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四籽树科

指数 四籽树科

四籽树科又名四裂木科或四出花科,共有2属4种,生长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南部。 本科植物为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革质,无托叶;乔木种类的木材名贵。.

22 关系: 基因假红树科南美洲双子叶植物委內瑞拉山茶科东南亚乔木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四籽树科灌木约翰·哈钦松物种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被子植物APG分类法被子植物门杜鹃花目植物木材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四籽树科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假红树科

假红树科只有1属1种,是单种科,假红树只生长在中美洲从哥斯达黎加到厄瓜多尔一带。 本科植物是常绿乔木,枝条丛生;单叶互生,有腺点;花大,花苞长,花瓣5数;果实大,直径达13厘米,类似椰子,皮干燥,但前面有一个尖端突出。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在山茶科中,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单独分出一个科,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可以选择性地与四籽树科合并,但2007年5月7日新修订的版本将其合并到四籽树科中。.

新!!: 四籽树科和假红树科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四籽树科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双子叶植物

雙子葉植物(Dicotyledons,简称dicots),又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木--蘭綱(Magnoliopsida),是指一般其種子有兩個子葉之開花植物的總稱,約有199350個物種。非雙子葉植物的開花植物則稱為單子葉植物,一般只有一個子葉。 雙子葉植物不再被視為是一個恰当的類群名称,且此一名稱亦至少不被使用在分類的意涵上。但前述之雙子葉植物的絕大部份可以分至一名為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單系群。此一單系統可以以其花粉的結構於其他的開花植物所區隔。其他的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花粉都是單溝或單溝衍生的樣式;而真雙子葉植物分支的花粉則為三溝或三溝衍生的樣式,其花粉的溝上會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細孔。.

新!!: 四籽树科和双子叶植物 · 查看更多 »

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República Bolivariana de Venezuela),簡稱委內瑞拉,是一個位於南美洲北部的熱帶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首都為卡拉卡斯。西與哥倫比亞接壤,東與蓋亞那毗鄰,南與巴西交界。海岸線包括北部加勒比海及東北部大西洋島嶼總長約2,800公里。委內瑞拉生物多樣性豐富,為西至安地斯山脈、南至亞馬遜盆地、東至奥里诺科河三角洲物種的生物棲息地。.

新!!: 四籽树科和委內瑞拉 · 查看更多 »

属(genus,genus)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科和种之间。属名由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必須大寫。.

新!!: 四籽树科和属 · 查看更多 »

山茶科

山茶科(Theaceae)大部分属原产于亚洲东部,多分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南至马来西亚,北至日本,也有几个属是生长在美洲的。.

新!!: 四籽树科和山茶科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四籽树科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乔木

乔木是有明顯直立主干、且高达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的总称,同低矮的灌木相对称。乔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 樹高在9公尺以下的稱為小喬木,樹高在18公尺以上的稱為大喬木。 在日常生活中,屬於喬木類的植物普遍稱為樹。 * Category:植物生活型 Category:木本植物 Category:草原.

新!!: 四籽树科和乔木 · 查看更多 »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阿瑟·約翰·克朗奎斯特于1958年发表的一种对有花植物进行分类的体系,1981年在他的--作《有花植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最终完善,此網頁之分類系統主要乃參考克朗奎斯特於1988出版之《開花植物的演化及分類》(The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flowering plants)。。包括64个目和383个科,是數個常被使用的被子植物分類系統之一,Zomlefer在書中(第2頁)提到,當時流行的高等植物分類系統有克朗奎斯特 (1981年、1983年、1988年)、塔赫塔江 (1969年、1980年、1983年、1991年)、 (1974年)、與相關的系統等。,但目前因為分子生物学的發展,學者倾向採納《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被子植物分为两大纲,分別是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及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

新!!: 四籽树科和克朗奎斯特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四籽树科

四籽树科又名四裂木科或四出花科,共有2属4种,生长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南部。 本科植物为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革质,无托叶;乔木种类的木材名贵。.

新!!: 四籽树科和四籽树科 · 查看更多 »

灌木

木是沒有明顯主幹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較矮小,不會超過6米。從近地面的地方就開始叢生出橫生的枝幹。都是多年生。一般為闊葉植物,也有一些針葉植物是灌木,如刺柏。如果越冬時地面部分枯死,但根部仍然存活,第二年繼續萌生新枝,則稱為「半灌木」。如一些蒿類植物,也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但冬季枯死。.

新!!: 四籽树科和灌木 · 查看更多 »

科可指:.

