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马大屠杀

指数 哈马大屠杀

哈马大屠杀(مجزرة حماة)是1982年2月发生于叙利亚哈马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叙利亚军队在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命令下,对哈马实行焦土政策,以镇压逊尼派伊斯兰分子的反政府暴动Fisk 2010。屠杀事件由哈菲兹·阿萨德的弟弟利法特·阿萨德亲自指挥,結束自1976年开始的逊尼派人士的反政府活动。 起初西方国家的外交官报道说有1,000人死亡。后来估计至少有10,000名叙利亚人被杀。其他数字有20,000(英国)和40,000(叙利亚人权委员会)Syrian Human Rights Committee, 2005MEMRI 2002。大约1,000名政府士兵在行动中死亡,哈马旧城的大部分被毁。这次事件被描述为“在现代中东国家历史中阿拉伯政府对本国人民实施的最致命的一次行动”Wright 2008: 243-244,因为死者大多数是无辜平民。 一些叙利亚媒体和反对派人士表示“我们的朋友在家中睡觉时遭到安全部队的突然袭击,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都遭到无情的杀害,死者的尸体像被野狗一样在大街上被肢解和虐待”。.

40 关系: 叛教 (伊斯蘭教)叙利亚叙利亚复兴党坦克巴尔米拉巴沙尔·阿萨德世俗主义伊斯兰主义伊斯玛仪派伊拉克强奸保守主义國際特赦組織利法特·阿萨德喇叭哈菲兹·阿萨德哈马穆斯林兄弟會约旦经济学人罷工焦土政策特列伊穆斯大屠杀遜尼派马里总统黎巴嫩阿拉伯社会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维派酷刑艾库贝尔大屠杀RoutledgeT-72主戰坦克Time (magazine)柴油氰化氢民族主義游击战手榴弹2011年叙利亚反政府示威

叛教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所谓的叛教(ارتداد;irtidād 或 riddah)通常被定義為一位先前信奉伊斯蘭教(包括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人在言語或行為上摒棄伊斯蘭教,例如公開宣稱或被證實放棄伊斯蘭信仰、持異端主張、對戒律明知故犯且拒絕悔改(不行五功、故意違犯禁令、跟卡菲爾聯合對抗教胞等均屬之)、故意辱教、公開質疑伊斯蘭信仰本身等。 遜尼派的四個主要教法學派都認同一個人非因無知(如父親是偽信者,致子女從小缺乏伊斯蘭教育)或受脅迫(如因生命安全考量而觸犯禁令)而叛教是一種罪。他們也把嚴重叛教(如上述行為)與輕微叛教(如表示自己不虔誠)區分。根據瓦埃勒·哈拉格(Wael Hallaq)的說法,關於叛教的律法不是從《古蘭經》而來。 有些伊斯蘭教法學家,諸如哈乃斐派教法學家沙拉赫西(Sarakhsi)、馬立克派教法學家Abu al-Walid al-Baji及罕百里派教法學家伊本·泰米葉(Ibn Taymiyyah),以及一些當代伊斯蘭教法學家,諸如沙斐儀派大穆夫提阿里·戈馬(Ali Gomaa)Grand Mufti Ali Gomaa,, The Washington Post, July 25, 2007.

新!!: 哈马大屠杀和叛教 (伊斯蘭教)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哈马大屠杀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复兴党

#重定向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叙利亚地区.

新!!: 哈马大屠杀和叙利亚复兴党 · 查看更多 »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新!!: 哈马大屠杀和坦克 · 查看更多 »

巴尔米拉

巴尔米拉(Palmyra;Παλμυρα)是在叙利亚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市,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15公里,幼发拉底河西南120公里处。是商队穿越叙利亚沙漠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巴尔米拉是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它最初的亚拉姆语名字“塔德莫”(Tadmor),意为“棕榈树”。伊斯蘭國於2015年5月21日起佔領該遺址並開始進行破壞活動。尽管该组织宣称不会破坏古城的主体建筑,但从BBC所刊发的影片来看,針對寺廟壁畫、雕塑及一些神像遭到彻底摧毁。.

新!!: 哈马大屠杀和巴尔米拉 · 查看更多 »

巴沙尔·阿萨德

巴沙尔·阿萨德(阿拉伯语: ,),现任叙利亚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叙利亚复兴党总书记、元帅军衔、已故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之次子。2000年、2007年和2014年三次當選總統。.

新!!: 哈马大屠杀和巴沙尔·阿萨德 · 查看更多 »

世俗主义

世俗主義(secularism),是一種在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擺脫宗教組織控制的主張。.

