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哈萨克语

指数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40 关系: 助動詞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吉尔吉斯斯坦吉爾吉斯語塔塔尔族大呼罗珊契丹人安那托利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蒙古族乌孜别克族乌兹别克斯坦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俄罗斯北疆哈萨克斯坦哈薩克字母哈薩克族突厥突厥字母突厥语突厥语族突厥斯坦维吾尔族烏孫音讀西里尔字母语气费尔干纳盆地阿尔泰语系阿拉伯字母阿拉伯文字钦察语蒙古国蒙古语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苏联柯尔克孜族拉丁字母時體氣

助動詞

助動詞(helping verb、英文簡稱:aux)是一種可以改變主要動詞意義或时态的一組動詞,在印歐語系語言中非常常見。例如英語中的have、can、will、must等。這些助動詞不能自己單獨使用,必須要與另外一個動詞配合使用才有意義。又助動詞在句子中有其固定的出現位置,例如:在直述句中,助動詞通常會出現在主詞之後,但卻在動詞之前: "You must go home tonight." 這個句子中,you 是主詞,must 是助動詞,go 是動詞。另外與助動詞連用的動詞,必須以動詞原型或分词形式呈現。 下面是助動詞為現在式和過去式比較.

新!!: 哈萨克语和助動詞 · 查看更多 »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GCMG(Нұрсұлтан Әбішұлы Назарбаев,;Нурсултан Абишевич Назарбаев,;),哈萨克斯坦政治人物,獨裁者,苏联时期担任哈萨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在1991年12月独立后即任哈萨克斯坦总统至今。.

新!!: 哈萨克语和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新!!: 哈萨克语和吉尔吉斯斯坦 · 查看更多 »

吉爾吉斯語

#重定向 柯尔克孜语.

新!!: 哈萨克语和吉爾吉斯語 · 查看更多 »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Кытай татарлары),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新!!: 哈萨克语和塔塔尔族 · 查看更多 »

大呼罗珊

大呼罗珊(خراسان),中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大概包括今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的吉尔吉斯斯坦小部分各一部分地区。历史上领土范围变化很大,曾经受到过波斯、古希腊、帕提亚、月氏、白匈奴、阿拉伯、粟特、塔吉克、突厥、花拉子模、蒙古、阿富汗等的统治。《回回館譯語》中称虎剌桑。.

新!!: 哈萨克语和大呼罗珊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哈萨克语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哈萨克语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哈萨克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国蒙古族

中国蒙古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的56个民族之一。人口580万。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地。中國的蒙古族人口是蒙古国總人口的近2倍。.

新!!: 哈萨克语和中国蒙古族 · 查看更多 »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又稱乌孜别克族(اوزبیکلار / Oʻzbeklar),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也有少数分布于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蒙古、西欧及北美。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约为1.2万(2000年)。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使用語言為乌孜别克语,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维吾尔语十分接近。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亦多通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新!!: 哈萨克语和乌孜别克族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烏茲別克語名稱為拉丁文字的「O'zbekiston Respublikasi」和西--爾文字的「Ўзбекисто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通稱--,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內陸國家,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是世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列支敦斯登)。.

新!!: 哈萨克语和乌兹别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ىله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 وبلىسى / Іле Қазақ автономиялық облысы;ئىل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Ili Qazaq Aptonom Oblasti),简称伊犁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辖的自治州,首府在伊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州直辖县级行政区。伊犁州直属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约35%,哈萨克族人口比例约22%。.

新!!: 哈萨克语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哈萨克语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北疆

北疆,意为北部边疆,特指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包括今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 南疆和北疆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划分。历来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处所。汉朝北疆有匈奴、乌孙游牧,北魏时柔然、乌孙、悦般、高车等尽有山北之地。北周时又有突厥、铁勒迁入。唐朝在此设州县,北庭都护府驻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元朝时所设的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明朝时为瓦剌游牧区,清朝时为准噶尔汗国根据地,清朝灭准噶尔汗国,夺得北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北疆军区,北疆军区、东疆军区于1985年12月31日撤销。.