新!!: 四籽树科和科 · 查看更多 »

约翰·哈钦松

约翰·哈钦松,OBE,FRS(John Hutchinson)是英国植物学家,对植物分类学有很大贡献。 哈钦松出生于诺森伯兰郡的伯里本,他在达勒姆接受了园艺训练,1904年,到皇家植物园做实习园艺师,由于他的绘画能力和对植物分类的认识,1905年被指定到标本室工作,先作为印度部助理,后来成为非洲热带部助理,1915年-1919年成为印度部主任,1919年-1936年为非洲部主任,然后成为植物园博物馆馆长,1948年退休,但仍然进行显花植物的研究,并出版了两部《显花植物分属》。 他于1928年-1929年和1930年两次到南非采集植物标本。他制定了一个新的被子植物门的哈钦松分类法,将这些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大类,认为从木兰目演化出木本植物,从毛茛目演化出草本植物,认为这两支是平行发展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他的这种分类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植物学家所否定,但他对植物形态的精确描述,利用图谱和检索工具的方法仍然被肯定。 1934年,他获得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44年获得维多利亚勋章,1947年被选为皇家学会院士,1958年,获得达尔文-华莱士奖章,1968年获得林奈金质奖章,在他刚去世前获得OBE勳銜。 他在伦敦逝世,墓前被同事们放上一个用南非的花编织的花圈。.

新!!: 四籽树科和约翰·哈钦松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四籽树科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

《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修订版)》是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于2003年發表的,基于1998年所發表的《被子植物APG分类法》之修訂版,在吸收了全世界大部分植物分类学家的意见,2009年發表《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目前已经在现代的参考文献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新!!: 四籽树科和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是1998年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出版的一种对于被子植物的现代分类法。这种分类法和传统的依照形态分类不同,是主要依照植物的三个基因组DNA的顺序,以亲缘分支的方法分类,包括两个叶绿体和一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虽然主要依据分子生物学的数据,但是也参照其他方面的理论,例如将真双子叶植物分支和其他原来分到双子叶植物纲中的种类区分,也是根据花粉形态学的理论。 2003年这种分类法出版了修订版《被子植物APG II分类法 (修订版)》,2009年又出版了 APG III,2016年更新到 APG IV。.

新!!: 四籽树科和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门

#重定向 被子植物.

新!!: 四籽树科和被子植物门 · 查看更多 »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侧边发育自植物的茎的叶原基。叶内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同时,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通过叶的气孔实现的。 叶只出现在真正的茎上,即只有维管植物才有叶。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所有高等植物都有叶。相对地,苔蘚植物、藻类、真菌和地衣则没有叶。在这些扁平体(Thallus)中只能找到与叶相似的结构,但只能作为类似物(Analoga)。 但有人认为,上述的叶的外延,只是狭义的。广义的叶应该指所有能行光合作用的组织结构。但有一部分的茎為了不讓水分被蒸散掉,而演變出如仙人掌般針狀的葉子。 完全叶包含三部分,叶片,叶柄和托叶。叶片指的是完全叶上扁平的主体结构。它会尽可能地吸收阳光,并通过气孔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和温度。在叶片的纵切面可见三种主要结构:表皮組織(即上、下表皮),葉肉組織(包括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及維管束組織。 叶柄是连接叶片与茎节的部分。托叶则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处,细小,早落。不同的植物种类,托葉的形态也不同。例如豌豆有着大的叶片状托叶,而洋槐和酸枣的托叶则是针形,山櫻花的托葉為羽狀。其作用是保护幼叶。 而叶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从非常原始的针状小型叶发展出各种各样形态的大型叶。有些叶,已不再行使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成为花瓣,花刺,叶卷须和保护幼叶的牙鳞。.

新!!: 四籽树科和葉 · 查看更多 »

杜鹃花目

杜鹃花目(学名:Ericales),是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一个大目,本目植物既有乔木,也有灌木、藤本和草本。既有绿色自养植物,也有寄生植物和食肉植物。本目植物花一般为五裂。 杜鹃花目的植物,一般都有共生的菌根,最常见的是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s)、水晶兰类菌根(Monotropoid mycorrhizas)和浆果莓类菌根(Arbutoid mycorrhizas)。其中有些属的植物,可以富集铝。 杜鹃花目的植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有近8000种,其中杜鹃花科就大约有2000-4000种。.

新!!: 四籽树科和杜鹃花目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四籽树科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木材

木材是能够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是多孔纖維狀的組織。乔木和灌木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木材是维管形成层向内的发展出植物组织的统称,包括木质部和木質线。 木材為林業主產物,对于人类生活起着很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木材不同的性质特征,人们将它们用于不同途径,例如燃料及建築用的材料。木材是天然的有機複合材料,由有纤维素纤维(抗拉性很強)和木质素的基質(抗壓性強)組成。一般木材定義為莖部二次生長的木质部。 地球上約有一兆英噸的木材,每年約增加一千萬噸。木材的蘊藏量大,且是碳中性的可再生材料,是頗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1991年約生產了三百五十萬立方米的木材,主要用途是家具及建築結構Horst H. Nimz, Uwe Schmitt, Eckart Schwab, Otto Wittmann, Franz Wolf "Wood" in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2005, Wiley-VCH, Weinheim.

新!!: 四籽树科和木材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四出花科四裂木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