新!!: 哈马大屠杀和世俗主义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主义

伊斯兰主义(الاسلامية)是指一种主张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 客观地描述,伊斯兰主义是一股综合了宗教、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反现代化”并带有愤怒情节的思潮,它透过把现存的诸多意识形态的要素整合起来,而迅速兴起。伊斯兰义脱胎于13世纪发端的赛莱菲耶(Salafiyya)运动,或称之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随着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阿富汗战争,伊斯兰主义得到迅猛发展Political Science 第12版,Michael G. Roskin 著,PEARSON 出版,ISBN 9780205075942。。 伊斯兰主义呼吁现代的穆斯林去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寻根,并且在政治上统一思想。伊斯兰主义一词实际上因定义不同而存在争议。.

新!!: 哈马大屠杀和伊斯兰主义 · 查看更多 »

伊斯玛仪派

伊斯玛仪派(阿拉伯语 الإسماعيليون(al-Ismā‘īliyyūn),波斯语 اسماعیلیان(Esmâ‘īliyân)),亦称“七伊玛目派”、“亦思馬因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中最有影响的支派之一。目前信徒超过1500万人。.

新!!: 哈马大屠杀和伊斯玛仪派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哈马大屠杀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强奸

強姦,亦称強暴、奸污、施暴、性侵、强制性交,有時也用凌辱、蹂躪和糟蹋等詞来代指。是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被害人進行性行为的犯罪“性侵入行為”:“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或“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參見 中華民國刑法第10條第5款。。 强奸的受害和加害者皆不分男女,在传统的观念里一般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但亦有完全相反的情況。據美国司法统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91%的強姦受害人為女性,9%的受害人為男性;加害人中,有99%的強姦者為男性。 此外,不論加害者與受害者熟悉與否,該行為皆有可能發生。.

新!!: 哈马大屠杀和强奸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哈马大屠杀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縮寫为AI;又稱大赦國際),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约七百万成员及支持者。该组织的工作方针是对人权状况进行调研,采取相应行动,寻求终结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并且为那些遭受迫害的人们伸张正义。 国际特赦组织于1961年由彼得·本南森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同年5月28日在英国《观察家报》发表了题为《被遗忘的囚犯》的文章Benenson, Peter,, The Observer, 28 May 1961.

新!!: 哈马大屠杀和國際特赦組織 · 查看更多 »

利法特·阿萨德

#重定向 里法特·阿萨德.

新!!: 哈马大屠杀和利法特·阿萨德 · 查看更多 »

喇叭

喇叭可以指:.

新!!: 哈马大屠杀和喇叭 · 查看更多 »

哈菲兹·阿萨德

哈菲兹·阿萨德(حافظ الأسد,)敘利亞政治家,前敘利亞总统、獨裁者、空軍司令及國防部長,阿塞德1970年發動軍事政變掌權,統治敘利亞長達三十年。相對其子,人稱老阿薩德。.

新!!: 哈马大屠杀和哈菲兹·阿萨德 · 查看更多 »

哈马

#重定向 哈馬.

新!!: 哈马大屠杀和哈马 · 查看更多 »

穆斯林兄弟會

斯林兄弟協會(الإخوان المسلمون,罗马化:,发音:),通称穆斯林兄弟會(الإخوان.,al-ikhwān,al-Muslimūn,音译为伊赫万),简称穆兄會,是一個以伊斯蘭遜尼派傳統為主而形成的宗教與政治團體。 1928年,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創立,由一名學校教師哈桑·班納發起。最早只是一個宗教性社会团体,除推行伊斯蘭教信仰外,还设立了教育和医疗机构。自1936年之後,因為反对英帝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成為近代伊斯蘭世界最早的政治反對團體。他們所推動的政治運動在伊斯蘭世界形成一股風潮,擴散到許多伊斯蘭國家,許多伊斯蘭國家中的政治反對團體都源自於穆斯林兄弟會。 2012年,穆斯林兄弟會首次在埃及以民主選舉的方式獲得政權。然而,這個政權卻一直受到政變所騷擾。2015年,穆兄會甚至被巴林、埃及、俄羅斯、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認定為恐怖組織。 穆斯林兄弟會的目標是讓《可蘭經》與聖行成為伊斯蘭家庭與國家最主要的核心價值。.

