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指数 硯

与笔、墨、纸是中国傳统的文房四宝。 硯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54 关系: 南唐卓尼吕留良孔尚任宣纸安徽省宋徽宗宋朝寒武纪岩石中國三葉蟲广东省张延登传教士何蘧余甸徽墨刘敞四大名砚石昌言王漁洋端州区端砚米芾甘肃省許敬宗黃庭堅黄宗羲葉夢得钱俨铜雀台臺灣苏轼陸游林佶李廷珪李璟李煜梅朗中歙州歙砚毛笔池北偶談河南省洮砚洮河洛阳市澄泥砚...濁水溪文化文房四宝 扩展索引 (4 更多) »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新!!: 硯和南唐 · 查看更多 »

卓尼

#重定向 卓尼县.

新!!: 硯和卓尼 · 查看更多 »

吕留良

吕留良(),别名光轮,字用晦,又字莊生,号晚村,别号有耻斋老人、耻翁、吕医山人、南阳布衣等,暮年剃髮出家,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嘉興府崇德縣(今桐鄉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医学家。著有《東莊詩存》、《晚村先生文集》等等。.

新!!: 硯和吕留良 · 查看更多 »

墨是東亞傳統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烟、明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於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製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另有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其緻密度較高,並經過長年累月的乾燥,使墨色的立體感更高。這種墨被稱為「古墨」。 眾墨之中,最為精美、優質之上品為徽墨。.

新!!: 硯和墨 · 查看更多 »

孔尚任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一号雲亭山人,山東曲阜縣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歷官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员外郎,清朝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與《长生殿》作者洪-昇-齊名,俗謂“南洪北孔”。.

新!!: 硯和孔尚任 · 查看更多 »

宣纸

宣紙又名涇縣紙,出產於安徽省宣城涇縣,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宣纸是一種主要供中國毛筆書畫以及裝裱、拓片、水印等使用的高級藝術用紙張。宣紙擁有良好的潤墨性、耐久性、不變形性以及抗蟲性能,是中國紙的代表品種。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新!!: 硯和宣纸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硯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稱道君皇帝,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詩人、詞人和收藏家,書畫方面造詣極高,自創“瘦金書”字體。徽宗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新!!: 硯和宋徽宗 · 查看更多 »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新!!: 硯和宋朝 · 查看更多 »

寒武纪

寒武纪(Cambrian,符號Ꞓ)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約5亿4千1百万年前—4亿8千8百万年。這個名字来自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地名羅馬名稱「Cambria」,该地的寒武纪地层被最早研究。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寒武纪”(音读:カンブキ,罗马字:kanbuki)。 寒武紀可再分為早寒武紀、中寒武紀、晚寒武紀。寒武紀是显生宙最早的地質時代,下一個紀是奥陶紀。.

新!!: 硯和寒武纪 · 查看更多 »

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礦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长石是地壳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达到60%Feldspar.

新!!: 硯和岩石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硯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三葉蟲

三叶虫纲(學名:Trilobita)的动物通称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一纲。牠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紀,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砑头虫目)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其知名度可能仅次于恐龙。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丰富的,至今已经确定的有九(或者十)个目,一万五千多个物种。大多数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牠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牠们身體分節,有帶溝將身體分為三個垂直的葉。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過其化石。.

新!!: 硯和三葉蟲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硯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张延登

張延登,字濟美,號華東,山東鄒平人。明朝政治人物。 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士,授官河南內黃縣知縣,後擢拔為兵科給事中,累官太仆寺卿。曾巡抚浙江,任內平定周三老之亂。崇祯五年(1632年)入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崇祯丁丑(1637年)三月游泰山。卒赠太子太保,諡忠定。有子張萬鍾。孫女嫁王漁洋。.

新!!: 硯和张延登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硯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何蘧

何蘧(1077年—1145年),字子遠,號韓青老農,今福建浦城人。北宋末年文學家,著有《春渚紀聞》一書,記述宋代名士遺聞軼事。 H何.

新!!: 硯和何蘧 · 查看更多 »

余甸

--甸(),字田生,初名祖训,字仲敏。福建福清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寄籍南平,移居福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巡抚张伯行开創鳌峰书院,延聘余甸前往主持。歷官四川江津县知县,升户部主事。雍正二年(1724年)任山东按察使,触怒年羹尧。官至顺天府丞。 书法、文章皆冠绝一时,又喜歡收集砚台。十年(1732年),山东蒲台县知县朱成元送禮簿事發,被指稱收銀二千餘兩,與黄炳、博尔多同判绞监候,遂奪官。晚年字修吾,号芳初,曾因寫對聯出事下獄,不久病逝。著有《千卷楼集》。.