新!!: 哈萨克语和北疆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哈萨克语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字母

哈薩克字母,是書寫哈薩克語的文字,在歷史上曾使用鄂爾渾文字,但現在多使用西里爾字母,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

新!!: 哈萨克语和哈薩克字母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族

哈萨克族(哈薩克語: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萬。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46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以上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烏兹别克斯坦有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为数不少的哈萨克人。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多掌握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中国曾在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废除。哈萨克斯坦自2010年后开始逐步推行文字拉丁化,计划到2025年正式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

新!!: 哈萨克语和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哈萨克语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突厥字母

突厥字母(Old Turkic script、Göktürk script)又稱鄂爾渾文字(Orkhon script)、鄂爾渾-葉尼塞文字(Orkhon-Yenisey script),是古突厥人创造并使用的一种文字。古突厥语最早的文字记录即是以突厥字母为载体的。8世纪的鄂尔浑碑铭(分布在鄂尔浑河流域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碑铭)与9世纪的叶尼塞碑铭(分布在叶尼塞河流域的一系列碑铭)均以这种文字完成。突厥字母从右往左书写,鄂尔浑碑铭与叶尼塞碑铭所使用的字母稍有不同。.

新!!: 哈萨克语和突厥字母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

在许多语言中,突厥语与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但在中文语境下是两个不同的词汇。突厥语可以指:.

新!!: 哈萨克语和突厥语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Turkic languages)是阿尔泰语系中最大的一个语族,语族内部包括40多种语言。突厥语族语言简称突厥语,突厥语的使用人口在1.65亿至2亿人之间,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上。东起新疆,西至東歐,北自西伯利亞,南抵伊朗。 突厥语是一种黏着语,元音和谐是该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突厥语有悠久的书面语历史,有文字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6世纪突厥汗国时期的古突厥语碑铭,并在各历史时期作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与国际交流用语。现在,土耳其语是突厥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在土耳其语中,突厥语和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

新!!: 哈萨克语和突厥语族 · 查看更多 »

突厥斯坦

--((察合台突厥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ān;奥斯曼土耳其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ân ;波斯语:ترکستان / Torkestān;达利语:ترکستان / Turkistān;塔吉克语:ترکستان / Туркистон / Turkiston;乌兹别克语:ترکستان / Туркистон / Turkiston;维吾尔语:تۈركىستان / Түркистан / Türkistan;阿拉伯语:التركستان / al-Turkistan 英语:Turkestan / Turkistan)(旧译土耳其斯坦为误译)一词为伊朗语「突厥人的国家」、「突厥之地」之意。该词最早出现在7世纪的粟特文文书中,并于8世纪被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著作广泛使用,其範圍大致为东起戈壁沙漠,西濱裏海,南接西藏、克什米尔、阿富汗中部、伊朗东部,北连西西伯利亞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突厥斯坦」这一地理称谓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使用,在从7世纪至今的各个时期里,在粟特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地语(包括乌尔都语)的各种历史文献、碑铭、外交文书、经济文书及文学作品中广泛可见。 突厥斯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突厥斯坦是指包括以上所述全部范围的地区,即西突厥斯坦(或称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或称中国突厥斯坦)与南突厥斯坦(或称阿富汗突厥斯坦)的总和。狭义是指西突厥斯坦,以与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蒙兀儿斯坦的北部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的东部东突厥斯坦和被称为阿富汗突厥斯坦的南突厥斯坦相区别。 至18世纪,随着东部突厥斯坦被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所吞并,南部突厥斯坦被阿富汗的伊兰语民族的国家所控制,突厥斯坦内部原本通畅的联系开始变化。于是「东突厥斯坦」一词开始被使用。同时,保持政治独立的西部即被称为「西突厥斯坦」或狭义上的「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西部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汗国沦为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于是「西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中国突厥斯坦。.

