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塔吉克斯坦历史

指数 塔吉克斯坦历史

塔吉克人是中亚国家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先后被波斯、马其顿和塞琉古帝国统治。.

33 关系: 埃莫马利·拉赫蒙塞琉古帝国塔吉克人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塔希爾王朝大夏 (中亚古国)大月氏巴克特里亞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布哈拉汗国帖木尔乌兹别克俄罗斯帝国獨立國家聯合體粟特纳迪尔沙鞑靼青铜时代馬其頓貴霜帝國阿夫沙尔王朝薩曼王朝蒙古苏维埃苏联柬埔家民族波斯清朝月氏斯基提亞扎吉德

埃莫马利·拉赫蒙

埃莫马利·拉赫蒙(塔吉克语:Эмомалии Раҳмон,),原名埃莫马利·拉赫莫诺夫(Эмомалӣ Шарифович Раҳмонов),塔吉克斯坦政治家,自1992年起担任塔吉克斯坦总统至今。.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埃莫马利·拉赫蒙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塞琉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人

#重定向塔吉克族.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塔吉克人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и Советии Социалист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Таджи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設立的第七個加盟共和国,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六個加盟共和國,简称--。 塔吉克原本是隸屬烏茲別克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8年8月1日蘇共25周年黨慶當天脫離烏茲別克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11月至1918年2月,塔北部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隶属于苏俄的烏茲別克自治共和国。1920年成立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隶属于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中央直辖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宣布独立,1991年8月底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下属一个自治州:.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Ҷумҳур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Республики Таджикистан),简称--,中亚国家之一,位於阿富汗、烏茲別克、吉尔吉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間,在中亞國家之中國土面積最小。.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塔吉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塔希爾王朝

塔希爾王朝(波斯語:سلسله طاهریان)是在820年至872年間統治大伊朗東部、呼羅珊地區(今伊朗、阿富汗、塔吉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部分地區)的波斯王朝。塔希爾王朝是由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馬蒙部下的將軍塔希爾·伊本·侯賽因(Tahir ibn Husayn)建立,阿拔斯王朝將呼羅珊東部地區送給塔希爾以回報他對王朝的支持。塔希爾王朝的首都設在梅爾夫,後來遷至尼沙普爾。雖然塔希爾王朝在名義上臣服於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但是塔希爾王朝的統治者在實際上是獨立的。.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塔希爾王朝 · 查看更多 »

大夏 (中亚古国)

大夏是一個中亚古地名和国名,位于古希腊人所说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縛喝羅)。歐亞學研究“”主要疆域在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古希腊称Paropamisus)以北,西边与安息接壤。 目前学术界就大夏位于巴克特里亚地区这一点达成了共识,但是大夏是否就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尚未达成共识。.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大夏 (中亚古国) · 查看更多 »

大月氏

大月氏,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的古代國家。源自月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一个部落。西汉时期,統治現今的伊犁河流域一帶,其后南迁至今阿富汗。.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大月氏 · 查看更多 »

巴克特里亞

巴克特里亞是一個中亚古地名,希臘語為,波斯語稱為 بـلـخ ,古希腊人在此地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之为大夏,此地一說為吐火羅。主要指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以北地区。.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巴克特里亞 · 查看更多 »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區(英語: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简称BMAC)又稱阿克瑟斯文明(英語:Oxus civilization),是現代考古學對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一個中亞青銅時代文明的命名。該文明體位於現今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北部、伊朗東北部、烏茲別克南部及塔吉克斯坦西部,以阿姆河(又稱阿克瑟斯)為核心。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的遺址是由蘇聯考古學家維克托·薩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在1976年發現,並予以命名。巴克特里亞是巴克特拉地區(今巴爾赫)的希臘語名稱,位於現今阿富汗北部,而馬爾吉阿納則是馬爾古(Margu)的希臘語名稱,即是今土庫曼斯坦首都梅爾夫一帶。 1970年代往後,薩瑞阿尼迪在各個遺址上發現了大量被圍牆和閘門保護的紀念建築物。在蘇聯解體前,關於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的報告大部分都局限在蘇聯的刊物裡,在1990年代薩瑞阿尼迪的作品開始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之前,西方對於這個發現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汗国

布哈拉汗国(Buxoro Xonligi,Χоноти Бухоро)是1500年至1920年间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国名因16世纪中叶迁都至布哈拉而得名。布哈拉汗国共分为三个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年—1599年)、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年-1785年)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酋长国,1785年-1920年)。1920年,被苏维埃俄罗斯所吞并。.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布哈拉汗国 · 查看更多 »

帖木尔

#重定向 帖木儿.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帖木尔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

乌兹别克可以指:.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乌兹别克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獨立國家聯合體

立國家聯合體(Содруже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简称--(СНГ),苏联解体后由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协调成立的一个国家联盟,属区域性政治组织,總部设在白羅斯首都明斯克,工作语言为俄语。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通常每年召开两次会议。 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舉行的奥运会,独联体11个创始国联合组队首次以独联体名义参加;当年独联体各国参加的其他国际体育赛事,也是联合组队以独联体名义的形式参加的。但此后的国际体育赛事各成员国皆为各自参加。 2011年独联体的成員在聖彼得堡簽署協議,成立自由貿易區。.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獨立國家聯合體 · 查看更多 »

粟特

粟特(古波斯语:Suguda-),或譯窣利、索格特,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中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通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散居遠方。.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粟特 · 查看更多 »

