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姒國

指数 姒國

姒國,先秦古代汾水流域的一个诸侯国。 传说金天氏的后代水官昧,有允格、台骀两个儿子。台骀疏通汾河、洮河,被颛顼封在汾川(今山西汾水流域),台骀后来成为汾水之神。沈国、姒國、蓐國、黄国四国作为台骀的后裔,世守台骀的祭祀。春秋时期,晋国灭掉了姒国等四个国家。前541年,晋平公生病,占卜者说是实沈、台骀在作怪。郑简公派子产去到晋国探视病情。叔向询问子产,实沈、台骀是什么神灵。子产向他做出解释。.

16 关系: 叔向子产少昊山西省左传先秦颛顼黄国蓐國鄭簡公汾河沈国洮河春秋时期晉平公晋国

叔向

叔向(出生年不詳,約卒於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晉昭公四年、楚平王元年)或稍後)白壽彝版《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 叔向論政,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譽,因被封于楊 (今山西省洪洞縣),以邑为氏,别为楊氏,又稱叔肸、楊肸、楊譽。他出身晉公族,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左傳·襄公十六年》: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上大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叔向和晏嬰、子產是同時代人,他不曾擔任晉國執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識著稱於世。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與楚國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新!!: 姒國和叔向 · 查看更多 »

子产

子产(),'''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国语·晋语八》: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客问君疾,对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今梦黄熊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子产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五日,公见子产,赐之莒鼎。,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東--子產、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新!!: 姒國和子产 · 查看更多 »

少昊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姓己,名摰(亦作質、鸷)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又“鸷”,乃手执鹰隼之意,故少昊名“鸷”(传说少昊养有猛禽鹰隼作为宠物,故名“鸷”) 亦有另一傳說四凶之一窮奇為少昊之子,少昊还是殷商始祖帝喾(玄鸟氏)的祖父(另一说帝喾祖父为玄嚣。)。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顾颉刚认为的少昊氏加入古史系统自刘歆始。今有少昊陵,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东旧县村。 據舊史少昊、青陽、玄嚣是否同一人並無公論。 少昊金天氏,西方之神,金星的化身。在《山海经》中,蓐收是他的助手,少昊表示秋天收割之金神。少昊死后,成为白帝。 《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後裔『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新!!: 姒國和少昊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姒國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新!!: 姒國和左传 · 查看更多 »

先秦

先秦,全稱為先秦时期(又稱先秦時代),是中國對中国古代史所做劃分的時間區間, “先秦”有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 也是有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的时代的统称,上古时代、三代(即夏商周)都是先秦時期歷史的一部份。由於秦朝是中國君主集權與部落共主與封建的分水嶺,君主集權自秦朝才開始,故先秦時期也是中國政治處於部落共主或封建制度的時期。.

新!!: 姒國和先秦 · 查看更多 »

颛顼

颛顼是中國歷史中的一位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父親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與嫘祖的次子,封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時年二十歲。.

新!!: 姒國和颛顼 · 查看更多 »

黄国

國,嬴姓諸侯國,東夷少昊的後裔,是黃夷的後代。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与商王的關係不是十分和諧,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黄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黄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黄國與姒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関係。.

新!!: 姒國和黄国 · 查看更多 »

蓐國

蓐國,先秦古代汾水流域的一个诸侯国。 传说金天氏有后代叫做昧,做水官,生了允格、台骀。台骀善治水,世代为官,疏通汾水、洮水,堵住大泽,带领人们就住在广阔的高平之地。颛顼因此嘉奖他,把他封在汾川(今山西汾水流域),沈国、姒國、蓐国、黄国四国世代守着他的祭祀。台骀后来是是汾水之神。春秋时期,晋国主宰了汾水一带,而灭掉了蓐国等四个国家。.

新!!: 姒國和蓐國 · 查看更多 »

鄭簡公

鄭簡公(),即鄭嘉,為春秋諸侯國鄭國君主之一,鄭-釐-公之子,是鄭國第十七任君主,在位36年。 宗室子駟因與鄭-釐-公結怨,暗殺--公,以簡公繼位。.

新!!: 姒國和鄭簡公 · 查看更多 »

汾河

汾河,也称汾水,山西人称为“母亲河”,是黄河的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長,流域面積。 汾河流域覆蓋山西中部,上游穿行山地、黄土丘陵中,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市以下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汾盆地,下游河谷开阔。四周为山脉环绕。由河源至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上兰村至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泛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 汾河冲击许多谷地,一些重要城市处于汾河谷地中,如太原、临汾、灵石等。這條河本來是條大河,水量充盈,肥鱼行舟。後來由於1958年汾河水库的建造和1980年代之後激增的工業、農業需求而逐渐水量稀少。.

新!!: 姒國和汾河 · 查看更多 »

沈国

沈国,又名聃国,是西周至春秋时代位于江汉流域的诸侯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西周成王朝三公之一的司空。聃国是侯国,位阶仅在公爵之下,其封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國)、南至淮阳(陈国)。周平王东迁后,季载后裔随周平王东迁,沈国之地被另封于上蔡、平舆、沈丘一带。春秋时代,沈国多依附强大的邻国楚国,前506年,吳楚柏舉之戰前,沈国被晋国支持下的蔡国所灭。 汾水流域另有一远在周朝建立前就存在的古沈国,其地春秋时代位于晋国境内,见于《春秋左氏传·昭公元年》的记载。.

新!!: 姒國和沈国 · 查看更多 »

洮河

洮河是中國黃河上游的一條支流。 洮河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是黄河上游水量仅次于渭河的一级支流,甘肃省第三大河。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临潭、卓尼县,定西市岷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最后汇入刘家峡水库。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新!!: 姒國和洮河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姒國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晉平公

晉平公,姬姓,名彪,双字谥庄平,又称晋庄平公,晋悼公嫡子,杞桓公外孙。即位之初(前557年),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 後來,令祁黃羊舉賢,祁黃羊先後推薦仇人解狐和兒子祁午,留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譽。二度有疾,魯昭公元年(前541年),求醫於秦國。秦景公派遣醫和往診,醫和診病後說:“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 在位期間執政大夫為:荀偃、士匄、趙武、韓起、魏絳、欒盈、荀吳、荀盈、程鄭、范鞅、魏舒、趙成、荀躒。.

新!!: 姒國和晉平公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姒國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