新!!: 硯和余甸 · 查看更多 »

徽墨

徽墨,是中國傳統墨中最富盛名的一種,因其主要產地徽州府而得名,列入文房四寶。 徽墨發源於晚唐年間,時值戰亂,大批良匠南下避禍,易州製墨能手奚超父子定居歙州。二人利用皖南特產的松樹原料,改進工藝,終於製成良墨。其子廷珪被南唐後主李煜賞識,賜姓為李。自此李廷珪成為製墨宗師,所製徽墨在宋代就已經極為難得。清代乾隆皇帝將世傳的李廷圭墨在墨雲室珍藏,現存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硯和徽墨 · 查看更多 »

刘敞

劉敞可能指:.

新!!: 硯和刘敞 · 查看更多 »

四大名砚

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四大名砚是最为优秀的四种砚台。.

新!!: 硯和四大名砚 · 查看更多 »

石昌言

石昌言(995年—1057年) ,字扬休,眉州(治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唐代兵部郎中石仲覽後人,原籍江都,祖辈迁至眉州。十八岁州举进士,與司馬光同年。善为诗,與蘇軾常有唱和之作,曾出使辽國。累官中书舍人,终官知制诰。蘇軾妻王弗生苏迈於1077年娶石昌言之孙之妻。.

新!!: 硯和石昌言 · 查看更多 »

王漁洋

#重定向 王士禛.

新!!: 硯和王漁洋 · 查看更多 »

端州区

端州区是中国广东省肇庆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152平方千米,人口32万,端州地名始于隋。隋以前,一直为高要县治所在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为州治所在地。北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端州升为肇庆府。1949年11月,首设县级肇庆市,后几经并撤。1988年3月,肇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原肇庆市改为端州区,为肇庆市的城区。 端州区地处肇庆南部,面积约为152平方公里,2013年端州区行政区域调整,现下辖4街道办事处,22个村民委员会和57个居民委员会,2012年末户籍人口36.43万人,常住人口48.44万人,全区耕地面积277.47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20公顷,粮食产量0.17万吨。林地面积6726.4公顷,森林覆盖率22.85%,活立木蓄积量12.26万立方米。 端州区作为肇庆市政府驻地,凭借其交通、地理、资源等优势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端州区生产总值14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9亿元,下降9%;第二产业增加值59.91亿元,增长14.7%;工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80.92亿元,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万元,增长10%。。.

新!!: 硯和端州区 · 查看更多 »

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产自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所产的砚台因此叫“端砚”,最早产于唐代武德年间(618年-626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端砚以石色青紫带圆形青绿色石眼的为最上。肇庆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砚,滑如玉,磨墨无声,也是上品。上好的端砚不但美观,而且能“发墨”,墨色光亮如漆,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乾。宋代皇帝多次頒布不準廣東官員擅自帶端硯進京的詔諭,可見其老坑名品珍貴為世罕有。 端砚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 硯和端砚 · 查看更多 »

米芾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新!!: 硯和米芾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硯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新!!: 硯和許敬宗 · 查看更多 »

黃庭堅

黃庭堅(),字鲁直,號山--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书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習藝於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官至知州。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師、龍圖閣直学士,謚文節。.

新!!: 硯和黃庭堅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硯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葉夢得

葉夢得(),字少蘊,自號石林居士,宋朝人,原籍蘇州吳縣(今屬江蘇),居烏程(今浙江吳興)。父親葉助,母親為晁補之二姐。 早年師從晁补之、张耒,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大观三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汝州,不久落职,提举洞霄宫。政和五年,知蔡州,移颍昌府。靖康元年,知杭州。宋室南渡後,任建康(江蘇南京)知府,致力於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授戶部尚書,遷尚書左丞。与宰相朱胜非等不合,罢归湖州。後任江東安撫使。陳振孫說他“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 葉夢得博學多才,能工詩。早年風格婉麗,中年學蘇東坡,南渡後多感懷時事之作。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啸咏自娱,王士禛称其犹有北宋诗人遗风。叶梦得還在《云水录》中記載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著有《石林春秋谳》30卷、《春秋考》30卷、《建康集》、《石林詞》一卷、《石林诗话》一卷、《石林燕語》、《岩下放言》一卷、《石林奏议》十五卷等三十多種。.

新!!: 硯和葉夢得 · 查看更多 »

钱俨

錢儼,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本名弘信,字誠允,是五代十國的吳越國國王的孙子,钱元瓘的第十四子,母崔夫人。曾擔任镇东军安抚副使、署衢州刺史、知婺州武勝軍事、晉光祿大夫、封開國伯、知湖州。.