纳迪尔沙

纳迪尔沙阿·阿夫沙尔(1688年10月22日-1747年6月20日,中文常譯為纳迪尔沙)是一位伊朗沙阿(即国王;1736年-1747年在位),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 纳迪尔出生于呼罗珊的一个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农民家庭,在童年时被卖为奴隶,后来成功逃亡并成为一群英勇善战的亡命之徒的首领。他加入了东安纳托利亚的突厥语族武装部落“阿夫沙尔”(即“红头”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1726年,纳迪尔率军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废黜的萨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后者给他赐名为太美斯普-古里汗。纳迪尔成功地赶走了阿富汗人,于1729年反击到阿富汗境内。他又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国内树立起超过沙阿本人的权威。他随即在1732年废黜了太美斯普二世,将其放逐到呼罗珊。纳迪尔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为傀儡沙阿;1736年,在结束了与奥斯曼帝国的长期战争之后,阿拔斯三世的死为纳迪尔登上王位打开了道路,他于是自立为沙阿,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 纳迪尔沙是一个杰出的统帅和无情的征服者。他依靠红头部落和库尔德人的战斗力推行侵略政策,结果在中亚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他征服了阿富汗,击退了乌兹别克人的入侵,强迫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富汗、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王公们向沙阿的权力称臣(有一些地区被直接合并)。 1737年-1738年,纳迪尔沙在对印度的远征中蹂躏了印度西北部诸省,并且攻占和洗劫了德里。他還偷走了蒙兀兒帝國沙賈漢的孔雀寶座。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他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 纳迪尔沙在其统治后期变成了一个暴君。他的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导致国内的叛乱层出不穷。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呼罗珊被一伙密谋叛变的封建主刺杀。由他建立的王朝阿夫沙尔王朝也称“红头王朝”。 Category:波斯国王 N N.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纳迪尔沙 · 查看更多 »

鞑靼

鞑靼可能指:狭义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演化。即:塔塔尔部落。其强盛时期建立蒙古尼伦国,中国文献称“柔然”或“蠕蠕”国。后期移民至呼伦贝尔草原,散居于达赉湖(呼倫湖)周边。因毒杀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該,成为蒙古部落的世仇。后向北迁徙,进入今西伯利亚地区。广义上因尼伦国强盛时期,声名远播,而被其他国家统称蒙古高原的蒙古语族部落。.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鞑靼 · 查看更多 »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鉛的合金,因为其氧化物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而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銅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的第二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的特色是青銅的廣泛使用,即利用銅與錫、鉛、銻或砷的合金製作工具和武器。.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青铜时代 · 查看更多 »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馬其頓 · 查看更多 »

貴霜帝國

貴霜帝国(梵语:कुषाण राजवंश;巴克特里亚语:;公元1世紀至3世紀)是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裡海、阿富汗及恆河流域。貴霜帝國在迦膩色伽一世和其承繼者統治之下達至鼎盛,曾擁有人口千萬,被認為是当时亞歐四大強國之一,與漢、羅馬、安息三個同一時期的帝國並列。.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貴霜帝國 · 查看更多 »

阿夫沙尔王朝

阿夫沙尔王朝(سلسله افشار)是18世纪统治伊朗高原的一个土库曼人王朝。.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阿夫沙尔王朝 · 查看更多 »

薩曼王朝

薩曼王朝或薩曼帝國(波斯語:سامانیان、Sāmāniyān;英語:Samanids,875年-999年)是一個由波斯人建立的曾经统治着中亚和大伊朗的王朝。王朝的名稱是源自創立人薩曼·胡達(Saman Khuda),他原本是拜火教神權階級的貴族,後來皈依伊斯兰教遜尼派。在薩珊王朝因阿拉伯人入侵而衰亡後,薩曼王朝便作為原生王朝統治中亞和大伊朗。.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薩曼王朝 · 查看更多 »

蒙古

#重定向 蒙古国.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蒙古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

蘇維埃(сове́т),俄罗斯语词汇,意为“代表会议”或者“會議”。.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柬埔家

#重定向 剑浮沙.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柬埔家 · 查看更多 »

民族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十分豐富而复杂的內涵,可以表达多种近似而不同的概念。词汇本身歧义较多,概念和用法受到政治的较大影响,这些义项之间容易相互混淆。在不同的學科中,對於民族的範疇與用法也有許多歧異。在学术上,族群比民族的概念更宽泛。而在汉语实际使用中,民族可以被表示为包括族群、国族在内的多种含义。民族一词在中英翻译时也十分容易混淆。Ethnic group和Nation经常被翻译为民族,然而更精确地应分别译为译为族群和国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却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长城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民族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斯基提亞

斯基提亞(Σκυθική,Σκυθία,Skythía,Scythia,或),又譯為西徐亞、西古提、叔提雅,在希臘古典時代,古希臘人對其北方草原游牧地帶的稱呼。這個區域為歐洲東北部至黑海北岸,經中亞草原一直延伸到他們不知道的領土之外,這整塊區域都被古希臘人稱呼為斯基提亞,包括了東歐大草原、中亞與東歐等地。 斯基提亞原義為斯基泰人之地。斯基泰人由西元前11世紀開始,居住在此地,一直到西元2世紀前後。.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斯基提亞 · 查看更多 »

扎吉德

扎吉德是19世纪末在俄国鞑靼人社会兴起的新式教育,后来在中亚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及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发展。“扎吉德”运动为穆斯林带来了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重视现代世俗知识,并带有泛突厥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改革运动特点。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从“扎吉德”教育改革衍生出文化、社会、宗教、生活方式、政治等方面改革,“扎吉德”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穆斯林社会带现代色彩的所有改革的代名词。张来仪,试论近代俄国穆斯林的扎吉德运动,世界历史2012(2):33-43.

新!!: 塔吉克斯坦历史和扎吉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塔吉克史塔吉克歷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