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孫壹

指数 孫壹

孫壹,中国三国時代人物,东吴皇族。孫奐庶子。孫承之弟,孫封、滕胤妻、呂据妻的兄长。沙羨侯。 234年父亲去世,继位的孫承在243年去世。孫壹守備夏口,任镇南将軍。諸葛恪被誅殺,孫峻命令他和朱績、全煕攻打駐屯公安县的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諸葛融自殺。以功績为假节、镇軍将軍。 孫綝掌握实权,杀害滕胤、呂据,孫封自殺。孫壹被孫綝怀疑。257年,孫綝支援曹魏諸葛誕反乱,出兵寿春,要清除孫壹,命朱異攻撃孫壹。孫壹知道朱異軍到武昌的目的,带着部曲千人、滕胤妻亡命曹魏。魏任命他为車騎将軍,儀同三司,封吴侯。以废帝曹芳贵人邢氏嫁给了他。邢氏好妒忌,259年,夫妇被下人杀害。 東吳有另一个同名皇族孫壹,是魯王孫霸次子,宛陵侯。兄孫基。孫皓即位后剥奪他的爵位,与祖母謝姬流放会稽。.

23 关系: 孫基孫奐孫峻孫霸孙皓孙綝寿春中國三國志会稽公安县諸葛融諸葛誕诸葛恪部曲東吳武昌汉口滕胤朱績朱異曹芳曹魏

孫基

孫基,東吳皇族,东吴大帝孫權之孙,二宮之爭的魯王孫霸之子。孙霸因觊觎哥哥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孙权赐死,而孙和也被废黜。 叔父孫亮即位第2代皇帝,封他為吳侯。孫基盜乘孫亮禦馬,被問罪投獄。孫亮侍中刁玄說犯法應該治罪,但是陛下要哀憐早逝的魯王的兒子。献策在宮廷内恩赦,孫基出獄。 后来孙和之子、孙基的堂兄弟孫皓即位,因為孫霸和孫和的仇恨,將孫基爵位剥奪,与其弟孙壹、祖母谢姬等一族都流放会稽郡烏傷。.

新!!: 孫壹和孫基 · 查看更多 »

孫奐

孫奐(),字季明。孫靜的第四子。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東吳將領。.

新!!: 孫壹和孫奐 · 查看更多 »

孫峻

孫峻(),字子遠,三國东吴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县)人,吴废帝孙亮时东吴权臣。.

新!!: 孫壹和孫峻 · 查看更多 »

孫霸

孫霸(?),字子威,三國時東吳皇子。孫權的第四子。曾與兄長孫和發生二宮之爭《三國志·孫霸傳》內有「同母弟」之字樣,但《妃嬪傳》中王夫人的傳記卻不見有生孫霸,而孫霸傳末附其子孫基和孫壹的文句中寫有「(孫皓)削基、壹爵土,與祖母謝姬俱徙會稽烏傷縣」疑孫霸生母為謝姬。一般认为“同母”二字衍。。.

新!!: 孫壹和孫霸 · 查看更多 »

孙皓

吴末帝孙皓(),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国志》原名为孫晧。為廢太子孫和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在位十七年(264年—280年),是三国時期孫吴的第四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吳景帝孙休逝世時,太子孫𩅦非常年幼。因當時吳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大臣們便合議改立較年長的孫皓即位。孫皓即位後,初期雖然英明施政並多行善舉,在西陵之戰一度挽回吳國的厄運,但中後期實行暴政並過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國危機。最終,吳國於280年被晉王朝征服,三國時代也因此終結。 孫皓並無廟號與謚號,後世史書中多將孫皓稱為吳後主、吳末帝,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號烏程侯,或是歸晉後的封號歸命侯來指代他。.

新!!: 孫壹和孙皓 · 查看更多 »

孙綝

孫綝(chēn)(),字子通。三國東吳的皇族、权臣。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孫暠的孫子,孫綽的兒子,孫據、孫恩、孫幹、孫闓的哥哥、孫峻的堂弟。.

新!!: 孫壹和孙綝 · 查看更多 »

寿春

#重定向壽春.

新!!: 孫壹和寿春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孫壹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新!!: 孫壹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会稽

#重定向 會稽郡.

新!!: 孫壹和会稽 · 查看更多 »

公安县

公安县是湖北省荆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边缘,长江南岸。总面积为2257.5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最宽处为51公里。2007年末人口为105万人,其中99.9%为汉族,方言为西南官话。公安古称梅园,最早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当时称孱陵。后因东汉末年左將軍刘备领荆州牧,驻军于油江口(今斗湖堤镇),时人称他为“左公”,“公安”便是取“左公安营扎寨之地”之意得名。此外公安也有“三袁故里”、“百湖之县”、“七省孔道”等别称。.

新!!: 孫壹和公安县 · 查看更多 »

諸葛融

諸葛融(),字叔長,琅邪陽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國時東吳將領,大將軍诸葛瑾三子,太傅諸葛恪之弟。宗室孫峻發動兵變,誅殺諸葛恪連同諸葛融也被夷滅。.

新!!: 孫壹和諸葛融 · 查看更多 »

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中国三國時期琅邪郡陽都(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是青龍年間中原名士“四聰八達三豫”中“八達”之一,與夏侯玄、鄧颺等人並列;後於壽春發動叛亂,兵敗被殺。.

新!!: 孫壹和諸葛誕 · 查看更多 »

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官至丞相。孫權臨終,任之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頗有眾望,但窮兵黷武、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死時五十一歲。.

新!!: 孫壹和诸葛恪 · 查看更多 »

部曲

部曲,又稱客,是中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朝鮮新羅、高麗時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在魏晋南北朝时部曲主要指家兵、私兵。隋唐、新羅、高麗时期指介于奴婢与良人之间属于贱口的社会阶层。.

新!!: 孫壹和部曲 · 查看更多 »

東吳

东吴可以指:.

新!!: 孫壹和東吳 · 查看更多 »

武昌

#重定向 武昌区.

新!!: 孫壹和武昌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孫壹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滕胤

滕胤(),字承嗣,北海郡劇縣(今山东寿光)人。三國時東吳重臣。吳末帝孫皓之妻滕皇后的族父。.

新!!: 孫壹和滕胤 · 查看更多 »

朱績

#重定向 施績.

新!!: 孫壹和朱績 · 查看更多 »

朱異

朱異(),字季文,吳郡吳縣人。三国时代东吴势力将领,東吳前將軍朱桓之子,官至鎮南將軍,在援求壽春諸葛誕時被孫綝殺害。.

新!!: 孫壹和朱異 · 查看更多 »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新!!: 孫壹和曹芳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孫壹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