新!!: 哈马大屠杀和穆斯林兄弟會 · 查看更多 »

约旦

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语:,一般通稱約旦)是中东的国家,它北临叙利亚,东临伊拉克,东南临沙特阿拉伯,西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新!!: 哈马大屠杀和约旦 · 查看更多 »

经济学人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英國的英文新聞週報,分八個版本面向全球發行,其編輯部位於倫敦。它在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爾遜創辦。在創辦之初,《經濟學人》以報紙版式發行;時至今日,儘管它已經採用小開本、光面紙的雜誌版式出版,但它依然沿用舊時的習慣,將自己稱為「報紙」。2017年上半年,《經濟學人》實體和數字刊物的平均每周發行量合共達到144萬份,其中近六成發行量位於北美地區。 《經濟學人》歸經濟學人集團所有。後者的股權中有50%由包括報社編輯和職員在內的私人投資者持有,餘下50%由英國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意大利阿涅利家族分別直接或通過控股公司持有,二者在集團董事會均有代理人。集團曾經的主要股東還包括培生集團。在2016-2017財年,經濟學人集團的經營利潤達到5600萬英鎊。《經濟學人》主編的任命和解任均由集團下設的理事會負責。報社有大約100名僱員,其中約三分之二在倫敦西敏市的總部辦公,其餘則被派駐在全球近20個國家的編輯部。 雖然刊名為「經濟學人」(英文名The Economist為「經濟學家」之義),但《經濟學人》並非專門研究經濟學,也不是學術期刊,而是一本涉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事務的綜合性新聞評論刊物,著重於對這些議題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它的社論持有古典自由主義與經濟自由主義的立場,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全球化、和社會自由主義(例如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它曾將自己形容為「亞當·斯密與大衛·休謨的蘇格蘭式自由主義的產物」。它面向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羣,讀者中包括諸多具有影響力的高管和決策者。21世紀以來,儘管《時代》、《福布斯》、《新聞週刊》等諸多同類英文新聞雜誌的發行量均陷入停滯或出現下滑,但《經濟學人》的發行量和廣告業績卻有顯著增加。這一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被經濟學人集團的前-zh-cn:首席执行官;zh-hk:行政總裁;zh-tw:執行長-安德鲁·拉什巴斯(Andrew Rashbass)形容為「大眾智慧」(Mass Intelligence)時代的來臨。.

新!!: 哈马大屠杀和经济学人 · 查看更多 »

罷工

罷工行動,或被簡稱為罷工,是工人為了表示抗議,而集體拒絕工作的行為。在以集體勞動為重的工作行業,如工廠、煤礦等,罷工往往能夠迅速得到僱主、政府和公眾的迅速注意,從而工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更可能獲得保證。在西方國家,罷工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工業革命發生期間產生了關鍵的作用,成功迫使了政府修改政策、甚至倒台。 罷工並非現代人所創的概念。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三世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在位期間,皇家墓園的工人就發起了罷工,這是一般歷史學家認為世界上的第一場罷工,顯示着工人階級首次獲得重視。本次事件在紙莎草紙上有詳細的歷史記載,保藏於意大利的都靈市埃及博物馆(Museo Egizio di Torino)。.

新!!: 哈马大屠杀和罷工 · 查看更多 »

焦土政策

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漢字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新!!: 哈马大屠杀和焦土政策 · 查看更多 »

特列伊穆斯大屠杀

特列伊穆斯大屠杀(مجزرة التريمسة)是在2012年7月12日,发生于敘利亞哈马省特列伊穆斯的一场军事行动与屠杀事件。事件起初由反对派报道,后来联合国觀察員於2012年7月14日發表聲明,表示敘利亞軍方主要針對反政府叛軍和活動人士的住屋,對此BBC表示與最初反對派聲稱是針對平民的屠殺有矛盾。.

新!!: 哈马大屠杀和特列伊穆斯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哈马大屠杀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马里总统

马里总统,是马里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下列是马里1960年独立后历任总统一览: Mali.

新!!: 哈马大屠杀和马里总统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国(لبنان;亞拉姆語:ܠܒܢܢ),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

新!!: 哈马大屠杀和黎巴嫩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社会主义

阿拉伯社会主义(الاشتراكية العربية),是一种基于泛阿拉伯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 1944年米歇尔·阿弗拉克(Michel 'Aflaq)与萨拉赫丁·比塔尔(Salah al-Din al-Bitar)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此之后,虽然阿拉伯社会主义演伸出了不同的流派(如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前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的纳赛尔主义、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的第三世界理论等),但仍保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目标,以及平等、均富的社会主义理想等。.

新!!: 哈马大屠杀和阿拉伯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民族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義(القومية العربية、al-Qawmiyya al-`arabiyya)是一種民族主義思想,頌揚阿拉伯民族、語言及文學,並訴求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統一"" by Adeed Dawisha, Middle East Quarterly, Winter 2003。其中心思想是阿拉伯世界從大西洋至阿拉伯海的所有人建立一個有著共同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遺產的國家Charles Smith,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by Louise Fawcett, p. 220.