新!!: 哈萨克语和突厥斯坦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新!!: 哈萨克语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新!!: 哈萨克语和烏孫 · 查看更多 »

音讀

音讀(音読み),是日语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係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相對的,若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匯的讀音,則稱為訓讀。 音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讀音的特徵,如唐代長安音、古漢語的入聲。這些古漢語的特徵,在今日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中皆已丟失。 同樣有使用漢字的-zh-hans:朝鲜;zh-hant:韓國-、越南、部分中国方言及少数民族(如壮、瑶)語言也有類似音讀的漢字發音方式。 在越南,被叫做漢越音的漢字發音方式正與日語的「漢音」對應。.

新!!: 哈萨克语和音讀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字母

西里尔字母(Кирилли́ческий алфави́т或Кири́ллица,转写:Kirilličeskij alfavit或者Kirillica),也译作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2011年時在歐亞大陸約有二億五千萬人的國家語言是以西里尔字母為標準文字,其中有半數在前蘇聯疆域範圍內。 西里尔字母大部分是以安色爾體希腊字母為基礎,並包括一些來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還包括一些連字。增添的字母用於古教會斯拉夫語且希臘語沒有的輔音。其名稱出於對先前創立格拉哥里字母的來自拜占庭的聖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的敬意。學者們認為西里尔字母是由聖西里爾和美多德早期的門徒發展出來並規範化的。 在2007年1月1日歐盟東擴後,由於新加入的保加利亞使用西里尔字母,因此西里尔字母成為繼拉丁字母及希臘字母後的第三種歐盟官方字母。.

新!!: 哈萨克语和西里尔字母 · 查看更多 »

语气

语气(modus,mood, mode)或語式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一般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 尽管在许多语言(包括英语以及大多数其他现代印欧语言)中,一个词语组合可以同时表达多种含义,但是语气不同于时态或语法学中的“体”。.

新!!: 哈萨克语和语气 · 查看更多 »

费尔干纳盆地

费尔干纳盆地(Farg‘ona vodiysi;Фергана өрөөнү;водии Фaрғонa;Ферганская долина;وادی فرغانه.)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长约300公里,宽约70公里,面积22,000 km2,海拔在300至1000米之间。總人口數达1400万,人口密度636人/km2。盆地内的河道纵横,农业发达。 盆地北部是是天山山脉恰特卡尔山,东部是费尔干纳山,南部阿赖山之间的下陷盆地。盆地气候干暖。三月份,气温升至20 °C,六七八月气温达35°C。4月至9月很少降雨。从10月降雨季开始。12月与1月气温可低至-20°C。 漢朝時的大宛國位於此處。.

新!!: 哈萨克语和费尔干纳盆地 · 查看更多 »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 ),別译阿勒泰语系,是19至20世紀一些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所划分的一组语群,现如今普遍认为该分类并不成立。 该分类主要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划为一个语系,有時一些语言学家也将朝鮮語、日語包括其中。此外,也曾有语言学家将其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该分类方法包括的语言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包括60多种语言。该分类方法曾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但在当今语言学专家中已几乎没有支持者。.

新!!: 哈萨克语和阿尔泰语系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字母,也作天方字母(أَبْجَدِيَّة عَرَبِيَّة,),为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类似于亚兰字母,除了阿拉伯语之外,世界上(尤其是伊斯兰教势力比较兴盛的地区)尚有别的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如波斯语、达里语、中国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等。在中国,回族地区偶尔也用阿拉伯字母记写汉语,这叫做“小儿经”。目前阿拉伯语字母是僅次於拉丁字母後世界上第二多人使用的拼音文字。 阿拉伯字母本身不包含短元音,所以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达里语、普什图语等语言的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所以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的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语言通过修订阿拉伯字母,使得所有的元音均可表示出来,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再从文中推测读音,例如维吾尔语。 阿拉伯字母属于亞蘭字母体系,共有28个表示辅音的字母,通常在《古兰经》,幼儿读物,或者给外国人阅读的书籍中才加元音符号。 阿拉伯语是连续书写的(从右到左),不同于每个文字都单独书写的象形文字,因此每个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会受到词法的影响。 在阿拉伯字母中,两个相同辅音相连,并且前一个读静音的时候,则在该字母上使用一个tashdeed(类似于w的符号)表明,称为叠音。 《古兰经》是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古典阿拉伯语书写的,参看阿拉伯书法。.