新!!: 硯和钱俨 · 查看更多 »

铜雀台

銅雀台,建於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位於鄴城(今中國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三台村),至今仍然保留有遺跡。.

新!!: 硯和铜雀台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硯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新!!: 硯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陸游

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詞人。後人每以陸游為南宋詩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兩宋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陸游曾經請求廢除凌遲,《请除凌迟刑》--:“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明尤存。感傷致和,虧損仁政,實非聖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新!!: 硯和陸游 · 查看更多 »

林佶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林侗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 林佶著有《朴学斋集》。 Category:闽侯人 J.

新!!: 硯和林佶 · 查看更多 »

李廷珪

李廷珪可以指:.

新!!: 硯和李廷珪 · 查看更多 »

李璟

#重定向 李璟 (南唐).

新!!: 硯和李璟 · 查看更多 »

李煜

李煜(),或稱李後主,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山隱士、鍾峰隠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史書描述其政治上毫无建树,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詞聖,作品千古流传。.

新!!: 硯和李煜 · 查看更多 »

梅朗中

梅朗中(1607年-1642年),字朗三。宣州宣城人(今屬安徽省)。 梅鼎祚之孙,梅士好之子,梅文鼎堂兄。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早年好讀先人藏書,酣情嗜古。為諸生。善书画、兼善诗文,書法效张王,畫風宗法元宋,是“宣城派”之驅,世称三绝。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秋,卒。著有《书带园集》十六卷,又编《赋纪》五十卷。.

新!!: 硯和梅朗中 · 查看更多 »

歙州

歙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改新安郡为歙州。原属新安郡的歙县、黟县、遂安县废。治所在海宁县(今安徽省休宁县东万安)。开皇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县为休宁县。仁寿中,复置遂安县,属睦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歙州为新安郡,十三年(617年),移治歙县(今安徽省歙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歙县、绩溪、黟县、休宁、祁门等县和黄山市部分地及江西省婺源县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歙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新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隋末汪华、唐方清、宋方腊皆曾起义于此。.

新!!: 硯和歙州 · 查看更多 »

歙砚

歙砚是指出产于歙州(徽州)的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新!!: 硯和歙砚 · 查看更多 »

毛笔

毛筆,是一種源于中国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現今也有一些科學毛筆。.

新!!: 硯和毛笔 · 查看更多 »

池北偶談

《池北偶談》又名《石帆亭紀談》,是清代筆記小說,凡二十六卷,王士禎著作。.

新!!: 硯和池北偶談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硯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洮砚

洮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歙砚齐名。砚材产自甘肃岷县、卓尼县一带的洮河峡谷中。洮砚的特点是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在宋代就为当时文人所珍视,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赞美洮砚:“洗之砺、发金铁。 琢而泓,坚密泽……”。黄庭坚诗云: “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新!!: 硯和洮砚 · 查看更多 »

洮河

洮河是中國黃河上游的一條支流。 洮河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是黄河上游水量仅次于渭河的一级支流,甘肃省第三大河。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临潭、卓尼县,定西市岷县、临洮县,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最后汇入刘家峡水库。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新!!: 硯和洮河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硯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澄泥砚

澄泥砚是以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故名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砚。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的澄泥砚尤佳。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澄泥砚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 2008年6月澄泥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 硯和澄泥砚 · 查看更多 »

濁水溪

濁水溪,古稱螺溪,下游段稱為西螺溪,是位於台灣中部,屬於中央管河川,全長約186.6公里,是台灣最長的河川。流域面積達3,156.90平方公里,計畫洪水量為每秒24,000立方公尺,流域面積與河口百年洪峰流量皆僅略次於高屏溪。 濁水溪名字是因其溪水夾帶大量泥沙,長年混濁,因而得名。上游之山地集水區年降水量達2000~3000毫米,且所經地層多屬易受侵蝕的板岩、頁岩、砂岩,故含沙量高,尤以萬大溪、丹大溪為最高。.

新!!: 硯和濁水溪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硯和明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硯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文书工具,,即毛笔、墨、纸、砚。源於中国,再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文房」之名意指「國家典掌文翰之地」(相當於國家資料庫),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笔、墨、宣纸、砚台,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在使用文房四寶之餘,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詩中所歌詠的就是硯、筆、墨、紙。古人還戲言:筆為管城侯,墨為松滋侯,紙為好畤侯,硯為即墨侯,人稱四侯。 2007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所、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

新!!: 硯和文房四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墨硯砚台砚台制作技艺砚池硯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