新!!: 哈马大屠杀和阿拉伯民族主义 · 查看更多 »

阿拉维派

阿拉维派(علوية,Alawite),又称“努赛里耶派”(),是一个神秘主义和綜攝 John C. Rolland (2003)的宗教群体,属于什葉派分支。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阿拉維派,與由部分土耳其人、扎扎人和庫爾德人構成的阿列維派(Alevi)是兩個不同的伊斯蘭教派。阿拉維派人口主要集中于叙利亚。目前,隶属于阿拉维派的巴沙尔·阿萨德家族控制著叙利亚的政治。.

新!!: 哈马大屠杀和阿拉维派 · 查看更多 »

酷刑

酷刑,屬於一種會對人的肉體或精神造成極大痛苦的刑罰,其屬於一種手段,目的往往在於處罰某種不法行為或是以此取得特定的資訊,後者也稱為刑求。 根据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约第1條的定义:.

新!!: 哈马大屠杀和酷刑 · 查看更多 »

艾库贝尔大屠杀

艾库贝尔大屠杀(Al-Kubeir massacre)是2012年6月6日,发生于叙利亚哈马省艾库贝尔(哈马附近的一个村庄)的一场杀戮事件。活动家表示包括儿童和妇女在内的许多平民被效忠当局的武装分子和安全部队所杀。而叙政府则说有9人被“恐怖分子”打死。.

新!!: 哈马大屠杀和艾库贝尔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Routledge

#重定向 羅德里奇.

新!!: 哈马大屠杀和Routledge · 查看更多 »

T-72主戰坦克

T-72主戰坦克是蘇聯在1967年開始研製的主戰坦克,於1977年11月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公諸於世。T-72可說是蘇聯追求於歐洲進行大規模縱深作戰的產物,以大量性能適中且低成本的主戰坦克集群進行突擊,在冷戰後期取代T-55成為蘇聯裝甲部隊的主力。除了大量服役於紅軍之外,也大量外銷和授權華沙公約盟國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及南亞的印度生產,總產量達2萬輛,T-72同時是多個國家自製坦克的基礎,南斯拉夫的M-84、伊拉克的巴比倫之獅及羅馬尼亞的TR-125,都是仿製自T-72,中國的85-IIM坦克的設計同樣受到T-72的影響。雖然第一輛T-72早於1973年出廠,但由於性能可靠及價格低廉,目前在俄羅斯仍有生產改良版作為自用及出口。.

新!!: 哈马大屠杀和T-72主戰坦克 · 查看更多 »

Time (magazine)

#重定向 時代雜誌.

新!!: 哈马大屠杀和Time (magazine) · 查看更多 »

柴油

柴油(Diesel)又俗稱油渣、油屎,是石油提炼后的一种液态油质燃料的产物。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是含9到18个碳原子的链烷、环烷或芳烃。它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位于汽油和重油之间,沸点在170℃至390℃间,密度为0.82~0.845kg/dm3。 柴油可以被用来作为汽車、坦克、飞机、拖拉机、鐵路車輛等运载工具或其它机械設備的燃料,也可用来发电、取暖等。.

新!!: 哈马大屠杀和柴油 · 查看更多 »

氰化氢

氰化氫,又稱氫氰酸,化学式HCN。标准状态下为液體,剧毒且致命,無色而苦,並有淡淡的杏仁氣味(苦杏仁有苦杏仁苷,溶于水會釋放出氰化氫),能否嗅出視乎個人基因。氰化氫是一种弱酸,沸點26℃(79°F)。氰化氫是一個線性分子,碳和氮之間具有三鍵。.

新!!: 哈马大屠杀和氰化氢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哈马大屠杀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这一词在后来的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也出现过。游击战以多發性主動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及融入群众裡。 游击战在史前或许就出现过,但直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才有实据。在后来的古典中国也出现过,比如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实际意义上的游击战,直到近代才出现。.

新!!: 哈马大屠杀和游击战 · 查看更多 »

手榴弹

手榴弹,又称手雷,是一种手投式的武器,具有爆炸功能。因為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手雷外形和碎片都像石榴和菠蘿,由而得名,近年來由於FPS遊戲的流行,而在台灣有「芭樂」的俗稱。.

新!!: 哈马大屠杀和手榴弹 · 查看更多 »

2011年叙利亚反政府示威

#重定向 叙利亚内战.

新!!: 哈马大屠杀和2011年叙利亚反政府示威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