見,決定將台灣納入版圖。 清朝將台灣納為領土後,最初劃為福建省的一部分,對台灣並不積極治理,導致台灣作為法外之地,動亂頻仍;清朝禁止人民移民台灣,然而偷渡者絡繹不絕,也禁止原漢通婚,但對平埔族人採取強制漢化的政策。平埔族人若不接受漢化,除了課以重稅之外,每年還必須強制勞役。在這種殖民政策之下,經過大約一世紀的1770年代,平埔族幾乎全部被漢化了,失去了自己的語言與文字,成為今日台灣人的祖先之一。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使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自此開始進行增設府縣、經濟現代化等積極建設,並於1885年將台灣建省。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在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歷經臺灣民主國的短暫抵抗後,台灣在同年6月進入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期。.

新!!: 射馬干圳和臺灣清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新!!: 射馬干圳和臺灣戰後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東市

臺東市(阿美語:Pusung,卑南語:Pusung,布農語:Pusung)位於臺灣東南隅,是臺東縣的縣治,東經121.10度,北緯22.45度,西起中央山脈山麓等高線與卑南鄉為鄰,西南鄰知本溪與太麻里鄉相望,北鄰海岸山脈以黑髮溪與卑南鄉為界,東邊為太平洋,是一座背山面海地形狹長的城市。 面積109.7691平方公里,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轄市,南北長19.8公里,主要溪流由北到南有-卑南溪、太平溪、利嘉溪、知本溪,依次流入太平洋,而形成沖積扇平原的臺東市地形。全縣近一半的人口設籍於本市。 臺東市區最高點為標高75公尺的鯉魚山,可以俯瞰全臺東市景。.

新!!: 射馬干圳和臺東市 · 查看更多 »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新!!: 射馬干圳和臺東縣 · 查看更多 »

通事

通事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射馬干圳和通事 · 查看更多 »

東興發電廠

東興發電廠,舊稱大南發電廠,為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村境內的小型水力發電廠,其引水自利嘉溪之支流大南溪下游溪水以川流式進行發電。目前由臺灣電力公司臺東營業區進行管理與維護。是臺灣東部地區最早的水力發電廠,也是當前全臺仍在商轉中最小的水力發電廠。。.

新!!: 射馬干圳和東興發電廠 · 查看更多 »

水稻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草本稻屬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又称为亚洲型栽培稻,簡單來說也可以說是稻。.

新!!: 射馬干圳和水稻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