新!!: 哈萨克语和阿拉伯字母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文字

阿拉伯文字是一种用于书写阿拉伯语、曼丁哥语方言、中库尔德语、Luri、波斯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及其他亚非语言的书写系统。在16世纪还被用于书写西班牙语。阿拉伯文字是世界上第二大广泛使用的书写系统,也是继拉丁文字和汉字之后使用人数第三的文字。 阿拉伯文字以手写体方式右起横书。其字母多数情况下表示辅音或者有少数元音的辅音,因此多数阿拉伯文字母表为辅音音素文字。 阿拉伯文字最初用于书写阿拉伯语,尤其是用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被用于书写多个语族的语言,产生了新的字母和其他符号,在库尔德语、维吾尔语及古代波斯尼亚文成为元音附标文字或者全音素文字。阿拉伯文字也是阿拉伯书法的基础。 An academ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Baluchi Language was established in Iran in 2009.

新!!: 哈萨克语和阿拉伯文字 · 查看更多 »

钦察语

钦察语是突厥语族西北语支下的语支,也是该语族中分支最多的语言类别。 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自阿尔泰山脉至咸海、北高加索以及烏拉尔山的广大区域。钦察语曾是钦察汗国與馬木留克王朝官方语言,也是欽察草原主要商業語言。 钦察语有欽察保加尔语支、诺蓋语-卡拉卡尔帕克、钦察北高加索与吉爾吉斯哈薩克分支。哈萨克语也是保留了最多钦察语言的分支。.

新!!: 哈萨克语和钦察语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哈萨克语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语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語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接近辽国的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在中国内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书写,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苏联影响,废除了传统蒙文,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現已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使用量較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新!!: 哈萨克语和蒙古语 · 查看更多 »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

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英語: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縮寫RFE/RL)是一家由美国国会出资建立的广播和通讯电台组织,对苏联及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自由欧洲电台运作于欧洲、亚洲和中东,通过短波、中波、调频和互联网,以28种语言每周广播超过1000小时。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的办台宗旨是:“通过广播事实,信息和观点提升民主价值观和制度。”.

新!!: 哈萨克语和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哈萨克语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中国标准罗马字母:Kirgiz,柯爾克孜語:Кыргыз / قىرعىز),也译作吉尔吉斯族,中亚的一支民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中国境内有超過18万柯尔克孜人(2010年),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新!!: 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族 · 查看更多 »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稱為罗马字母)是多數歐洲語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隨著征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

新!!: 哈萨克语和拉丁字母 · 查看更多 »

時體氣

時體氣(時態-體-語氣/tense–aspect–mood/、tense–modality–aspect/、時體氣系統/時式動貌系統—)表示在語言之语法體系中,所涵蓋之时态表示(在時間位置上)、體(時間結構-單一時間塊,時間連續流,或重複發生),及语气或情态(必要性程度、義務、概率、能力度)。 在某些情況下,言據性(evidentiality、證據是否存在的語句,或表"如果是什麼樣的"之語式)也可被包括在內。 該術語的使用是簡便性的,也因此它往往難以解開語言深層結構的一些特性。時常出現的"時態-體-語氣"中的任意兩項(或全部三項)可以由單一的語法結構來表達。但是這種系統可能是不完整的,然而並非所有可能的組合或可能含有可行性的架構。在其他情況下,有可能無法清晰的界定"時態及語氣",或者"體及語氣"等之分類。 例如,許多印歐語言不會很明確的區分"時態"及"體"。Östen Dahl,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Blackwell, 1985.

新!!: 哈萨克语和時體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哈薩克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